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远古糖尿病(原始人糖尿病)

内分泌科医生北京 0
文章目录:

史前糖尿病:一万年前的人类,需要感谢糖尿病“救命之恩”

糖是细胞力量的源泉,如今却闻“糖”色变!

根据IDF,也就是国际糯尿病联盟发布的《2017年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在2017年,全球仍有4.25亿人患有糖尿病,中国人直接贡献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糖尿病者。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提速,糖尿病患者人数也逐年上升。让很多中老年人苦不堪言,望着眼前的美食,却只能闻“糖”色变!

糖尿病实际上是一种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也就是体内岛素的缺失,导致的血糖无法被分解,进而造成眼、腎、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衰退,糖尿病和艾滋病很像,就是一个潘多拉盒子,打开后会引起众多并发症。

观察糯尿病的发展历史,很直接就能买摸到一个规律,这种病在古代很少见,到了现代オ大面积出现糖尿病案例。难道人类丧失了对糖尿病的免疫?

人类的发展无法离开糖尿病

整个糖尿病发展史其实是和人类文明发展史同步的,准确的是和人类生产力进步过程同步。

在史前文明时期,人类有的刚开始走路有的近亲还在地上爬着,树上吊着。从300万年前人类开始出现到1.2万前,人类的发展似乎ー直在龟速进化,这三百万年的时间里,人类不断増加的脑容量仅仅学会了用火、用打磨的石器,能烧出个陶器就已经是逆天的高科技了(中国江西仙人洞文化的陶器罐碎片出现在距今两万年的新石器时代)。

然而看看一万年前到现在的人类文明,简直可以用进步神速来形容,一下进入了神童模式,这一万年的时里,人类开始分化出阶级,从奴求社会进入封建社会,迅速进入现代社会,可以在月球登陆可以钻到地下12,345米的地方(俄罗斯在库页岛的 Odoptu OP-11油井)。

为什么史前人类发展那么慢,到了差不多1.2万年前就

糖尿病源于吃得太饱

1.2万年前开始,糖尿病开始岀现在人类的身体里,和寄生虫都无关,全赖人类吃太饱了!

1.2万年前的人类过的是茹毛饮血、第二天的口粮根本看不到的生活,食物就是绿色植物、有机肉类,偶尔尝鲜摘点果子吃,这一整年下来,吃到肚子里糖分不过

17万年前地球开始变暖

糖尿病的源头和1.2万年前的一场农耕活动紧紧的绑定在一起。17万年前,冰河世纪结東以后,地球正在回暖,按理来说这样忍饥挨懺的生物界将迎来生机勃勃,我国的渤海、黄海、威海的草原均是在这个时期被冰山融化的海水淹没,淹没就淹没了,大不了往高的地方

1.3万年前地球突然开始降温

但是地球在暖了没几千年后就开始进入长达一干三百年琴冷期,这个时期例如著名的孺犸象,剑齿虎等史前动物都没有挺下来,就好像一直让你在苦寒自己生活几万年,然后告诉你天气要装暖了外套可以扔了,扔完后来个回号枪继续冷回去,在短短十年内,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典型的倒春塞,存天的外套别收的太快。

西洋暖流的不正常改变导致亚欧

陆恢复成塞冷的状态(北大西洋暧流一直都是欧洲的加热器)。因为“仙文木”是塞冷气候的标志植物,这次未次冰期的降温时间就被命名为仙女木事件

人类石器文明受到低温重创

史前动物大灭绝,人类原始石器时代文明也受到重克劳维斯人就是在这个时期突然消失,但是还有一部分幸存下来,因为面对突然减少的食物来源,采集和已经不管饱了,入类开始学会了种植,也就是进入了农耕文明

小麦、水稻相继被发现并且引入固定的田地里,全球各地纷纷进入农耕时代,和着种着突然有了多余的根食,伴随着的余粮出现的不仅仅是阶级分化,还有家禽的饲养,美国猪肉为什么便宜,因为美国的粮食倒都倒不倒不完,只能做成猪饲料。

人类第一次尝到了吃饱是一件多么舒服的事。吃得太饱,谷物里又有大量的宭分,辖尿病开始在人类国子里出现。手工农业从1.2万年前又一直发展到了十八世纪,糖尿病在这一段时间里表现的相当老实。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一台蒸汽机又让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各种高高热的食品也,层出不穷,了就来根土某架,可乐就来一杯奶茶续命。

