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理糖尿病(治理糖尿病)

云南中医 0
文章目录:

国医大师吕仁和:糖尿病治疗的“二、五、八”方案

吕仁和教授,国医大师,1934年出生,国医大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病重点专科和内分泌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师从施今墨、秦伯未、祝谌予等中医大家,在诊治糖尿病及其多种并发症、肾脏病和多种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糖尿病治疗中的“二、五、八”方案

吕仁和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中医糖尿病和肾病专家,该方案是在继承《黄帝内经》经典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数十年临床应用,总结而成。其中,方案中的“二”是指防治糖尿病的总目标;“五”是指观察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检测的五项指标;“八”是指需要采取的八项措施。

二:两个目标

即长寿与健康。应尽力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努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要求不但要让患者能够有较长的寿命,还要让患者过上相对健康的生活,最大限度减少糖尿病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综合治疗方案,糖尿病患者不仅能达到身体健康,还能够有意识地实现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健康。因此,糖尿病患者因为要控制糖尿病,反而更有可能成为完整健康标准的追求者和实现者。

五:五个观察指标

即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症状。

1.血糖 空腹血糖控制在6、7、8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8、9、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7%、8%,分别可作为优、良、差三个控制等级。其中,由于糖化血红蛋白能体现2-3个月内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应充分重视。

2.血脂 糖尿病常常伴有血脂异常,治疗应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都努力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促进脂肪肝改善。

3.血压 高血压与糖尿病经常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因此必须将血压控制良好,一般要求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4.体重 体重是衡量健康状况很重要的指标,要求患者的体重要争取达到正常范围内。体重正常,利于健康长寿;肥胖者,常伴有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等代谢失常,容易合并心、脑和大血管病变;体重过低者,易合并周围神经炎等病变。所以,糖尿病患者经过治疗,都应向正常标准体重方向发展为好(具体计算指标详见书中介绍)。5.症状

(1)口干舌燥、多饮多尿、大便干燥、疲乏无力、体重下降、失眠多梦、心烦急躁、怕热汗多等,多由高血糖及其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紊乱引起。一般血糖控制良好后,临床症状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如果血糖控制良好而症状仍不见好转,则应除外呼吸、消化、泌尿系统感染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其他疾病。

(2)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野中出现黑点、夜尿频多、尿多浊沫、肢体麻木、疼痛等,常是糖尿病并发的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应该积极予以治疗,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而导致失明、肾衰竭、足坏疽等。

(3)头晕、头胀、记忆力减退,或有偏身麻木等,应除外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4)胸闷憋气,应除外缺血性心血管疾病。

(5)皮肤疮疖痈疽、牙周炎感染,在糖尿病患者治疗难度较大,应进行积极地、较长时间地治疗,以求彻底解决感染病灶。

(6)皮肤瘙痒,特别是二阴及易出汗的部位瘙痒,在糖尿病患者非常常见,可以应用外洗加内服药相结合的治疗思路。

(7)急性高血糖情况下,出现头晕、头痛等高渗综合征症状,出现口渴多尿、腹痛、恶心、呕吐等酮症酸中毒症状,必须尽早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应注意在纠正高渗综合征、酮症酸中毒过程中,不合理过多使用胰岛素可诱发低血糖,进而导致脑水肿、心力衰竭等。

八:八个调理和治疗方法

即饮食、运动、心态、中药、西药、胰岛素注射、针灸推拿、导引等。

(一)三项基本措施

1.饮食要合理

2.运动要适当

3.心态要平衡

(二)五项选择措施

1.中医药治疗 对于糖尿病轻症或初发病例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血糖控制不理想者,或糖尿病已经应用西药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注射血糖仍不能良好控制者,加用中药治疗常常可以实现血糖良好控制,甚至保持病情长期稳定。而对于糖尿病已经发生并发症者,应用西药控制血糖,应用中药治疗并发症,则可以发挥我国医学中西结合的优势,使众多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免于致死、致盲、致残之苦。至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具体方法,吕仁和教授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六对论治”思路,临床应用,卓有成效。

2.西药口服药治疗 西药口服药包括口服降糖药、降脂药、降压药等。对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难以取效或中医药治疗血糖不能得到良好控制者,可以加用西药口服降糖药等。并在充分认识不同药物作用特点和副作用的基础上,酌情配合调节血脂和降压药物。

