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糖尿病(糖尿病人如何预报)
得糖尿病的人缺乏两种营养素,容易造成血糖波动,诱发并发症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李阿姨今年六十岁,糖尿病患病已经十年。她平日里严格控制饮食,按时服药,血糖一度控制得还算平稳。但最近几个月,她开始明显感到身体乏力,情绪波动也很大,血糖时高时低,甚至有几次出现了低血糖昏迷的情况。
李阿姨十分困惑,明明一切都和以前一样,为什么身体状况却越来越差?医生仔细检查后发现,李阿姨体内缺乏两种关键的营养素,而正是这两种营养素的缺乏,导致她的血糖波动频繁,诱发了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很多糖尿病患者像李阿姨一样,可能并未意识到维生素D的重要性。维生素D不仅仅是骨骼健康的守护者,它在血糖调节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表明,维生素D能够帮助胰岛细胞更好地工作,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从而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没有足够的维生素D,胰岛素的作用就会受限,导致血糖波动加剧。
李阿姨的医生告诉她,长期缺乏维生素D会削弱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得人体难以有效利用血糖,导致血糖水平失控。更糟糕的是,维生素D的缺乏可能还会引发其他并发症,比如心血管疾病和感染等。
医生建议李阿姨增加户外活动,晒太阳是获取维生素D的最佳途径,但如果阳光不足,也可以通过补充剂或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来弥补。李阿姨很惊讶,原来这样简单的一个营养素,竟然对她的健康有如此大的影响。
除了维生素D,镁也是糖尿病患者不可忽视的营养素。镁参与了体内数百种生物化学反应,包括调节肌肉和神经功能、支持免疫系统、维持心脏健康等,尤其重要的是,它在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李阿姨的日常饮食偏素,镁的摄入量不足,导致她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糖因此变得难以控制。医生指出,镁的缺乏不仅会导致血糖波动,还可能加重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比如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肾脏问题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医生建议李阿姨多吃富含镁的食物,比如绿叶蔬菜、坚果、豆类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合理的膳食补充剂来改善镁的摄入情况。李阿姨不禁感慨,糖尿病管理不仅仅是控制糖分的摄入,营养素的平衡同样至关重要。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管理病情时,往往只关注血糖本身,却忽略了营养素的摄入是否足够。李阿姨的经历提醒我们,维生素D和镁这两种营养素虽然看似不起眼,但缺乏它们却可能让糖尿病变得更难以控制。长期营养不良不仅会导致血糖波动,还可能诱发一系列并发症,比如心脏病、肾衰竭等。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维生素D和镁往往处于较低水平,而这些营养素的缺乏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成正相关。医生们因此呼吁,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管理中,除了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外,还应注重营养素的平衡,尤其是维生素D和镁的摄入。
李阿姨的故事并不是个例。我们身边许多糖尿病患者,甚至是预备糖尿病人群,常常忽视了营养素的重要性,导致病情发展加速。医生提醒大家,定期检查身体,了解营养素的水平,尤其是维生素D和镁的含量,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医生还特别强调,糖尿病患者食谱的设计应当多样化,含有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要注意富含维生素D的鱼类、蛋黄,和富含镁的绿叶蔬菜、坚果类食品。确保这些营养素的充足摄入,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李阿姨在医生的帮助下,调整了饮食结构,定期补充维生素D和镁,不仅血糖趋于稳定,精神状态也明显改善。她感叹道,原来糖尿病的管理并不只是控制糖分,还要关注这些细小但至关重要的营养素。
糖尿病管理的关键在于细节,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忽略了这些隐藏的健康“杀手”。维生素D和镁或许不是大家日常关注的焦点,但它们在糖尿病的管理中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你或你的家人也被糖尿病困扰,请不要忽视这些隐形的健康支柱,掌控好营养素的摄入,将是你战胜糖尿病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糖尿病患者的维生素D缺乏与胰岛素抵抗研究》,中国糖尿病杂志,2018年10月。
为啥患了2型糖尿病?糖尿病给过你3次机会,可惜一次也没抓住
糖尿病主要有两大分型:约10%的患者是1型糖尿病,约90%是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整体占比大、人数多,是临床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2型糖尿病究竟是怎么回事?医学上有很明确的定义和专业的分析,用老百姓能看懂的语言来说,大致是7步进程:
1、当我们进食后,食物里的碳水化合物,经胃、肠等脏器一阵捣鼓,变成细胞所需的原料——血糖。
2、血糖并不是直接被细胞吸收,需要“中间人”胰岛素来搬运、分配,胰岛素由胰腺分泌,只有它能敲开细胞大门,相当于村里的“生产队长”。
3、血糖每天产生的量并非固定的,多一点或少一些是常事,多了的那部分,细胞不接收,由胰岛素送到肝脏作为糖原存起来,成为脂肪。