人类的基因本身以此植物为主、肉类为辅的,还没有准备好消化这些高糖食物。也就是说我们身体进化跟不上脑子的速度,臣妾吃不下呀,但是大脑就是想吃,加上没有野兽在后面追着你奔跑。

在一万年前,糖尿病的出现其实拯救了人类,否则人类可能无法撑过那段艰难岁月,现在还得感谢当年“糖尿病”的救命之恩。目前来看,尿病是伴随着人类生产力提高而无法避免的事,总会有人摄入过多的粮食而出现糖尿病,或许这是因祸得福吧。

糖尿病开始在人类社会彻底延开。然后聪明的人类大又研制出了胰岛素来帮助不堪重负的身体,按照这个进程,人类以后或许就是一摊有做巨头的肉团。

转自:貓视历史

原始人为什么不得糖尿病?糖尿病又是怎么来的?

转载请注明作者与来源:药店人官方(1640358689331203)

糖尿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目前已经成为威胁现代人类健康的重要障碍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逾一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给患者和其背后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糖尿病究竟是怎么来的?

人类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饱受糖尿病的折磨呢?这就要从260万年前说起……

继承自原始人的基因

根据美国英国的研究发现。现代人类之所以会患癌症和糖尿病或许和遗传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有关。尼安德特人于距今三万年前灭绝,但尼安德特人存在期间,与智人共存长达数千年之久。基因的交换也在两个人种之间发生着

2013年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指出,一种令拉丁美裔人罹患糖尿病的基因,可能遗传自尼安德特人。而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也显示,现代欧洲人大约拥有2%的基因。遗传自尼安德特人,或许正是这些异常的基因,让人易患糖尿病及癌症。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人类糖尿病相关基因遗传自祖先,距今并不算遥远的尼安德特人或智人,他们会患糖尿病吗?原始人怎么生存?

让我们把目光回到远古……

据考古调查和基因研究显示,从距今260万年前开始,人类的祖先就以狩猎采集的方式,摄取必需的营养,我们的祖先在大草原上艰难地生活着。一天天的忍饥挨饿,茹毛饮血。多数时候只能依靠植物根茎野果维生。这种人与自然的原始博弈。持续了数百万年。智人与现代人的生理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而当时他们的寿命也可以达到70岁。但除了受到传染病和寄生虫的影响以外。原始人并不会患上现在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到了新石器时代,聪明的人类学会了谷物栽培,开始了家禽与家畜的养殖。从此之后,人类对采集和狩猎的需求大大降低,而食物的产出也更加稳定高效,到了现代,随着化肥和农药的引入,粮食产量得以空前提高,而人类的饮食也变得丰富起来。

饼干甜甜圈蛋糕奶茶……这些原始人想破脑袋也想不到的食物,富了我们的生活,却也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隐患。

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

原始人有糖吃吗?人类对糖的大规模生产应用,距今并不遥远,而原始人想要摄入一点糖都是可遇不可求。在当时

如果原始人想要摄入一定量的糖,蜂蜜是主要来源,未经培植改良的水果含糖量极低。且并不容易获取,而蜂蜜则更是稀缺资源。

研究表明,原始人每年消耗的糖分在6到10磅左右。而到了现代,这个数字是100。物种基因的演化需要经历沧海桑田。相似的体质下,我们又如何消耗这十倍甚至数十倍的糖呢?

答案当然是消耗不了,越来越多的糖尿病就是最有力的例证。几百万年的自然选择,给了我们一副适合运动,吃高纤维单一碳水化合物的身体。我们如今却用来,承载大量的糖分和脂肪。大量的能量,开始被储存于皮下、血液中、组织中、脏器中。衍生出高血糖高血脂等一系列现代人的专利

管住嘴,迈开腿

当然,饮食只是一个方面。运动量同样是我们和原始人间的巨大差别,原始人每天为寻找食物行走的路程,平均要达到12公里,而原始人妈妈在孩子幼年时,背负或抱着孩子行走奔跑的距离甚至超过3500公里。

