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探究糖尿病(探究糖尿病与饮食的关系,如何解决)

一颗青椒 0
文章目录:

从人类医学实验偶然的神奇发现里,探究糖尿病的真相

糖尿病是大家很熟悉的疾病,10个人里面可能就有一两位此病患者,它已经比流行感冒更广泛、更严重的侵扰我们的健康。千百年来,我们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的需要大量存储能量,这一进化让我们很难对美食诱惑产生强有力的抵抗。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人们不再为饿肚子发愁,很多因能量存储过多造成的身体疾病随之而来。

公元前1500年前后,古埃及的医生们记载了一种“多饮多尿”的疾病,甚至还记载了利用谷物、水果和甜酒治疗的过程,据信,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关于糖尿病的文字记载。

我们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经典医书《素问》里有关于糖尿病的记载:“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气上溢,转为消渴。”“甘美”“多肥”不就是高脂高糖吗?到了隋朝,《古今录验方》中也记载了“小便至甜”的观察。

而糖尿病的英文diabetesmellitus正是由diabetes和mellitus分别代表“多尿”和“甜”,这个名字正是这种疾病症状的反映。

01

出现糖尿病症状的患者到底是身体哪里生病?

1889年准备研究动物消化系统功能的两位科学家约瑟夫·冯梅林和奥斯卡·闵科夫斯基对视了一眼,然后对狗子们动了刀子,刷刷刷几刀摘掉了它们胃和小肠之间的一个小小器官——胰腺。他们猜想,狗子们醒来后一定胃口很不好。

谁知,结果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小狗醒来后,饲养员大妈冲他们抱怨,因为本来训练好好的狗子们突然开始“嚣张”起来,随意撒尿,搞得狗窝里臭气熏天,满地狗尿还引来无数苍蝇和蚂蚁,连站立的地方都没有。

饲养员大妈很生气,可两位科学家却面面相觑。不对啊,不是应该胃口不好,怎么会尿尿满地还引来苍蝇和蚂蚁的光临。难道是尿液含糖?

两位科学家迅速调整了研究方向,将目光放在胰腺摘除和尿液含糖量的关系上。也正是这次对狗子动刀的偶然性发现,科学家对糖尿病病因的研究转移到正确的路途上来。几只狗子被摘除胰腺后,很快血糖飙升、多尿、糖尿,数周后死去,这些典型症状和病程与人类糖尿病患者非常相似。

这两位科学家证是现代糖尿病的揭幕者,而他们的这场无心插柳,让人类终于找到,胰腺的病变正是导致糖尿病的原因。

12年后,美国医生尤金·奥培在接受医学训练时的又一次偶然发现,让科学家真正将糖尿病病因的追踪放到了正确的部位上来。奥培在糖尿病尸体解剖发现,胰腺中央部位的胰岛出现了明显的形态变化和萎缩。这就证明胰腺的病变并不是全部,而是胰腺中央部位的胰岛!

而胰腺腺泡细胞参与消化,胰岛能够合成分泌出神秘的物质——胰岛素,这是构成胰腺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构。

因为这两次伟大的发现,科学家们似乎找到了治疗糖尿病的关键——胰岛素。

02

提纯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曙光

提纯胰岛素成为20世纪初科学家们争先恐后的科学竞赛,让那些处于糖尿病折磨下的病人也看到了一丝生命的曙光。这项复杂而艰苦的研究因为伴随着战争而迟迟未能开花结果。

直到1921年,加拿大一个小诊所的懵懂的年轻医生弗雷德里克·班廷偶然从一篇糖尿病论文中获得灵感,觉得自己有了一个天才想法,带着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坚持,他对着老师的狗子们动了刀,实验室的10条狗被分成两组,一组摘除胰腺,一组杀狗取胰,从中提取粗提液。随后,粗提液将被注射到糖尿病狗体内,检测血糖变化。

