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糖尿病(由糖尿病引起的肾病严重吗)
- 1、专家倡导排糖兼顾保护心肾等靶器官 关注糖尿病不良代谢记忆效应
- 2、打破“糖痛”僵局,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有了治疗新选择
- 3、视物模糊、下肢麻木“数病齐发”,罪魁祸首竟是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双管齐下,五旬阿姨抗“糖”迎来新希望
专家倡导排糖兼顾保护心肾等靶器官 关注糖尿病不良代谢记忆效应
中新网上海11月14日电 (记者 陈静)11月14日正值“联合国糖尿病日”。“当前,临床上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心血管疾病相伴发生已经越来越常见,糖尿病患者不仅要关注血糖变化,还应及早关注心肾共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邹大进教授指出,只有做到多举并进,方可真正管好糖尿病。
据悉,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旨在呼吁将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幸福感置于核心,并从“以降糖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强调对糖尿病进行全程综合管理,即排糖同时兼顾对心、肾等靶器官的保护,改善心肾预后。
“患者一旦诊断为糖尿病,需只争朝夕,尽量一年之内把血糖控制在正常值范围,并坚持做好血糖管理,患者才能获得长远心肾保护。”这位专家解释,糖尿病存在不良代谢记忆效应:受经过一段时间(5年)高血糖控制不佳的影响,今后血糖控制得再稳定,其预防血管疾病的效果就不会很好显现。
当日,邹大进对记者表示,糖尿病患者的疾病负担重、预后较差,究其原因:首先,糖尿病患者对高血糖对心、肾等靶器官的损害认知不足,导致疾病管理不到位,从单病进展到共病,增加了疾病负担;其次,患者对心肾并发症早期筛查的意识较为薄弱,待到疾病进展至中晚期或出现严重事件才开始干预,导致疾病管理难度更高;此外,患者主动管理疾病的意识仍待加强,不仅要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更要提高学习疾病管理知识的主动性。
据悉,在糖尿病患者中,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患者。数据显示,有超过三分之一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糖尿病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病情更重,治疗难度更高,其中,高血压、血脂异常均为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例如:在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而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和恶化的首要危险因素。
同时,约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合并肾脏病变,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首要病因。30%至50%的肾功能衰竭是由糖尿病引起的,但中国糖尿病肾病知晓率仍需提升。邹大进指出,在早筛层面,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至少每年进行1次尿蛋白、UACR和血肌酐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肾脏损伤。在治疗层面,随着糖尿病治疗手段的日新月异,患者有了更多治疗选择,不少创新治疗手段已被纳入医保,助力糖尿病患者排糖同时兼顾心肾获益。
上海市卫健委14日透露,上海正在编制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旨在完善上下联动、医防融合的糖尿病防治体系,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动员、多措并举,共同提高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持续降低糖尿病早死率。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
上海市卫健委14日在普陀区半马苏河公园举办市级主题宣传活动。活动现场邀请了来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同济医院、普陀区中心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内分泌科专家为市民提供义诊咨询,现场同时提供血糖、血压、体脂、握力等免费测量服务。当日,上海市卫健委倡议:践行“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限酒、平衡心理状态,积极预防糖尿病;主动参加社区糖尿病风险评估和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研究表明,具有较好自我管理行为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会大大延迟或减少。(完)
打破“糖痛”僵局,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有了治疗新选择
【来源:广州日报】
“火辣辣的疼痛如影随形”“疼得彻夜难眠,连正常生活都困难”……这是临床最常听到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患者的描述。日前,“远离疼痛,更静一步”媒体沟通会在广州举行,专家指出,对于DPNP应进行早期干预和管理,镇痛药物治疗非常关键,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
DPNP是由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导致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为以肢体远端受累为主的对称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下肢重于上肢,远端重于近端,夜间更痛。国外流行病学研究显示,DPNP的患病率为10%-26%。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中,糖尿病被已列为重点防控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其防治工作成为实现国民健康目标的关键一环。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超重和肥胖流行率上升等糖尿病风险因素的增加,未来我国DPNP患者人群将面临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严励教授介绍,DPNP治疗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患者本身血糖管理,二是相关症状管理,特别是早期神经功能异常和疼痛症状,应进行早期干预和管理。因此,镇痛药物治疗非常关键。严励表示,DPNP患者持续疼痛继而导致失眠、生活质量降低、情绪障碍等。既往由于药物选择有限、疗效不佳、安全性等问题,DPNP这类慢性疼痛的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亟须更加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在疼痛管理方面,目前,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已经被多个国内外协会和学会的共识文件推荐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包括DPNP引发的疼痛的重要药物。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陆正齐教授指出,抗惊厥类药物在神经内科领域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不仅丰富了临床医生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治疗用药的选择,还将进一步推动该学科领域发展。
