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磕碰(糖尿病磕碰伤肿胀)

南方+客户端 0
文章目录:

80岁婆婆磕碰脚趾致截肢?原是糖尿病惹的祸……

“终于没那么痛了。”经过20多天的住院治疗,80岁的张婆婆(化名)在英德市中医院顺利出院,手术治疗解决了她因糖尿病足带来的疼痛。

几个月前,张婆婆因不小心磕碰引起右足脚趾疼痛,自行外涂药物处理。一段时间后,非但没好转,反而出现脚趾发黑、渗液等情况。这时候,家人才想起上述症状可能跟张婆婆的糖尿病有关。因为医治不及时,由糖尿病引起的脚趾缺血坏死日益加重,脚趾疼痛症状也越来越明显,张婆婆痛苦不堪,多番辗转后到英德市中医院就诊。经详细检查,考虑右足趾糖尿病坏疽,已出现足趾发黑、流脓等症状,且红肿已向肢体近端蔓延至踝关节,情况严重,若不积极处理,将可能导致感染加重,坏死范围进一步扩大,甚至可能导致败血症等全身症状,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实施小腿截肢手术治疗,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患者血糖水平不稳定,高血糖状态下容易引起术口感染及坏死。”英德市中医院骨伤一科主任林威力针对手术治疗风险及预后问题,与患者家属进行了详细沟通。张婆婆及其家属虽然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但他们选择相信医生。经精心调理,患者的血糖得到较好控制,在做好术前准备及应急预案后,根据患者足部缺血范围评估,骨伤一科团队成功为张婆婆实施了右小腿下段截肢手术治疗。术后经医护人员细心换药护理,术口愈合良好,未出现皮肤感染及坏死,顺利拆线出院。此时,张婆婆及其家属已充分认识到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更加关注老人的血糖控制情况。

医生介绍,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理想,容易引起下肢末梢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从而导致足部发生溃疡、感染和深层组织破坏,引发糖尿病足。糖尿病足分为神经及血管方面的病变,其中神经病变会出现如皮肤干而无汗,肢端刺痛、灼痛、麻木、感觉减退或缺失,呈袜套样改变,行走时脚踩棉絮感。血管病变则会出现如肌肉萎缩、皮肤干燥弹性差、皮肤下垂、色素沉着、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可合并下肢间歇跛行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静息痛,趾端坏疽,受压区溃疡、感染等,如不及时到医院诊治,症状将逐步加重,甚至引起全身症状可能。

医生提醒,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并非只是糖尿病足,糖尿病还可引发视网膜病变、失明,诱发冠心病、脑梗死、肾衰竭等。医生呼吁,广大糖尿病患者应高度重视糖尿病的严重危害,严格监测、控制血糖水平,若不慎导致外伤应科学就医、尽早治疗,避免发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记者】焦莹

【通讯员】袁宇琦 刘文慧

【作者】 焦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引发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患者平时需注意这些

对于普通人来说,在日常生活中若是导致脚部磕碰或受到了外伤,都并不会给自身带来太大影响,通常护理1-2天左右后,就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但同样的脚部磕碰与受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就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了,这极有可能会诱发糖尿病足,而糖尿病足则是糖尿病并发症中具有致命特性的严重病症,此类患者甚至还有可能会面临截肢。

那么,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并发糖尿病足呢?

第一:脚没有得到足够的血液滋养

一般来说,人体的血液循环是非常顺畅的,血液能够很好地将氧气以及各种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及组织,同时,它还能够负责运送抗感染的细胞,并以此来保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

而若是在生活中养成了吸烟、饮酒以及熬夜等习惯,或是患有动脉硬化,那么就极有可能促使下肢血管发生病变,导致下肢血管畸形或动脉硬化,在这种情况下,出现静脉血栓或血管堵塞的几率就会增加,血流速度也会明显减慢,这对于脚部以及下肢远端的影响,往往最大。

当下肢持续缺少血氧供应时,容易出现疼痛和痉挛症状,局部还会干燥和发红并伴有间歇性跛行,若是情况较为严重,则会出现溃疡或坏疽。

第二:难以发现的足部损伤

在糖尿病病情不断恶化的过程中,存在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就容易出现感觉神经受损,此时,患者几乎感受不到热、冷以及疼痛,脚对于外界的压力和异物的感知敏感性也会下降,即使受到了外伤后,也很难及时发现,于是就会导致伤口不断恶化或者感染。

第三:感染使病情恶化

如果患者长时间在炎热、密闭的空间里呆着,就会进一步增加脚部感染的几率。糖尿病神经病变很容易掩盖掉感染的典型症状,使患者很难及时感受到红色热痛。

此外,脚上的轻微擦伤、水泡以及皮肤皲裂等,都会极大增加脚部受伤感染的几率。当感染进一步发展时,就可能会造成深部脓肿以及骨髓炎,并诱发筋膜炎或坏疽。

那么,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又应该怎么做才能预防糖尿病足呢?

