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那我(请问一下糖尿病)

春雨医生 0
文章目录:

感染可能引起或者加重糖尿病,那糖尿病人出现感染该怎么办?

虽然在我读书时曾见过无数糖尿病足的相关图片,但想起我第一次看见糖尿病足患者因感染缺血导致脚趾腐烂变黑残缺不全,在注射了吗啡后依旧痛苦呻吟时,那个场面依然是相当触目惊心。天啊!原来糖尿病病人的感染会是这么恐怖!

糖尿病和感染是相互影响的两兄弟,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感染,而感染又可能引起或加重糖尿病。在胰岛素问世以前,感染曾经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

虽然目前有所下降,但是感染仍在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占首位;糖尿病患者发生多器官衰竭,有3.7%以感染为诱因;感染在糖尿病患者中患病率高达36.8-55.9%,住院患者中,甚至更高。

糖尿病患者血糖尿糖浓度均较高,这为那些“居心叵测”的细菌和病毒提供了营养丰富的温床。再加上糖尿病患者免疫防御能力较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变形、趋化、吞噬能力受损;血管变异,组织氧浓度降低,进而影响了依赖氧的白细胞的杀菌能力;糖尿病患者呈负氮平衡,免疫球蛋白、补体生成减少等原因,感染往往就成为糖尿病人的“噩梦”。

好比家里招贼后还没有任何武器对付入侵者,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坏家伙把家里破坏殆尽。因为细胞代谢异常,再加上组织修复能力减退,所以导致感染迟迟不能恢复,危害相继到来,甚至可能还会是汹涌而至。

糖尿病患者常出现哪些感染?

1.肺部感染

美国疾控中心的研究数据显示:糖友患肺炎的几率是健康人的6倍,结核的几率是健康人的4-8倍。我国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的比例高达23.3-44.5%,位列合并感染之首位,这与昏迷、慢性消耗、长期卧床等密切相关。

2.尿路感染

因为糖尿病患者尿路中尿糖浓度较高,利于细菌繁殖,所以,糖友并发尿路感染几率高达32.6-90.5%,以膀胱炎和肾盂肾炎最常见,约10-20%系无症状性菌尿,部分甚至可以发展为败血症,所以非常值得警惕。

3.胆道感染

国内报道糖尿病并发胆石症为31.5%,合并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发病率高,临床表现不明显,容易发生穿孔,死亡率较高,为非糖尿病患者的5-22倍。

4.皮肤感染

皮肤和黏膜本来是防御外来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屏障,可是由于糖友尿液汗液富含糖分,因此皮肤较薄部位如隐私部位、乳房下、皮肤褶皱处等,均特别容易发生皮肤真菌感染,以及出现毛囊炎、疖、痈等。

5.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让广大糖友闻之色变,其致残致死率极高。主要表现为足部溃疡和坏疽,伤口经久不愈,频繁发烧,局部恶臭,疼痛难忍,严重者还可能出现骨髓炎,需要截肢,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6.坏死性筋膜炎

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可以造成皮下组织和筋膜广泛、迅速坏死。

7.牙周病

特别是1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牙周病。

糖尿病人出现感染该怎么办?

首先,诊断明确后及时有效的抗菌药物使用是控制感染的关键。感染那么凶,所以其临床治疗用药具有明显特殊性:

  1. 选择高效、广谱、敏感的杀菌剂,最好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必要时联合用药。

  2. 为保证感染部位有足够的药物浓度,短期内大剂量比长期小剂量给药效果更好。较为严重的,要静脉给药。

  3. 考虑患者肝肾功能状态,尽量选用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4. 不宜大量长期联合用药,尤其广谱抗生素,否则可能造成二重感染。

  5. 同时应用多种药物治疗感染,还要考虑抗菌药物和降糖药物的相互作用,治疗期间,严密监测血糖水平。

总之,对待糖尿病并发的感染治疗起来要稳、准、狠,快刀斩乱麻,一旦发现,决不姑息。

学会预防,是应对感染的最好手段!