3. 注射胰岛素 对于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中西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满意,胰岛素分泌功能严重受损,或已经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必要时,应该选用注射胰岛素治疗。有条件者,更可安装胰岛素泵,以良好控制血糖。

4.针灸推拿 吕仁和教授临床发现,糖尿病下肢沉重麻痛、夜卧不宁,针刺双绝骨穴常有良效;咽痒咳嗽,以六神丸用胶布贴于列缺穴常有良效;全身疲乏按摩督脉经、足太阳膀胱经常有良效;下肢冷热失调,点按丹田穴常有良效等。故除中医中药外,针灸、按摩等中医外治法应引起足够重视(具体疗法详见书中介绍)。

5.导引吐纳——巢氏消渴之气功宣导法。本法记载于《诸病源候论》一书,适用于以口渴多饮、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其功理在于宣导肾津以止消渴。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松衣宽带,安静仰卧,腰部伸展悬空,用骶骨背着床席,两手自然置体侧。双目微闭。随着呼吸的节律鼓起小腹,意在牵动气机,使之行水布气,津液上升。

第二步:接上式,用舌在唇齿之间,由上而下、由左至右搅动9次;再由下而上,由右至左搅动9次;鼓漱18次,将口中产生的津液分数口徐徐咽下,并用意念将其下引到“丹田”。使水之上源下流,元龙归海,津布热减,静卧数分钟收功。

第三步:收功后起立,走出室外,在空气清新、环境幽静之处缓缓步行。在一种愉快轻松的心境下,步行120~1000步左右,使练功后内在的有序,在常态下尽可能地保持住。巩固已取得的引肾津、滋上源、止消渴的效果。

85岁大国医吕仁和:从医55年,总结这套治疗糖尿病“二五八”方案

吕仁和(1934),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糖尿病研究室主任,被中央保健委员会聘为“中央保健会诊专家”。

糖尿病是目前非常普遍的一种疾病,近些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因而需要尽早对于这类疾病进行防范。

那么,糖尿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患了糖尿病应该怎样有效治疗呢?本期文章养生君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相关知识。

糖尿病是怎么一回事

之所以叫糖尿病,其实指的就是人体血液当中含糖量过高,而长期存在的高血糖不及时进行治疗,便会对于人体当中的肾脏功能以及其他脏腑器官造成损伤,最终导致肾脏代谢时排出的尿液当中也会含有糖分,从而糖尿病这个疾病名也就由此而来。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增长迅速。吕仁和介绍说,这和大家暴饮暴食、缺乏运动、抽烟喝酒和脾气急躁密切相关。

吕仁和教授从医55年,擅长治疗糖尿病、肾病等疑难病,在继承《黄帝内经》经典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数十年临床应用,总结出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一套综合防治方案:

糖尿病治疗中的“二、五、八”方案

方案中的“二”是指防治糖尿病的总目标;

“五”是指观察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检测的五项指标;

“八”是指需要采取的八项措施。

两个目标:即延长患者寿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应尽力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努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要求不但要让患者能够有较长的寿命,还要让患者过上相对健康的生活,最大限度减少糖尿病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

因此,糖尿病患者因为要控制糖尿病,反而更有可能成为完整健康标准的追求者和实现者。

五个观察指标:即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症状

1.血糖

空腹血糖控制在6、7、8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8、9、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7%、8%,分别可作为优、良、差三个控制等级。其中,由于糖化血红蛋白能体现2-3个月内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应充分重视。

2.血脂

糖尿病常常伴有血脂异常,治疗应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都努力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促进脂肪肝改善。

3.血压

高血压与糖尿病经常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因此必须将血压控制良好,一般要求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4.体重

体重是衡量健康状况很重要的指标,要求患者的体重要争取达到正常范围内。体重正常,利于健康长寿;肥胖者,常伴有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等代谢失常,容易合并心、脑和大血管病变;体重过低者,易合并周围神经炎等病变。

5.症状

  • 口干舌燥、多饮多尿、大便干燥、疲乏无力、体重下降;
  • 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野中出现黑点、夜尿频多、尿多浊沫、肢体麻木、疼痛等;
  • 头晕、头胀、记忆力减退,或有偏身麻木等;
  • 失眠多梦、心烦急躁、怕热汗多、胸闷憋气;
  • 皮肤瘙痒,特别是二阴及易出汗的部位瘙痒;
  • 急性高血糖情况下,出现头晕、头痛等高渗综合征症状,出现口渴多尿、腹痛、恶心、呕吐等酮症酸中毒症状,必须尽早明确诊断,积极治疗;

