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权威(糖尿病权威医院)
国际公认的6条预防糖尿病措施,第5条得到权威认证,越早知道越好
只有找到糖尿病预防措施,才能积极控制或消除与并发症有关的危险因素。接下来给大家带来权威科普糖尿病的预防方法。
1·理想地控制高血糖
消除或减轻慢性高血糖毒性作用:可利用糖尿病教育、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及血糖监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使血糖接近正常(空腹血糖6.0moL/L,餐后2h血糖8.0mol/L),这是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基础。
在糖尿病的长期治疗中,不仅要良好地控制血糖,同时还应尽量避免血糖的明显波动,血糖的明显波动不仅有低血糖带来的危害,且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2.合理使用降血压药物
理想控制血压:高血压常与糖尿病合并存在,并加速糖尿病多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理想控制血压可明显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目前临床常用的有6大类一线降血压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药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等。
后两种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可作为首选药物。尤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受到广泛重视,其在有效降血压的同时,对糖尿病多种慢性并发症可提供相对更加有效的防治作用。对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应争取使血压控制在130/80mng左右,甚至更低,有蛋白尿者血压应控制在125/75mmg以下。
3·纠正代谢紊乱:
糖尿病常合并脂质代谢异常(如高甘油三酯血症、高LDL-胆固醇血症及HDL-胆固醇降低和氧化LDL及糖化LD水平增加等),会促进大小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根据不同的高脂血症类型采取不同的药物。
目前国内外临床上常用的降血脂药物有5大类:胆汁酸隔离剂、烟酸类、纤维酸衍生物和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等]和饮食治疗,促进血脂控制正常。来自国外的多中心协作研究报告:H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显著
降低糖尿病患者血胆固醇与甘油三酯,升高HDL,明显降低冠心病和死亡的发生率,同时明显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排泄和肾功能的下降速度,减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渗出,延缓其进展,减小其视力的降低和丧失的危险。
4.改善胰岛素抵抗
降低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患者常因存在胰岛素抵抗及不适当的治疗而致高胰岛素血症,持久的高胰岛素血症可刺激动脉壁平滑肌及内皮细胞增生,增加肝脏ⅥLDL产生,促进动脉壁脂质沉着,损害机体内源性纤溶系统如刺激内皮细胞产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1-1),促进血栓形成长期高胰岛素血症还通过多种机制升高血压及导致体重增加等。
上述作用均可加速糖尿病大小血管硬化的发生和进程。因此,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采取适当措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避免高胰岛素血症,有助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防治。
5·.改善血液流变学:
糖尿病患者常由于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功能亢进、红细胞黏附性增强及变形能力降低、凝血功能増强及纤溶系统功能降低导致血液呈现高黏、高聚及高凝状态,促进糖尿病大小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6.补充抗氧化剂:
糖尿病患者一方面由于体内自由基产生增加,另一方面机体自由基清除系统功能减弱,致自由基在体内堆积,亦一定程度上促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因此可适当补充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B胡萝卜素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等,以减轻体内增加的自由基对组织的损伤。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糖尿病的3个传言,权威专家给出了确切的回答,每一个都是好消息
糖尿病有很多传言,三位权威专家分别给出了3个确定性的建议和忠告。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每一句都是好消息!今天是“世界糖尿病日”,我顺便给大家解读解读具体是什么意思!
【1】第一个传言:糖尿病会家族式遗传吗?
江苏省中西结合医院副院长刘超说,II型糖尿病占所有糖尿病的85%~90%,特别容易在家族里面聚集。对于刘院长的话,应怎么理解呢?
通俗点讲,如果爸爸妈妈患有糖尿病,那么子女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就比较大。研究证明,家族性聚集经常会出现两种情况,非常值得重视。
01 有三分之一的II型糖尿病患者,他们的子女患有糖尿病;即使不是糖尿病,也会表现为糖耐量异常,也叫糖尿病前期。由于糖耐量异常的患病率比较高,而且可以导致心脑血管的损伤,转变为糖尿病的概率也很高。
02 若父母均患有II型糖尿病,他们的后代在60岁时,糖尿病发生率大约为50%,另有12%伴有糖耐量异常。
【2】第二个传言:糖尿病可以逆转吗?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告诉大家两个好消息:一是在糖尿病被发现1~2年之内,绝大部分可以逆转的;二是目前所有的降糖药,几乎不会伤害脏器。
更准确地理解,母教授提醒大家要认真对待“糖尿病前期”的治疗。如果放之任之,像肥胖、压力大、睡眠不好等等这些糖尿病前期的高危人群,很容易患上糖尿病。
那么,如何看待“逆转”呢?首先,不要理解成“根治、断根、永不复发”。
虽然糖尿病的医学治愈标准是指不服药的情况下保持血糖稳定、正常。但现实情况却是,由于不能做到持续地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很多“医学治愈”的糖尿病患者,还会重回疾病状态。
第三个传言:饮食对糖尿病真的有用吗?
北京解放军309医院原营养科主任、张晔教授说,饮食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且是首选的,是终身的,是有效的。
我非常认可张教授的观点!因为除了遗传、年龄等原因外,凡是抽烟喝酒,不喜欢运动,坐久不动,嗜好高糖、高脂、高热量类食物的人,大多数已经被证明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他们往往伴随着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比一般人更容易发生糖尿病。
所以,张教授如此肯定的提醒,的确传递是真正的好消息!
