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DW(糖尿病DKA)
- 1、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享受高质量生活
- 2、GW-ICC 2024丨陈桢玥教授:冠心病伴糖尿病患者的全方位管理新思路
- 3、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性别和2型糖尿病:一项加拿大大型队列研究
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享受高质量生活
联合国糖尿病日
糖尿病与幸福感
2024年
每年的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旨在提升全球对糖尿病的关注。今年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活动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倡导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糖尿病健康服务的核心,促进患者享有健康生活。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2%,位居全球之首,糖尿病并发症累及血管、眼、肾、足等多个器官,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体重与糖尿病
体重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过多的脂肪堆积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使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加重糖尿病病情。相反,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营养不良等问题,也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和身体的康复。因此,保持合理的体重对于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
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科学的饮食管理、适当的运动锻炼和有效的自我管理等健康生活方式,更好地控制血糖和体重,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健健
01 饮食管理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是控制血糖和体重的首要步骤。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可参照《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做到:合理饮食,主食定量(摄入量因人而异),建议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GI)食物,全谷物、杂豆类占主食摄入量的三分之一;建议餐餐有蔬菜,两餐之间适量选择低GI水果;每周不超过4个鸡蛋或每两天1个鸡蛋,不弃蛋黄;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可选择少许坚果;烹调注意少油少盐;推荐饮用白开水,不饮酒;进餐定时定量,控制进餐速度,细嚼慢咽。
进餐顺序宜为先吃蔬菜、再吃肉类、最后吃主食。
02 运动锻炼
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同样重要,不仅有助于增强体质,还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控制血糖。
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并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以消耗多余的热量,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
糖尿病患者要遵守合适的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方法并及时作出必要的调整。每周至少有5天,每天半小时以上的中等量运动,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有走步、游泳、太极拳、广场舞等。
运动时需防止低血糖和跌倒摔伤。不建议老年患者参加剧烈运动。血糖控制极差且伴有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时,不宜采取运动疗法。
03 自我管理
糖尿病患者需要重视并学习糖尿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定期监测血糖和血脂,控制饮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遵医嘱用药,定期进行并发症检查。同时,通过定期监测体重,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保持合理的体重范围,以减轻糖尿病对身体的损害。
正确居家监测血糖,对于规范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管理非常重要,《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指出,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通常建议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毫摩/升,非空腹血糖不高于10毫摩/升。居家监测血糖应遵医嘱,采用正确操作方法,按时测量。
糖尿病前期人群
糖尿病前期人群可通过饮食控制和科学运动降低发病风险,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同时密切关注其他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并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建议超重或肥胖者使体重指数(BMI)达到或接近24kg/㎡,或体重至少下降7%,每日饮食总热量至少减少400~500kcal,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30%以下,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至少保持在150分钟/周。
积极学习糖尿病知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做好自我管理,遵医嘱定期接受个性化的营养教育和膳食指导,享受高质量生活。
健健
参考资料:
[[1]《成年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版)》
[2]《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
[3]居家监测血糖,如何才能更准确|联合国糖尿病日
https://mp.weixin.qq.com/s/P0D3mVv7cXTQsCBUX1NROw
[4]重大行动十四:糖尿病防治行动
https://www.jkzgxd.cn/detial/684292
[5]得了糖尿病要注意什么?牢记这4大要点!
https://mp.weixin.qq.com/s/UdxWf983gtTJR1R-1ruIdw
[6]糖尿病患者食养原则是什么?三餐怎么吃?《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详细解读(附食谱)
https://mp.weixin.qq.com/s/vPS8RbchLV96VTaU_5sGaw
[7]患有糖尿病 这样来食养
https://mp.weixin.qq.com/s/s1LjLbSmoaAU0uSZ7PZF4w
[8]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有什么区别?糖尿病人吃水果要注意什么……权威解答来啦!
