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剖析(糖尿病诊断步骤和方法及综合治疗原则)
从“夺命绝症”到科学治疗,带你深度了解糖尿病
在科学不发达的100年前,糖尿病是夺命绝症。
糖尿病
糖尿病的发现在1918年的美国,一个平常的日子里,11岁的少女伊丽莎白匆匆回到家中,口中不停地呼喊着:“我渴死了,我要喝水!” 家人急忙递上一杯水,她一饮而尽后,又索要了一大杯,但没过多久,那令人难以忍受的口渴感再次袭来。
在随后的数月里,伊丽莎白不仅时常被口渴所困扰,还食欲大增,饥饿感如影随形,可奇怪的是,她无论怎么吃都不见长胖,反而日渐消瘦。
她患有一种在当时极为可怕的疾病 —— 糖尿病。
糖尿病,这个看似普通却隐藏着巨大危害的病症,其典型症状被概括为 “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减少。为何糖尿病会引发如此奇特的身体反应呢?这一切都要从糖尿病的发病原理说起。
三多一少症状
当我们摄入食物后,食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消化过程,被分解为葡萄糖。葡萄糖随后进入血液,随着血液循环被输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为细胞提供生存和工作所需的能量。而那些细胞暂时无法消耗的葡萄糖,则会被储存于肝脏之中,形成糖原,以备不时之需。
在人体的腹部深处,有一个名为胰腺的重要器官,它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胰腺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组织 —— 胰岛,胰岛内包含着两种重要的细胞类型,阿尔法(α)细胞和贝塔(β)细胞。
阿尔法细胞犹如一位警惕的守护者,当身体的血糖水平下降时,它会迅速分泌一种激素,这种激素能够促进肝脏储存的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从而提高血糖浓度,避免身体因低血糖而陷入危险境地。
而贝塔细胞则承担着截然不同的任务,它所分泌的物质便是大名鼎鼎的胰岛素。当血液中的葡萄糖被运输到细胞附近时,胰岛素就如同一位勤劳的搬运工,帮助葡萄糖顺利地进入细胞内部。可以想象,如果胰岛素充足且工作正常,细胞就能及时获得足够的葡萄糖,血液中的血糖浓度也会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α细胞和β细胞
病理剖析:1型、2型糖尿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人体感染病毒时,身体的免疫系统会迅速启动,免疫细胞们如同英勇的战士,全力追杀入侵的病毒。
但有时候,这些免疫细胞会出现 “误判”,错误地将胰岛中的贝塔细胞当作敌人进行攻击并摧毁。一旦贝塔细胞受损,胰岛素的分泌量就会急剧减少,血液中的葡萄糖便失去了进入细胞的 “运输工具”,无法被细胞消耗利用,只能大量堆积在血液中,导致血糖浓度不断升高。这种由于贝塔细胞被破坏而引发的糖尿病,便是1型糖尿病,其主要发病群体为儿童。
1型糖尿病
与1型糖尿病不同,更为常见的2型糖尿病有着别样的发病机制。在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贝塔细胞本身并未遭受破坏,胰岛素的分泌量也基本正常。
但是,细胞却像是换了一批 “门卫”,对胰岛素产生了抵抗作用。
这就好比原本畅通无阻的大门,突然被加上了一把坚固的锁,胰岛素难以顺利地将葡萄糖搬运进细胞。虽然胰岛素在努力工作,但效率却大打折扣,血液中的葡萄糖依旧无法有效地被细胞摄取,最终导致血糖升高。在过去,2型糖尿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人们的饮食结构日益丰富,运动量却逐渐减少,这种疾病的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
2型糖尿病
糖尿病为何会与尿液产生关联,进而被命名为 “糖尿病” 呢?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肾脏就像是一个精密的过滤器,能够将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过滤出来,形成尿液排出体外,而葡萄糖则会被肾脏全部回收,不会出现在尿液中。
然而,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肾脏的回收工作就会不堪重负,无法将所有的葡萄糖都回收利用。一部分葡萄糖便会偷偷地混入尿液中,被排出体外。
这不仅导致了尿液中出现了异常的葡萄糖,同时,由于葡萄糖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它在肾脏排出的过程中会带走大量的水分,从而引发多尿现象。而多尿又会使身体失去过多的水分,进而产生口渴感,促使患者大量饮水,即多饮。
