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蚂蚱糖尿病(蚂蚱糖尿病人可不可以吃)

糖尿病科欧阳阿娟主任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可以吃蝗虫吗?

糖尿病人可以吃蝗虫吗?医生告诉你答案

相信在提到糖尿病之后大家并不陌生,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之后会引起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而患病期间部分患者有可能想要吃一些蝗虫,但又害怕会产生影响。

糖尿病人可以吃蝗虫吗?

糖尿病人一般可以吃蝗虫,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适量食用。蝗虫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含有丰富的氨基酸、活性物质、维生素以及多种矿物质元素。这些营养成分对于人体健康有一定的益处,如增强免疫力。对血糖的影响也是比较小的,对于需要控制糖分摄入的糖尿病人来说,适量摄入是可以的。

但是糖尿病患者在吃蝗虫的时候需要了解一些注意事项,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了解。

1、适量食用

虽然蝗虫的营养价值较高,但过量食用也可能导致蛋白质转化为糖类,从而影响血糖水平。因此,糖尿病人应适量食用蝗虫,避免过量摄入。

2、医生指导下食用

蝗虫作为中药材,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果糖尿病人出现相关药物适应症,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规范应用。然而,蝗虫并不能直接治疗糖尿病,因此不能替代降糖药物。

3、关注血糖变化

糖尿病人食用蝗虫后,应密切关注血糖变化。如果出现血糖异常升高或其他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

糖尿病患者还需要了解平时的饮食建议,避免引起血糖的波动,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了解。

1、低糖饮食

糖尿病人应避免食用高糖食物,如糖果、奶油蛋糕等。同时,应减少富含淀粉的食物的摄入,如大米、白面等。

2、均衡营养

糖尿病人应注重饮食的均衡性,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膳食纤维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

3、定时定量

糖尿病人应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同时,应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糖尿病人可以适量食用蝗虫,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糖尿病人应注重饮食的均衡性和定时定量进餐的重要性。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中医##科普##糖尿病#

吃昆虫可防癌?英媒:蝗虫和蟋蟀含有大量抗氧化剂

英媒称,在一项突破性的新研究之后,人们可能很快会被建议吃蚂蚁和其他昆虫来预防癌症。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7月15日报道,意大利科学家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显示,这种无处不在的无脊椎动物——与蝗虫和蟋蟀等其他无脊椎动物一样——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

报道称,这些化合物对减少体内产生自由基的化学反应非常重要,据信自由基本身会增加患癌风险。

报道还称,它们还被认为与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可能性升高有关。

抗氧化剂存在于一系列食物中,包括水果和蔬菜。

食品科学家认为,西方消费者将不得不在未来几十年内开始将昆虫融入他们的饮食中,因此,罗马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已着手发掘无脊椎动物的抗氧化潜力。

他们发现,在粉碎这些昆虫后,许多昆虫体内的抗氧化剂浓度是橙汁或橄榄油中抗氧化剂的数倍,而橙汁和橄榄油是最常被建议用来限制自由基的两种物质。

蚂蚱、蚕和蟋蟀的水溶性提取物具有最高的抗氧化能力,比鲜橙汁高5倍。

与此同时,蚂蚱、黑蚂蚁和粉虫等含有的总多酚最高,这是衡量含有抗氧化潜力的另一种方法。

桑蚕、巨蝉和非洲毛虫的脂溶性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是橄榄油的两倍。

领导这项研究的毛罗·塞拉菲尼教授说:“至少有20亿人——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经常吃昆虫。其余的人需要多一点鼓励。”(编译/刘宗亚)

阻击新冠肺炎,这类药是“协警”而非“帮凶”

来源:科技日报

服用普利类/沙坦类降压药的新冠肺炎高血压患者死亡率为3.7%,没有服用的为9.8%。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团队供图

本报记者 张佳星

截至4月23日,Altmetric(论文的社会化影响力指标,追踪包括微博、Twitter或者Facebook等在内的社交媒体对某课题的影响力)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学者关于降压药与新冠肺炎高血压患者死亡率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最具影响力前5%的研究之一。

