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研判(糖尿病诊断的新标准)

漫说健康 0
文章目录:

血糖值高于多少就达到了糖尿病标准?关于血糖的这些事,一文说清

血糖值是我们检测糖尿病的重要参考,也是进行血糖监测实验的一个基础标准,那么正常的血糖值是多少?血糖值高于多少就达到了糖尿病标准呢?下面我们将具体叙述一下。

正常的血糖值是多少?

大家知道血糖就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包括血浆葡萄糖浓度和全血葡萄糖浓度。葡萄糖是糖类分解的产物,其数值高低与进食有关,所以说我们血糖也因此分为空腹血糖、餐前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三个时间段。

其中空腹血糖是指清晨六点到九点,没有进食的状态下所测得的血糖,这是我们的基础血糖,一般来说全血血糖的数值为3.9~6.1毫摩尔/升也就是70~110毫克/分升。

餐前血糖是进餐前所测的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两小时后的血糖水平。

一般来说餐前血糖和餐后血糖血糖数值多数不超过7.8毫摩/升。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数值超过7.8毫摩尔/升,但没有到达11.1好摩尔/升,为糖耐量减低。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1.1毫摩尔/升,考虑为糖尿病。

  低血糖是怎么回事?

低血糖的标准根据是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有不同,一般来说,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他的血糖低于3.9毫摩尔/升就应该值得我们警惕了,因为很有可能发生低血糖反映。

对于普通人来说,血糖浓度低于2.8毫摩尔/升,同时伴有发冷、颤抖、出冷汗等症状,可以称之为低血糖。

  高血糖与糖尿病的关系!

一般来说,如果测得两次空腹全血血糖超过6.7毫摩尔/升也就是120毫克/分升,那么就可以认为患有糖尿病。如果空腹血糖为5.6毫摩尔/升也就是100毫克/分升,此时为血糖高值,应做糖耐量试验进一步确诊。

如果空腹血糖或者随机血糖超过11.1毫摩尔/升也就是大于200毫克/分升时,说明胰岛素功效十分低,或者数量十分不足可直接确诊为糖尿病。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说的血糖数值都是普通人的正常值,对于妊娠期对孕妇来说,其血糖值受激素影响,所以其糖尿病诊疗标准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孕妇空腹血糖不超过5.1mmol/L,而孕妇餐后2小时正常血糖值规定不得超过8.5mmol/L。

临床上辅助诊断糖尿病的实验,除了监测血糖外,还有尿糖、C肽释放实验和葡萄糖耐量实验等,要根据患者情况综合研判。

最后在监测血糖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及时查看试纸情况,按照正确的方式进行监测,比如注意消毒,弃去第一滴血等,以确保我们获得的监测数值的准确性。

如果自己本身没有糖尿病,只是在临床上有一次测得的血糖过高,也不必过于紧张,因为血糖的影响因素较多,不能单凭一项实验结果确定,必要时可以在其他情况下进行监测。

希望所有的糖友都能够重视血糖检测,并以良好的监测及时发现血糖波动,减少低血糖或者高血糖昏迷发生。

研判全球新冠疫情最新趋势,钟南山、张文宏这样说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全人类对“痛”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体验。针对仍旧严峻的疫情形势,钟南山、张文宏分享了最新趋势研判。

11月8日,2020腾讯医学ME大会正式上线,全球顶尖医学领军者共聚,从“痛点”出发,聚焦新冠疫情、心脏病、癌症、生殖医学、抑郁症等前沿医学,结合互联网科技对用户痛点的洞察,为大众解码生命的前沿思考。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院士在寄语ME大会中提到,“马化腾先生曾说过,互联网的任务是解决用户的痛点。这跟医学的使命很像,我们是解决人类最根本的痛点,生命之痛。”钟南山院士还表示,未来的医学研发实践还应该积极地投入前沿科技力量。

此次ME大会演讲嘉宾还有《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EricRubin、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上海市胚胎源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黄荷凤院士、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陆林院士、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主任蔡三军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脊柱外科主任彭宝淦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以及腾讯医疗副总裁黄磊。

国内外顶尖专家把脉新冠:总结成功点,抓住关键痛点

在钟南山看来,这次防疫的一个最大的成功之点,亦或是这次防疫的一个“痛点”,就是抓住了在社区领域的群防群控,在上游不让其传染,不让其蔓延到更多的人,这是最大的一个成绩。他认为,这次疫情里,人们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是要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我们通过社区的联防联控策略,迅速遏制疫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社会各界在医学科普上的大力投入,让公众消除了恐慌的情绪,并且理解和遵守各种的防御措施,从而有效的应对了疫情。”

他也高度认可科技在疫情中凸显的价值:“AI、大数据、5G、网络,在疫情预报、疫苗研发、病情诊断方面都给予我们巨大的帮助。前沿科技是推动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变革性的力量。”