与此同时,由于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被细胞正常吸收利用,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应。
身体为了维持细胞的基本生存需求,会误以为是身体缺乏能量,于是发出强烈的饥饿信号,让患者感到极度饥饿,食量也随之大增,即多食。
但实际上,无论患者摄入多少食物,转化而来的葡萄糖都无法顺利进入细胞,身体只能无奈地分解自身的脂肪和蛋白质储备,以提供能量,这就导致了体重逐渐减少。
在100多年前,糖尿病几乎是一种令人绝望的绝症。一旦被确诊,患者的生命就仿佛进入了倒计时。对于儿童患者来说,确诊后的预期寿命往往只有一两年;30岁左右的患者,生存期大概也只有4年;即使是50岁以上的患者,生存期也不过8年左右,其严重程度与癌症相比也毫不逊色。
当时治疗糖尿病唯一能稍缓死亡的饥饿疗法极为严苛,艾伦医生为她制定的饮食清单将每日食物摄入量限在400大卡内,主食、高热量食物皆被禁,蔬菜也需水煮去营养后食用。伊丽莎白身体迅速消瘦,14岁时体重仅40斤,连吹灭生日蜡烛都需尝试11次,那时的糖尿病患者面临着病痛折磨或饥饿煎熬致死的艰难抉择。
重大进展:胰岛素的发现与优化幸运的是,1922年5月3日,美国生理学学会大会上,麦克莱德教授代表团队宣读 《胰腺提取液对糖尿病的疗效》论文,宣告从动物体内提取胰岛素的重大突破,这背后是外科医生班廷和麦克莱德的学生助理贝斯特的努力。
在当时的医学界,虽然已经知晓胰腺中的胰岛能够分泌某种物质来降低血糖,但由于整个胰腺分泌的物质种类繁多且复杂,想要从中提取出纯净的胰岛素简直难如登天,因此胰岛素的存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仅仅是一种猜想。
班廷在查阅大量资料时,偶然发现了一篇极具启发性的文章。文章中提到,在解剖尸体时发现,当死者的胰岛管被结扎后,分泌胰酶的细胞会逐渐萎缩,而胰岛细胞却能够安然无恙。他立刻想到了一种可能提取胰岛素的方法。
班廷首先在狗身上开展了一系列大胆而复杂的实验。
他小心翼翼地给狗进行手术,结扎它们的胰岛管,耐心等待一段时间后,此时狗的胰腺只剩下胰岛组织。他再提取这些胰岛的分泌物,然后将另一些狗的胰腺整个摘除,使这些狗成功患上糖尿病。最后,他将之前提取的胰岛分泌物注射到糖尿病狗的体内,密切观察这些狗的反应,看它们是否能够恢复正常的血糖水平并持续存活下去。
班廷的胰岛素提取实验
这个过程可谓困难重重,由于初期技术不够娴熟,实验用的10多条狗很快就相继死亡。但班廷和贝斯特并没有放弃,他们勤俭持家,转而到街上去捕捉流浪狗继续实验。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他们的技术也日益精湛。终于,他们成功地提取到了胰岛素,并通过注射使一条濒临死亡的糖尿病狗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这一成功的实验为糖尿病的治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随后,为了提高胰岛素的可用性,他们将目光投向了牛胚胎。
牛胚胎中含有丰富的胰岛细胞,通过特殊的提取技术,可以获得大量的胰岛素原料。
教授麦克莱德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敏锐地察觉到了这项研究的巨大潜力,他果断地提前结束度假,匆匆赶回多伦多。在仔细研究了班廷和贝斯特的整个实验过程后,他发现实验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狗,这在现代动物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是难以被接受的。
其实,当时已经有了测量血糖的方法,只是操作起来比较繁琐,远不如现在我们使用的血糖仪那样便捷。但在当时,这一方法的存在至少可以避免大量使用实验动物。只要将提取液注射到健康狗的体内,然后检测狗的血糖是否降低,就能够判断实验是否成功。
约翰麦克莱德
为了进一步优化胰岛素的提取和提纯工艺,麦克莱德又邀请了生化专家科里普加入研究团队。
科里普凭借其精湛的专业技术,对胰岛素进行了深入的提纯研究,最终成功制备出了可以用于临床治疗的胰岛素。这一伟大的成就,不仅是班廷、贝斯特、麦克莱德和科里普等人智慧与努力的结晶,也为无数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胰岛素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许多糖尿病患者的命运。
伊丽莎白便是其中最为幸运的受益者之一。在注射胰岛素后,她终于告别了痛苦的饥饿疗法,身体状况逐渐好转,并最终活到了74岁,还生育了三个健康的孩子。在她漫长的人生中,她持续注射胰岛素长达58年,累计注射次数高达4.2万多次。
