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糖尿病(中毒糖尿病血液灌流后降糖药吃多久)
上海专家:国人对糖尿病属“中度以上易感”,别怕用胰岛素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
来自上海市卫健委当日发布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上海35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21.6%,其中知情同意并接受社区糖尿病管理的患者约75万人;已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仍有约七成血糖控制不达标。
中国目前有高达1.3亿糖尿病患者,患病率达12.8%,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群体依然存在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低的情况。
中国糖尿病患者中的肥胖比例并没有西方那么严重,但是糖尿病患病率却超过了西方。这是为何?
对此,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彭永德教授解释,这与国人的基因遗传背景有关。
彭永德说,国人对糖尿病属“中度以上易感”。所以即使人还没有那么胖,但β细胞的数量天生偏少、胰岛储备功能差,胰岛损伤也就出现得早,或者同样的病情胰岛损伤得更严重,这就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生。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近年来国人肥胖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本来胰岛功能就薄弱,加之肥胖带来的胰岛素抵抗,在双重打击下就容易罹患糖尿病。
另外,中国的饮食结构和西方不一样,特别是近年来,普遍吃的越来越好、越精细,摄入碳水化合物的比例相对比较高,活动量却越来越少,吸收的葡萄糖不能被马上消耗掉,活跃的胰岛素只能把盈余的葡萄糖储存起来。这就导致中国糖尿病患者不光空腹血糖高,餐后血糖高的比例更多。
“糖尿病本身不可怕,但是过高的血糖会引起多种慢性并发症,最后导致多种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彭永德强调,早期治疗并规范控制血糖十分重要。然而,血糖控制达标率在我国并不理想。
他介绍,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在医院治疗后可以达到40%,但由于许多患者并不知道自己血糖存在问题,所以国际糖尿病联盟预测中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不到15%。
“在中国,大多数患者起始胰岛素治疗时已处于疾病的中晚期,病程往往已达6年以上。许多患者还对注射胰岛素有一种担心和恐惧,感觉开始打胰岛素,就表示病情很严重,无药可治了,从而导致大部分患者胰岛素起始治疗时机过晚。”彭永德建议,事实上,在糖尿病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不仅可迅速解除糖毒性和脂毒性对胰岛细胞和胰岛素受体的损伤作用,同时也可让未受损伤的胰岛细胞和胰岛素受体充分休息,使受损伤的胰岛细胞得以修复并恢复功能。
另外,使用胰岛素并不意味着病情重,由于一些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屡屡出现并发症,便认为是因为胰岛素注射导致的。其实这往往是由于部分患者拖延胰岛素治疗,等到口服药物完全失效、并发症本身已出现时才开始注射胰岛素,此时并发症已不可逆转,胰岛素治疗也只能起延缓或控制病情发展的作用。
“开始胰岛素治疗后,应继续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并加强自我血糖监测,以便于胰岛素剂量调整和预防低血糖的发生。至于血糖稳定后,是否停用或调整胰岛素,应在保证血糖长期达标的前提下,良好饮食、运动配合的基础上,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彭永德说。
来源:澎湃新闻
糖友血糖降到7以下才算达标?控糖标准公布,3类人标准各不相同
确诊糖尿病后,患者每天关心的无非就是如何管理血糖,才能达到标准。为了满足目标血糖值,人们坚持用药、调整饮食、坚持运动,希望能对降糖有帮助。但很多人仍然会出现血糖不稳定的情况,每次测出来的血糖值都不一样,到底血糖多少才算好?今天就带糖友了解清楚。
为何血糖总是不稳?3个因素是关键有不少患者表示,自己虽然一直都有意识地控制血糖水平,复查时医生却表示血糖不稳定,建议我多上点心。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血糖波动?问题或许和3个因素有关。
首先,患者自身存在的慢性病可能影响血糖稳定。当你存在糖尿病合并高血脂、高血压等问题的时候,也可能导致血糖水平不稳定,对糖分调节能力变差,更容易引发血糖波动。
其次,用药依从性差会导致血糖不稳定。看上去每天都在吃药,但吃药的时间间隔、用药方法不对,也影响降糖效果。原本应该餐前服用的降糖药餐后才吃,又或者前一天是晚上睡前吃的药,第二天却改到了下午吃药,都属于用药依从性差,对降糖不利。
第三点是对控糖标准不了解。有些人觉得血糖只有降到7以内才算是达标,为此对自己的血糖要求非常严格。但事实上,对不同人群来说,目标血糖的范围也是不同的,了解清楚,对控糖更有帮助。
对糖友来说,不少人都觉得目标血糖应该是7mmol/L才算达标,为了达到这个范围,不断的控制饮食,甚至采取节食的方式来降糖。事实上,血糖的目标值,各不相同,若是一刀切,只怕还会带来不良影响。
人体内的血糖水平并非降得越低越好,超出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也可能带来低血糖等问题,严重的还可能扰乱胰岛素的作用,对健康不利。
在这里公布对不同人群的控糖标准,3类人对照看看,自己的目标血糖到底是多少。
对普通的糖友来说,在确诊糖尿病后,不管是通过饮食调整、生活方式调整还是吃药降糖等方式,能够将血糖稳定在空腹血糖在7mmol/L以内,是一个比较好的水平,平时随机测量血糖值不超过10mmol/L比较好。
但是这个标准对3类人并不适用。
首先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的控制范围能够达到5.3mmol/L以下比较安全,在进食大约2小时后,血糖不超过6.7mmol/L较为安全。特别提醒的是,这类人群孕期一定要警惕低血糖,当血糖低于4mmol/L时,小心血糖偏低。
第二类是老年糖友,在合并多个慢性病,并且有轻到中度认知障碍的时候,血糖范围也会放宽一些,能够保证空腹血糖在8.3mmol/L以内比较好,而餐后血糖不超过10mmol/L即可。
第三类是儿童和青少年糖友。对这些孩子们的血糖要求一般是空腹血糖不超过7mmol/L,和前面提到的标准一致。但另外还应该达到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低于6.5%。保持在这个范围内,才能避免对血管、靶器官等造成损伤。
对照这些标准,看看你平时对自己的控糖要求对不对?
