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很多(糖尿病很多并发症还能活多久)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很多糖尿病是吃出来的!8个饮食习惯让血糖飙升,最后一个真没想到

有些糖尿病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

这8个饮食习惯让血糖越吃越高

尤其是最后一个真没想到!

8个饮食习惯让血糖越吃越高

1. 主食吃太精细

2. 红肉摄入过多

研究发现,血红素铁摄入量与糖尿病风险大致呈线性关联,每天每增加1毫克,糖尿病风险增加28%。尤其是红肉(猪肉、牛肉、羊肉),血红素铁占红肉相关2型糖尿病风险的65.6%。

3. 食盐摄入过多

研究显示,每天食盐>8克的糖尿病患者,与每天食盐≤6克与6~8克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平均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更高。

4. 总是暴饮暴食

5. 早餐吃得太晚

研究显示,与习惯在上午8点吃早餐的人相比,上午9点以后吃早餐的人增加59%的2型糖尿病风险。

6. 吃超加工食品

7. 把饮料当水喝

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的糖分,人体摄入过多糖分后容易导致血糖迅速升高,时间长了,会出现胰岛功能下降,极易患二型糖尿病。

8. 长期饮酒习惯

这些吃法能帮助平稳血糖

1. 调整饮食顺序

注册营养师王璐2024年在科普中国刊文表示,想要控制血糖,要调整吃饭顺序。先喝点清淡的汤粥或水来占据一定的胃容量,随后吃富含大量膳食纤维没那么好消化的蔬菜,接着吃非常“扛饿”的优质蛋白质,如肉蛋等,最后再吃提供淀粉的主食。

2. 多吃硬少吃软

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的朋友,优先选择质地相对干硬的食物,少吃质地柔软、糯叽叽的食物,更有利于维持餐后血糖的平稳。比如多吃“有嚼头”的窝头,少吃软乎乎的白面包;多吃硬挺筋道的面条,少吃煮到软烂、入口即化的线面等等。

3. 不要切得太碎

浙江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阮园2022年指出,蔬菜能不切就不切,豆类能整粒吃就不要磨碎。蔬菜加工越细致,膳食纤维破坏就越多。建议切菜时切成长段、大块,不要切丁切末。膳食纤维是天然屏障,可以降低消化率,从而使血糖生成指数降低。

4. 急火炒少加水

食物中的淀粉颗粒在水和热的作用下,会不同程度地膨胀、破裂并分解。就像煮粥,加工时间越长,温度越高,水分越多,血糖生成指数也越高。

5. 吃饭速度放慢

进食速度直接影响食物的升糖指数,如果吃得快,肠胃消化吸收就快,血糖浓度就会在短期内迅速升高。

控制血糖,还要做好这几点

1. 运动是降糖药

《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建议,每周进行3~7天的有氧运动,两次运动的间隔不超过2天,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10分钟,每天累计30~60分钟,每周累计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

最简单规律有氧运动举例:每周不少于3天,每天6000步的步行,每分钟60~90步,最好能达到每分钟100步。

2. 睡好觉控血糖

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每晚的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7~9小时为佳。

3. 控腰围能降糖

日常一定要通过饮食和运动干预,减轻体重,缩减腰围,有助于实现空腹血糖达标。建议男性糖尿病患者腰围85厘米以下,女性腰围控制在80厘米以下。

4. 一定要戒烟

吸烟不仅是导致癌症、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也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吸烟尤其增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

5. 定期监测血糖

沈阳航天医院心血管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在赵茉莉建议,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糖尿病人必须监测血糖,常规可3个月测量一次。

转自/健康时报

来源: 中国妇女报

为什么患糖尿病的越来越多?可能与这4个原因有关……

糖尿病是全球常见的慢性病之一。

得了这种疾病,平时“不痛不痒”,看似没有什么大碍,但它可以引发100多种并发症!

其中就包括失明、肾功能衰竭、截肢等,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中国人很容易得糖尿病

在我国,患糖尿病的人并不少。

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达1.41亿人。

相当于我们身边,每10个成年人里,就有1名糖尿病人。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容易得糖尿病呢?

离不开下面这几个原因——

01 超重的人越来越多

超重或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过多的糖、游离脂肪酸在引起能量过剩、诱发肥胖的同时,会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加重肥胖;而肥胖加重胰岛素抵抗,又要求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

02 饮食越来越精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粮食越吃越细。

如我们常吃的精米白面里面几乎不含纤维,吃进体内,很快被消化分解代谢,会让血糖急速升高。

再加上鸡鸭鱼肉等肉食性食物越来越丰富,小面包、饼干、冰激凌、奶茶等甜点的过度摄取,都会使我们的热量超标。

如果平时不注意运动,这些吃进去的热量总消耗不掉,就造成了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血糖值就越来越高了。

03 运动量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纯体力劳动越来越少,工作学习需久坐、上下楼有电梯、出行可以开车或坐车,就连自行车也可以选择电动的。

这种生活方式,使得我们的肌肉量大幅下降。

要知道,我们的肌肉中有肌糖元,肌肉一运动,肌糖元就把食物转化的血糖消耗了,血糖就会降下来。

从这个角度看,平素肌肉比较松弛的朋友,如能有所侧重地长长肌肉,其实是有助于预防糖尿病的。

04 睡眠时间越来越少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是深植于我们体内的“生物钟”,违反这种规律就很容易出现健康问题。

因为,在人体中,有一种压力激素——皮质醇,当我们感到压力增加或者午夜仍处于觉醒状态时,大脑就会认为我们“处于危机中”,需要救援,于是指挥皮质醇相应增加,保护我们度过“危机”。

而这种激素有拮抗胰岛素的作用,会引起血糖升高,加重胰岛素抵抗,导致脂肪堆积。

哪些是提示糖尿病的信号?