糖尿病治疗的多元发展早期胰岛素从动物内脏提取,存在含量低、提取复杂、产量有限、纯度和稳定性不足、作用时间短需多次注射等缺陷。
随着生物技术发展,第二代胰岛素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类胰岛素基因植入细菌基因组,使细菌合成与人胰岛素相似的产品,其纯度高、含量稳定、作用时间长,减少了患者注射次数,取代动物胰岛素。
在对糖尿病认识加深过程中,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多是细胞对胰岛素抵抗,而非缺乏胰岛素。
2型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抵抗
于是多种提高胰岛素敏感度药物出现,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许多患者通过药物、饮食控制和运动可稳定血糖,无需长期依赖胰岛素注射。
同时,糖尿病常与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等代谢性疾病相伴,现代医学界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应首选饮食干预和运动锻炼,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摄入,结合有氧运动,如无法有效控制血糖再考虑药物治疗。
血糖监测在糖尿病治疗中至关重要。
迪克作为早期在家自行监测血糖的1型糖尿病患者,因早期胰岛素注射剂量难掌握常低血糖,他于 1970年花650美元购1.2公斤血糖仪,通过监测血糖调整胰岛素注射,配合饮食控制,成功控制血糖并逆转并发症,为其他患者树立榜样,也证明血糖监测的重要性。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因其发病隐匿,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且身体会适应高血糖,若仅靠药物治疗而忽视监测,易引发严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足病等,损害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糖尿病并发症
现代糖尿病应对之策如今,糖尿病已成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患者超1.41亿。
但现代医学已取得巨大进步,患者不必恐慌。
要树立正确疾病观,认识到糖尿病可通过科学管理控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按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注重饮食控制,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原则,避免暴饮暴食,控制总热量摄入。
养成良好运动习惯同样重要,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适当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提高代谢水平。
运动的好处
还要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大幅波动致血糖升高。
最后定期进行血糖及其他相关检查,如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血脂、血压等,及时了解身体状况,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从致命绝症到可管理慢性病,凝聚众多医学科研人员智慧与汗水,见证医学科技飞速发展,为应对其他疾病提供经验与启示。只要患者积极面对,科学管理,健康生活,就能战胜糖尿病,拥抱美好未来。
【文本来源@三个老爸实验室的视频内容】
糖尿病无非就血糖高点,怎么还引起尿毒症?警惕:莫让无知害了你
大家好,我是一名从业多年的肾内科医师,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与各种肾脏病患者打交道。给大家说个你们可能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像我们医院的血液净化中心,血透加腹透总共的数百名尿毒症患者中,是因为糖尿病导致做透析的病人可以占到总透析人数的1/3还要多。在平常人眼中,觉得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点,我人又没有什么不舒服,该吃能吃,该睡能睡,吃嘛嘛香。这其实是极其危险的想法,糖尿病它就是一个沉默中的杀手,防不胜防,为什么我要把“糖尿病”说得这么坏?看完本文大家即可明白。
糖尿病!你知道多少?
