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糖尿病(糖尿病小游戏)
养生趣话 腊八节 喝腊八粥
2014-07-29养生茶楼
今日腊八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
纳八味珍馐,熬一锅稀饭,
沉积的是幸福,飘散的是喜气。
腊八节 (*^0^*)
品一品腊八粥,做一做开心人。
在中国,有腊八节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习俗。
下面,带大家一起走进“腊八节传说”。
“腊八传说”——岳飞版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腊八
腊八节,最早周代有“八腊”,周代称“蜡”,蜡月初八祭八方八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寺院腊八日赐腊八粥,除了纪念佛祖成道,还有携众生度“八苦”意。佛教的“八苦”是:生、老、病、苦、恩爱、别离、怨憎会、忧悲。
腊八粥
腊八,牵涉八与七两个神秘数字,腊八祭祀始于周代,四面八方,四与八是等分数,腊八祭祀原始还是为“八腊不通,则四方不成”,是祈祷天地交通。至于寺院赐腊八粥,则始于北宋,已经很晚了。腊八粥是“七宝五味粥”,七是生命之数,七而来复,佛教以七宝莲池为化生处,粥字含义,本也是养、育、生。
以上节选自《微读节气》(朱伟著)
古诗中的腊八
腊日
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传统节日腊八节必然少不了美食。听完了故该谈谈腊八节如何吃,如何养生。
腊八粥吃法有讲究,总有一款适合你桂圆腊八粥
适合体质:气虚、血虚和阳虚桂圆性温味甘,益心脾,补气血;具有良好的滋养补益作用。因此,这一类型的腊八粥首选桂圆为原料。此外,像红枣、花生、红豆、红糖、白果枸杞子都是补血、温阳的好食品,可以将它们与桂圆互相搭配,连同粳米一起煮腊八粥喝,是很好的驱寒保暖良方。
薏米腊八粥
适合体质:湿热
薏仁是五谷类中纤维质最高的,有利于帮助排除体内过多垃圾食物。薏仁中含有丰富的水溶性纤维,可以使肠道对脂肪的吸收率变差,进而降低血液脂肪浓度。因此,以薏仁为主要辅料的腊八粥,适合经常喝酒、大鱼大肉应酬的人食用。燕麦腊八粥
适合体质:平和
燕麦具有降低血中胆固醇浓度的作用,食用燕麦后可减慢血糖值的上升,在碳水化合物食品中添加燕麦,可抑制血糖值上升,因此对于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妨在粥里放点燕麦。糖尿病病人喝腊八粥最好不要放糖,如果想吃甜食,可以放些甜菊糖、木糖醇甜味剂。
腊八节的饮食禁忌
☆ 消化不良者
消化不良者的腊八粥可以考虑少放黄豆、黑豆等,因为它们消化起来的确有点辛苦。可以放点暖身的糯米,多加点养胃的糙米。豆子和养生食材在烹调之前要充分浸泡,煮后就会更加柔软,容易消化。
☆ 减肥人士
减肥者的腊八粥重在咀嚼口感和饱腹感,也要少加糯米和白米这种太容易消化的配料,不加糖。要多加皮比较厚的豆类,比如各种芸豆、红小豆等,让粥的质地软而不烂。
☆ 孩子们
至于孩子们的腊八粥,不妨加些切碎的坚果仁和水果干,增加香甜的气息,帮助他们高高兴兴地把这种健康食品吃下去。
腊八节防病养生是关键:醋腊八这一天处于农历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素问阴阳应向大论》认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就是说寒到了极致,热就开始显现了。人处于腊八时刻既要保阴又要护阳。醋,味酸,性温。配以合适的药材,具有保阴护阳的功效。