总之,3位专家都在提醒大家: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注意饮食,多运动,控制体重等,对于预防和积极糖尿病都是行之有效的阳光大道。虽然不能完全避免,但至少可以推迟糖尿病的发生,或者病情较轻,很好控制,对自己的生活质量影响不大。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望看过我的文章以后,对自己的病情能有所了解,这也是我做健康科普的动力。
大家要是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点击文中的“问诊卡”咨询。
本文为姜兴鹏团队原创,侵权必究!欢迎大家评论留言,大家一起涨知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注明作者信息、网站信息,告知作者本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我们会及时删除。
糖尿病治疗出了新策略!权威专家解读最新防治指南
来源:生命时报
深圳大学总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教授 李 强
编者的话:2021年4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表了修订后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主要有五大变化。为此,我们特邀请权威专家对其进行解读。
两类新药获得认可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2%。截至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保持着持续上涨趋势,没有任何平台期或拐点,且在50岁及以上成年人、男性中较高。
本次指南中,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仍是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并强调前者应作为基础治疗措施,贯穿始终;后者在没有禁忌证的前提下,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联合治疗”的重要性被进一步提及,建议“一种降糖药治疗而血糖不达标者,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
新指南中,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为代表的新机制降糖药,也被首次列入建议中。不论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慢性肾脏病或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GLP-1受体激动剂或SGLT-2抑制剂。
心血管风险重点强调
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以及心力衰竭,也是患者的主要死因。因此,新指南将“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管理”相关内容设立为独立章节,强调除降糖外,应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筛查并严格控制。
降压治疗应个体化。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应个体化,一般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降压目标为
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水平>120/80毫米汞柱,即应开始生活方式干预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血压≥140/90毫米汞柱可考虑开始使用降压药物治疗;血压≥160/100毫米汞柱或高于目标值20/10毫米汞柱时,应立即开始降压药物治疗,并应用联合治疗方案。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五类降压药物均可用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
调脂先降坏胆固醇。调脂治疗应将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为首要目标,依据患者危险高低,将坏胆固醇降至目标值;临床首选他汀类调脂药物。利用他汀调脂时,起始宜应用中等强度,根据个体调脂疗效和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若胆固醇水平不能达标,可联合其他调脂药物。
为预防急性胰腺炎,如果空腹甘油三酯>5.7毫摩尔/升,首先使用降低甘油三酯的药物。患者需每年进行血脂监测,药物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脂变化。
预防需抗血小板。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应用阿司匹林(75~150毫克/天)作为二级预防,同时充分评估出血风险。如果患者对阿司匹林过敏,需应用氯吡格雷(75毫克/天)作为二级预防。
对于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如果年龄≥50岁,合并至少1项主要危险因素,即早发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或慢性肾脏病/蛋白尿,且无出血高风险,可将阿司匹林(75~150毫克/天)作为一级预防。
戒烟防并发症。吸烟不仅是导致癌症、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还会增加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大血管病变。
近年来,电子烟受到公众的关注和欢迎,但电子烟可引起肺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氧化应激等。新指南强调了戒烟的重要性,建议糖尿病患者不要吸烟或使用其他烟草类产品、电子烟,尽量减少二手烟暴露;吸烟和使用电子烟的糖尿病患者应将戒烟咨询及其他形式的治疗纳入常规糖尿病诊疗和护理之中。
体重管理写入指南
超重、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体重管理不仅是治疗的重要环节,还有助于延缓糖尿病前期向2型糖尿病的进展。为此,新指南新添“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章节,并给出了具体的管理建议。
超重和肥胖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目标为减轻体重的5%~10%;体重管理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手术等综合手段。如果肥胖的成人2型糖尿病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后,血糖仍然控制不佳,建议通过代谢手术治疗。
低血糖有了分级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的分级与治疗至关重要。新指南中,低血糖有了分级诊断,制定了三级标准:
I 级低血糖:患者血糖介于3.0~3.9毫摩尔/升;
II级低血糖:血糖
III级低血糖:没有特定血糖界限,伴有意识和/或躯体改变的严重事件,需要他人帮助的低血糖。
新指南还对低血糖给出了管理建议,对于有低血糖风险的患者,每次就诊时应询问有无低血糖症状;使用有低血糖风险的降糖药治疗的患者,应评估、筛查无症状性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如发生低血糖,应给予15~20克葡萄糖并于15分钟后检测血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如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1次3级低血糖,或无诱因的2级低血糖,应放宽血糖控制目标,在数周内严格避免低血糖,以部分逆转无症状性低血糖,降低未来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糖化血红蛋白纳入诊断标准
过去,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一直是血糖的监测指标,可有效反映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如今,新指南更新了其诊断价值,将“糖化血红蛋白”首次正式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中。
新指南推荐,在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且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医疗机构中,可将HbA1c≥6.5%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但也有些例外情况,只能根据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诊断糖尿病,比如患有镰状细胞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艾滋病,处于妊娠(中、晚期)、血液透析、近期失血或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等。此外,不推荐采用糖化血红蛋白筛查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
对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新指南提出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目标,反之则应采取相对宽松的控制目标。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