很快班廷和他的伟大助手们就发现10条狗根本不够用,自掏腰包从市场买回更多的狗,直到第92只,奇迹出现了。这只幸运的牧羊犬在注射了胰腺提取液后,精神焕发。

接下来的兴奋的班廷和助手放弃了在狗身上动刀,改为收集屠宰场废弃的牛胰腺,纯化胰岛素的工作正式步入飞速阶段。而班廷正是伟大的胰岛素发现者,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加拿大的国家英雄和无数糖尿病患者的救星。原本骨瘦如柴静候死神降临的患者们在接受胰岛素注射后,几乎瞬间重获新生。

班廷火炬

20世纪20年代胰岛素宣传海报上的女孩休斯就是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最早受益者之一,她的一生接受了约42000次胰岛素注射,让她摆脱了家族疾病,活到了73岁,并成为美国最高法院历史研究会的创建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场胰岛素的发现之旅不仅仅是班廷式科学家们的研究之旅,也让人类拨开云雾,正式踏上治疗糖尿病的征途。

伊丽莎白·休斯

03

胰岛素对所有糖尿病都有效吗?

我们的一日三餐血糖指数都不一样,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这是我们身体天然存在的血糖感受器。但是如果血糖“感受器”失灵,自身免疫系统杀死了产生胰岛素的贝塔细胞,就失去了合成胰岛素的能力。那就是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看到的1型糖尿病。这类患者往往是儿童,它是一种自身免疫系统的疾病。

胰岛素能够打开肌肉和脂肪细胞的葡萄糖通道,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也可以通知肝脏细胞停止生产更多的葡萄糖,这是一个血糖“效应”器。如果血糖“效应器”失灵,对胰岛素失去响应,就是2型糖尿病,也是主流糖尿病,超重、肥胖、缺乏运动都是2型糖尿病的风险因素,它是一种代谢疾病。

很快科学家们发现胰岛素注射对1型糖尿病效果立竿见影,但对2型糖尿病效果甚微。

这次出场不是狗子,是山羊和草——山羊豆。

同样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牧民发现自家山羊吃了一种叫“山羊豆”的牧草出现肺水肿、低血压甚至麻痹和死亡。这种引进自欧洲的草很快引起了畜牧科学家的注意,本着造福畜牧业的出发点研究这种造成牲畜死亡的有害植物,结果科学家们却发现哪里不对劲,这种草里的山羊豆碱能够非常剧烈的引起血糖速降。这不是糖尿病的克星吗?

历史是不是非常相似,之前研究消化系统疾病的科学家“碰巧”发现了胰腺的作用,而研究畜牧的科学家也“碰巧”找到了对抗糖尿病的神草。

可惜的是,同时代的胰岛素拯救垂死的糖尿病人的疗效太过显著,尽管有机化学家们已经从山羊豆碱里微调化学结构,最终找到了神奇的二甲双胍——也就是直到今天在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首选药物,可当时胰岛素注射依然是医生们不二的选择。

而等到二甲双胍再度因为一位菲律宾医生误用于治疗流感,导致患者严重低血糖,从而再度被科学家们重新关注,此时距离山羊豆碱的发现,已经过去七十多年。

也许人类在探寻糖尿病的征途上跋涉的很长,也许迷茫过也恐惧过,绝大多数时候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但孜孜以求的责任心从未消散,对科学探究的艰苦努力也从未停止。

人类历史上第一支人胰岛素产品,优泌林

人类在认识自我、改善自我的道路上,从来都走得百转千回。但所有的偶然性都是因为跋涉在找寻真相的路上从未放弃的探寻,才会稳稳抓住偶然的灵光一现,才会将这些偶然转投向正确的路径,找到正确的方法,让曾经血泪斑斑的失败和痛苦不再重现。

从偶然性的二甲双胍的发现,到利拉鲁肽和阿格列汀的研制,科学家们对糖尿病研究的一脉已经更具理性和目的性,也更快的推行到临床研究中。

对1型糖尿病人类的视野已经并不局限于病体本身,而是进一步发明了胰岛移植技术,比20世纪60年代的移植完整的胰腺技术要简单安全得多。美国VIACYTE公司开发的一种人工胰腺,甚至能够避免移植后的免疫问题。同时,随着人类对干细胞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制造一个人体自身的新胰腺也成为可能。