选用老陈醋或香醋,在腊月初八早晨为佳,与葛根、洋葱、核桃、丹参、苦参、蒜等配泡,可以治疗许多慢性病,起到固本培元、祛除邪毒的功效。
各种养生醋的功效:
葛根醋|有降压、软化血管和改善心肌肥厚的作用;
洋葱醋|可抗糖尿病,泡制时要把洋葱去皮切片,放微波炉加热2、3分钟再泡;
核桃醋|有健脑,改善记忆的作用;
姜醋|有舒缓神经,改善睡眠的作用;
杏仁醋|有收敛肺气、止咳平喘的作用;
陈皮醋|可行气健脾、调中开胃、降逆止呕、开胃助消化的作用;
甘油醋|将200毫升白醋与800毫升甘油混合放入瓶内备用,沐浴后涂抹皮肤可缓解皮肤瘙痒。
更多腊八节养生资讯 请关注养生茶楼官方微信公众号
养生茶楼微信公众号:YSCL30583303【长按复制 去微信关注】
趣话瘾史:鸦片系列
趣话瘾史:鸦片系列罂粟(the opium poppy),学名Papaver somniferum,来自希腊文poppy(罂粟),拉丁文sleep inducing(睡眠诱导),5000多年前就已广为人知。罂粟花是一种薄如纸的小花,呈白色、红色、粉色或是紫色,花瓣极易被风吹落。但不要被它的纤弱欺骗:罂粟的力量不在它美丽的花朵中,而在花开之后留下的装满麻醉剂的坚硬果荚中。
图|罂粟花
大约公元前3400年,苏美尔人将罂粟称作Hul Gil,意思是“令人快乐的植物”。2000年后,鸦片传遍了北美、欧洲和中东。据说,将其与甘草或香树脂混合能治愈一切。在古埃及,传说伊西斯女神给太阳神拉服用鸦片,来治疗他的头疼。神也会头疼,是不是?
在古希腊,神的画像经常被描绘成手中拿着罂粟花,或是头戴罂粟花冠。鸦片与很多提供各种甜美慰藉的神都有关系:尼克斯(司夜女神)、修普诺斯(睡眠之神)、塔纳托斯(死亡之神)、墨菲斯(睡梦之神)。
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留意到其危险性,推荐在用于治疗睡眠、止血、止痛或是治疗女性疾病的时候,要谨慎使用。荷马描写了一种名叫“忘忧药”的药物,极有可能是以鸦片为原型的。在《荷马史诗》中,海伦将这种药送给忒勒马科斯,用以引发健忘。毒芹和鸦片被用在一种致命药剂中,用来处决犯人。
图|罂粟花和果荚,图中的横切面显示乳汁管里充满了鸦片
公元2世纪的盖伦,尤其喜欢将鸦片当作药物。他觉得鸦片可以治疗眩晕、耳聋、癫痫、中风、视力不佳、肾结石、麻风病……甚至,差不多所有疾病。
公元10世纪,阿维森纳写了一篇关于鸦片的论文,分析其有益之处。他在《医典》一书中说得非常明白——鸦片有助于治疗痛风、慢性腹泻,能令失眠者入睡。就最后一条功用来说,鸦片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安眠药。他甚至认为它有助于控制失控的性欲:“受性欲高涨困扰的病人,理论上可以使用鸦片类药物。”
阿维森纳警告读者,他观察到了鸦片毒性会引发的一些症状——呼吸困难,瘙痒,意识不清。很容易让人想到,没有关于剂量和生产过程的管理控制,过量使用鸦片的现象并非罕见的事情,因此阿维森纳才会提出警告。
不过,讽刺的是,他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录的死于鸦片服用过量的人。据说,他患有疝气,仆人为了偷他的东西,加大了他的药物剂量。对了,他在那段时间还有点纵欲过度(降低性欲的理论对他自己来说有点太多余了)。没多久,他就死了(友情提示:疝气加上纵欲过度以及鸦片,可以杀死你,可能还有更糟糕的死法)。
婴儿的哭泣对耳朵来说真是一种折磨。特别是,当你是一个100年前劳累过度的保姆,要同时照顾十个孩子;或是家中的长女,要照看几个小弟妹;又或是一个精疲力竭的妈妈,可能过不了多久又会多一个孩子需要照顾。当然,婴儿的那些哭泣传达了一些信息,可能是饿了,可能是冻着了,也可能是腹绞痛或是牙疼。一双手能做的事情实在有限。只是他们哭得太大声了,那简直是噪声啊!