对下一步疫情防控,张文宏表示,在这场疫情中,全球成为抗疫共同体,当世界的疫情没有结束,中国无法独立于世界之外,中国经验就是“比病毒跑的更快”的策略。“我们接下去要做的一件事情是要跑的比病毒更快,迅速对出现疫情的地方进行控制,并对相关接触人群进行检测,直到发现每一个病例。同时,我们需要通过提高疫苗接种率,以迎接世界重启与开放。”

目前,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研发成为了国际医学界和各国民众最为关切的议题之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传染病学权威专家EricRubin表示,疫苗的制造是一个耗时漫长且机理复杂的过程,新冠疫苗的研发目前以DNA疫苗和腺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最为理想,但还需要通过后期临床试验进一步对人体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估。他对获取到理想的新冠肺炎疫苗充满信心,“开始一个疫苗项目,通常需要10多年时间,我们已经能够将通常需要数年的时间浓缩成几个月,这是一个重大的胜利。”

多种疾病加重健康负担,医学专家呼吁“治未病”

今年ME大会的舞台上,嘉宾关于痛点的议题还涵盖了出生缺陷、脊椎病、心血管疾病、癌症、抑郁症等常见病、慢性病,从出生到年迈、从身体到心灵,为每个人的全周期健康带来前沿医学最新探索。

每个人的健康早在胚胎时期就应开始受到关注。黄荷凤院士致力于通过辅助生殖技术预防出生缺陷。“我国大概每年有80万到100万不健康的小孩出生,平均每30秒钟就有一个缺陷儿诞生。”黄荷凤院士认为,减少出生缺陷重在预防,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PGT)作为出生缺陷防治的重要手段,可以在胚胎植入前就通过筛查剔除致病基因,阻断罕见病和遗传病的发生。她希望全社会重视对出生缺陷干预的观念普及,减少国人出生缺陷、提高生育素质。

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我国国民死亡的头号杀手,作为国际医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葛均波院士表示,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已达3.3亿人,近年病例爆发性增加的原因在于源头预防没有做好。他认为,高胆固醇血症、肥胖以及肥胖导致的糖尿病、吸烟以及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爆发性增加四大危险因素。

控制危险因素是从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最好手段,他为大家提出了健康生活方式的范式:远离肥胖、少吃钠盐、多吃蔬果、戒烟戒酒、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并提倡定期体检。

癌症,是人类健康的另一大杀手。多年来扎根肠癌科研及临床诊疗的蔡三军教授指出,肠癌的发生、发展需要5到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为大众提供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甚至早期发现肠癌的宝贵机会。蔡三军强调,改变生活方式,做好病因预防、筛查和早期诊断,能够有效减少大肠癌的发病。

脊椎病也是现代人不健康生活下的常见病。颈腰痛是发病率仅次于感冒的疾病,腰痛是成年人群中引起劳动力丧失最常见的原因,颈痛排第四位。彭宝淦教授说,除中老年外,脊椎病正不断向年轻化发展。他提出,脊椎病重在预防,改变不良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如进行腰背肌锻炼、避免高枕或无枕睡眠姿势、长期伏案工作电脑屏幕与视线保持一致或稍微抬高、加强运动等,可以很好地防止脊椎病加重。

他特别强调重视青少年的脊椎保健,防止脊椎病的年轻化。

除了疾病造成的身体之痛,近年心理疾病对大众生命质量构成的威胁也不容乐观。全球3.5亿人罹患抑郁症,严重影响了人们工作和生活能力,甚至导致自杀死亡。我国精神卫生领域首位中科院院士陆林教授指出,“抑郁症负担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低就诊率、低诊断率。”

对抑郁症的误解和基层医疗资源的不足,让我国得到诊断和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仅有20%-30%。他强调,要通过医学科普消除歧视,消除“病耻感”,摆脱“污名化”,这是抑郁症康复最重要的前提。

腾讯医典发布新计划,重构互联网医学科普时代

会上,腾讯医疗副总裁黄磊发表了《医学科普再进化,汇聚个体照亮全体》的主题演讲,回顾了新冠疫情中互联网带来的突出价值,“互联网在知识科普、全社会动员、在线问诊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构建起了全民抗击疫情的线上防线。”

根据腾讯医典联合IpsosHealthcare联合制作的《2020公众健康行为洞察报告》显示,42%的公众认为免疫力是最主要的健康标志;67%的人表示疫情后接种疫苗意愿度更高;当身体出现不适时,76%的受访者愿意选择主动干预,包括:就医检查、网上搜索信息、服药等。公众对权威医学知识的获取更高频、主动,对内容的需求往便捷化、实用性方面发展。

“疫情是一场灾难,也是一场通识教育课,更多医生投入科普,更多大众关注科普,更多平台传播科普。”黄磊认为,互联网医学科普已迎来3.0时代:以社交化、场景化的传播方式,重塑科普连接,重构科普的“人-内容-场景”,知识的生产、传播、形态都更加开放多元。

为此,腾讯医典在ME大会上正式宣布启动三大计划——医学科普官计划、大众科普官计划、内容开放计划,期望汇聚更多专业医生、机构、公众力量,聚沙成塔、聚木成林,推动构建优质科普新生态。