八个调理方法:即饮食、运动、心态、中药、西药、胰岛素注射、针灸推拿、导引等

1.饮食要合理

荤素搭配,均衡饮食。在均衡的原则下,提倡多食蛋类、奶类及蔬菜,少肉食,六七分饱为宜。饮食量以维持正常体重为目标,要控制体重。一个人的标准体重是身高减去105,应该把自己的体重保持在标准体重上下10%的范围内。

2.运动要适当

生命在于运动,经常的运动可以帮助机体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同时对于血液的流动性也有帮助。

吕仁和说,调息、缓慢起蹲、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轻缓运动,以及双手十指交叉活动、手腕足腕活动、伸展活动、挺胸收腹活动等动作,能通经活络、行气活血、调理脏腑,帮助五脏改善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健康。

3.心态要平衡

遇到困难的事情,如果你乐观地看问题,你就会有一种积极的心态,结果通常也会是好的;如果保持悲观,心态就会非常消极,结果自然也会不理想。

只要能学会控制,糖尿病真的不可怕。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患上糖尿病亦是如此。很多糖友都认为,自从患上糖尿病之后,他们才意识到自己以前的生活习惯是多么差,如果没有加以改正,说不定还会出现更严重的问题。

所以,糖友们千万不要放弃治疗,在目前心情极度低落绝望的时候,应当尽快获得亲朋好友的鼓励,必要时要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4.中医药治疗

对于糖尿病已经发生并发症者,应用西药控制血糖,应用中药治疗并发症,发挥中西结合的优势,使众多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免于致死、致盲、致残之苦。

5.西药口服药治疗

西药口服药包括口服降糖药、降脂药、降压药等。

6. 注射胰岛素

对于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中西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满意,胰岛素分泌功能严重受损,或已经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必要时,应该选用注射胰岛素治疗。

7.针灸推拿

吕仁和教授临床发现,糖尿病下肢沉重麻痛、夜卧不宁,针刺双绝骨穴常有良效;

咽痒咳嗽,以六神丸用胶布贴于列缺穴常有良效;

全身疲乏按摩督脉经、足太阳膀胱经常有良效;

下肢冷热失调,点按丹田穴常有良效等。

故除中医中药外,针灸、按摩等中医外治法应引起足够重视。

8.导引吐纳——巢氏消渴之气功宣导法

本法记载于《诸病源候论》一书,适用于以口渴多饮、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其功理在于宣导肾津以止消渴。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松衣宽带,安静仰卧,腰部伸展悬空,用骶骨背着床席,两手自然置体侧。双目微闭。随着呼吸的节律鼓起小腹,意在牵动气机,使之行水布气,津液上升。

第二步:接上式,用舌在唇齿之间,由上而下、由左至右搅动9次;再由下而上,由右至左搅动9次;鼓漱18次,将口中产生的津液分数口徐徐咽下,并用意念将其下引到“丹田”。使水之上源下流,元龙归海,津布热减,静卧数分钟收功。

第三步:收功后起立,走出室外,在空气清新、环境幽静之处缓缓步行。在一种愉快轻松的心境下,步行120~1000步左右,使练功后内在的有序,在常态下尽可能地保持住。巩固已取得的引肾津、滋上源、止消渴的效果。

好了,今天就先分享这里~

关注【罗丹医生】,学习了解更多医学知识,让大家少走弯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都可私信留言。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医学专业人员请勿盲目试用。

糖尿病中西结合论治,不同类型糖尿病人的调理方法,赶紧收藏

糖尿病属中医之消渴病证 。主要表现在多 饮 、多食 、多尿 、身体 消瘦 ,或尿 浊 、尿有甜味为特征 。传统的说法是因饮食问题,情志失调 ,素体阴虚 ,劳 欲过度而致 阴虚燥热 ,阴虚为本 ,燥 热为标 ¨ ,如 病程迁延 ,可阴损及阳导致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 ,同 时又可兼血瘀 。病变的脏腑着重在肺 、胃 、肾 ,而以肾为关键 。