图|劳累一天,孩子们安然入睡,真是令人欣喜若狂
于是,你可能用得着温斯洛太太平静糖浆、戈弗雷氏甘露、杰恩氏顺气膏,或是达菲氏万能药。这些东西里面都包含吗啡或鸦片,全都能让宝宝们立刻入睡,或是丧命。
你可能会觉得恐怖,不过,给吵闹的婴儿下药是几千年来的传统做法。《埃伯斯伯比书》中说,用罂粟种子混合黄蜂粪便可以令哭泣的孩子安静下来。7世纪的医生兼哲学家阿维森纳推荐了一种用罂粟、茴香和茴芹的种子配制的药。
从15世纪初一直到20世纪,医学教材中都推荐了各种包含鸦片和吗啡的配方,用来治疗失眠和牙痛。如果婴儿不想断奶,美国开国元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有一套理论。他推荐了“一点低度白葡萄酒乳清、稀释的白兰地潘趣酒,或是一两茶匙罂粟糖浆,来防止持续不停或是偶发的哭泣,直到婴儿忘记母亲的乳房”。
这样的问题随处可见。在19世纪晚期的爱丁堡,查尔斯·罗斯记录到,保姆们动不动就会给自己负责照顾的孩子吃药,或是自己吃药。“保姆自己经常小酌一杯,或是服用鸦片,而这样的恶习又影响了奶水,或者直接给孩子吃药”。的确,孩子睡着了,但这也意味着他们不会经常吃东西,而且他们患上任何疾病,也都只能被归于沉默。
图|鸦片,可怜的孩子的保姆
因此,这些保姆并不能赢得任何育儿奖章。不过,她们都参与了深度开发鸦片的古老传统。服用鸦片之后半小时内,你就会感到飘飘欲仙,昏昏欲睡,甚至无比剧烈的痛苦也会因麻木而感觉不到。听起来很美妙,是不是?再来听听它的副作用吧:皮肤瘙痒、便秘、恶心、极其危险的呼吸减缓,还有严重上瘾,甚至死亡。
15世纪,鸦片在欧洲迅速传播,全都是帕拉塞尔苏斯的“功劳”。这位知名的医生还发明了鸦片酊。他号称这种能起死回生的药“比所有的英雄药剂都好”。
图|帕拉塞尔苏斯——鸦片酊的发明者
帕拉塞尔苏斯的鸦片酊(laudanum,源自拉丁文laudare,意为“值得夸赞”)是包含25%鸦片的混合物,另外还有干尸、牛的胃结石、天仙子(一种具有镇静和致幻作用的植物)、琥珀、珊瑚、珍珠、麝香、油脂、牡鹿的骨头、独角兽的角。一些处方中还包含青蛙脚掌,而另外一些药方中包含了橙汁、肉桂、丁香、龙涎香和藏红花。
基本上,它主要就是鸦片混合了一大堆昂贵的废物。就其本质来说,并没有带来什么改善。它能起死回生吗?当然不能。
图|鸦片酊
17世纪,托马斯·希德尼汉大力推广独家配制的鸦片酊,其中没有包含这些华而不实的装饰物,而是加入了一种关键物质:酒精。它被宣传可以用来治疗黑死病。不幸的是,它只能在疾病无情地杀死病患的过程中令病患感觉好一些。
图|一则内含樱桃树皮、酒精和鸦片的药膏广告
这个时候,鸦片成为畅销全球的商品。19世纪爆发了两次鸦片战争,成千上万百姓陷入烟瘾、贸易顺差等问题将中国裹挟到一场权力的游戏中,导致香港从属英国长达150余年。鸦片馆全球开花,固态鸦片做成的大烟是中国鸦片生意常见的供销产品。
图|抽鸦片烟的工具
但在西方,占据市场大份额的还是液态的鸦片酊。尽管没有直接服用鸦片“有效”,但这种衍生药物更为强劲,味道也更好。添加的酒精可以起到兴奋的作用。很多医生都推销这种药品,而且无须处方就能买到,并在家中使用,根本不需要去鸦片馆。