黄磊表示,“期待医学科普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在公众日常生活中,弥合信息鸿沟,驱动公众健康认知进化,助力居民健康水平达到新高度”,如钟南山院士在致辞中对于医学、科学、生命未来的构想那样,“让医学的科学之光,照亮更多人的生命之路”。

ME大会由腾讯携旗下腾讯医典联合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及其独家授权的中文数字媒体《NEJM医学前沿》共同举办。

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表示,连接、算力与智慧化是医学数字化创新三大路标,“我们相信,科技应当向善,与医学结合共同助力消除人类的痛点。以科技守护生命之光,让每个人的健康变得可度量、可管理、可改善。”

关于“二阳”,最新研判!

近日,网络上关于“二阳”的声音引发关注,有报道称部分城市三甲医院的发热门诊就诊人数上升。“二阳”病例是否增多?再感染风险有多大?新冠疫情会大幅回升吗?如何做好科学防护?针对这些热点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多位专家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专门作出回应。

近期新冠病毒感染报告病例数上升势头减缓

发生规模型疫情可能性不大 报告病例中绝大部分是轻症

问:近期发热病人是否增多?“二阳”病例是否增多?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从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监测数据来看,4月中下旬以来,全国报告的新冠确诊病例数呈现上升趋势,但近一周来,上升趋势有所减缓。发热门诊的监测数据也显示出类似趋势。监测数据还显示,报告的确诊病例中绝大部分是轻症。

专家总体研判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局部地区不排除新冠病例继续增多的可能,但我国出现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不会对医疗秩序和社会运行造成明显冲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最近接诊的发热病人,相比一个月前有所增加。检测下来,新冠阳性病例占比不大,其中大部分是轻症。

从接诊情况看,近期的发热病人中大部分是首次感染新冠病毒。不过,最近1至2周发现,二次感染的比例有所增加。

重症高风险人群一旦再次感染应及时治疗

“二阳”症状相对更轻 重点人群防护要“关口前移”

问:“二阳”症状如何?哪些人要特别注意防护?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无论是初次感染还是二次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临床表现均集中在上呼吸道。我国当前大量人群体内还存有保护抗体,即使二次感染,症状普遍较轻,病程相对较短,重症病例也很少。

目前,预防工作应重视既往未感染过的人群,特别是没有打过疫苗、有基础疾病的高龄老人等。建议高风险人群要始终注意个人防护,“关口前移”尽可能避免感染。这类人群一旦出现感冒、发热症状,应及时筛查,确定感染新冠病毒后要第一时间就医。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及时氧疗,对于降低重症风险十分重要。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根据临床观察,二次感染的人群总体比第一次感染表现的症状要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喉咙痛。

脆弱人群如65岁以上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肝肾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患者,或者患有血液病、淋巴瘤等疾病的人群,容易二次感染,感染后容易重症化。因此,这类人群一旦出现发热,尤其是家庭成员或周边人群已经明确新冠感染,要及时做核酸或抗原检测,早发现、早治疗,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

国内还会出现规模性疫情吗?

XBB成为主要流行株 致病力无明显变化

问:我国目前主要的新冠病毒流行株是什么?致病力有什么变化?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监测数据显示,截至5月上旬,XBB系列变异株已成为我国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境外输入病例中占比达95.6%,和全球情况基本一致。从我国和全球监测数据来看,与早期流行的奥密克戎各亚分支相比,XBB系列变异株的致病力没有明显变化。

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康敏:随着XBB系列变异株持续输入,以及人群抗体水平逐渐下降、五一假期人员流动增多等原因,我们观察到部分地区的疫情水平有小幅回升,这也符合全球奥密克戎变异株波动流行的规律。

近期发热门诊就诊量有所增加,但和4月份流感高峰期相比,仍处于低位。当前,新冠疫情发展速度相对比较缓慢,流行曲线也比较扁平。根据监测结果综合研判,新冠疫情出现大幅回升的可能性低。

“嗓子疼”不一定是新冠 摸清病因客观对待

做好科学防护 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问:普通人“二阳”后如何对症治疗?怎样做好科学防护?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大多数人免疫力正常,感染了新冠病毒不必恐慌,对症处理即可。目前从临床看,人群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后总体症状较轻,不少患者以咽喉疼痛为突出症状,从中医来讲是风热感冒加点“湿”或“燥”的特征,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疏风解表、清咽利喉类型的中药药物。

在预防方面,公众可坚持做好个人防护,保持勤通风、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加强自我健康监测。若确定感染了新冠病毒,应避免带病工作、上学,建议在家充分休养,待完全康复后再工作、上学。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上呼吸道和咽喉是人体的门户,不论是流感病毒还是新冠病毒,或是细菌感染,都可能导致咽喉肿痛。应注意鉴别,区别对待,对症规范治疗。

同时,坚持保持手卫生、勤通风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有助于减少传播风险、防治各类传染病。

转自:健康安徽

来源: 合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