1.注意足部卫生‍

平日里要尽可能用37℃左右的温水洗脚,注重足部的清洁卫生管理;在洗澡前,务必先对水温进行测试,不要用热水泡脚以及洗澡,以免将皮肤烫伤,并使皮肤受到损伤或发生感染现象。

每次洗漱完毕后,要用质地柔软的毛巾轻轻将双脚的水擦拭干净,注意不要用粗糙的物品用力擦,以免将皮肤划伤。

2.经常检查双脚‍

患者每天还要对脚跟、脚底以及脚趾缝隙进行仔细检查,看看是否存在水泡、裂缝等现象,如果有,一定要及时处理,必要时立即就医。此外,为了防止脚部皮肤皲裂,还可涂抹一些身体乳,但要注意避开脚趾间。

3.选择合适的鞋子和袜子‍

患者在鞋子和袜子的选择上,也要以轻松、宽松为主,每天都要及时更换袜子以及鞋子,并注意保持鞋内部的干燥。出门穿鞋前,要注意仔细确认一下鞋子里面是否有石头或钉子,以免造成脚底破损,除此以外,还要尽量避免穿高跟鞋和尖头鞋。

要尽可能全方位地照顾好自己的脚,避免出现任何性质的压伤。如果脚部出汗的情况本就比较多,那么也要注意一点,即千万不要用滑石粉来洗脚,以免造成毛孔堵塞,进而诱发感染。同时,对于不透气的尼龙袜也要尽可能“丢弃”,穿棉袜才是更好的选择。

【本图文由“熊猫医学”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裳荌,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脚趾磨破两年不愈竟是血糖超标,医生建议:糖友尽量选圆头、坡跟、软皮鞋

长江日报7月19日讯 脚趾被鞋磨破了皮,两年来一直不见好,也没太当回事。没想到近日伤口迅速扩大,深可见骨,吓得赶紧去医院就诊,一检查发现血糖严重超标。“以后保证定期监测血糖。”19日,尤先生出院时再三向医生保证。

62岁的尤先生十多年前就患上了糖尿病,这些年他的血糖时高时低,尤先生懒得总往医院跑,就按以前医生开的药方在吃降糖药。2年前,尤先生外出散步时穿了一双新拖鞋,回家后发现左侧大脚趾磨破了。看到伤口不大,他也没放在心上。后来伤口慢慢扩大到一元硬币大小,流脓深可见骨,他吓得赶紧到武汉市汉口医院内分泌科看诊。

接诊医生刘玄林检查发现,尤先生的血糖高达36mmol/L,双脚知觉明显下降。正因为血糖居高不下,溃疡面才经久难愈,加上平日穿着鞋头较紧的鞋子,反复摩擦脚趾,导致伤口越来越大。市汉口医院内分泌科组织多学科会诊后,为尤先生制定了治疗方案:骨外科处理破溃伤口,同时在内分泌科进行调控血糖、清除创面、抗感染等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血糖控制住了,脚趾伤口很快就愈合了。7月19日,尤先生脚趾伤口已经完全愈合。

“尤先生的脚患祸起那双新鞋。”武汉市汉口医院内分泌科负责人杨丽介绍,穿鞋袜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鞋袜的选择上要特别谨慎,稍不合适就会诱发足部病变。鞋码最好略大半码,鞋头以圆的为佳,足趾部不仅有宽敞的足趾空间,还有足够的宽度和深度,可避免脚趾挤压。夏天穿夹脚拖鞋或是露趾凉鞋都是糖友的禁忌,不仅脚趾间容易磨损,裸露的地方一旦磕碰,增加了破溃的风险。

鞋帮以软牛皮为佳,舒适透气,且对足部有一定的保护;鞋底耐磨,弹性好,能够缓冲一部分来自地面的冲击。高度适当的鞋跟也能帮助足部减轻缓冲,不穿过高跟或无跟的鞋,鞋跟以3厘米左右为宜。

提醒糖友在控制好血糖的同时,最好每天早晚检查自己的双脚,如果发现有鸡眼、拇外翻等可能引起皮肤破溃隐患时,尽快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长江日报记者刘璇 通讯员彭慧凡 李俊平)

【编辑:余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