不可避免的是,如此便宜的药物一路上都伴随着上瘾的阴影。1821年出版的《一个英国鸦片吸食者的自白》一书中,作者托马斯·德·昆西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对鸦片酊的上瘾:“我似乎每个晚上都要陷入裂缝和没有阳光的深渊……最后沦陷到彻底的黑暗中,一种自杀式的绝望。”
上瘾并不是玩笑。18世纪的多佛粉(一种止痛发汗的粉剂药物),就是一种包含了鸦片、吐根、甘草、硝石和硫酸酒石的药剂。在治疗感冒发烧的过程中,其有效剂量为70格令。托马斯·多佛是这样说的:“有些药剂师会希望他们的病人在冒险尝试这么大的剂量之前能写好遗嘱。”
弗莱德里克·威廉·亚当·泽尔蒂纳首次从罂粟果荚中的胶质物和蜡状物中提取出吗啡时年仅21岁。那是1806年,他甚至没有受过化学方面的专业训练,只是从16岁起就给一位药剂师做学徒。虽然设备简陋,但他坚持不懈。因为鸦片具有催眠效果,他将自己新发现的这种化合物叫作“催眠原理”(principium somniferum)。然后,他以古希腊睡梦之神墨菲斯(Morpheus)的名字来命名这种物质(吗啡,morphine)。
图|罂粟果荚
之前,他将不太纯净的提取物用在了随便抓来的狗以及误入他实验室的一只老鼠身上。这一次,他用在了自己和其他几个十几岁的男孩身上。他写道:“在三个年轻人身上的结果迅速而显着,表现为疲倦,严重的昏迷,接近于彻底晕倒……我则进入了如梦似幻的状态。”由于害怕沉醉其中,他让所有人通过喝醋将吗啡全吐了出来,然而有些人迷幻的感觉依然持续了好几天。
泽尔蒂纳得出结论,这种提取物确实是令鸦片更为“诱人”的物质。社会总是期待更强更纯的东西,吗啡迅速得到推广。威廉·奥斯勒爵士,现代药物学的开拓者之一,称吗啡是“神自己的药”。不得不再提一次神和他们的头疼。不过爵士的意思可能是说,这对人来说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发明创造。
图|罂粟果实
19世纪,放血、排毒、水蛭、灌肠等疗法依然盛行,但医生们发现吗啡更加温柔。从此之后,吗啡和鸦片都将在药物学的课本中占据重要一页,被医生推荐用于缓解疼痛和腹泻这样的疾病。霍乱和痢疾真该感谢鸦片,因为和鸦片一比,它们杀死的人要少得多。但是这两种药也被用来治疗所有让人不舒服的疾病,被蛇咬、狂犬病、破伤风、溃疡、糖尿病、中毒、抑郁和其他精神疾病,全都能被“治愈”。医生和他们的病人从吗啡中寻找到了一种非常有效的安慰剂。
在南北战争期间,鸦片和吗啡被大量使用,用于治疗痢疾和其他严重的战场损伤,但也导致上瘾成性(因人数太多,鸦片上瘾当时赢得了“士兵病”或“军队病”的花名)。邦联的军医纳森·梅杰少校骑在马上,会把吗啡倒在戴着手套的手中,让士兵们舔食。
图|士兵
19世纪50年代,就在我们认为鸦片已经实现了最有效、最容易获取的形式时,亚历山大·伍德发明了现代的皮下注射器。注射吗啡药效更强,所需剂量也大大地减少。结果,皮下注射吗啡变得更加广泛,特别是在中上阶层,因为吗啡、注射器、针等设备非常昂贵。不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吗啡成瘾。这一“奇迹般的发明”,也成了黑暗疾病传播的座驾。
