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打了(糖尿病打了胰岛素可以随便吃东西吗)
糖尿病人因打错药死亡,医生提醒:胰岛素漏打不要盲目补救!
#合理用药知识大全#
65岁的张大伯患糖尿病5年了,属于老病患,但他对糖尿病的认知严重不足,而且,非常的固执。有一天,张大伯突然摔倒,昏过去了,等家人发现将他送到医院的时候,经过一番抢救人还是走了......
后来询问家属才知道,张大伯是临睡前忘记自己晚饭后打过胰岛素了,他担心血糖高竟又给自己扎了2针,结果导致了严重的低血糖,本来经过及时治疗还可以补救的,可张大伯太过固执不愿意跟子女同住,竟足足昏迷了6个小时才被赶来的家里人发现。是严重的低血糖加上长时间的昏迷才导致了张大伯的死亡。
张大伯双倍补打胰岛素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事实上很多老年糖友都曾犯过这种“错误”。
那么,糖友忘了打胰岛素,究竟该不该补,要怎么补呢?当然要补,怎么补看这2个原则!
1.不清楚,不要补
若您不清楚遗漏打药到底要不要补,这种情况干脆就不要补。因为忘记用药会导致血糖升高,而补打不当则可能带来低血糖等风险。
2.双份补,不可取
出现胰岛素漏打,在下一次用药时“吃双份”是大忌,一方面会增加低血糖风险,另一方面也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偶尔短暂的高血糖不会引发太大问题,但低血糖会带来更大危害,甚至威胁生命。
那么,胰岛素漏打了怎么补救?补救措施
(1)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
短效胰岛素
如果用的是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餐前忘打了,可于餐后立即补注,对疗效影响不大。
(2)预混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预混胰岛素
对于早晚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的糖友,如果早餐前忘记打胰岛素,可于餐后立即补打,期间要注意监测血糖,必要时中间加餐;
如果想起来时已快到中午,应检查午餐前血糖,当超过10mmol/L时,可以在午餐前临时注射一次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一定不能把早晚两次预混胰岛素合并成一次在晚餐前注射。
(3)一天一次的超长效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
如果糖友用的是一天一次的长效胰岛素,漏打一次,尽快补上即可,如在原注射时间进行下一次注射,需注意低血糖反应,因为两次注射间隔时间很可能小于24小时;
也可直接将注射时间调整为补打时间,保证间隔24小时(如早8点补打胰岛素,以后均早8点注射胰岛素)。
小结:胰岛素使用不当会增加低血糖风险,若补救不及时还可能威胁生命,因此,具体补救措施一定要遵医嘱。希望糖友们多加注意!
关注我,我会经常给你们分享一些医生不会说的糖尿病知识,还有降血糖妙招,如果你们有这方面的问题,可以评论区或私信咨询我,我看完诊会尽快回复你!
#糖尿病##合理用药知识大全##好医生为健康护航##家庭医生超能团#
糖尿病疫苗要来了,糖友打一针就不需要每天吃药了?看专家怎么说
疫苗是人类预防很多疾病的方式,从最早的牛痘接种预防天花到最近的新冠病毒疫苗,人们在几个世纪之前就知道疫苗可以起到防止再次生病的作用。最近上市的“高血脂疫苗”让很多高脂血症患者可以有选择的一个月打一针,不需要天天吃药了。这让一些糖尿病患者也很感兴趣,而且网上也有糖尿病疫苗即将上市的消息。真的是这样吗?糖尿病疫苗也是可以打一针就不需要吃药了吗?
真的有糖尿病疫苗吗?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目前并无根治的方法,它是一组由多种病因所导致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的。长期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导致多脏器、多系统损害,导致眼睛、肾脏、神经、心脏以及血管等组织和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甚至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状态时可出现急性严重代谢紊乱。
但是科学家对糖尿病的研究一直在进行,特别是Ⅰ型糖尿病,也就是我们说的“青少年糖尿病”,经研究发现在发病前存在较长一顿时间针对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存在。所以科学家们就想通过疫苗来抑制这种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糖尿病疫苗”的研究思路,也确实有这样的研究。
目前美国已公布进入临床研究的Ⅰ型糖尿病疫苗有3种[1]。我国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奚永志教授团队也公布了Ⅰ型糖尿病疫苗的国际标准“三方”发明专利授权。也就是说确实是有针对糖尿病的疫苗研究存在,那么这些疫苗真的就能像天花疫苗一样可以打一针一劳永逸吗?
糖尿病疫苗可以打一针就一劳永逸吗?
这种可能性不大。首先无论是Ⅰ型糖尿病还是Ⅱ型糖尿病,都不仅仅只是跟免疫相关,还跟很多因素,比如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相关。而且目前很多疫苗大多都为自身抗原,自身耐受机制复杂,影响因素甚多,目前还没有非常好的证据支持,安全性也有待证实。
另外,国外有研究发现,对于婴幼儿时期感染了柯萨奇病毒的人,他们长大以后发生1型糖尿病的几率更高,而通过打柯萨奇病毒疫苗,就能降低1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即使糖尿病疫苗上市,也只是针对1型糖尿病,暂时没有2型糖尿病的疫苗研发进展。所以疫苗是很多研究团队的研究希望,有一定的研究前景。但是疫苗上市还有一段时间,而且即使上市,预防糖尿病也离不开科学的生活方式。不能仅仅只靠疫苗。
总结
总之,糖尿病疫苗目前还没有上市,期待科学家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成果。糖尿病毕竟是代谢异常疾病,还是要有科学合理的生活饮食方式,即使患上糖尿病,也要有规范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朱爱华,吴梧桐,刘景晶.Ⅰ型糖尿病疫苗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5,01:3-8.