与此同时,在DPNP综合管理上,专家们也提出了“量体裁衣,协同合作”的治疗策略。由于DPNP 治疗的个体差异较大,在临床实践中,构建一个由内分泌科、神经科及疼痛科医生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疗体系至关重要。对此,山东省立医院傅志俭教授指出,早期识别与诊断、开展规范有效的治疗,对于提升DPNP规范化治疗意义重大。随着更多更具有针对性的DPNP创新药物的上市,相信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将会开始重视DPNP乃至NP的诊断与分类,并建立起镇痛治疗规范化的观念,进一步推动多学科领域协作治疗策略,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青梅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视物模糊、下肢麻木“数病齐发”,罪魁祸首竟是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双管齐下,五旬阿姨抗“糖”迎来新希望
【来源:杭州网】
“全球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人”“糖尿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种种言论都在向人们传递着“糖尿病危害大”这一信号。事实上,糖尿病并不可怕,造成严重影响的也并不是糖尿病,而是其所带来的各类并发症。但如果对这些并发症置之不理,导致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今年55岁的郑阿姨(化名)患有2型糖尿病七年,这些年中她备受并发症折磨苦不堪言,所幸,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专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助她恢复健康。
“老糖人”七年出现三种并发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据了解,郑阿姨曾在餐厅工作,因缺乏健康意识,平常饮食并未采取控制,大量进食蛋糕、饮料等食物,也没有规律检测过血糖,三年前因出现口干多饮、夜尿频繁、体重下降的症状,意识到不对劲,她立马前往家附近医院就诊,被医生诊断为 “2型糖尿病、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住院治疗后病情好转,之后遵循医嘱长期应用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
本以为成功“躲过一劫”的郑阿姨却“命途多舛”,一年后,郑阿姨发现自己看东西越来越模糊,右眼尤为明显,不仅如此,还伴有手足麻木,下肢乏力胀痛,脚趾灼热、似刀割等异常感觉。单纯服用西药的治疗效果甚微,疼痛严重干扰了工作、饮食和睡眠,影响日常生活质量,实在难以忍受的郑阿姨来到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寻求帮助,想要通过医院特色的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获得生命的新希望。
综合各种检查报告,内分泌科主治中医师吴双告诉郑阿姨,她不仅有“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还存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之前的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一样,这两类也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吴双告诉郑阿姨,要想遏制并发症的发生,当下最根本的是要控制血糖,防止并发症进一步加重。
在予以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降糖及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治疗之外,吴双还为郑阿姨制定了个性化中医调理的治疗方案。考虑辨证为肝郁脾肾两虚、阳虚血淤,治疗予以疏肝健脾、温阳补肾、活血通络,并根据郑阿姨的症候变化调整药物。
服药三个月后,郑阿姨自觉双足麻木减轻,服药一年后,郑阿姨的病情基本稳定,异常感觉明显缓解,甚至减停了部分西药,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并发症多达100多种
预防主打一个“早”字
据了解,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以损伤全身多个器官和组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并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常见的并发症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以及糖尿病足。
“糖尿病患者出现一种或几种并发症或合并症时,需要吃好几种西药,或使用注射类降糖药,此时加入中药,中西配合,可以达到精准、减少西药用量的目的,也可以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是一个不错的治疗选择。”吴双介绍。
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一旦病程到了晚期,患者难逃残忍的结局。因此,防治并发症,关键在于一个“早”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吴双提醒,在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方面最重要的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戒烟戒酒、均衡饮食、规律运动、维持健康体重、良好睡眠等;其次要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对于有家族史、肥胖等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在体检时建议加测餐后2h血糖,可以及早发现潜在危险;面对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在自身积极调整的基础上,家人也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