人类希望能改变自然的本能,以及寻找下一个更好或更可怕东西的本能,从来都未停止。继鸦片和吗啡之后,在火箭(13世纪)与电子邮件出现(1971年)之间的某个时间点,我们发明了一个叫海洛因的怪兽。 1874年,一个名叫查尔斯·罗姆雷·阿德勒·怀特的药剂师制作出了一种新鸦片制剂——二乙酰吗啡。十年之后,一位在拜尔实验室工作的德国化学家海因里希·德莱赛才将这种药物当作领头羊,使其成为拜尔的摇钱树。
拜尔的另一位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刚刚“重新发明”了阿司匹林。但德莱赛并不认为阿司匹林有效,他认为它会令心脏“衰弱无力”,所以他在知道二乙酰吗啡已经能人工合成的情况下,让霍夫曼快速炮制出一些,在兔子和青蛙身上试验,并非常谨慎地在拜尔的员工身上尝试。结果,大家都很喜欢。有些人说这物质使他们觉得有力量,有英雄气概(德语heroisch,英语heroic)。
图|电影《加勒比海盗》剧照
人们将其命名为海洛因(heroin)。这种新的缓解疼痛的物质,成为每个人都在寻找的鸦片替代物。人们甚至认为,它的副作用更小,药效更强——几乎是吗啡的8倍。这意味着,海洛因需要使用的剂量更小。谁会抱怨呢?
拜尔实验室将海洛因宣传为一种治疗吗啡成瘾的药物。到了1899年,该公司每年人工合成1吨的海洛因,做成口服药片、药粉、药水以及糖衣含片,行销全球。拜尔称其能治疗肺结核、哮喘、感冒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咳嗽。广告兴奋地宣称:“海洛因能提亮肤色、清醒头脑、调节肠胃,真是健康的完美领路者。”
很多医生都以为海洛因没有成瘾性而举杯庆祝。《波士顿医疗期刊》在1900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它有很多胜过吗啡的优点……它不是安眠药”,而且幸运的是,“没有让人上瘾的危险”。但是真相最终还是昂起了它丑陋的头颅。20世纪初,越来越多的期刊报道了海洛因黑暗的成瘾性。
图|很多人都不知道拜尔公司售卖过海洛因
鸦片药物的衰落和坚持
鸦片的滥用一直持续到20世纪,直到全球决定最终停用。1912年,《海牙国际鸦片公约》承诺对鸦片贸易进行管控。拜尔公司于1913年停止了海洛因的生产。美国紧跟国际步伐,于1914年颁布了《哈里森麻醉品法》,规范了鸦片和古柯(注:一种南美灌木,其叶子可提炼可卡因)产品的进口、销售和分销。
全社会公开使用鸦片药物的时代就此结束。温斯洛太太平静糖浆也不再像牛奶那样容易买到。1924年,美国永久性禁止了海洛因的使用。不过,有一代人已经上了海洛因的钩,还有更多人在效仿。法律的保护以及处方的严格限制,依然不能阻止鸦片带来的死亡。2015年,美国有3.3万人死于类鸦片制剂,其中半数是因为服用处方止痛药。像纳洛酮这样的鸦片拮抗药物可以在急救机构之外的很多地方买到,无论有没有处方。但这样的药物治标不治本。全社会与非法药物之间的斗争依然在继续,以及在止痛与致死的副作用之间如何达到危险的平衡。只要大片的罂粟花田依然存在,只要现代医学没有生产出一种更安全的止痛药物,这场战斗就会继续下去。
所以,下一次,当你在超市的货架上看到拜尔的阿司匹林,你应该知道,拜尔公司在发展之初有一段海洛因的黑历史。这种所谓的英雄药物,事实上是药物成瘾世界中的大恶魔。
------本文转自长安一街
3岁的“科学探索奖”给年轻科学家带来了什么?