上述研究发表在4月18日的国际心血管领域顶级杂志《循环研究(Circulation Research)》上。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团队经数月繁琐调查和严谨统计学研究的论文,对来自湖北省9家医院的3430例新冠肺炎确诊住院患者,其中包括1128例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揭示了在真实世界中“普利类/沙坦类”降压药与新冠肺炎高血压患者死亡率的关系。

有专家评论说:这些回顾性的数据研究,确实为目前正在进行的药物对新冠肺炎疗效的进一步试验提供了支持。

通过对于武汉一线临床数据的回顾性研究,正在加深人类对于新冠病毒感染疾病的认识,使得人类逐渐揭开新冠病毒致病机理的“面纱”。

是敌是友?曾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判断

新冠病毒攻击人体细胞的“门”是一种被称为ACE的蛋白(ACE2)。凑巧的是,高血压患者降压用药的“门”也是这类蛋白(ACE1)。虽有微小差别,但都是ACE蛋白,靶点高度重合,使得它们就像一根绳上的“蚂蚱”,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但彼此的关系是“此消彼长”还是“协同推进”,一时之间难下定论。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团队的研究发表前,关于“普利类/沙坦类”降压药对于新冠肺炎患者的影响曾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判断。

而这两种判断让很多高血压患者“抓狂”。有人认为,“普利类”降压药能降低新冠病毒的感染,是捉拿新冠病毒的“协警”。新冠病毒入侵人体,引起了ACE2活性水平的明显下降,人体细胞内的通路明显被推到了不利的“一端”,会引发组织损伤和疾病进展,而吃降压药会使得ACE2蛋白增加,让细胞内的通路恢复平衡,甚至可以抵抗炎症和组织损伤。

但也有人认为,高血压患者的这类降压药该换了、该停了,因为“普利类”降压药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帮凶”,吃了降压药,ACE2蛋白增加,从而使得新冠病毒危害增大,助力新冠病毒攻击人体。

由于全球高血压患者已经超过11亿,因此,《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等多个国际顶尖医学杂志连续发文,呼吁广大研究人员提供确切的临床证据来解决高血压合并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用药问题。

缺乏临床研究,全球大流行亟须一手数据研究

“到目前为止,国际上缺乏大样本的临床分析和严谨的临床研究来回答上述问题。”论文通讯作者、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李红良认为,一些带有偏向性的报道使得部分高血压患者因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开始私自停药,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亟须大样本临床研究提供正确的用药指导,以消除这些患者不必要的担忧。

新冠肺炎很多重症患者并发高血压、糖尿病等复杂基础性疾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曾表示,这些基础疾病是导致新冠肺炎恶化的因素,因此基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

有数据统计表明,美国纽约州5700个病人中55.7%是高血压病人,33.8%是糖尿病病人,如果能解决这两个合并症,就基本能够对症治疗90%的病人。全球大流行亟须一手临床数据的回顾性研究,用于形成不同人群的新冠肺炎治疗临床指南,尤其对于易成为重症患者的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尤其紧迫。

李红良表示,从患者生命安全的角度,亟须大样本临床研究提供正确的用药指导,以消除他们不必要的担忧。

不会增加死亡风险,相反还可能降低风险

论文第一作者、武汉大学张鹏博士介绍,观察研究发现,上述1128例高血压和新冠肺炎患者中有99例死亡病例,比非高血压患者的死亡率高。

但是这些高血压患者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服用普利类/沙坦类降压药,甚至其中一些高血压患者并不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

需要在高血压患者中进一步分析,进而发现此类降压药是“帮凶”还是“协警”。

张鹏说,他们的结果表明,服用普利类/沙坦类降压药的患者死亡率为3.7%,没有服用的死亡率是9.8%。研究团队还对不服用降压药的人群进行了统计,发现在高血压患者中,使用其他降压药物组的死亡风险,比使用普利类/沙坦类降压药组的人高出3.3倍。

“我们发现服用普利类/沙坦类降压药与新冠肺炎患者死亡风险的降低密切相关。”张鹏说,我们认为在高血压合并新冠肺炎患者中,继续使用普利类/沙坦类类药物,不仅不会增加高血压合并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风险,相反还可能降低此类患者的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