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需糖尿病(预约糖尿病门特)
带状疱疹疫苗在广州正式开始预约接种
7月16日,国内首个重组带状疱疹疫苗正式在广州实现预约接种,该疫苗目前获批接种年龄段为50岁及以上人群,免疫程序为肌肉注射两剂,第2剂与第1剂间隔2个月接种。
带状疱疹,民间俗称“缠腰龙”或“生蛇”,是一种皮肤科常见的疾病,除皮肤损害外,常伴有神经病理性疼痛,常出现在年龄较大、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的人群中,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几乎所有年长的人神经系统中都潜伏着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7月16日一早,广州市天河区冼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迎来重组带状疱疹疫苗首位接种者,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病防控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主任高志良教授。他对记者表示:“我很早就得知国家快速审批重组带状疱疹疫苗上市的新闻,一直在关注这个疫苗。带状疱疹在中老年人群中属于高发病,它就像一个定时炸弹,发病后痛不欲生。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我很荣幸能成为广州接种带状疱疹疫苗的第一人,为自己的健康‘排雷’,同时也希望能够起到带头作用,呼吁更多中老年人重视并积极预防这一疾病。“
带状疱疹除了身体单侧会出现成群的水疱,令人饱受皮疹之苦,还会导致灼烧、电击、刀刺般疼痛,急性期疼痛可能更甚于分娩阵痛、脊椎损伤、类风湿关节炎、慢性癌痛等。老年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更常见且为重度,更容易发生焦虑、睡眠障碍、无法正常工作或生活。
冼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部部长黄丹燕告诉记者,带状疱疹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细胞免疫缺陷、遗传易感性、机械性创伤、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肾脏病、发热、高血压等)、近期精神压力大、劳累等。同样来自该服务中心的免疫规划组组长陈碧泓也表示:“据估计,中国50岁及以上人群每年新发带状疱疹病例约156万。带状疱疹到目前为止治疗方法有限,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是控制带状疱疹发病最有效的措施。重组带状疱疹疫苗上市,有效填补了国内在带状疱疹疾病预防领域的空白。”
据了解,除冼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外,广州市民还可在番禺区桥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越秀区登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黄埔区大沙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荔湾区金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白云区金沙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广州优一特需预防接种门诊等在内的多家社区医院和具有疫苗接种资质的医院进行预约接种。
此外,市民也可以在支付宝APP中搜索“带状疱疹”,找到带状疱疹疾病预防咨询专区页面,进行疫苗咨询预约和登记。
来源:环球网
上海九院陆颖理教授为你解读——卫计委10条糖尿病防治信息解读
卫计委10条糖尿病防治核心信息——陆颖理教授为你解读
陆颖理教授解读糖尿病防治重点
目前我国约有1.1亿糖尿病患者,约占成年人总数的1/10。若不尽快采取行动,预计该数字将在2040年增至1.5亿人次。更为严重的是,中国近半数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约为5亿人。国家卫计委新近发布的十条糖尿病防治核心信息如下:
1.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
2.糖尿病的主要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下降、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急性代谢紊乱表现。
3.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可能进一步导致残疾或者早亡。
4.40岁以上、超重肥胖、经常静坐、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建议接受糖尿病筛查。
5.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保持正常体重,从事有规律的体力活动,并注重饮食健康,可降低患糖尿病风险。
6.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自我血糖监测应在专业医生和/或护士的指导下开展。
7.糖尿病患者采取措施降糖、降压、调整血脂和控制体重,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控油、减盐和增加体力活动,可明显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积极治疗糖尿病,平稳控制病情,延缓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可同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
8.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中医可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和前期人群进行调理,对患者进行中医药治疗。
9.国家开展糖尿病分级诊疗试点,由二级以上医院医师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组成签约医生团队,为患者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
1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二级及以上医院实施双向转诊,为患者进行体检、并发症筛查、患者随访和治疗,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三级医院负责疑难复杂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
如何解读这十条核心信息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陆颖理教授为读者解读重点。
重点一:糖尿病早发现:既要看症状,也要重筛查
“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许多患者也是在出现这些症状后才意识到应该去医院检查的。
但是,陆教授也提醒,“三多一少”的症状在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比较典型,而我国90%以上的糖尿病都是2型糖尿病,其中不乏早期无明显症状的情况,这类患者也被称为“沉默型糖尿病”。如果仅靠有无症状判断是否需要就医,无疑会使许多糖尿病患者错过早期确诊的机会。临床上,也有很多直到因“烂脚”、“视物模糊”等并发症就医才发现糖尿病的病例。因此,要想尽早发现糖尿病,不仅要重视它的典型症状,也要重视定期筛查。