4、如果某一时期细胞发生“胰岛素抵抗”,也就是不要胰岛素配送的血糖了,胰岛素无法将血糖送给细胞,只好把它们送到肝脏。
5、但肝脏处理和收纳血糖是有定额的,许多血糖被“拒收”,它们只能游荡在血液里,身体就出现高血糖。
6、胰腺并不知道其中变故,以为是自己分泌胰岛素少了,所以疯狂加班,产生更多胰岛素入血。与此同时,细胞没有原料补充,频繁“喊饿”,大脑于是强令胰腺分泌更多的胰岛素。
7、胰腺在多方重压之下,每天超负荷高强度运转,慢慢损害了胰岛素分泌调节功能,直接影响血糖调节,恶性循环出现,开启“糖尿病早期”、“糖尿病”进程。
相信你看出来了,从“胰岛素抵抗”开始,2型糖尿病出现苗头,不及早发现和干预、控制,就会恶化为糖尿病。
同时也说明,糖尿病不像感冒、发烧那样,一夜就出现的,而是经历一段代偿、受损、异常期,这个时期因患者个人身体条件、生存环境、饮食习惯不同而不同,但都是糖尿病向身体发出警告和提醒,是滑向糖尿病的必经阶段。
换句话说,2型糖尿病在“正式进驻”前,陆续向身体发出若干提示告警信号,相当于给患者纠错机会。机会共有几次?临床上分析至少3次。
第一次:成为糖尿病“高危人群”,也就是比其他人更容易患病。
2型糖尿病是后天获得的,大吃大喝、生活习惯长期不良会大大增加患病风险,尤其是5种情况易被糖尿病盯上:
1、孕妇在怀孕时有血糖异常现象,出生的宝宝超过4公斤,母婴都要高度警惕日后的血糖异常。
2、身体肥胖,用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的平方(米),大于24就是超标了。
3、有高血脂、高血压的问题,它们和高血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大意。
4、年龄超过45岁,随着年龄增长,胰岛功能衰退,代谢功能下降。
5、有糖尿病家族史,直系亲属有2型糖尿病,自己患糖尿病的几率高很多。
除了第五条是先天因素之外,其它都是后天因素,当事人建议每年都到正规医疗机构查一下血糖,因为这是糖尿病给第一次机会。
同时从减肥、运动入手,戒烟酒、忌高脂高油高盐饮食,不吃油炸食物,尤其是注意把体重降下来,可以大幅降低风险,脱离“高危人群”。
第二次:成为糖尿病“前期人群”,也就是一条腿迈进了2型糖尿病大门。
“糖尿病前期人群”基本上由糖尿病“高危人群”发展而来,此阶段血糖已经偏高,但还没有达到2型糖尿病门槛,身体存在胰岛素抵抗。
据《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专家共识(2023年版)》的标准,满足以下任意一条,就是“糖尿病前期”。
1、6.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
2、7.8mmol/L≤加上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3、5.7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mmol/L。
一旦成为2型糖尿病“预备队员”,就是糖尿病给的第二次机会,这个预备身份可以取消,怎么办?
一是定期测量血糖,千万不能偷懒图省事;二是心态放稳,注意放松;三是全面进行饮食和运动干预,多动少吃;三是多了解糖尿病防控常识,多掌握技能;四是减肥一定要重视起来,管住嘴迈开腿。
第三次:成为“早期糖尿病”患者,也就是两条腿都进了糖尿病大门。
糖尿病前期进一步发展,就是早期糖尿病,这阶段大多数患者胰岛功能已经损伤,胰岛β细胞“躺平摆烂”,但仍有很大的修复可能性,这是糖尿病给我们最后的提示和补救机会。
此阶段有3个特点:
1、不仅有胰岛素抵抗,而且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
2、可能已出现心、脑、下肢等部分的大血管病变,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3、可能存在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风险。
早期糖尿病重中之重是保护好胰岛,努力扭转,靠“组合拳”,比如:合理的营养治疗、运动治疗、饮食管理、遵医嘱用药,等等。
此阶段的病程,向后退可能逃出糖尿病威胁,向前进则掉入糖尿病深渊。有的患者存在侥幸、懒惰心理,坚持几周干预就挺不住,放松自我要求,后面就是长期治疗、长期服药、长期被困扰、长期担惊受怕。
如果放任“早期糖尿病”发展,下一步就是进入“糖尿病中期”,胰岛功能进一步萎缩,慢慢吃某种降糖药不管用了,并发症开始出现,从头到脚有不同症状,此阶段逆转糖尿病基本不可能。
再下一步,就是“糖尿病晚期”,胰岛功能很差,血糖控制很困难,并发症此起彼伏,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但都会引起视网膜、口腔、神经、血管、心脏、肝肾、足部的恶变,治疗和管理难度很大,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寿命被严重影响。
所以,2型糖尿病给了患者3次机会,每一次都可以扭转,化被动为主动,越早把握越大,关键在于患者自我警醒、自我管控、自我要求,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才能获得主动。
糖尿病前期,如何防止加重为糖尿病,两种方法可供选择
糖尿病前期,也就是血糖介于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一个状态,我们可以将糖尿病前期看作是糖尿病的预备人员。糖尿病的危害是毋庸置疑的,像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些都是糖尿病带来的危害。那么,糖尿病前期的人,还有没有机会可以晚点变成糖尿病,甚至血糖恢复正常呢?答案是可以的。
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增加,糖尿病的人数也是越来越多。目前我国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达到了11.2%。我国人口14亿多,那么糖尿病患者就差不多有1.6亿。而糖尿病前期的人数更多,达到了35.2%。
1、正常人的血糖
首先,诊断糖尿病必须去医院抽静脉血化验,叫做静脉血浆 葡萄糖,而不能在家里自己扎手指头使用简易的血糖仪测量。
-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在6.1mmol/L,糖负荷2小时的血糖在7.8mmol/L以下。
- 这里的空腹血糖指的是至少8小时没有吃东西后的血糖。
2、糖尿病的诊断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可以概括为“三多一少”,包括水喝得多,吃得多,尿多,体重下降。
