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糖尿病(糖尿病与情志)
糖尿病是典型的“夫妻病”?如果其中一人得病,另一个人怎么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糖尿病,这个听起来熟悉又陌生的“老朋友”,早已悄悄潜入很多中国家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的餐桌越来越丰盛,但“甜蜜的负担”也随之而来。
更令人惊讶的是,糖尿病竟然被称为典型的“夫妻病”。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真相?如果夫妻中一人不幸“中招”,另一人又该如何应对?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揭开这个谜团。
为什么糖尿病被称为“夫妻病”?糖尿病之所以被称为“夫妻病”,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科学依据的。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内分泌科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中国的家庭中,如果夫妻一方患有2型糖尿病,另一方患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具体数据显示,夫妻双方共同患病的概率高达26.5%!也就是说,夫妻间的糖尿病患病风险远高于普通人群。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生活方式的“同步化”
夫妻在日常生活中,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通常是高度一致的。比如,一方喜欢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另一方很可能会“陪吃陪喝”;一方缺乏运动,另一方也容易变得懒散。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正是2型糖尿病的温床。
遗传因素的叠加
如果夫妻双方都有糖尿病家族史,那么他们的后代患病风险会更高,而夫妻彼此也可能因为遗传背景而更易患病。
例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一项研究指出,糖尿病的遗传性在2型糖尿病中尤为明显,尤其是父母双方均患病的情况下,子女的患病概率高达50%以上。
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夫妻生活中,情绪和压力会互相传递。如果一方患病,可能会引发另一方的焦虑、抑郁,进一步影响体内激素平衡,进而提高患病风险。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调研也显示,慢性病患者的配偶患慢性病的概率更高,情绪压力是重要因素之一。
糖尿病并非只是简单的“血糖高”。如果不加以控制,它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内分泌专家宁光教授曾指出,糖尿病的真正“杀手”是其并发症。数据显示,我国因糖尿病导致的死亡病例中,超过70%与心血管疾病有关。
举个例子,北京协和医院曾接诊过一名56岁的男性患者王先生(化名)。他患糖尿病多年,但一直不重视控制血糖。
直到某天突发心梗被送入急诊,才发现他的血管已经严重狭窄。医生表示,如果早期能够严格控制血糖,并定期监测心血管健康,这一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夫妻一方得病,另一方应该怎么办?如果夫妻中一人确诊糖尿病,另一人切勿掉以轻心。以下是几条具体的建议:
饮食是糖尿病管理的关键。即便另一方暂时没有确诊糖尿病,也应主动调整饮食习惯,避免高糖、高脂、高盐的食物,多选择低GI(升糖指数)的食物。
推荐饮食搭配:
主食:粗粮(如燕麦、糙米、玉米等)代替精制米面。
蔬菜:多吃深色蔬菜,如西兰花、菠菜、胡萝卜等。
蛋白质:优选鱼类、鸡胸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
水果:尽量选择低糖水果,如柚子、草莓、猕猴桃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强调,健康饮食对糖尿病管理的作用不亚于药物治疗。而夫妻共同调整饮食,不仅能降低患病风险,还能增进感情,一举两得。
2. 一起养成运动习惯夫妻间可以选择适合双方的运动方式,比如饭后散步、瑜伽、骑自行车等。每天坚持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运动注意事项:
避免空腹运动,防止低血糖。
选择适合自己的强度,不要过度劳累。
糖尿病患者建议随身携带糖果或葡萄糖,以备低血糖时使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研究发现,规律运动不仅可以降低血糖,还能改善心血管健康,是糖尿病防治的“天然药物”。
夫妻一方确诊糖尿病后,另一方应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定期监测血糖情况。特别是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的人群,更需要每年进行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
体检建议: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血糖检查。
对40岁以上人群,建议增加糖耐量试验(OGTT)。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的数据,早期糖尿病的干预效果显著。如果能够在糖尿病前期进行干预,80%的患者可以避免发展为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情绪变化可能会对配偶造成压力,因此夫妻双方都需要学会减压。可以通过聊天、旅行、培养共同兴趣爱好等方式,改善心理状态。必要时,也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中医调理对夫妻双方的帮助中医在糖尿病的管理中也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改善体质和缓解并发症方面。以著名中医李连达教授的研究为例,中药配方如玉泉散(人参、黄芪、山药、葛根等组成)对调理糖尿病患者的体质有一定疗效。
推荐中药食疗方:
山药薏米粥:山药50克,薏米30克,煮粥食用,有助于健脾益气。
苦瓜茶:苦瓜切片晒干,用开水冲泡,可辅助降血糖。
不过,中药调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服用。
总结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夫妻间的共同生活习惯、遗传因素和心理压力,都会让它成为“夫妻病”。当夫妻中一人确诊糖尿病时,另一人更需要引起警惕,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定期体检和保持良好情绪,共同守护健康。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希望每一对夫妻都能互相扶持,用实际行动对抗糖尿病,让生活更甜美,而非血糖更“甜蜜”。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内分泌科研究报告
纪立农教授,《糖尿病与健康饮食》
宁光教授,《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运动对糖尿病的影响》
李连达,《中药调理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伴性功能障碍的预防与治疗
对于男性糖尿病人而言,因糖尿病而伴发性功能障碍是对患者本人心理上产生强烈冲击的并发症之一。许多糖尿病患者在调查中都表示:“宁愿得其他并发症,哪怕是更疼、更危险的并发症,也不愿得ED”。今天我们就和糖友说说关于ED的预防和治疗。
1、预防
在ED的预防上,若能及早检出糖尿病,并积极控制血糖,将有助于大幅降低ED的发生率及严重度。但若已出现不可逆的严重ED病变时,目前推荐的第一线治疗药物为万艾可(俗称伟哥)等药物,有效率为50%左右。
临床上预防糖尿病患者性欲减退和ED,主要从四个方面考虑:一是调理情志。90%情感严重压抑的男性糖尿病患者会合并有ED,也就是说糖尿病患者精神压力是ED发生的首要原因;二是要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空腹血糖4.4~6.1mmoI/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三要保护血管神经,积极预防并发症。糖尿病性ED患者65%合并有神经病变,70%合并有动脉硬化;四是避免使用一些可能导致或加重ED的药物。
另外,有的糖尿病性ED患者的心理压力很大,患者的妻子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丈夫就性问题展开坦诚、相互尊重和理解的交流,千万不要一味指责、挖苦、讽刺、羞辱丈夫,这样只能造成恶性循环。
2、治疗
糖尿病性ED的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即安全,有效,简便及经济。
(1)全身治疗:
要强化糖尿病的控制,将血糖尽可能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减少ED的发生或减轻ED的程度。
(2)心理支持:
对于精神性ED的患者,医生应给予支持和鼓励,帮其舒缓精神上的玉力,使其恢复自信;即使是器质性ED的患者,也会因心情焦虑、抑郁而使病情加重,予以适当的心理疏导也是十分有益的。
(3)药物治疗:
ED的治疗,目前临床上最重要的是药物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及局部用药,目前一线口服药是西地那非类药物,包括万艾可及伐地那非、他达那非等,临床上最常用的是万艾可(伟哥)。局部用药有前列地尔(前列腺素E1)等,经尿道置入;还有运用酚妥拉明、罂粟碱等药物行阴茎海绵体注射。但局部用药疗效有限,且使用不便,还有一定的并发症,因而难以推广。
(4)手术治疗:ED的手术治疗有阴茎动脉的重建术及静脉结扎术,但真正需要采用此种治疗的患者甚少,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另一类手术为阴茎假体置入术,其种类有半硬性可屈假体及液体充涨性膨胀性假体。以后者为佳,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假体的设计及工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假体植入的感染率已降至1%,10年机械故障率仅有5%,已成为ED的标准治疗方法。但糖尿病患者手术风险较大、感染机会多,伤口不易愈合,手术问题应予慎重考虑。
双相情感障碍能激发创造性,这种病需要治疗吗?
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人处于轻躁狂状态时,其思维敏捷性比正常状态要高,工作效率和创造性也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著名音乐家罗伯特·舒曼就患有此病,他的创作高峰也是在他轻躁狂发作的时期。
有人说,轻躁狂的状态挺好,为什么要治疗?其实,这只是躁狂发作的部分表现,在发病时,一些病人会做出草率、高风险的行为举止。这不仅会严重影响病人的家庭和工作,还容易引发各类社会问题,如酗酒、药物滥用、自杀等。
事实上,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高复发、高致残、高自杀和高共病率的精神疾病。同时,双相情感障碍与心脏病、糖尿病等其他疾病的共病率也非常高,所以一旦患上此病,就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针对双相情感障碍,公认有效的一类治疗药物叫心境稳定剂。这类药物不仅能有效改善或控制情绪,而且对于预防和治疗躁狂、抑郁等疾病发作均有作用。
由于双相障碍几乎会终身反复发作,其发作的频率也比抑郁障碍高,因此应坚持长期治疗原则。急性期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症状、缩短病程;巩固和维持期的治疗目的主要是防止症状复发、促使身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等。
除药物治疗外,还可以配合一定的物理、心理和危机干预治疗等,全方位帮助病人恢复健康。所以,患上此病也不必太过紧张,通过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患者完全可以控制病情、减少复发,过上正常健康的生活。
本文由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王绍礼进行科学性把关。
(责编:田荣(实习生)、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