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防风 糖尿病(防风血糖患者可以使用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大寒养生 防风驱寒试试这三宝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李凯欣)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将至。南方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治未病专家彭康教授介绍,大寒节气也是一年之中最干燥的时期,白天平均空气湿度一般低于50%,中医学认为,大寒气候干燥寒冷,寒气过盛,容易诱发肺系疾病,如感冒、咳喘、鼻塞流涕等。

过了大寒,又是一年,大寒与立春相交接,是一个由冬到春的过渡时期,即冬天结束、春季到来的转折点,此时,养生也需“转轨”,以适应春天生发特性而准备。

大寒时节养生,仍要防风驱寒,应对"小寒大寒,冷成一团"的寒冷刺激,保护心肾之阳,畅通气血。特别是一些血管弹性较差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更易遭受寒冷刺激,血管功能失调,出现心悸、胸闷、头晕、手足麻木的情况,易发生心肌梗塞、脑卒中等。同时,也要注意滋阴润燥,助阳生化。

所以,大寒时节吃些什么好?

艾叶

艾叶味苦、辛、性温,入脾、肝、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的功效。它气香味辛,温可散寒,能暖气血而温经脉。

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平喘、镇咳及祛痰、止血及抗凝血、镇静及抗过敏、护肝利胆等作用,能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民间传统的艾叶食物也很多见—— 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艾蒿馍馒、艾蒿糍粑糕、艾蒿肉丸等。直接用水煎服,每日3-10克也可以驱寒。

姜黄

为姜科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其味苦、辛,性温,归肝、脾经。具有活血行气,通经止痛的功效。

现代研究,姜黄素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降血脂,降压等作用,还能保护胃黏膜和护肝作用。

姜黄粉在南亚地区是常见的香料和食用色素,也是咖喱的主要配料之一。

若是驱寒,姜黄用水煎服,每日3-10克即可。

乌药

为樟科植物乌药的块根。味辛,性温。归肺、脾、肾、膀胱经。具有温肾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乌药能兴奋大脑皮层,促进呼吸,兴奋心肌,加速血液循环等。

天台乌药作为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特产,常被当地民众作为保健食品,煎汁服下或切片晒干,常年泡茶喝。

作者:周洁莹

来源: 广州日报

如何防治代谢综合征?首选3种生活方式干预

如何判断是否有代谢综合征?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建议,具备以下4项中的任意3项,即可确诊为“代谢综合征”。

01超重和(或)肥胖:BMI≥25kg/m2。

02高血糖:空腹血糖(FPG)≥6.1mmol/L和(或)2h血糖≥7.8mmol/L,和(或)已确诊糖尿病并治疗者。

03高血压:收缩压/舒张≥140/90mmHg,和(或)已确诊高血压并治疗者。

04血脂紊乱:空腹血甘油三酯≥1.7mmol/L(150mg/dl),和(或)空腹血HDL-C<0.9mmol/L(35mg/dl)(男),<1.0mmol/L(39mg/dl)(女)。

如何防治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的防治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干预两方面,首选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时再考虑针对性进行药物干预。降低体重是核心要素,能够起到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及2型糖尿病发生的作用。

生活方式干预——首选方法

01优化膳食结构,低糖、低脂、低盐(盐每日的摄入量不宜超过6克)、低热量饮食,适当增加水果、蔬菜和粗粮的摄入,每餐建议只吃七八分饱。

02长期坚持有规律的运动,以达到消耗热量、减轻体重的目的,提倡每日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30分钟。

03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抽烟、不过度饮酒,每天有充足的睡眠,保持愉悦的心情。同时注意体重和腹围的测量,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情况。

西药干预——视病情选择

01减轻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导致代谢综合征的中心环节,双胍类(如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物(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都是临床常用的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能够降低血糖,改善糖耐量。

02改善血脂紊乱:血脂紊乱的调节在防治代谢综合征中也不容忽视,常见药物有贝特类和他汀类,如非诺贝特、洛伐他汀。

03控制血压:控制血压对代谢综合征患者也十分重要,常用药物如卡托普利、氯沙坦、缬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等等。

中医药干预——安全有效的选择

01中药内服:中药辨治肥胖的方法主要有健脾化湿、疏肝利胆、祛痰消滞、温阳利水等,一般根据患者所属证型的不同,辨证施治。常用的经方有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温胆汤等等。

02针刺和埋线:针刺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全身气血,调节脏腑功能。通过选用脾经、胃经、膀胱经、任脉等经穴,达到健脾和胃、调和冲任、疏通经络的功效。埋线属于长效针刺疗法,效果更加持久。

03艾灸:艾灸具有温阳散寒、行气通络的功效,艾灸任、督二脉、膀胱经可以激发阳气,散寒化湿、助阳化气。

04拔罐刮痧:拔罐刮痧具有疏通局部经络、活血化瘀、散寒祛湿等功效;辨证循经选穴或在身体各个脂肪堆积部位进行拔罐刮痧治疗,可起到减肥疗效。

相信通过这两期的讲解,大家已经揭开了“代谢综合征”的神秘面纱,对它也有了基本的认识。如果有小伙伴不幸中招了,也不用害怕,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寻求医生的帮助,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科学减重、服用药物,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都有望得到很好的纠正!