#谣零零计划#
轻松掌握:胰岛素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式
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武器。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优点和缺点,胰岛素也不例外。胰岛素的常见不良反应有:低血糖、过敏反应、体重增加、视物模糊、注射部位感染、局部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等。接下来的内容,让大家了解胰岛素这些不良反应,学习相应的处理方法。
低血糖是胰岛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即可诊断低血糖。一般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包括出汗、颤抖、无力、心慌、饥饿感;也有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意识障碍;还有小部分人无明显自觉症状。
糖尿病患者产生低血糖的常见原因有:
1.胰岛素剂量大了;
2.体内胰岛素蓄积(肾脏病变导致清除率下降),引起血糖过低;
3.注射完胰岛素后,未根据胰岛素的种类及时进餐;
4.进食量偏少;
5.运动量过大。
应对策略:
出现低血糖或可疑低血糖时要立即测血糖,确定低血糖要马上处理,然后再分析原因。
1.注射前仔细核对胰岛素的名称和剂量,正确掌握操作方法,用量要必须准确;
2.尽可能保持规律饮食,注射胰岛素后按相关要求进食。如进食较少、甚至不能进食等,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减量甚至停止使用胰岛素;
3.适度运动,不宜空腹运动,应每次正餐后稍事休息,进行30分钟左右的步行;
4.定期监测三餐前后的血糖,对可疑夜间低血糖者,还需监测凌晨3点的血糖。
在注射胰岛素后,出现注射部位红肿、瘙痒、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的全身皮疹、出汗、胃肠道不适、呼吸困难等,甚至过敏性休克,这要考虑是胰岛素过敏反应。
胰岛素过敏的原因如下:胰岛素制剂纯度不够,其杂质、某些添加成分(如锌、鱼精蛋白)及胰岛素本身均可引起过敏;或者病人属特殊过敏体质。
应对策略:
1.如果只是注射部位发生了过敏反应,且症状较轻,短时间就会自行消退,无需采取特殊治疗措施,可继续用药,注意观察;
2.对症状稍重一些的局部过敏反应,可给予局部热敷、口服抗过敏药物;较严重者,更换不同种类或厂家的胰岛素,或换用口服降糖药;
3.已经开封、正在使用的胰岛素不要放在冰箱里,预混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使用前要充分摇匀,以免药液温度过低或药物浓度不均匀,对皮肤造成刺激;
4.注射针头要做到一次性使用;
5.脱敏治疗:以上方法无效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脱敏治疗。
胰岛素所致的体重增加多发生于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严格或长期胰岛素剂量过大患者。
主要原因是:应用胰岛素后,机体的代谢趋于正常,胰岛素促进体内脂肪、蛋白质的合成和贮藏;或饮食量过大,结构不合理,进食了高糖、高脂的食物;或运动量不足。
应对策略:
1.增加运动的次数与时间;
2.科学饮食,控制总热量,应根据标准体重、活动量、年龄等计算每天的总热量,并增加富含粗纤维蔬菜的摄入;
3.调整治疗方案,在医生指导下,换用对体重影响较少或者减少体重增加的胰岛素,如地特胰岛素;或者在原来的治疗方案上,联合使用阿卡波糖或二甲双胍、GLP-1激动剂(如:利拉鲁肽)、DPP4抑制剂等药物,这些药物有减轻体重的作用。
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有时糖友会出现看东西模糊,尤其多见于初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
主要原因是:由于胰岛素治疗使血糖迅速下降,影响晶状体和玻璃体内渗透压,使晶状体內水分溢出而屈光下降,发生远视所致。
应对策略:
人体对降下来的血糖逐渐适应后,视力就会在几周内恢复。但是如果仍不能恢复,建议去眼科检查一下了解有无眼底病变,或者必要时配镜。
由于消毒不彻底、反复使用一次性针头或使用变质过期胰岛素等可能导致注射部位皮肤的感染。轻则可出现皮肤红肿,重则可有皮肤溃烂。
应对策略:
注意皮肤卫生,加强无菌操作,胰岛素针头应一次一用。未开封的胰岛素保存在冰箱冷藏,已开封的胰岛素保存在不高于28℃常温下28天,过期不可再用。使用胰岛素前应检查药液有无变色及絮状物,如发生变质不可再用。
脂肪萎缩为脂肪细胞缺失,表现为皮肤不同程度的凹陷。当在脂肪萎缩部位注射时,胰岛素的吸收发生显著波动。脂肪萎缩随时间而消退,可能与未注射部位轮换和针头重复使用相关。
少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增厚的“橡皮样”病变,质地硬,这是皮下脂肪细胞增大和脂肪组织肿胀和(或)硬结。在这些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血糖控制效果下降,增加血糖的波动。
应对策略:
要轮流更换注射部位;不要在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部位注射。
糖大夫提醒:虽然胰岛素有这些不良反应,但是掌握好了使用方法和注射事项,就会将这些不良反应的可能降至最低。也不能因为害怕胰岛素的副作用而拒绝使用,这样就因噎废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