尽管目前糖尿病依然是一种无法治愈的慢性顽疾,但人类已将这种与之斗争3000年的不可控的强敌,从未知变为可以控制和管理的俘虏,攻克它必然指日可待。而人类科学先驱们每一次披荆斩棘的探寻,也必将让科学的理性之光,照亮未知领域,点燃我们生活的希望和坚持下去的勇气。

##真相来了#—糖尿病的真相##辟谣#

4C研究揭密: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病因是?| 研究速递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允许禁止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导读:在过去40年,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明显上升,2013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0.9%,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19年最新数据,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1.164亿,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从糖尿病防控的角度,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糖尿病病因的中国证据

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障碍是2型糖尿病病理特征的两个主要方面,之前的研究表明,相比白种人,东亚人群的2型糖尿病主要以β细胞功能障碍为特征,而这些数据主要来自日本和亚裔美国人,来自中国的数据很少。

过去40年中,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久坐的生活方式和高能量的西方饮食,这些因素与肥胖息息相关。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是世界糖尿病流行的重要因素,那么在中国促进糖尿病高发的主要原因到底是胰岛素抵抗还是β细胞功能障碍呢?探究中国糖尿病病因特征,以便制订行之有效的糖尿病防控策略,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12月23日,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ogy在线发表了一项来自中国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该研究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卫庆教授和毕宇芳教授团队与国内众多糖尿病知名教授共同主导的中国心脏代谢疾病和癌症队列研究(China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and Cancer Cohort Study,4C)的分支,系统研究了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障碍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作用,并揭示了肥胖对糖尿病病因的影响。在2019年CDS大会上,宁光院士在报告中亦提到了该研究的相关成果。

研究人群基本情况

该研究在2011-2012年度共招募来自中国各个地区具有代表性的20个社区的193846名40岁以上的成年人,其中170240名(87.8%)的人完成了之后的随访,排除糖尿病患者,以及相关数据不全者,最终纳入94952名研究对象,男性31517名和女性63435名,收集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相关数据,家族病史、饮食因素,运动情况,饮酒和抽烟情况等。研究人群基线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研究人群基本情况

采用HOMA模型评价胰岛素抵抗(HOMA-IR)和β细胞功能障碍(HOMA-B),从表1来看,女性HOMA-IR和HOMA-B基线水平高于男性,按照基线血糖情况进行分类,有28796名血糖正常者,66156名处于糖尿病前期,按照性别特异性四分位对其进行分类,随着HOMA-IR四分位数的增加和HOMA-B四分位数的降低,糖尿病患病风险均增加。将HOMA-IR和HOMA-B按照性别特异性四分位后,与低HOMA-B(HOMA-B下四分位vs上四分位:HR=4.08,95%CI,3.72-4.48;Z-score每下降1个单位:HR=1.92,95%CI,1.85-2.00)相比,高HOMA-IR(HOMA-IR上四分位vs下四分位:HR=6.70,95%CI,6.08-7.39;Z-score每上升1个单位:HR=2.17,95%CI,2.10-2.24)与更高的糖尿病风险显著相关;该结论在正常糖耐量及糖尿病前期研究对象中保持一致(表2)。此外,HOMA-IR与HOMA-B对糖尿病风险存在显著交互作用,高HOMA-IR与高糖尿病风险的相关性在低HOMA-B研究对象中尤为显著(P(交互)<0.0001)。

表2 参与者中与HOMA-IR和HOMA-B的性别特定四分位数相关的调整糖尿病风险比

胰岛素抵抗还是β细胞功能障碍?