https://mp.weixin.qq.com/s/FtAaoCNsIbSNGAmzFBKlwQ
精彩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温馨提示:本文部分配图源于版权图库。转载时请注意替换,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版权争议。
GW-ICC 2024丨陈桢玥教授:冠心病伴糖尿病患者的全方位管理新思路
第35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GW-ICC 2024)暨亚洲心脏大会(AHS 2024)于2024年11月4日-10日在北京隆重召开。作为我国首个以开放姿态向广大医生普及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的平台,本届大会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心脏病学专家,一同交流与学习心血管病学最新进展与知识,探讨与分享前沿创新理念与技术,推进心血管疾病领域高质量发展。值此盛会之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桢玥教授分享了冠心病伴糖尿病患者的全方位管理新思路,医脉通特此整理报道,以飨读者。
1 1>2,当冠心病遇上糖尿病,斑块负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倍增
在我国,冠心病患者数量达到1139万,其中约33%至54%的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构成了庞大的患者群体。在冠心病与糖尿病共存的情况下,血糖水平与脂质代谢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高血糖状态可直接加剧脂质的氧化应激反应,影响内皮功能障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与复杂性以及斑块负担,从而加剧心血管病变的风险。同时,在血脂异常的背景下,高血糖状态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此外,胆固醇水平升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升高,亦是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冠心病与糖尿病互为不良的推动因素,即便在未确诊为糖尿病的情况下,冠心病患者亦常表现出多种糖代谢异常,这些异常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及疾病负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担更重、动脉粥样硬化体积更大、冠状动脉管腔直径更小,冠心病的发病率更高。研究显示,血糖紊乱程度越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风险越大,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每增加1%,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将增加11%-16%。全球45个国家/地区多种族登记研究显示,糖尿病是冠心病患者长期不良心血管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显著增加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的风险28%。且与无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使CVD发生时间早10~12年,更需重视早期干预。
冠心病与糖尿病的共存导致了一种更为复杂的病理状态,不仅显著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负担,还显著提升了ASCVD的风险。研究表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及长期病死率显著增加,因此迫切需要有效的治疗策略。
早筛早治,糖脂共管是降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ASCVD风险的调脂基石
对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如能在疾病的早期识别并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可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个体动脉粥样硬化的直接标志物,反映了特定个体所有危险因素综合起来的终生影响,识别斑块的存在及特征对疾病的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筛查有多种,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CA)是目前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而推荐合理的影像学检测方法是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筛查的重要原则。斑块进展是早期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成急性缺血事件的关键中间环节,若发生斑块逆转则斑块体积减小,斑块负荷降低,将有助于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LDL‐C在动脉壁内的沉积,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始动环节。沉积在动脉内皮下的LDL‐C,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累积形成脂质条纹并逐渐演变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年龄和LDL-C对斑块的影响存在相互作用,生命早期暴露于高LDL-C对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比后期暴露更显著,尽早干预LDL-C等危险因素,可消退斑块,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研究表明,无论糖尿病患者是否合并ASCVD,LDL-C每降低1.0mmol/L,全因死亡率可按比例降低9%,主要血管事件按比例显著降低21%。
除斑块筛查并及时给予降脂治疗外,《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专家共识》指出,无论是否有糖尿病典型症状,都应该对所有冠心病患者进行糖尿病筛查,首选空腹HbA1C,必要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HbA1C平均值与大血管的发生率密切相关,HbA1C每下降1%,患者卒中降低12%,心肌梗塞下降14%,心衰下降16%,周围血管病变所致截肢或死亡降低43%。研究表明,早期良好血糖控制对于糖尿病患者具有明确的微血管和大血管获益,可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显著延长患者寿命。
优化管理,全面降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ASCVD风险
临床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管理策略仍在不断探索,此类患者治疗的核心目的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改善长期预后,针对其疾病特征,必须实施综合管理策略,全面控制血糖、血脂等各项指标。
在降脂方面,《中国血脂管理指南推荐(2023)》将降脂治疗的主要目标定为LDL-C水平降至<1.4mmol/L,并且相对于基线值降低50%;ASCVD风险为高危的糖尿病患者LDL-C水平降至<1.8mmol/L;ASCVD风险为低、中危的糖尿病患者LDL-C水平降至<2.6mmol/L;糖尿病患者以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为次要目标,目标值为相应的LDL-C目标值+0.8mmol/L。关于降脂药物的选择,多项指南共识指出,他汀类药物是血脂异常降脂药物治疗的基石,建议对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应优先考虑使用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他汀类药物在降低LDL-C方面的效果存在差异,研究发现,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在降低LDL-C方面具有较高的效能。