这些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的运动,正是我们如今被富足生活夺走的,消耗体内大量热量的机会,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人类当今之所以会受到糖尿病的困扰,和现代人饮食运动习惯的改变,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长时间坐着办公,摄入大量甜食,大家都知道这些习惯或许并不健康,但是受社会环境所限,只有很少人能够做出改变,若是在久远的未来,人类终于建立起,对大量能量摄入的依赖,那么一旦能量供给不足,人类这个物种将会面临严峻的挑战。

或许,从现在开始,管住嘴,迈开腿,就我们个人而言,已经不再需要期待这遥远而未知的未来。

饮食之事不可怠慢

来源:生命时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胃肠外科主任 石汉平

古希腊医师、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让食物成为良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里写过“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西方谚语有“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你”,中国则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古今中外无不重视食物的治疗作用,这就是食疗。按照《黄帝内经》的食疗原则,“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这对今天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人类健康依靠四大卫士:营养、运动、心理、医药。除太阳可以给人类以维生素D外,人体所需营养素无不依赖食物供给,所以饮食之事虽为寻常,却须臾不可怠慢。人生而能食,也不得不食,但关于“如何吃好”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后天学习。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饮食遵循着福祸相依的定律,“吃好”与“吃坏”显得十分重要。对于吃的选择,大多数人是由着性子、随着习惯,不知咋的就“吃坏”了。以往所谓“吃坏”,多半指饮食不洁、食不定时或过饥过饱。在食物极大丰富的今天,“吃坏”多数是“吃多”和“吃好”的结果,大量高热量食物、高糖(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摄入,导致了当今我国的慢病肆虐。

现代医学发现,碳水化合物是人体内甘油三酯的主要来源。大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升高了血糖、胰岛素,进而合成大量脂肪酸、甘油三酯,超过人体需求或代谢能力,导致脂肪病理性储存,从而引起一系列慢性代谢性疾病,包括肥胖、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多囊卵巢综合征及恶性肿瘤等。于是就有了生酮饮食疗法。生酮饮食的主要原理是模拟饥饿,基本要求是控制糖的摄入。低糖不仅仅防止脂肪酸的产生,而且迫使细胞由“燃烧葡萄糖”转向“燃烧脂肪酸”,从而减少脂肪,改善异常脂肪代谢。

临床上将生酮饮食作为一种“疗法”提出,既是基于华夏食疗传统文化精髓,也是基于现代营养代谢科学发现。生酮理念从根本上不是为了挑战人们的饮食习惯,而是为调整和修正高糖饮食所造成的潜在风险和既成疾病。生酮饮食绝对不是“好饮食”的唯一标准,也不是营养学家推荐的正常人长期饮食方式,但它对于某些特定人群,在特定时期,无疑是比药物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其疗效已得到大量研究的充分证明。

实际上,生酮饮食不是现代人的发明,人类的祖先可能一直处于“生酮”状态,尽管不是主动选择,而是被动接受。由于生产力所限,人类最初的饮食结构十分“低碳”。远古时代获取食物困难,饥饿十分寻常,故此也能推测,人类先祖的身体可能长期处于一种慢性生酮状态。生酮也不是人类的专利,那些依靠自己觅食的动物,由于食物来源的不稳定或匮乏,实际上也长期处于一种慢性饥饿的生酮状态。据此,泛而论之,低度饥饿的生酮状态或许才是动物包括人类原本的生活常态。

华夏先辈们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已持续数千年。但这并不是出于特定的健康观念,而是基于农耕的选择。农耕生活方式的出现、谷物的种植带来了饮食的变革,并逐渐固定为生活习俗。然而,根据病理学家的研究,农耕群体的营养状况劣于游牧群体,这或许是由于食物结构的狭窄、动物性食物摄入不足所致,农耕人群往往碳水化合物足够,但面临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因此,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的先人,其营养状况不一定好于他们的蛮荒祖辈。

古代食药同源,吃入口中的东西本身兼具食与药的特性,食药皆取材于自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药物。以“药”“治”的思维来看待食物,是一门古老而精深的学问。如果能探寻食物与药物间变通的道理,学会将食物变成药物,才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吃的智慧和学问。“把吃出来的疾病吃回去”,对于吃出来的问题,最终还是要回到吃的层面,而不是药物层面来寻求解决。此种正本清源的方法或许才真正与古人的养生之道相契合。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