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315(糖尿病31点怎样快速降糖)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如何选择降糖药物 这份健康指南请查收

1 情景导入

张三是一位II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同医院就诊时,医生们却给他开了看似完全不同的药物,明明是一种病症,为什么用药不一样呢?

原来,这三种药物中分别含有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这两种物质都是降糖界的一把好手,其降糖程度都在0.7%~1%【1】,均适用于II型糖尿病患者,而去乙医院的那段时间,张三正好长胖了不少,成为了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所以二甲双胍更为适用。

如今,糖尿病已跃居榜三,成为仅次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2023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数达1.43亿。【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人们发明了各类药物来治疗糖尿病,在这么多各式各样的降糖药物中,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呢?

2 药物概览

首先让我们看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药物:注射性药物胰岛素和口服型药物二甲双胍。注射胰岛素是一种非常直接的降糖方式,因为糖尿病的根本成因就是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其适用于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一般情况下也不发生不良反应,可根据需求服用速效或者长效型,效果显著。二甲双胍是一种普通的口服型药物,具有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体重等多种作用。适用于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但常见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乳酸酸中毒(罕见但严重)。其次,还有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等磺脲类药物,这些虽不及前两种药物的应用范围广,但针对某些患者却具有更好的疗效。此外,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GLP-1受体激动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新型药品也已问世,这种药物不仅能降低血糖,还可以治疗糖尿病引起的某些并发症。【3】当然,是药三分毒,这些药物均会带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3 混合型用药(联合用药)

事实上,混合型用药已经渐渐代替单一重复用药,在市场上占据了主要地位,实现了1 1>2的效果。糖尿病的混合型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降糖药物以达到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这种用药方案通常由医生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并发症情况、肝肾功能以及个人生活习惯等因素综合考虑后制定。例如磺脲类 双胍类,磺脲类 α-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 双胍类/磺脲类等等。【4】

4 药物选择

选择药物时,首先要明确所患糖尿病类型,1型,2型或者妊娠型,不同类型的疾病所需药物是不同的。其次,考虑自身健康情况,以2型糖尿病患者为例,如果糖尿病早期,可服用药效不是很强的药物,如二甲双胍,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增强自身调节能力来慢慢控制病情;中期则需要加服格列齐特或者磺脲类药物;晚期患者胰岛功能可能已经严重受损,则需注射胰岛素【5】。再者,要考虑自身特异性,部分人群对某种药物会有特异性反应,使用药物前要明确其副作用。最后,要考虑家庭经济情况,部分药物价格高昂,对储存条件,使用方式均有严格要求,可能会为家庭带来巨大经济负担。

5 总结

总的来说,根据自身病情、经济条件,潜在性副作用等因素综合考虑,真正选出适合自己的药物才是最有效的疗法,可以放心的是,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认真配合医疗专业人员,相互合作也格外重要。此外,降糖药物只是糖尿病管理的一部分,注重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全面控制病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糖尿病也可以被治愈。

参考文献:

【1】林豫蓉,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比较研究[ 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63-364

【2】中康科技,扬子江药业集团,糖尿病并发症疾病研究白皮书[ Z ],第十七届健康产业生产大会,海南,2024.

【3】张献博,蔡晓凌等,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J ] ,中国医学期刊网,2024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5】祁进,糖尿病患者合理用药指导[ J ]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2)

作者:空军军医大学 张月月

来源: 国家医保局

糖尿病人到底能不能吃无糖食品?一文讲清楚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

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2020年,世卫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糖尿病已成为10大死亡原因之一。

从确诊开始,糖尿病患者就踏上了漫长而艰难的控糖之路,日常随处可见的甜食、糕点、饮料等统统成为禁忌。然而近几年“无糖”之风兴起,无糖汽水、无糖糕点平时随处可见,遇上传统节日很多商家更是推出无糖汤圆、无糖月饼、无糖粽子……来吸引控糖人的眼光。

那么,糖尿病人真的可以随意吃“无糖食品”吗?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小荷医典带你揭开真相。

一、患上糖尿病,真的是因为吃太多糖?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吃糖导致的,在确诊时会有这样的疑问:“我平时也不爱吃糖啊,怎么会得糖尿病?”其实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它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自身免疫等有关。

1型糖尿病多是由于先天自身的免疫功能缺陷和遗传引起。

2型糖尿病除了遗传因素,起病和病情进程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包括饮食习惯、生活作息习惯、年龄、微生物感染等。

患有糖尿病的人确实需要严格控制糖的摄入,但如果单纯地将糖尿病的发病归因于吃糖是片面的。

二、糖尿病人可以随意吃“无糖食品”吗?

1.什么是无糖食品?