瑞舒伐他汀是一种相对亲水性、强效且高度选择性的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胆固醇合成。在降低LDL-C方面,瑞舒伐他汀效果显著。STELLAR研究是一项为期6周、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研究,共纳入2431例轻中度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比较各剂量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降低LDL-C水平的疗效与安全性,其研究结果显示,10mg瑞舒伐他汀降低LDL-C可达45.8%,在所有他汀类药物中排第一。ARTMAP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单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研究,纳入了355例无他汀治疗的轻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或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随访6个月,主要终点为斑块总体积自基线的变化百分比,研究结果显示,在6个月的随访中,瑞舒伐他汀组患者斑块总体积(TAV)变化百分比为-7.4±10.6%,显著优于阿托伐他汀组的-3.9±11.9%(P=0.018),这表明瑞舒伐他汀可显著延缓冠脉斑块进展。
在安全性方面,瑞舒伐他汀属于亲水性他汀,不易进入肝外组织,肌毒性小,研究表明,瑞舒伐他汀不会增加肌病或癌症的风险。由于许多血脂异常患者有其他相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合并症,常服用多种药物,增加药物间相互作用和潜在副作用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不同于其他他汀类药物,瑞舒伐他汀的代谢有限,只有约10%的药物被细胞色素P450代谢,这意味着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风险较低,因此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尤其是对于服用多种药物的患者。
血脂康作为天然调脂药物,但其降脂机制与他汀类药物类似,是由籼米加特制红曲采用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发酵、精制而成,主要成分为13种天然复合他汀,系无晶型结构的洛伐他汀及其同类物,并含有麦角甾醇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和黄酮类等物质,具有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胰岛素抵抗以及可能存在的抑制肿瘤的作用,全面改善血脂谱。临床研究表明,无论是单用天然调脂药物、还是与依折麦布联用,均可显著降低LDL-C,联用后的LDL-C降幅更可达到45%。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CCSPS)发现,使用天然调脂药物较安慰剂的主要冠状动脉事件风险降低45%(P<0.001),冠心病死亡风险降低31%(P=0.005),全因死亡风险降低33%(P=0.0003),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及心血管死亡风险也显著下降。
在降糖治疗方面,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目标是降低并长期控制血糖,以减少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HbA1C是关键血糖控制指标,建议控制目标通常为<7%,但需个性化。年轻、病程短的患者可设<6.5%目标,而老年、病程长、有低血糖史或预期寿命短的患者可放宽至<8.5%。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患者,不推荐严格控制血糖以防低血糖风险,建议更宽松的血糖控制。病情严重者,目标应更宽松,空腹或餐前血糖建议控制在7.8~10.0mmol/L。
在药物治疗上,国内外众多指南一致推荐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是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优选用药。达格列净作为SGLT2抑制剂,其降糖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近端SGLT2介导的葡萄糖重吸收,从而促进尿糖排泄。DECLARE–TIMI 58是一项随机、双盲、多国、安慰剂对照的3期研究,旨在探索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合并ASCVD或心血管疾病的多重风险因素(MRF)患者的作用,其结果显示,达格列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ASCVD或MRF的患者,可显著降低因心衰住院或心血管死亡发生率,优于安慰剂17%。在另一项随访5年的研究中,达格列净安全性结果良好,不增加低血糖、截肢和骨折等不良事件,也不增加泌尿系统感染风险,生殖道感染发生率<1%。除了降糖作用,达格列净同时还具有慢性心衰和慢性肾脏病的适应证,具有“糖心肾”三重保护作用。
结语
我国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负担严重,患者预后较差。糖脂综合管理是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治疗策略的核心,早期筛查并有效控制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在降脂治疗方面,应以降低LDL-C水平为首要目标,首选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瑞舒伐他汀因其具备显著的降脂效果和良好的安全性,备受指南推荐。同时,天然调脂药物也为患者提供了另一种安全有效的调脂治疗选择。在降糖治疗方面,应优先考虑具有心血管获益证据的药物,达格列净作为SGLT2抑制剂,在实现高效降糖的同时,还可有效保护心肌、保护肾功能,在糖心肾方面均有显著获益。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预后。
专家简介
陈桢玥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博士学位,美国Mayo Clinic博士后,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 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与代谢疾病中心 秘书长
中华心血管病学会 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学组 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学会 动脉粥样硬化学组 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委会 常务委员
上海心血管病学会 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学组 副组长
上海市药物治疗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上海市老年药学专委会 委员
东方心脏病学会议 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论坛 坛主
长城心脏病学大会 糖尿病论坛 主席
亚洲心脏学会心血管预防委员会 委员
亚洲脂质学会指导委员会 委员
长期从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及脂质代谢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曾在美国Mayo Clinic学习3年。先后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等多项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Circulation Research、Cardiovascular Research等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曾荣获美国心脏病学院青年研究者奖。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2型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专家组葛均波翁建平曾强.2型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J].中国循环杂志, 2022, 37(10):974-990.
[2]Xu W, Song Q, et al. Association of stress hyperglycemia ratio and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sights from a large cohort study. Cardiovasc Diabetol. 2022 Oct 19;21(1):217.