提醒大家,血糖超标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当你经常出现血糖不稳定的问题时,也可带来4个并发症,威胁健康。
第一种:心脑血管并发症
血糖水平升高,可能导致血管渗透压发生变化,诱发血压升高,还可能带来血管堵塞、狭窄等问题,诱发心梗、中风等问题。
第二种:神经病变
比较典型的是手指、脚趾发麻,严重的还可能带来皮肤溃烂,红肿等病变。有不少患者也会因此出现糖尿病足。
第三种是肾脏病变
糖尿病肾病是威胁肾脏健康的一大杀手。肾脏无法正常的代谢体内的废物,也会更容易发生肾脏恶变,甚至增加肾功能损伤、肾衰竭的风险。
第四类是急性并发症
在短时间内血糖骤然升高,可能带来急性并发症,比如酮症酸中毒等,患者可能因此昏迷不醒,严重的还可能带来神经损伤,威胁生命安全。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目标值,你现在搞清楚了吗?了解适合自己的目标血糖值,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范围,而不是将血糖降得越低越好。如果你无法长期稳定血糖水平,也可能让健康面临一些风险,带来4种并发症,威胁健康。
参考资料:
1、糖尿病人血糖血压正常标准和测血糖标准频率是多少·糖尿病之友·2022-01-27
2、有部分糖尿病患者可以不吃药?!控糖标准是什么?听听专家怎么说·北京卫视养生堂·2022-04-01
3、糖尿病的 6 个控制指标,看看自己达标了吗?·丁香医生·2019-08-31
上海专家:国人对糖尿病属“中度以上易感”,别怕用胰岛素
来源:澎湃新闻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
来自上海市卫健委当日发布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上海35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21.6%,其中知情同意并接受社区糖尿病管理的患者约75万人;已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仍有约七成血糖控制不达标。
中国目前有高达1.3亿糖尿病患者,患病率达12.8%,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群体依然存在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低的情况。
中国糖尿病患者中的肥胖比例并没有西方那么严重,但是糖尿病患病率却超过了西方。这是为何?
对此,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彭永德教授解释,这与国人的基因遗传背景有关。
彭永德说,国人对糖尿病属“中度以上易感”。所以即使人还没有那么胖,但β细胞的数量天生偏少、胰岛储备功能差,胰岛损伤也就出现得早,或者同样的病情胰岛损伤得更严重,这就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生。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近年来国人肥胖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本来胰岛功能就薄弱,加之肥胖带来的胰岛素抵抗,在双重打击下就容易罹患糖尿病。
另外,中国的饮食结构和西方不一样,特别是近年来,普遍吃的越来越好、越精细,摄入碳水化合物的比例相对比较高,活动量却越来越少,吸收的葡萄糖不能被马上消耗掉,活跃的胰岛素只能把盈余的葡萄糖储存起来。这就导致中国糖尿病患者不光空腹血糖高,餐后血糖高的比例更多。
“糖尿病本身不可怕,但是过高的血糖会引起多种慢性并发症,最后导致多种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彭永德强调,早期治疗并规范控制血糖十分重要。然而,血糖控制达标率在我国并不理想。
他介绍,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在医院治疗后可以达到40%,但由于许多患者并不知道自己血糖存在问题,所以国际糖尿病联盟预测中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不到15%。
“在中国,大多数患者起始胰岛素治疗时已处于疾病的中晚期,病程往往已达6年以上。许多患者还对注射胰岛素有一种担心和恐惧,感觉开始打胰岛素,就表示病情很严重,无药可治了,从而导致大部分患者胰岛素起始治疗时机过晚。”彭永德建议,事实上,在糖尿病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不仅可迅速解除糖毒性和脂毒性对胰岛细胞和胰岛素受体的损伤作用,同时也可让未受损伤的胰岛细胞和胰岛素受体充分休息,使受损伤的胰岛细胞得以修复并恢复功能。
另外,使用胰岛素并不意味着病情重,由于一些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屡屡出现并发症,便认为是因为胰岛素注射导致的。其实这往往是由于部分患者拖延胰岛素治疗,等到口服药物完全失效、并发症本身已出现时才开始注射胰岛素,此时并发症已不可逆转,胰岛素治疗也只能起延缓或控制病情发展的作用。
“开始胰岛素治疗后,应继续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并加强自我血糖监测,以便于胰岛素剂量调整和预防低血糖的发生。至于血糖稳定后,是否停用或调整胰岛素,应在保证血糖长期达标的前提下,良好饮食、运动配合的基础上,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彭永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