身体出现哪些信号要警惕被糖尿病“盯上”呢?

满足以下任何一条就可以认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了,需要密切注意血糖的变化。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尤其是父母、同胞、子女中有糖尿病患者。

✿超重或肥胖的人:体质量指数(BMI)≥24和(或)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

✿缺乏体力活动者。

✿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

✿黑棘皮病患者。

✿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的患者。

✿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或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

十句话能帮助你控血糖

01 每周两次负重练习

养成每天快走三四十分钟的好习惯,并且在每周选出两天做一下负重练习。

无论是举哑铃,还是给腿上绑了沙袋后抬腿或者步行,当我们感觉到四肢的肌肉绷紧了,而且觉得酸、累,肌肉才得到了锻炼。

02 上下班尽量走路

上下班能走路就走路,上下楼梯时,能不坐电梯就不坐电梯。

03 每天少坐90分钟

限制久坐行为是防止2型糖尿病的有效方式。

04 在家吃饭

餐馆菜大多油盐含量高,在家吃饭,油盐可以自己掌控,还能注意膳食搭配,对控制血糖非常友好。

05 主食控制在250g

如果平时没有特别重的体力活动,我们可以适当控制一下主食的摄入量。

一般以每天200~300g谷物(干重)为宜,其中包含1/3~1/2的全谷、杂豆和薯类。

主食可适当分配于三餐之中,早餐100g、午餐100g、晚餐50g是比较合理的搭配。

06 少吃加工肉制品

加工肉制品(如咸肉、熏肉和热狗)中的各种添加剂可能是导致糖尿病的罪魁祸首。

07 避免食用浓缩糖类

如糖果、巧克力、甜点等。

如果想吃甜的食物,可以选择水果。

08 腰臀比不能大于1

腰臀比是预测肥胖的一项指标,比值越小越健康,当比值大于1时,罹患糖尿病的风险会明显增大。

09 不做夜猫子

睡眠不足会增加患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欠上短短30分钟的“睡眠债”,就可能对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产生显著的影响。

10 每年测一次血糖

定期监测血糖,有助于我们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以便及时调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资料:养生中国、健康时报、健康中国

编辑:王雨思

糖尿病罪魁祸首不仅仅是糖,还有3种因素,很多人都自动忽略了

糖尿病在过去被称为“富贵病”,在现在被称为“夫妻病”。也就是说,一个家庭中有一个人患有糖尿病,那么剩下的人也会大大增加患病概率。

而人们对这种慢性病的印象都是吃糖太多引起的,虽然不能否认,在机体吃糖过多,尤其是机体可以直接利用的糖,如蔗糖等,就容易刺激胰岛素分泌,导致内分泌紊乱,升高血糖。

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对现代人来说,糖尿病以及诱发血糖升高的罪魁祸首不仅仅是糖,还有几种因素,只是很多人都自动忽略了。

首先是饮食方式的问题,正所谓全家人的身体健康主要依靠于日常烹饪的那个人,饭菜咸淡、饭菜整体上营养等,都和身体需求有关。还有有孩子的家庭,也会因为父母的做饭做菜方式深受影响。

如果一个家庭的饮食方式,长期是高油脂高热量低膳食纤维的主食,尤其是现代人都喜欢吃的精白米面,就容易增加餐后血糖上升,食用血糖生成指数高的精致主食后,大脑皮层收到信号,饭后还容易犯困。

另外,在近几年的研究上发现,经常食用精致主食的人和每餐都少量吃粗粮的人相比,前者更容易罹患二型糖尿病。所以,大家不要小看饮食方式的影响,主食一半为粗粮、清淡饮食、食物多样性才是好做法。

其次,据研究显示,人长期缺乏运动,不仅新陈代谢容易受到影响,还容易增加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概率。同时,这种生活方式还容易受到家庭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比较懒惰,那么其他人也会受其影响。

在控制血糖上,每天只是吃不消耗,即便是食用降糖药,也会对病情不利,是可以诱发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最后,睡眠也是一个方面,可能很多人把熬夜当做是习以为常的一件事,但实际上熬夜的危害有很多。早在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把熬夜列为是1A类致癌因素,可以和经常食用油炸食物的危险相媲美。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经常熬夜导致生物钟不规律,会影响体内内分泌系统,导致内分泌紊乱,增加血糖升高的危险。

同时大家也不要妄想熬夜可以通过补觉补回来,如果生物钟紊乱,即便是白天补觉,人也只会越睡越累,身体早晚会被拖垮,所以大家不要忽视了。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