中医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结合前贤经验 ,把 治疗 消渴 归 结 为 滋 阴 、补 阳 、益 气 、升 清 、清 热 、疏 肝 、化瘀 、食疗 八 大法则 分述如 下 ,以便更好服务 于患者 。

1 滋 阴

滋 阴者 ,滋 肾之 阴 ,以固先 天之本 。王太 仆说 :“壮水之 主 ,以制 阳光 ”,都 是 补 阴 的法 则 。 肾主水藏 精 ,糖尿 病 发 病 机理 ,多 为 阴虚 燥 热 。阴 虚 重 点 在肾 ,是 其本 ,燥热 表现 在肺 胃,是 其标 。故滋 阴者 ,滋 肾之 阴 ,滋下 焦之 水 源 ,以 降 妄炎 之 火 。使 水 升 火 降 ,肺胃得 润 ,从 而达 到 降血 糖 的 目的 。

临证 以六 味 地 黄 丸为基 础方 ,可选 加沙 参 、麦 冬 、天 花 粉 、玉 竹 等 品 ,肺 肾两 虚者合生脉饮 ,肾火 旺者加 黄柏 、知母

沙参

2 补阳

补阳者,补 肾之 阳,以壮先天命火 。肾为水火之脏 ,内藏 肾阴 肾阳 (命 火 ),为 先 天之 本 ,是 人体 生 命的原动 力 ,“五脏 之 阳气 非 此不 能 发 ”。 也 只有 肾 气 之 摄作者单位 肺气才 能下降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大肠也因以传化糟 粕 。

肾气 之 生 成 必须 要 有 肾 阴 (肾水 )和 肾 阳(肾火 )的 同 时存 在 ,两者 缺 一 不 可 。

消 渴 病 肾 阴 不 足 ,久 则 阴 损 及 阳 ,致 阴 阳 两虚 ,或 以阳虚为 主 。 肾阳虚 衰 ,气 化 失 职 ,水 液有 降无升 ,故 小便 清长 而量 多 ,甚 至饮 一 溲 一 ;

肾 阳虚水液 不得蒸 发上 升以化津 ,故 见 口渴并 饮 多而渴仍 不 止 ;‘肾阳虚不 能温 煦脾 胃 ,水谷 之精 微不 得蒸 发输 布周 身脏腑 ,精微 随小 便而 速下 排 出 ,故 多食 而 善 饥 ,形体仍消瘦 。

鹿角片

由此可见 ,补阳者 ,补 肾之阳也 ,宗 仲景 肾气丸 之法 ,可选加 鹿角片 、淫羊藿 、肉苁蓉 、巴戟天 、覆盆子 、桑螵蛸 、金樱子 等 ,加强温肾固摄作用 。

3 益气

益气者 ,益脾气助运 化之 功 ,以固后 天之本 。消渴病 的病 机 ,传 统 上 认 为 是 “阴虚 燥 热 ”,这 仅 反 映 了机体 局部 水津 匮乏 的一般 病 理 改 变 ,而 根 本 在 于脾 的转输 功能 失常 而引起 水谷 津液输 布 和利用 上 的不平衡及代谢紊乱状 态 。

证 之 临 床 ,消渴 病 患 者 以脾 虚症 状多见 ,消渴渴 饮 无 度 必 内溃 于 脾 ,若 单从 “脾 虚 热 ”出发而滥用滋腻寒凉,愈滞脾运 。故凡津虚不能化气 ,而致气 阴两虚 ,津气 俱 伤 ,复 因气 虚 不 能 生 津 者 ,不 可纯用甘寒 ,当气 阴双 补 ,或 以益气为主而化阴生津 。

脾气虚弱者 ,用参 苓 白术散 ,健脾 益气 以化 津 ;气 阴两 虚者 ,用益气 养 阴 固本 之法 ,自拟 “气 阴 固本 汤 ”,药 为黄 芪 、党参 、山药 、生地 黄 、麦 冬 、天花粉 、玉竹 、沙 参 、五味子 、葛根 、甘 草

黄芪

其 中黄芪 、山药应重用 ,每剂30g左 右 ,以其益气敛阴之功较速也 。若脾虚生湿 ,湿郁化热 ,虚中夹实者 ,又当佐人黄连 、苍术 、佩兰 、鸡内金 、生谷麦芽等 清中化 湿 ,运 脾开 胃。