我们常讲三高三高,这其中一高就是“高血糖”,其主体便是“糖尿病”。它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多发的慢性病之一,已经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并没有因为医疗水平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放缓脚步,反而是患病率、发病率急剧上升。预计到2040年,全球糖尿病患病总人数将达到6.42亿之多,这是什么概念,全球也才70来亿人口。
糖尿病与肾脏病的关联
●不少人的观点说“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一些”,这是极其片面的看法。我们在临床上最要担心的就是糖尿病所带来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拿急性并发症来讲,当血糖高到一定程度时可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再往上就是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注意,这是可以致命的。再拿慢性并发症来讲,全身多个脏器均可累及,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感染以及今天要给大家分析的“糖尿病肾病”。
●由于篇幅有限,对于糖尿病的其它并发症在这我就不过多讲解,下面直接切入主题,给大家理清糖尿病与肾脏病的管理那。对于肾脏的理解,很多人会误认为它是“性能力强弱”的代表脏器,其实不然!在现代医学的观点看来,它就是我们人体最重要的一个代谢器官。我们所用的需经过肾脏代谢的药物、人体的肌酐、尿素氮、微球蛋白等毒素的代谢以及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都需要依靠我们的肾脏来完成。
●正是基于肾脏的这些功能,所以它的血供是极其丰富的,它就是要依靠这种高灌注状态来完成各种废物、毒素的代谢,从而清除出体外。所以除了肾动脉、肾静脉外,肾脏中的数百万个肾小球它就是由各种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弓形动脉、小叶间动脉等构成。话分两头,我们再看看肾脏的损害是怎么跟高血糖搭上边的。
肾小球
●注意,我们人体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它将破坏我们动脉的内皮系统,引起动脉的粥样硬化,这就是病变的基础。上面给大家讲到,我们肾脏中发挥滤过作用的肾小球它是由众多的细小动脉构成的,而这些小动脉在高血糖状态下 也可发生病变,最终引起各个肾小球的硬化。肾小球硬化代表着什么呢?即肾小球的滤过率下降,肾功能减退,尿液中可出现本不该出现的蛋白,肌酐、尿素氮等毒素清除不出去,所以化验血时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会升高,这就是糖尿病引起肾脏病的根本原因。
●那么肾脏病它又急慢性之分,糖尿病作为一个慢性疾病,故对于肾脏的损害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达质变的过程。那么慢性肾脏病根据 肾小球滤过率的高低又可分为1期、2期、3期、4期、5期。这个第5期我们在临床上称之为终末期肾脏病,也就是大家常讲的“尿毒症”。在尿毒症状态下肾脏的数百万个肾小球几乎已经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所以此时的病人有肾脏也等同于没有肾脏,因为他的肾脏已经没有功能了。解决办法无非就两种,要么选择肾移植,要么选择透析,别无他法。
我有糖尿病,该怎么避免患上尿毒症?
●这其实就讲到了糖尿病肾病的预防办法,在这我告诉大家,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30%-40%的患者将发展成为糖尿病肾病。尤其是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时,如没有及时的临床干预,每年的尿蛋白增长速度可达10%-20%,10-15年后进入显性肾病,而且还是不可逆的。我可以告诉大家,当你出现尿微量蛋白时,完全可能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普通的尿常规尿蛋白这个项目还有可能提示阴性。等发展到糖尿病肾病4期、5期出现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全身水肿、高血压、急性心衰时一查发现已经是疾病晚期。
●所以对于慢性病治疗,我的心得就是重在预防,重在平时的疾病管理,这不仅仅只是靠医生,更重要的还是得靠患者自己。所以对于糖尿病肾病的解决办法,我的临床经验就是三级防治措施,并且在不同的病期、不同的治疗对象的侧重点也要有所不同。一级预防,防止糖尿病患者出现肾脏病,微量白蛋白尿是重要的危险信号。由于很多罹患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时罹患有高血压,所以这一级上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这两样事做好,我告诉大家,问题不大。
●对于二级预防,就是防止早期的糖尿病肾病发作为显性的糖尿病肾病,即从微量蛋白尿期发展为大量蛋白尿期。具体所做的事情还是一样,严控血糖、血压,选择具有肾保护作用的降压药物,如某某普利、某沙坦类的。在三级预防上,就是防止或者说尽最大的可能延缓显性糖尿病肾病发作为终末期肾脏病。在这一、二、三级的预防中,原则就是以上讲到的几点,具体的临床诊疗措施根据病人具体的疾病情况、临床特点综合决定。