■郁竹
30岁的黄芊芊站在“科学探索奖”的领奖台上,一身银灰色西装,举止落落大方。
这位有“芯片女神”之称的青年科学家,16岁考上北京大学,29岁当上北大博导。2020年,她成为当年“科学探索奖”最年轻的获奖人。
3年来,这个颁奖台见证了很多年轻的面孔。
1987年出生的桂敬汉,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致力于合成天然化合物,并寻找这些分子的药用价值;1988年出生的唐铭,在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地壳,在《科学》上发表的论文改变了人们对地壳形成的认识……
黄芊芊获奖后,曾有网友羡慕地评论:“有福之人不用忙。”但在他们这个年纪,年轻的希望和年轻的烦恼,其实一样不少。
黄芊芊在颁奖典礼上。
黄芊芊毫不讳言自己的忙乱:初为人母、手忙脚乱,对着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弄不清他哭闹不停的原因——“像极了刚走上科研道路时的状态”“慌乱如同当年的我不明白为什么制备器件的过程会如此曲折而又漫长……”
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在首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上说:“科研工作者一生中有两个最困难的时期,一个是研究生时期,另一个就是取得博士学位后五到十年。”
杨振宁先生致辞。
为这个阶段的科研人设置一个奖励,会发生什么呢?
年轻
2016年,《自然》刊文图解年轻科学家的烦恼:
“僧多粥少”——搞科研的人数在激增,而学术职位却没有那么多,一些国家和地区科研经费收缩,基金申请变得越来越困难;
“马太效应”——按资排辈仍是常见现象,年轻人申请基金的成功率普遍较低;
“俗务缠身”——花在跑项目、申请经费和行政管理上的时间在继续增多,而安心做科研的时间不得不一再压缩。
没有科研经费就不能获得科研成果,没有科研成果就难以获得进一步的科研支持——“鸡生蛋,蛋生鸡”的纠结,困扰着众多初出茅庐的科研人员。
除了全世界的普遍烦恼,中国的年轻科学家也像众多同龄人一样,在发愁买不买得起房,结不结得起婚,养不养得起娃……
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钱似乎能改善上面的不少问题。
“科学探索奖”每年拿出1.5亿元,资助50位45周岁及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三年来,奖项遴选并支持了150位获奖人,平均年龄约40岁,获奖时最年轻的仅30岁。
每人可以获得300万元,分5年发放。全部奖金自由支配——可以买房,可以旅行,可以给学生和工作人员发工资……总之做什么都行。
当被问到科学探索奖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帮助时,获奖人的回答非常接地气:“不再经常查看工资卡的账户余额”“能经常请研究生吃饭了”“大大提高了我在家里的地位”……
一些回答尤为令人欣慰:“早前为了课题组生存,会关注短平快的项目;得到资助之后,有了更多的底气,逐步转向一些不确定性更高但是意义更重大的课题”“获奖后顾虑减少,更加笃定自己心中的方向,之前几个一直想实现的想法很快就有了成效”……
“‘科学探索奖’所关注的,就是青年科学家的工作是否在本领域代表世界最前沿,支持他们做其他人想做但做不出、不敢做,具有原创性和引领性的研究。”中科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说。
当“年轻”遇上“探索”,就有了无限的可能。
贡献
2020年1月23日凌晨,周欣乘坐的飞机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此时距离武汉“封城”只剩下几个小时。
这是他熟悉的城市。工作多年的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曾经就叫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此时已临近春节,周欣和团队中的很多人都已各自返乡,但疫情当前,他们纷纷选择了逆行归来。
周欣团队自主研制的一项利器——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MRI)设备,能在这场疫情中派上用场。简而言之,就是能在无创的前提下,纤毫毕现地看清肺部的功能变化。
周欣为志愿者作肺部MRI扫描。
他们把这些设备带到了武汉金银潭医院和武汉同济医院,对新冠病毒导致的肺功能损伤、治疗及预后进行了全面评价——这是世界首次。
18年前,陆朝阳一脚踏进量子科技领域时,这还是一个有点冷门的小学科。而今天,他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非常广阔的国际舞台上。作为潘建伟团队的成员,他参与了全球第一颗量子卫星“墨子号”项目,也通过“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向世界展示了量子计算的优越性。