计算多变量调整后的PAR%(归因风险)分析显示,总研究对象中约24.4%(95%CI,23.6-25.2)的人糖尿病发生风险归因于胰岛素抵抗,12.4%(95%CI,11.2-13.7)的人归因于β细胞功能障碍(图1)。糖耐量正常的人群,PAR%分析显示,其中胰岛素抵抗占17.4%(95%CI,11.9-22.8),β细胞功能障碍占9.36%(95%CI,5.9-13.4)。对于处于糖尿病前期人群,PAR%分析显示,其中胰岛素抵抗占19.9%(95%CI,18.6-21.3),β细胞功能障碍占10.1%(95%CI,8.7-11.6)。在正常糖耐量和糖尿病前期研究对象中,胰岛素抵抗相关PAR%均较β细胞功能障碍相关PAR%更高。

图1与胰岛素相关的糖尿病的人群归因风险

在BMI及腰围分层分析中,高HOMA-IR较低HOMA-B与更高的糖尿病风险显著相关的模式在肥胖研究对象中更为显著(P(交互)=0.0091),这种关联在肥胖者中最明显。

未来的思考

该研究是中国第一项研究成人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障碍和肥胖对糖尿病风险作用的研究,该多中心、大样本和前瞻性研究涉及的样本数众多。总之,中国糖尿病增加的病理生理基础为胰岛功能受损基础上的胰岛素抵抗增加。其次,不同HOMA-IR与HOMA-B组合中,糖尿病与肥胖的患病风险不同。大概总结为几点:1)肥胖人群中高HOMA-IR的患病风险更高;2)高HOMA-IR较低HOMA-B有明显的危险;3)高HOMA-IR合并低HOMA-B人群糖尿病患病风险最高;4)不管HOMA-IR水平如何,低HOMA-B始终与糖尿病高患病风险相关。

这项研究的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国甚至其他东亚国家的糖尿病防治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结论提到中国人群同时具备较弱的β细胞功能,以及较高的肥胖患病率以及伴随的胰岛素抵抗,因此加速了中国糖尿病流行的趋势,在糖尿病防治中,需要注重肥胖和超重患者的管理,同时要注意中国人群的发病特点,除了β细胞功能障碍之外,胰岛素抵抗不容忽视。

医脉通编译整理自:Tiange Wang, Jieli Lu, Lixin Shi,et al. Association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β-cell dysfunction with incident diabetes among adults in China: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DOI:https://doi.org/10.1016/S2213-8587(19)30421-8.

糖尿病乃“百病之源”,真正的危害是这10大并发症,早知道早防治

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流行性疾病,随着经济生活的高速发展,其患病率急剧增高,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在全球范围内,每六秒钟就有一个人死于糖尿病。

其实,高血糖本身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糖尿病所致的各种并发症。如果控制不好的话,患者从头到脚、由内到外、从肉体到精神几乎无一幸免,其对患者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严重的和终身性的,与之相伴的还有长期高额的医疗支出,但最终患者还是难逃致残和早亡的结局。

说糖尿病是“百病之源”可谓实至名归。

1、损害机体各脏器器官

在糖尿病的早期阶段,患者除了血糖高点儿以外,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但如果因此而满不在乎、放松治疗,持续的高血糖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侵蚀全身的大、小血管及神经,引起体内各个组织器官的病变。

最终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如心脏病、脑中风、神经病变、肾功能衰竭、失明、阳痿以及截肢等等。严重者可致残、致死。

(1)急性并发症: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非酮症高渗性昏迷最为常见,前者多见于1型糖尿病以及处于应激状态(如急性感染、急性心脑卒中、精神刺激、外伤、手术、暴饮暴食)的2型糖尿病。后者多见于老年患者。

急性并发症往往来势汹汹,如果不能及时救治,死亡率很高。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胰岛素的广泛应用,急性并发症的发病率及病死率较以往显著下降。

(2)慢性并发症:与急性并发症相比,如今慢性并发症越来越多,已成为导致糖尿患者致残、致死的首要因素。它包括:

①心脏病变:糖尿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硬化、狭窄和堵塞,导致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糖尿病性心肌病甚至猝死。

糖尿病引起的心脏病尽管病情较重但症状却往往不典型,无痛性心肌梗死较为多见。

糖尿病性心肌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心脏扩大及心律失常,后期则出现心力衰竭。糖尿患者发生心梗的危险比非糖尿患者高3~4倍。

②脑血管病变:主要是脑血栓,脑溢血则相对少见。轻者出现半身麻木或活动不灵,重则导致瘫痪、神志不清、深昏迷,危及生命。糖尿患者发生脑中风者的危险是非糖尿患者的2~4倍。