重点二:过饥、过饱均会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
哪些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呢?核心信息中提到:40岁以上、超重肥胖、经常静坐、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建议接受糖尿病筛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过饥和过饱两重打击的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发群体。陆教授领衔开展的SPECT-China大型流行病学调查近期在内分泌临床类顶级杂志上发表了两篇论文,指出通过样本人群调查研究证实,胎儿和儿童期经历饥荒所致的营养不良和成年期经历快速经济发展增加了成年期糖尿病患病风险,可能与目前中国中老年(特别是52~65岁)糖尿病患病率的快速上升有关。
重点三:糖尿病筛查不可仅查空腹血糖
生活中有些人,直到出现糖尿病并发症之后才意识到自己患有糖尿病,他们中的一些人更会表示不解:“平时我也体检,查出来空腹血糖正常的,怎么会是糖尿病呢?”其实,陆教授指出,仅测空腹血糖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糖尿病。目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临床上有不少人空腹血糖在正常标准内,但餐后两小时血糖就显示出了问题。所以提醒读者,筛查糖尿病,应该做到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项检查缺一不可。
重点四:糖尿病防治误区
陆教授指出,在糖尿病防治的认知中,有几个市民较为多见的误区应纠正。
误区一,得了糖尿病一定会慢慢发生并发症。
其实并非如此。应该说,糖尿病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我们可通过合理饮食、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降低糖尿病风险,这就是糖尿病的一级预防。发现糖尿病后,通过科学治疗,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即糖尿病的二级预防。尽管糖尿病有很多可致残甚至早亡的并发症,但通过合理控制血糖,完全可以避免。
误区二,糖尿病人要少吃甚至不吃米饭。
有些糖尿病患者担心米饭会升高血糖,因此选择不吃饭。还有一些人听说南瓜等食物可以降血糖,就盯着南瓜吃。其实这是错误的。陆教授说,糖尿病人的饮食重点不在于“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米饭、蔬菜、肉类等都可以吃,这样营养才能搭配均衡,最重要的在于控制膳食总能量,即摄取的总量不要超标。另外,吃南瓜能降血糖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南瓜吃多了同样会升高血糖的。还有一些人吃很多蔬菜,但用国人传统的多油清炒的烹饪方式,也可能导致摄入能量过剩,甚至引起高血脂等。
误区三,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吃水果了。
在一些糖尿病患者眼中,吃水果=吃糖=血糖超标,因此他们在食谱中无奈拒绝了水果。其实并没有必要。水果中含有的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物质,对健康有益,关键在于怎么吃。陆教授提醒,糖尿病人如果血糖控制稳定,可以吃点水果,但要注意每次吃少量、分开吃。可以在两餐之间,选择一些含糖量相对低的水果。
误区四,糖尿病人可喝酒,甚至空腹喝酒。
酒本身就是高热量食物,过量饮酒有害无益。另外,糖尿病人尤其不能空腹喝酒。这是由于酒精可抑制糖原异生反应,从而抑制了血糖自动调节的机制,就会产生严重的低血糖。特别是那些晚上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更应该避免晚餐空腹大量饮酒,以免夜间发生低血糖,危及生命。
误区五,在身体不舒服、不吃饭的情况下,照常用药。
大多糖尿病人还是听医生的话,每天坚持服用降糖药或者注射胰岛素。但有时候身体不舒服不想吃饭或者因为工作等原因错过吃饭,仍然没忘记吃药,这时候就可能导致低血糖,这是十分危险的。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仅一次严重低血糖发作就有可能会诱发脑梗、猝死。陆教授提醒,糖尿病人应随身带小块巧克力、糖果等,特别是中老年人、锻炼时候,以防发生低血糖。
误区六,糖尿病治疗只关注降血糖。
糖尿病是以血糖增高为重要诊断指标的,但在糖尿病的治疗上绝不是仅仅降糖就可以了。糖尿病是引起血脂代谢紊乱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与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甚至肥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为了预防并发生的发生、发展,糖尿病治疗除了要控制血糖,也要综合治疗血脂、血压等。对于肥胖的糖尿病人,减肥也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式。
重点五:糖尿病人如何就医
就医问题是糖尿病人很关心的话题。有些人觉得:“一定要去大医院,找最权威的专家”,有些人则认为“糖尿病没什么讲究,每周去配配药就可以了。”还有一些人甚至用药也不注意,导致血糖频频波动,并发症接踵而至。
在糖尿病防治核心信息中,也提到了与糖尿病分级诊疗相关的话题。陆教授对此建议,糖尿病是一项长期工作,既需要三级医院负责疑难复杂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也需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二级医院的共同协作。
当然,作为一个普通患者,应该根据病情变化选择合适的就医场所。通常建议初诊时可在二、三级医院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经过一阶段治疗,血糖控制稳定后,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随访、配药、复查。当病情发生变化,如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出现其他疾病、药物耐药等,仍需要到大医院请专科医师调整治疗方案。病情稳定者则可以选择三到六个月去大医院的专科医师处复查一次,其余时间可在社区医院就医。
专家简介
陆颖理博士,交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大内科教研室主任,内分泌代谢科主任,上海市内科学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委员,上海内分泌学会常委。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骨质疏松症、风湿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专家门诊:周二上午
特需门诊:周三上午
《健康财富》/ 岳继慧
逆转糖尿病
主讲人 邹大进教授
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前任主委
京东糖尿病康复中心学术带头人
上海长海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特需专家
糖尿病、2型糖尿病、糖尿病前期
帮助糖尿病患者了解:
1.如何通过8大方法找到自己的发病原因?
2.医生是如何评估糖尿病患者是否可以逆转?
3.如何提前察觉并发症提前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