周欣和陆朝阳两位优秀的青年科学家,2019年底在科学探索奖的颁奖典礼上刚刚相遇,2020年又双双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年度创新人物,成就一段小小的趣话。
在“科学探索奖”长长的名单上,有些名字已经自带“流量”,有些名字看起来还很陌生;有些人早已摘得各项国家级重要奖项,还有不少人此前没有获得过其他知名奖项。
但不管有没有“帽子”、有没有头衔,他们都贡献了真正重要、真正有创造力的科技工作。
经过3年的时间检验,首届获奖人已经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今年1月,西南交通大学邓自刚主研的世界首台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正式启用,时速超过600公里;3月,浙江大学李铁风以“万米深海操控软体机器人”登上《自然》杂志封面;7月,北京大学教授周欢萍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创造了大面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态输出效率新的“世界纪录”……
而在今年刚刚入选的50位获奖者中,中国科技大学朱晓波研制的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打破了谷歌保持的世界纪录;湖南大学姜潮创造的理论成功解决了一系列“卡脖子”问题,为核能相关的国家重大工程作出了突出贡献;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曾艺在全球首次证明胰岛中存在成体干细胞,为攻克糖尿病提供了崭新的路径……
升空下海,顶天立地。这些青年科学家,真的很“酷”。
探索
这里的“探索”,是科学家的探索,也是“科学探索奖”自身的探索。
任正非曾说,“‘科学,无尽的前沿’,前沿在哪儿?未来的奥秘在哪儿?我们并不知道。”“科学家所探索的未来奥秘我们没有办法量化地评价。”
因此,当一项大奖想要去评价“科学家所探索的未来奥秘”时,就无疑给自己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
3年间,已经累计有数千名青年科学家申报“科学探索奖”。今年,参与奖项提名、推荐和评选的人,包括800多位各国院士和20多所重点高校校长。超过20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国际大奖的获奖者参与提名。
经过发起科学家和顾问长达半年的讨论,“科学探索奖”目前主要聚焦九大领域: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天文和地学、化学新材料等基础科学领域;信息电子、能源环保、先进制造、交通建筑、前沿交叉等前沿技术领域。最终脱颖而出的,是各个领域排名前5~6位的候选人。
“科学探索奖”在评选过程中遵循的是“科学家说了算”的原则,重点关注四个因素:独立性、创造性、变革性和可行性。相比过往的研究成就和学术地位,评审委员会更看重申报者本人及其研究方向的未来潜力,鼓励自由探索。也就是说,你不仅要有成绩,还要有某种“野心”,某种不自我设限的,却又严谨务实的科学目标。
获得“科学探索奖”后,北京大学黄罡开始对“那些充满不确定性的、大胆甚至疯狂的想法”进行研究。浙江大学李铁风则对“挑战一些新奇设想和困难的研究”跃跃欲试。
这份热情和底气,不仅仅来自那300万元的奖金。
作为“科学探索奖”的发起人,施一公曾表示,希望这个奖项为青年科学家提供的不仅仅是冲顶科学高峰的物质补给,也包括精神鼓励和价值认同。
今年夏天,“科学探索奖”举办了首届“青年科学家502论坛”。为什么是“502”?因为他们期待,“科学探索奖”每年评选出的50位青年科学家,能对未来50年的科学技术突破产生重大影响。而这种影响,理应是指数级的。
在这个舞台上,数十位院士与百余名获奖者,以及众多年轻的科研人员一起,从“田间地头”聊到“‘云’中数据”,从“细胞结构”聊到“广袤宇宙”。
在这里,探索不是一个抽象的词汇,还是一种具体可感的精神。
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金力把科学探索奖的理念总结为“奖励未来、奖励潜力、支持勇闯科学研究无人区”,他希望这个奖项“像它所支持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一样充满了创新和活力”。
3岁的“科学探索奖”,和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获奖人,都还在成长着,在各自的道路上探索着。最美好的前景是,双方的探索终能相辅相成。(本文图片来源:“科学探索奖”)
来源: 《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