#家庭医生超能团##代谢综合症#

凉意渐浓,您的养生清单该上新了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夏天的热烈缓缓落幕、秋日的凉意铺陈开来,专家提醒,气候由热转凉、昼夜温差逐渐拉大,人们体感分明,需逐渐适应,此时您的养生作息及食谱都要调整上新了。

护“鼻”“肤”

皮肤是抵御外界风寒入侵人体的第一道屏障。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秋凉之时,上班族可随身携带一件轻薄防风的“皮肤衣”,以“肤”护肤,避免发生感冒、关节痛等,还可搭配一条柔滑的丝巾,保护后颈部防止受风。此时节,鼻子是呼吸系统的保护对象,宜经常使用冷水洗脸洗鼻,有助于预防流感。秋高气爽,建议居室多开窗透气,可在空气清新之处 “吐故纳新”。

尝秋果

夏吃瓜、秋吃果,包括水果、坚果等,口味选择宜多酸少辛,可生津消热通便。比如葡萄能健脾和胃,对气血不足体质有补益功效;石榴能生津止渴润喉,并富含花青素有助人体抗氧化、滋养皮肤;秋梨堪为应季水果之星,能养肺生津、缓解秋燥,番茄、乌梅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愿意动手,不妨做一杯五汁饮(雪梨、荸荠、芦根、麦冬、藕汁),可缓解发烧后和糖尿病患者的口干舌燥症状。坚果中杏仁能润肺止咳,富含蛋白质、B族维生素等,辅助缓解皮肤干燥、口角炎、舌炎等,推荐每日进食20克以内。其他如核桃、榛子、花生等有助人体获取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有滋养润肠功效。不过,五香或微烤的坚果易使人口咽干燥,除控制摄入量外,还需配合补水。

不露足

出伏之后,昼热夜凉。中医认为“寒主收引”,足底足跟部主要是肾经循行之处,受寒易引发抽筋等。此时宜遵从白露“不露足”的原则,切勿再穿夏季“凉拖”,防止承受“足跟痛”之苦。另外,足部受凉还可导致腹痛腹泻,脾阳虚体质者尤其要足部保暖。晚上可做做“足浴”,用纯热水或在热水中加一些具有散寒、活血、通经络作用的姜片、盐、艾叶、花椒等泡足,适合体虚老人和寒湿体质的日常保健,能缓解手足冰凉、减轻下肢水肿,注意水温避免烫伤。下肢动脉硬化、风湿痹证患者,泡足时还可加入红花、威灵仙、伸筋草等中草药辅助治疗,每种用量约20—30克。

润秋燥

秋意渐浓,气候渐干,人体皮肤、毛发、口唇会出现干燥表现。除了外用润肤露和润唇膏,如何内外兼顾、滋润秋燥呢?其实,食谱中肉菜搭配合理,即可列出一份凉爽清润的防燥菜单。鸭肉性凉,味甘咸,有滋阴养胃功效,搭配百合、竹笋等烹饪,可佐餐饮汤,老少皆宜尤其是体虚内热、食欲不振、便秘、水肿者。甲鱼配伍枸杞、山药炖煮更是中医补肾滋阴的经典药膳之一。不停讲话的老师们,饮一杯蜂蜜柚子茶能润喉润肺;上班族劳累失眠时,一盅银耳莲子桂花羹有助滋阴润肺、养心安神。此时也应多饮温开水,还可选择养阴润燥的豆浆、牛奶、淡茶等有“内涵”的水,但要避免烈酒、浓咖啡、浓茶等“厚味”之水。

解秋乏

融入自然。秋季天高云淡,慢跑骑车、郊外畅游、登山远眺有助于人体吸收大自然的阳气。登山前注意准备帽子和薄外套,防止多汗后受风。老年人可做操快走,缓中加力,锻炼骨骼肌的同时还能改善心肺功能。

“顶”起精神。上班族劳累困倦时,端坐闭目,用手掌大鱼际按摩百会穴(两耳尖直上到头顶,和头正中线的交点),顺时和逆时针方向按揉30圈,完成3组,以局部微感胀热为宜,能升发阳气,神清气爽地再次投入工作。头痛、失眠者,用空掌心轻轻叩击百会穴,每次10下、完成3组。久对电脑、视物疲劳时可配合双耳垂揉按,拇指和食指配合,多次轻轻按揉,每次1分钟,具有清心明目作用。

“戏”解困乏。中医五禽戏通过肢体锻炼,促进气血通畅、保养脏腑。“鸟戏”主肺,应和秋季。人体直立时模拟鸟儿水平展开双臂,上举过顶、下落平肩,配合单膝90度交替上抬(建议“四八”拍节奏),可补肺气、宽胸膈,增强血氧交换。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宣磊)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