“无糖”不代表糖含量为0。

根据GB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无糖或不含糖”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

也就是说,如果某产品标上了“无糖”,是指每100克或100毫升产品此含糖量不超过0.5克。

市面上的无糖食品,一般会是不添加蔗糖(甘蔗糖和甜菜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的甜味食品,但是可以含有糖醇(包括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甘露醇)等蔗糖替代品。

糖醇的血糖生成指数较低,吸收更慢,不会引起血糖快速上升,所以被广泛用于糖尿病人食品中。但是,糖醇并不是不含能量,例如木糖醇热量为每克2.4千卡,吃多了还是会造成超重肥胖,糖尿病人也不能无限量地食用。

2.比控糖更重要的是控制总能量

日常摄入量和消耗量保持平衡,是维持健康体重的关键,也是调节和控制血糖的重要因素。

如果【能量的摄入>能量的消耗】,短期可能导致血糖的升高,长久则会引起超重和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使血糖更加难以控制。

反之【能量的摄入<能量的消耗】,则会导致体重下降甚至消瘦及营养不良的发生。

所以,无糖食品并不代表可以尽情食用,糖尿病患者想要控制好血糖,关键还要看总能量摄入。

3.无糖食品中,这些不利于控制血糖

淀粉

如果无糖食品中包含大量淀粉,那么在进食后,淀粉仍会在体内转变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血糖仍然会明显升高,所以糖尿病患者要控制食用。

油脂

无糖月饼、无糖汤圆等包含各种馅料:黑芝麻、豆沙、红豆等,为了保证馅料的口感和风味,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使用油脂,仍属于高脂肪、高能量食物。

例如,100克(3颗)的黑芝麻汤圆中含的能量大概是272千卡,12.7克的脂肪,多吃就会增加能量的摄入。

研究显示,过多摄入加工肉类(包括加工畜禽肉类),可增加 2 型糖尿病发病风险。

虽然一些加工肉中可能不包含糖,但是为了延长加工肉的保存,商家会使用大量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过多摄入加工肉类(包括烟熏、烘烤、腌制),可能会增加 2 型糖尿病发病风险。

例如常见的腊肉、腊肠、火腿等,糖尿病患者也要限制食用。

三、糖尿病患者如何健康饮食?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无糖食品并不意味着能放心地大量食用,要想控制血糖,最好的饮食方法还是少吃任何加工食品、包括“无糖食品”,多吃全谷、豆类和新鲜蔬菜。

调整营养素结构,控制能量摄入,有利于血糖控制及改善肠促胰岛素分泌、维持理想体重并预防营养不良发生。糖尿病患者可参考下图进行健康饮食管理:

图源:小荷医典

除了掌握科学的饮食方法,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生活方式也是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图源:小荷医典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中国营养学会糖尿病营养工作组. 《中国2型糖尿病膳食指南》及解读 [J] . 营养学报, 2017, 6:521-529.

内容编辑:杜瑜

医学审核:陈昉

中国原创新药耐立克多省市供药 多地专家开出首批处方单

中新网上海12月31日电 (记者 陈静)中国原创1类新药奥雷巴替尼(耐立克®)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上市批准,开启了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精准化治疗的全新篇章。31日,记者了解到,中国多地同步开出首批处方单,相关企业正式开始在多省市供药。

据悉,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与白细胞有关的恶性肿瘤。如今,CML已由曾经的不治之症转变为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特殊慢病”。但是,获得性耐药一直是CML治疗的主要挑战,部分患者会因耐药导致疾病进展甚至死亡。其中,T315I突变是常见的耐药突变类型之一,患者对目前所有一代、二代相关抑制剂均耐药。据了解,在耐立克®获批上市前,中国携T315I突变耐药CML患者长期面临无药可医的窘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临床上很多患者往往是在耐药后通过“试药”直接进行下一步治疗,因未及时进行随访监测,或延迟突变检测,导致发现T315I突变时病情已进展,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中国科学院院士、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技术副总师陈凯先接受采访时表示:“耐立克®是中国第三代BCR-ABL抑制剂,有效地解决了中国耐药慢粒白血病患者无药可医这一重大社会问题,填补了临床急需产品的国内空白。

当日,记者了解到,北京、上海、浙江、广州、厦门、哈尔滨、贵州、青岛等多地专家为符合治疗指征要求的CML患者第一时间开出了耐立克®的首批处方,让这款创新药在上市后尽早惠及国内患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王建祥教授31日对记者表示:“耐立克®的获批不仅填补了中国及全球携T315I突变耐药患者临床治疗的空白,也标志着中国CML诊疗进入精准化时代。”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表示:近年来,中国血液肿瘤诊疗领域有诸多进展,耐立克®这款创新药物在临床实践中落地,将帮助患者得到更精准化的治疗。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黄晓军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耐立克®在耐药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的治疗领域潜力巨大。其临床进展不断受到全球血液学界的关注。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江倩教授直言:“作为临床医生,我们一直希望给患者带来新的药物或治疗手段,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期待此次耐立克®可以让更多患者延续生命的精彩。”(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