[3]Mai Z, Huang Z, et al. Elevation of hemoglobin A1c increases the risk of decline in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among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Diabetes Metab. 2023 Jan;49(1):101411.
[4]Low Wang CC, Hess CN, Hiatt WR, Goldfine AB. Clinical Updat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Diabetes Mellitus: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Heart Failure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 Mechanisms, Management, and Clinical Considerations. Circulation. 2016 Jun 14;133(24):2459-502.
[5]Morgan CL, et al. Risk of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associated with elevat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in a population with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ith and without type 2 diabetes: a UK database analysis using the Clinical Practice Research Datalink. BMJ Open. 2023 Nov 29;13(11):e064541.
[6]Mak KH, et al. Eur J Prev Cardiol . 2022 Jan 11;28(16):1795-1806.
[7]Gyldenkerne C,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23;82(16):1583-1594.
[8]Nitin N Gholap,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7, 19(3): 364-374.
[9]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6,44(1) : 19-26.
[10]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编辑委员会.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J/OL].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2022,5:e1000123(2022‑08‑13).
[11]Mendieta G,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23 Nov 28;82(22):2069-2083.
[12]CTT Collaborators. Lancet. 2008 Jan 12;371(9607):117-25.
[13]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陈韵岱,纪立农,等.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专家共识[J].中国循环杂志, 2024, 39(4):342-352.
[14]Stratton IM, Adler AI, Neil HA, Matthews DR, Manley SE, Cull CA, Hadden D, Turner RC, Holman RR. Association of glycaemia with macrovascular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type 2 diabetes (UKPDS 35):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BMJ. 2000 Aug 12;321(7258):405-12.
[15]NICE-SUGAR Study Investigators; Finfer S, Chittock DR, Su SY, Blair D, Foster D, Dhingra V, Bellomo R, Cook D, Dodek P, Henderson WR, Hébert PC, Heritier S, Heyland DK, McArthur C, McDonald E, Mitchell I, Myburgh JA, Norton R, Potter J, Robinson BG, Ronco JJ. Intensive versus conventional glucose control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N Engl J Med. 2009 Mar 26;360(13):1283-97.
[16]Ritsinger V, Malmberg K, Mårtensson A, Rydén L, Wedel H, Norhammar A. Intensified insulin-based glycaemic control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mortality during 20 year follow-up of the randomised Diabetes Mellitus Insulin Glucose Infusio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DIGAMI 1) tri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4 Aug;2(8):627-33.
[17]ElSayed NA, et al, on behalf of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23;46(Suppl 1):S158-S190.
[18]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 中国循环杂志, 2022, 38: 237-271.
[19]Vrints C, et al. Eur Heart J. 2024 Aug 30:ehae177.
[20]ElSayed NA, et al, on behalf of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23;46(Suppl 1):S158-S190.
[21]Marx N, et al. Eur Heart J . 2023 Oct 14;44(39):4043-4140.
[22] Arnold SV, et al. Circulation . 2020 May 12;141(19):e779-e806.
[23]Mostaza JM, Escobar C. Rosuvastatin-Based Lipid-Lowering Therapy for the Control of LDL Cholesterol in Patients at High Vascular Risk. J Clin Med. 2024 Mar 25;13(7):1894.
[24]Jones PH, Davidson MH, Stein EA, Bays HE, McKenney JM, Miller E, Cain VA, Blasetto JW; STELLAR Study Group.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osuvastatin versus atorvastatin, simvastatin, and pravastatin across doses (STELLAR* Trial). Am J Cardiol. 2003 Jul 15;92(2):152-60.
[25]Lee CW, Kang SJ, Ahn JM, Song HG, Lee JY, Kim WJ, Park DW, Lee SW, Kim YH, Park SW, Park SJ. Comparison of effects of atorvastatin (20 mg) versus rosuvastatin (10 mg) therapy on mild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from the ARTMAP trial). Am J Cardiol. 2012 Jun 15;109(12):1700-4.
[26]胡大一,刘梅林.血脂康胶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9(9):47-51.
[27]李清,王箴,陈学颖,等.血脂康与血脂康联合依折麦布治疗血脂异常的效果比较[J].上海医学, 2019(12):6
[28]Lu Z, Kou W, Du B, Wu Y, Zhao S, Brusco OA, Morgan JM, Capuzzi DM; Chinese Coronary Secondary Prevention Study Group; Li S. Effect of Xuezhikang, an extract from red yeast Chinese rice, on coronary event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with previous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 J Cardiol. 2008 Jun 15;101(12):1689-93.