糖尿病一旦出现感染,治疗起来都会非常棘手,医生一般都会做好临床宣教,防患于未然。只有自身房屋坚固了,才能预防“强盗”的光顾。

防治糖尿病感染的主要手段就是控制血糖,这是最根本的,也是最基础的。血糖控制好了,并发症发病几率大大降低,完全可以跟正常人一样生活。那么,怎样控制血糖水平呢?饮食、运动、药物控制缺一不可,而且同样重要,各占三分之一的比例。除了这些,我们再补充一点生活中需要注意的Tips:

  • 要做好自我放松和情绪调节,例如利用深呼吸和轻松舒缓的音乐来松弛肌肉;学会调节情绪,增强自我效能感,消除不良心态等均有助于血糖控制。

  • 积极预防感冒、拉肚子等情况,在食欲不好或消化不良时,及时根据饮食情况调整降糖药物用量。

  • 增加无糖液体的摄入,脱水会引起血糖升高,当血糖升高时,喝水可以避免食物的过多摄入,还可以冲刷尿道,但是合并心脏病患者的要注意合理控制饮水量。

  • 加强室内通风换气,避免到人多拥挤密闭的环境,减少机会性感染。

  • 注意足部卫生,保持清洁,预防擦伤,做好滋润不干裂,及时处理鸡眼、足癣、胼胝、老茧等。足部避免烫伤、抓伤,无论出现多小的伤口,或者出现颜色、温度觉、触觉异常时都绝不能轻视。

  • 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后避免长期卧床,要勤翻身拍背,预防吸入性肺炎。必要时注射肺炎球菌疫苗。

  • 监测血糖,无论空腹或者餐后血糖,根据饮食以及运动的量及时总结经验,做好记录,预防低血糖发生。

做好这些,广大糖友面对感染时就不用过于惧怕,才能与糖共处,仍甜蜜无忧!

图片来源:123RF.com.cn图库

作者:张丽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六一医院,感染科医师

投稿邮箱:reading@chunyu.me(欢迎医生及科普工作者踊跃投稿)

版权声明:本文为春雨医生原创稿件,版权归属春雨医生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授权与合作事宜请联系reading@chunyu.me

当听到糖尿病确诊的那一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大部分的人在发现糖尿病后或多或少的心情都会受影响,有的能因糖尿病后改进自己的生活方式,发现自己的身体竟然比之前更好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在糖友圈社区的糖友分享

我是无意发现的,也许是爷爷因为这个病的并发症走得早,而且很痛苦,让我对糖尿病印象非常深刻,我以前想过我可能逃不过,但是没想到这么早。那天听到医生说糖尿病的时候脑子蒙的,坐在医院的长椅上不知道该干点什么,那天是我女儿三岁生日前一天。现在五年了,想起那一天还是很感触。我抛弃了以前的生活方式,五年来每天坚持运动,吃饭清淡定量,现在身体反而很好,身材有型,看起来比同龄人年轻很多。很多人都问我怎么保持的,其实没有这个病我也会和他们一样。心态完全恢复了,没什么,生活路上一道坎,跨过去就是了,重要的不是病,而且改变。趁着不严重,好好保持,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其实这个病不是坏事。

其实挺庆幸能早点发现这个问题,让我在生活上,饮食上,包括一些日常习惯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坦然的面对,积极的改善,坚持不懈的运动,合理均衡的饮食,我相信我们都会生活得越来越好,身体也会越来越健康。

不要害怕疾病,只要找到了疾病的原因,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29岁被诊断为糖尿病,我为佑何要控糖?一个糖尿病患者的自白

作者:中华糖友 小糖医生

我为什么要“控糖”?一个糖尿病患者的自白

《中华糖友》读者俱乐部的阿蒙分享了她的“控糖”心得:

如今

我依然有高血糖带来的恐惧

不知道哪一天

我又会被诊断为糖尿病

不知道哪一天

会和其他糖尿病朋友一样

面临失明、截肢、透析……

如果一切可以重来

我一定会管住自己……

——37岁的阿蒙

八年前,29岁的我被诊断为糖尿病。时至今日,我的血糖虽然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我依然无法摆脱糖尿病的噩梦。

噩梦开始于2012年,我怀孕了。

由于我平时工作忙不太重视饮食,怀孕后为了宝宝的健康,就准备放开手脚,好好补一补这些年对自己的“亏空”。妈妈也从家乡赶过来陪伴我,每天给我做的都是大鱼大肉。尤其孕期我嘴巴又变馋了,以前不敢吃的,统统都开始放肆的吃起来。

像什么大块的红烧肉、整只的大龙虾,肯德基、麦当劳、蛋糕、冰激凌、凉皮、米线……这些以前为了保持身材不敢吃的,统统弥补回来……

由于没有家族遗传史,所以我安全没想过,我也会和糖尿病扯上关系。

起初,我的血糖指数比正常值稍稍高一点,所以也没有引起自己的重视;一个月后再去医院检查,还是超标,医生说,不行你就住院吧!这一次我开始紧张了。

住院?因为高一丢丢的血糖?实在不想,于是我开始认真重视起来。也从那一天起,我开始了我的“控糖”之路。

首先我咨询了医生,她给我的建议,大概是以下几点:

控制饮食

在保证肚子里胎儿营养的前提下,尽量不吃甜食;少吃精致碳水化合物、用粗杂粮代替细粮;水果控量,黄瓜、蕃茄这种含糖低的可以多吃;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蔬菜、豆类、低糖水果等。控制肉类和油脂的摄入量。

少吃多餐

三餐七分饱就够;两餐之间再加一餐,可以选坚果、无糖酸奶或水果。平时随身携带一些小零食,一旦出现低血糖时迅速补充。

适量运动

坚持运动。饭后散步就是降低血糖最好的方式。

有了医生给的“葵花宝典”,我开始执行起来,在保证蛋白质(主要是鱼、虾、蛋、奶)的情况下,多吃绿色蔬菜,如果实在想下馆子就去素菜馆解解馋。

早餐和最爱的粥、包子、油饼,说再见了;换成了四件套:白煮蛋 牛奶 玉米 红薯;

午餐在单位食堂吃,基本上是2个蔬菜 1份鱼/虾 1份主食。白米饭、面条等精致碳水化合物也没再碰过,主食换成了南瓜、玉米、红薯和杂粮饭。

晚餐在家吃,妈妈做的依然比较丰富,但我自己会严格控制。

至于奶茶、冰激凌,都戒了,看同事们喝喝过把瘾就行。

由于我掌握不好吃水果的分量,所以平时只啃黄瓜和番茄解馋。但内心对水果还是很馋的。

有一次,在外面实在口渴,恰好有个果汁售卖机,于是我喝了一杯四个橙子不加水榨出的橙汁,当天回家测的血糖就到了10.8mmol/L。我这才知道,纯果汁比水果更伤血糖。

一杯4个橙子榨的橙汁,相当于一口气、快速喝下4个橙子的糖啊!乃至于我现在一看到那种鲜榨橙汁售卖机,都深吸一口凉气。

再说运动,我每天三餐后都会散步,雷打不动,不管在哪,只要有路,我就去走,这也成为我现在的好习惯。

你一定想知道,我为控糖做的这些努力,血糖究竟怎么样了?

令人遗憾的是,在医院的再次复查中,我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依然双双超标。拿到化验单,我的内心是崩溃的,而医生直接对我说:打胰岛素吧!

什么?我不要!

于是我向医生再三保证,我会更加严格地控制饮食,因为我终究还是担心胰岛素会不会对肚子里的孩子产生一丁点的影响。

这次回家之后,我取消了每日的加餐,减少了主食的摄入,增加了蔬菜的分量。饿了,就吃黄瓜、西红柿。

终于,空腹血糖降到了5.0mmol/L,餐后2小时还是偏高。

看来只有控制饮食 运动这一条路可以走了。

渐渐的,餐后血糖也下来了,而且保持了不错的水准。

就这样,一直到生产,我都小心翼翼的生活,终于迎来了宝贝女儿的诞生,一切看起来是美好的!

我的医生说,得过妊娠糖尿病的人,即便生产后血糖恢复正常,将来患糖尿病的概率依然是普通人的几十倍。

你没看错,是“几十倍”、不是十几倍!

生完孩子后的这些年,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自测血糖,每年的体检也格外关注一下自己的血糖值。

经历了妊娠糖尿病后,每当遇到身边有朋友怀孕的,我就会拿自己的案例来告诫她们,千万控制饮食,适当运动,控制血糖。

每一个准妈妈也都像我当初一样,没当回事儿。等到血糖超过警戒线,才想到向我来取经,如何控制血糖。

也许看到这里,你以为我要说的结束了。其实我说了那么多,把自己的经历剖开给所有人看,究竟是为什么?

因为我真的不想有更多的人经历我所经历的一切。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好好正视“血糖”这件事。

因为相比起糖尿病后期带来的并发症,前期的“饮食控制,坚持运动”,和并发症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

我一位同事的妈妈,因为糖尿病的并发症,截肢了。

我一位同学的奶奶,因为糖尿病的并发症,肾衰竭透析几年了。

我妈妈的同事,因为糖尿病,眼睛看不清了。

……

所以,糖尿病的阴影也时刻笼罩着我,提醒着我,像头上始终悬着一把纳斯达摩之剑。

看资料,现在中国已有近一亿的糖尿病患者,其中近70%的人血糖控制不理想,餐后血糖显著升高更是中国糖尿病患者的一大特点。而在慢性肾衰透析患者中,绝大多数都是糖尿病肾病转归而来,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没有重视血糖管理,才落得透析这样的结局。所以,专家说的那句话,真的太重要了!

血糖控制,刻不容缓。

血糖控制,刻不容缓。

血糖控制,刻不容缓。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自己的血糖,管理好自己的血糖,我们一起打赢这场持久战!一辈子都离并发症远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