目标上血糖的控制目标建议空腹血糖5.0-7.2mmol/l,餐后血糖<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7%;血压建议控制130/80mmhg以下,如果尿蛋白的排泄率>1g/24h,,血压更严格,需要在125/75mmhg以下;血脂上总胆固醇要控制在<4.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5mmol/l,甘油三酯<1.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1mmol/l,体重指数控制在24以下才是正解。
作者寄语:本回答不构成医学治疗建议,也不具备医疗指导意见,仅为健康科普所用。本文不加入专栏,无偿、免费地让大家阅读。愿对那些受到谣言误导、没有医学知识、没有健康保健观念的群体有所帮助。头条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如有不同观点可在评论区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果觉得学到了有帮助,不要吝啬,献个爱心,点个赞,转发一下帮助更多人,感谢支持。#人人关注肾健康##关注她健康#@南方健康
《柳叶刀》:86%的糖尿病,是可以“逆转”的!3类糖友成功率更高
糖尿病和高血压,高血脂,并称为“三大代谢类疾病”,而代谢类疾病的主要特征,除了治疗周期长,治疗效果有限以外,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并发症,也是此类疾病的隐患之一。
而在这其中,糖尿病的患者人数,在中国一直处于“拔尖”的位置,根据疾控中心的统计显示,全球大约有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来自我国,我国每10个人当中,就有一人可能患得糖尿病。糖尿病漫长而艰难的治疗期,也让不少糖友打起了退堂鼓,觉得糖尿病既然治不好,不如自暴自弃算了。这样的想法非常错误。《柳叶刀》曾经发表过一篇学术报告显示,糖尿病其实并非不治的“绝症”,其实它完全是可以“逆转”的。
《柳叶刀》:86%的糖尿病,其实是可以“逆转”的
在详细介绍这个研究之前,大家有必要了解糖尿病“逆转”的含义:
医学上认为,糖尿病的逆转,并不是指患者身体对于胰岛素的抵抗性降低,也不是代表患者的血糖会出现明显的下降。“逆转”的真正含义,实际上是指患者在经过治疗或者生活调理以后,日常饮食和作息已经不会对血糖造成明显的影响以及对健康造成威胁,医学名词称为“糖尿病完全缓解”。而《柳叶刀》的研究,也是基于此而产生的。
这个叫做“2型糖尿病缓解临床试验(DiRECT)”的研究,通过对符合特定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生活干预,例如减重吗,控制饮食等方法进行糖尿病治疗。
而在12个月的实验时间结束后,相关科研人员惊讶地发现,接受干预的糖尿病患者中,有接近半数的实验者达到了糖尿病缓解的标准,也就是医学定义上的“逆转”糖尿病。并且根据进一步的数据模型分析发现,减重15kg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逆转的成功率居然高达86%。
由此可见,很多糖友认为糖尿病是不可治愈的疾病,因此不配合治疗,自暴自弃的行为,是非常错误的。恰恰相反,只要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能够合理且坚持的对生活进行干预,糖尿病同样有逆转的可能,还请各位糖友不要放弃,坚持治疗,方才能”守得云开见日出“。
不仅如此,糖尿病的诱病原因有很多,基于病因。医学上也将糖尿病分出了各个种类,比如肥胖型糖尿病,肾糖型糖尿病等等,因为不同糖尿病患者的病理情况不同,“逆转”的成功率也是有所不同的,以下3种糖友,糖尿病逆转的成功率更高,看看自己符不符合。
以下3种糖友,糖尿病“逆转”的成功率更高!
1)肥胖体型的糖友
上文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论证,减重对于稳定血糖,控制病情的有效性。因此一些因为体型过度的二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也能因为体重下降的有效性而得到充分的缓解。
因此,对于肥胖体型的糖友而言,减肥仍然是首要的目标,控制好体重,降低胰岛素抵抗性,以达到糖尿病的长期逆转目的,成功率是非常高的。
2)非常规糖尿病患者
一般来说,糖尿病主要因为遗传,亦或是后天胰岛素抵抗所形成的。而一些非常规的糖尿病诱因,比如感染,外伤,情绪应激,或者服药副作用等所形成的新发糖尿病,此类糖友本身血糖并没有受到疾病影响,也不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现象,通过对非常规因素的限制,比如控制情绪,及时处理外伤,亦或是停止服药等,都能行之有效的控制血糖,继而达到糖尿病逆转的效果。
3)患病时间少于5年的患者
糖尿病这类代谢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血糖的持续性产出,身体对于胰岛素的抵抗性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如果不加以生活调整和积极治疗,糖尿病的病情也会加重。
反过来讲,如果糖尿病患者患病时间较短,说明身体对于胰岛素的抵抗性,相对而言不是太高,身体代谢运转也基本稳定。如果能够及时进行生活干预,自然逆转的成功率也会更高。
就这一观点,卢登堡大学曾经也有一项实验加以证明,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出糖尿病时,自身胰岛功能大约降低了50%左右,随着时间的延长,胰岛功能也会慢慢下降,超过五年的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降低了75%以上。病症更明显,劳损更严重的胰腺,想要后续调理恢复,自然也更加的困难。
综上所述,糖尿病从本质上来看,其实并没有很多糖友想得那么可怕,严格意义上来讲,糖友们几乎都有“逆转”的机会,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合理干预生活,长期坚持对血糖的控制和调理,相信大家都可以获得理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