4 升清

升 清者 ,升 发 脾 胃清 阳之气 ,以奏 生 津 止渴 之 效 。

升 清可 布液 ,流气 能输 津 。 凡脾 气 虚 弱 ,气 不 化 津 ,津因气 而 虚者 ,须 在益 气生 津 的同时 ,选配 葛根 、蚕茧 、柴 胡 、荷 叶 、桂 枝 、浮 萍 等升 提 之 药 。辛 味 之 药 ,自身 不能 润燥 ,然其 能 行 气 流津 ,使燥 得 润 ,故 经 云 :“辛以润之 ”,诚 如《珍 珠囊 》日 :“辛 能散 结 润燥 ,致 津 液 通气 ”。然 辛 能 宣 散 ,也 能耗 气 津 ,必 须 甘 缓 相 得 ,方 可适 宜 。

葛根

5 清 热

清 热解 毒之 法 ,为 “急 则 治 其 标 ”的 权 宜 之 计 ,寓有 “急下 存 阴 ”之意 。按 三 消分 治 ,在 辨 证论 治 的基 础上 ,若 上消 燥热 渴饮 明显 者 ,加 生 石 膏 、知母 、黄芩 、黄

连 ;中消燥 热 多食 明显者 ,加 生石膏 、知 母 、黄连 、大 黄 ,阳明燥实明显者加调 胃承气汤 ;下消命 门火盛多饮多尿 明显 者 ,加知母 、黄柏 ;

合并 皮肤 感染 疖肿 者 ,合用 五味消毒 饮 、温 清饮 。

黄连

此 类 药 物 属 苦 寒 之 品 ,先 贤 早 有“苦寒 伤 阴”,“苦 寒 伤 胃”之 戒 ,对 单 纯 糖 尿 病 不 可 过用 ,但 对燥 热 明 显 ,或 并 发 疖 肿 的危 症 ,仍 当 以 “急 则治其标 ,缓 则 治 其 本 ”的原 则 ,用 苦 寒 荡 涤 秽 浊 之 邪 ,待 热毒 去 ,再扶 正养 其气 阴 ,调其 脾 胃。

6 疏 肝

疏 肝 者 ,疏 肝解 郁 之法 。肝 主疏 泄 ,以气 为用 。情志所伤或大怒伤肝 ,而致气郁化火 ,上炎刑金 ,灼伤 胃液 ,下 耗 肾水 ,而见 三 消证候 者 ,当疏 肝 清热 ,或滋 阴疏肝 。代 表方如丹栀逍遥散 、一 贯 煎 。

亦 可在 滋阴生津药中配柴胡 以疏肝郁 ,并牡丹皮 、地骨皮以清郁火 。

柴胡

7 化 瘀

化瘀 者 ,活 血 化 瘀 之 法 。 活 血 能 润 燥 ,瘀 化 津 自生 。津 血 同源 ,互为 资生 转化 ,阴虚燥 热 ,津 亏液 少 ,势必 不能 载血 循经 畅 行 ;燥

并见 。瘀 血气 滞则 津液 难 以输 布 。治 当滋 阴 生 津 为 主 ,兼 以活血化 瘀 。

藏红花

酌配 桃 仁 润燥 活血 ,赤芍 、牡丹皮 、丹参 凉血 化瘀 ,泽 兰 、红 花 祛 瘀 升 清 。血 行 津 布 则 燥 热 可解 ,瘀 化气 畅则 阴液 自生 。

8 食 疗

食疗者 ,饮食养生之法 。饮食调护对本病亦有重要 意 义 ,患 者必 须保 持心 情舒 畅 ,节制 房事 ,戒 烟酒 、甜食 、辛 辣 之 品等一般 控制 外 ,还应 重视 食疗 。如 麦麸 和麦 粉混 合食 用 ,以 大 米 、小 米 为 主食 ;多食 洋 葱 、芸 豆 、香菇 、芹 菜 、苦 瓜 、南 瓜 、山 药 、薏 苡 仁 、雀 麦 … ;蚌 肉 、兔 肉 、瘦猪 肉 、炒蚕 蛹适 量食 之 ;并 可 用猪 、牛胰 逐 日作菜食 之 ,亦 可焙 干研 粉 ,日食 10—15g,取 其 以 脏 补 脏之意。

想要了解更多中医知识,糖尿病、高血压、等问题,可以在底下留言,也可以单独找我聊聊,关注我,@庞海江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