如果存在糖尿病典型症状的话:
- 空腹血糖≥7.0mmol/L
- 或者随机血糖≥11.1mmol/L
- 或者糖负荷2小时血糖≥11.1mmol/L
- 或者糖化血红蛋白≥6.5%
以上4个条件都可以确诊糖尿病,如果没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则需要换个时间,再次测量一次。
3、什么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一个过渡状态,包括空腹血糖调节受损以及糖耐量减低。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 空腹血糖在6.1mmol/L~7.0mmol/L之间
糖耐量减低:
- 空腹血糖<7.0mmol/L,糖负荷2小时后血糖在7.8mmol/L~11.1mmol/L之间。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危害是很大的。糖尿病前期作为糖尿病的预备队,如何延缓变成糖尿病呢?这里主要介绍两种方法:
一、生活方式干预
1、理论依据
生活方式干预对于预防糖尿病是有作用的,这并不是胡说八道,而是有临床研究作为依据的。
依据一:大庆研究
- 我国大庆研究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建议增加蔬菜的摄入,减少糖的摄入,肥胖或者超重的减肥,增加日常活动量,每天至少进行2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 研究表明:糖尿病总体的发病率下降了51%,糖尿病发病的时间延迟了将近4年。
- 脑卒中的发病率降低了25%,冠心病的发病率降低了27%,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降低了29%。
- 在死亡率方面,脑卒中的死亡率降低了24%,冠心病的死亡率下降了40%,心衰降低了40%。预期的寿命,增加了1.44岁。
依据二: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
- 生活方式的干预主要是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指导,包括每天进行至少30分钟的有氧运动,将体重减轻至少5%,脂肪摄入总量小于总热量的30%。研究结果可使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下降43%。
依据三: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
- 生活方式干预的重点是运动、减轻体重。在这个研究中50%的患者体重下降了7%,74%的患者可以坚持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 经过3年的生活方式干预之后,2型糖尿病的风险下降了58%。
2、糖尿病前期患者如何进行生活方式干预
以上三个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对于预防2型糖尿病是有用的,而且是长时间受益的。干预的重点主要是饮食、运动以及减轻体重。
1)减轻体重
肥胖会导致人体对胰岛素的不敏感,胰岛素是人体内降低血糖的唯一激素,而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就是因为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或者胰岛素分泌的不足。肥胖或者超重容易得2型糖尿病,研究表明,80%以上的2型糖尿病与超重和肥胖有关。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超重或者肥胖?可以根据BMI来判断:
- 【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比如,体重80Kg(140斤),身高1.7米,那么BMI=80/1.7²=27.7
- BMI≥24的为超重,BMI≥28的为肥胖
超重或者肥胖的人BMI达到或者尽量达到24Kg/㎡,或者体重在原来的基础上至少下降7%。
2)坚持运动
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控制血糖,有利于减轻体重,对于心血管疾病也很有好处。
运动要求:
- 每星期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每周运动5天,每天运动30分钟。运动项目可以包括:快走、太极、骑车、羽毛球等。
- 运动的强度为中等强度,要求运动时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60%-70%。【最大心率=220-年龄】
3)饮食方面
- 饮食方面主要是多吃新鲜蔬菜,减少糖的摄入,限制脂肪的摄入。适量增加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限制酒精的摄入,尽量不喝白酒,选用低度的啤酒、果酒。
- 每天饮食的总热量减少400~500卡路里,超重或者肥胖的减少500~750卡路里。
4)定期的测血糖
- 监测血糖虽然对于预防糖尿病没有直接作用,但是可以及时地了解自身的血糖情况。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建议每半年监测空腹血糖1次。
5)家里人的支持
- 生活方式干预看似简单,但是想要坚持下去并不容易。因此,作为家里人,应该给予理解,并且给予支持。
二、药物治疗
如果经过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之后,监测血糖,感觉不是很理想的,可以考虑进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其实就是提前把糖尿病的药物吃上,经过临床研究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噻唑烷二酮类、GLP-1抑制剂(利拉鲁肽)等药物对于预防2型糖尿病有效果。
其中,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应该是研究最多,也是最安全的药物。
- 糖尿病前期患者,预防加重为糖尿病,主要有两种方法,即生活方式干预以及药物治疗。其中生活方式干预是首选,如果经过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后,效果较差,可以选择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