[29]Pharmacologic approaches to glycemic treatment: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4. Diabetes Care, 2024, 47(Supplement_1): S158-S178;
[30]Wiviott SD, Raz IDapagliflozin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Type 2 Diabetes. N Engl J Med. 2019 Jan 24;380(4):347-357.
[31]Wiviott SD, Raz I, Bonaca MP, Mosenzon O, Kato ET, Cahn A, Silverman MG, Zelniker TA, Kuder JF, Murphy SA, Bhatt DL, Leiter LA, McGuire DK, Wilding JPH, Ruff CT, Gause-Nilsson IAM, Fredriksson M, Johansson PA, Langkilde AM, Sabatine MS; DECLARE–TIMI 58 Investigators. Dapagliflozin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Type 2 Diabetes. N Engl J Med. 2019 Jan 24;380(4):347-357.
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性别和2型糖尿病:一项加拿大大型队列研究
编者按
2024年2月27日-3月3日,由加拿大肝脏研究协会(CASL)、加拿大丙型肝炎网络(CanHepC)、加拿大肝病护士协会(CAHN)和加拿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网络(CanNASH)共同打造的大型国际性肝病学术会议——加拿大肝脏会议(CDDW-CLM)在多伦多隆重召开。会议旨在为肝病领域的临床医生、研究人员、以及对肝病感兴趣的广大医学同道提供一个交流思想、促进合作和促进知识转化的学术交流平台,内容涵盖基础科学、临床医学和转化医学。《国际肝病》特撷取本届大会上涌现出的具有广泛性意义的最新学术进展,以飨读者。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流行。在过去二十年间,NAFLD患病率呈现快速增长,已成为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给广大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NAFLD可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QoL),因此非常有必要全面评估NAFLD患者QoL状况,以帮助制定和实施更有效的干预治疗策略。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NAFLD患者的QoL明显低于健康人群,并且患者的QoL随疾病加重而进行性降低,且可能低于其他慢性肝病患者。那么,哪些影响因素与NAFLD患者的QoL密切相关呢?
鉴于此,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E Baguley等在本届CDDW-CLM大会上通过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对于具有晚期肝纤维化风险的NAFLD患者,性别和合并2型糖尿病(T2DM)是影响NAFLD患者QoL的重要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
在这项前瞻性研究中,患者报告结果调查表(PROMIS-29)是一项包含7个健康领域(疼痛干扰、抑郁、身体功能、参与社会角色/活动的能力、疲劳、焦虑和睡眠障碍,以及单一的疼痛强度)的调查问卷。2017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研究纳入812例在卡尔加里大学医院就诊、使用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评估为有晚期肝纤维化风险(≥8 kPa)的NAFLD患者,完成了PROMIS-29调查。研究人员将该NAFLD队列与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总体参考人群的PROMIS-29分数根据性别(女性与男性)和 T2DM 状态(是与否)进行了比较。血红蛋白A1c ≥6.5%或既往有T2DM诊断且接受过T2DM药物治疗的患者可确诊为T2DM。
研究结果
表1. 女性及合并T2DM的NAFLD患者与对照人群的生活质量(PROMIS-29)评估结果
所有参与者的中位年龄为58岁(IQR:48.3-66.0岁)。超过一半的参与者为女性 (57.4%),其中41.0%患有T2DM。与参考人群相比,该NALFD队列在身体功能、睡眠障碍、焦虑和疼痛干扰领域的得分较差(P<0.001);然而,在参与社会角色和活动方面表现出更好的得分(P=0.001)。在所有PROMIS-29评估项目中,女性的生活质量与男性相比有显著下降(P<0.001),见表1。
除此之外,与没有T2DM的NAFLD患者相比,合并有T2DM的NAFLD患者的身体机能问题更严重(P<0.001)、更容易疲劳(P=0.004)、抑郁程度增加(P=0.044)、更多睡眠障碍(P<0.001)、参与社会角色和活动的能力下降(P=0.003)、更高的疼痛干扰(P<0.001)和总体疼痛强度增加(P<0.001),见表1。
研究结论
该项大型前瞻性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初级保健中发现有明显肝纤维化风险的 NAFLD 患者中,女性和合并有T2DM的NAFLD患者的QoL均有显著性降低。除此之外,与一般人群相比,NAFLD患者在诸多健康领域的质量都有所下降。
原文链接:E Baguley, M Knaub, W Schaufert, et al. Impact of sex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on quality of life among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patients: A large Canadian cohort study. CDDW-CLM 2024 Abstract: CLM-O03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