③肾脏损害: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在早期阶段,患者症状常不明显,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增加是其唯一表现,很容易被忽略,以后随着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体内代谢废物不能排出,血肌酐及尿素氮开始升高,并出现临床症状,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尿毒症。

有资料显示,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率在病程10年和20年后可分别达到10%~30%和40%,且20年后有5%~10%的患者进展为尿毒症,糖尿病患者发生尿毒症的危险性是非糖尿患者的17倍,在接受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有一半是糖尿患者。

④视网膜病变和白内障:视网膜病变最为多见,早期可无任何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导致眼底反复出血、视力明显减退,严重时可导致失明。糖尿病致失明的危险性为非糖尿患者的25倍。

我国资料报道,病程在十年的糖尿病患者有50%发生视网膜病变,十五年以上者有80%发生视网膜病变,而2%的患者将完全失明。

⑤阳痿:主要是高血糖导致神经及外周血管病变所致。周围神经病变会影响患者阴茎对触觉的敏感性,降低勃起反应并导致射精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受到影响时,则会失去对勃起组织血管的调控作用;周围动脉血管病变阻碍阴茎供血,导致阴茎勃起障碍。

⑥神经损害:神经病变神经病变患病率在糖尿病病程为5年、10年、20年后分别可达到30%~40%、60%~70%和90%。

感觉神经受损,患者可出现四肢麻木疼痛、感觉丧失、无痛性心肌梗死;植物神经受损可出现静息心率增快、体位性低血压、出汗异常、胃轻瘫、膀胱尿潴留、阳痿、便秘、腹泻等征象。

⑦糖尿病足:由于长期高血糖造成下肢血管病变及神经损害,并在此基础上合并感染,导致下肢溃疡及坏疽,病情严重者需要截肢。

据统计,因糖尿病足坏疽而截肢者为非糖尿患者的20倍。据美国相关资料统计,成年截肢患者当中,有40%是糖尿病足坏疽所致,危害性极大。

⑧各种感染:糖尿患者由于抵抗力差,容易并发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肺结核、皮肤黏膜感染及牙周炎。

⑨对孕产妇及胎儿的损害:如果血糖控制不好,糖尿病孕妇易出现流产、胎儿发育畸形、死胎、新生儿低血糖等妊娠并发症,母亲及胎儿死亡率均较高。

2、沉重的经济负担

糖尿病给各国政府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每年全球与糖尿病相关的医疗支出占全部医疗支出的12%,大约为6700亿美元。

中国每年用于糖尿病及其相关疾病的医疗支出高达500亿美元,占整个国民医疗总支出的13%,其中80%用于并发症的治疗。预计到2040年,中国在糖尿病相关疾病的卫生总费用将会达到720亿美元。

自2015年3月至2015年12月,在全国13个大城市的16家三甲医院,对1382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费用随访调查。

结果如下:城市中2型糖尿病患者人均半年门诊直接医疗费用5166元,人均均次住院直接医疗费用10544.8元。

3、缩短寿命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称,2013年全球共有510万人死于与糖尿病相关的疾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8.39%。

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每10名35~64岁的成年人中至少有1人死于糖尿病,糖尿病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居民早逝的主要死因之一。

我国每年因糖尿病死亡的人数超过100万人。据统计,糖尿病可使寿命平均缩短10年。

4、降低生活质量

糖尿病目前尚不能根治,一旦发生,将终身相伴;糖尿病注重细节管理,尤其是在饮食方面有严格要求,为此,患者将会失去很多生活乐趣和行动自由。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具有高度致残性,严重者会对患者得生活和工作造成不利影响。来自于健康和经济的双重压力,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属造成巨大的精神负担。

据统计,糖尿患者群心理障碍(如抑郁症)发病率可高达30%~50%。上述种种情况,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

糖尿病乃“百病之源”,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危害丝毫不亚于艾滋病。因此,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防字当头,让健康人不得糖尿病,让糖尿患者尽量不出现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