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层次(糖尿病病程分为四组)
糖尿病4个“逆转”阶段,一定要抓住机会,错过不再有!
糖尿病临床意义上的"逆转",是指在不使用降糖药物的情况下,血糖维持在正常或达标水平,并能持续一段时间。糖尿病逆转可分为三个层次:
部分逆转:停药≥1年,糖化HbA1c<6.5%,空腹血糖<7.0mmol/L。
完全逆转:停药≥1年,糖化HbA1c<5.7%,空腹血糖<5.6mmol/L。
长期逆转:停药≥5年,血糖持续完全达标(需定期检查、警惕体重反弹)。
了解"逆转"的定义后,我们来看看四个阶段的"逆转"差异:
1、糖尿病前期
此阶段不能称为"逆转",而应该说是"恢复正常"。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完全可能使血糖恢复正常水平。
2、糖尿病早期
糖友处于糖尿病早期阶段,大多是:
刚确诊2型糖尿病
病程在5年以内
主要表现为胰岛素抵抗
胰岛功能轻微受损
血糖轻度升高,无并发症
3、糖尿病中期
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出现:
轻微的糖尿病并发症
胰岛功能持续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
血糖控制难度增加,血糖不稳定
糖友进入到该阶段,逆转的难度加大,有机会实现“部分逆转”,但是很难实现“完全逆转”或“长期逆转”。
4、糖尿病晚期
糖尿病日久,持续的高血糖对糖友的身体各脏腑等造成损害,已经:
胰岛功能严重受损
多种并发症(肾病、视网膜病变、神 经病变等)
糖友的病程进展到晚期,更多是要求糖友控制好血糖、预防和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
以一位糖友的经历为例
张先生,2型糖尿病史3年。因突发性多饮多尿发现糖尿病,曾服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降糖药。主诉口渴、小便频繁、体重下降、失眠、乏力等症状,所以转投中医。从糖友的检查报告看,空腹血糖9.2mmol/L,糖化7.8%,胰岛功能尚可。
刻诊:舌质暗淡,面色不华。
综合糖友的初诊情况,辨证后发现其问题在于脾虚,所以用黄芪、党参、白术、山楂、鸡内金、葛根、天花粉、菟丝子、巴戟天、五味子、甘草等。同时指导饮食控制和运动方案。
调理后,不仅血糖得到控制,各项症状也明显改善。停药1年后随访,病情稳定,复查:空腹血糖5.4mmol/L,糖化5.7%,达到临床"逆转"标准。
文章仅供科普参考,个案效果不能作为他人诊断用药依据。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年终体检,@糖友们:别忘了这3项筛查
今年11月,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了一项重磅研究:截至2022年,中国大约有1.48亿糖尿病患者。平均来说,10个人里就有1位确诊糖尿病。
那么,一旦确诊2型糖尿病,该注意些什么呢?除了经常提到的控制血糖、改善生活方式,还要特别注意慢性并发症的筛查。
什么是糖尿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可以理解为糖尿病带来的麻烦——因为糖尿病的存在、发展,导致身体出现更进一步的损伤。按照发生速度,可以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前者,比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血糖代谢存在异常,进而干扰脂肪的利用,导致有毒物质在体内堆积。严重时,可以在几日之内出现昏迷。
糖尿病并发症(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后者,往往需要数年的时间。根据受影响的组织,又可以将慢性并发症大致分为两种:血管性疾病,比如,心肌梗死、脑卒中、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系统疾病,比如,弥漫性神经病变、认知功能障碍。
为什么需要筛查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说到这里,有的读者可能觉得,既然这些疾病都是糖尿病引起的麻烦,把血糖控制住不就没事了吗。为什么还需要进行筛查呢?
好消息是,控制血糖确实可以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英国展开过一项糖尿病前瞻性研究,对5000余名患者进行了长达10年的随访。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指标之一)每下降1%,心肌梗死的风险就减少14%,视网膜病变可以减少37%。
不幸的是,也有一些坏消息。
首先,现实中,能控制住血糖的人不多。国内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显示,只有30%~35%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其次,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机理非常复杂。传统上,主要关注高血糖对身体的伤害。比如,前面提到的HbA1c,由血液里的葡萄糖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来。理想情况下,应该控制在7%以内;如果超过7%,说明血糖长期过高,大量红细胞受到影响。红细胞相当于人体的快递员,一旦它们受到影响,血管、神经都可能出现病变。
糖化血红蛋白(图片来源:Polymorphism of aldose reductase gene and susceptibility for developing diabetic retinopathy among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近年来,许多学者指出,高血糖不能解释所有的并发症。比如,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血脂代谢紊乱。血脂异常,也会伤害身体组织。再比如,个体差异。面对疾病,各个组织会想办法防御。而机体所能提供的保护性因素,有许多不可预测的地方。于是就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的血糖水平,有的人可能出现并发症,有的人则安然无恙。
最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率非常高、后果极其严重。
在发病率方面,国内的一项研究以心脑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7种并发症为目标,调查了6万余名2型糖尿病患者。结果显示,66.8%的患者存在某种慢性并发症;而每位患者,平均患有2种以上并发症。
在后果方面,心脑血管疾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以影响视力,也是工作年龄人群最常见的失明原因。认知功能障碍既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又会对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至于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周围神经病变,可以引起足部溃疡,严重时必须截肢。
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之外,最好尽快、定期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
怎么筛查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答案很简单:定期进行体检。
按照检查方式,可以将并发症筛查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规体检包含的,比如,心脑血管、肾脏检查;另一类是需要额外注意的。
糖尿病患者应注意的额外体检项目(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国内的专家建议,新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尽快进行眼底检查,之后每年随诊一次,如果出现视网膜病变,便增加检查的频率。在确诊5年后,注意进行外周神经系统检查,此后至少每年接受一次筛查。对于65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除了上述检查外,还应每年进行一次认知功能筛查。
2型糖尿病的防治分为三个层次:一级预防,改善生活方式,避免2型糖尿病的出现;二级预防,已经出现2型糖尿病了,积极控制血糖、及时筛查并发症;三级预防,并发症也有了,那就办法治疗和控制并发症。
这三个层次,就像糖尿病的三个救生圈。新近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已经错过了第一个救生圈。不过,也不必沮丧:只要采用科学的办法,就有可能避免并发症,延缓、减少甚至消除疾病对寿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赵言昌 医学硕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主任研究员、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年终体检,@糖友们:别忘了这3项筛查
今年11月,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了一项重磅研究:截至2022年,中国大约有1.48亿糖尿病患者。平均来说,10个人里就有1位确诊糖尿病。
那么,一旦确诊2型糖尿病,该注意些什么呢?除了经常提到的控制血糖、改善生活方式,还要特别注意慢性并发症的筛查。
什么是糖尿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可以理解为糖尿病带来的麻烦——因为糖尿病的存在、发展,导致身体出现更进一步的损伤。按照发生速度,可以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前者,比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血糖代谢存在异常,进而干扰脂肪的利用,导致有毒物质在体内堆积。严重时,可以在几日之内出现昏迷。
糖尿病并发症(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后者,往往需要数年的时间。根据受影响的组织,又可以将慢性并发症大致分为两种:血管性疾病,比如,心肌梗死、脑卒中、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系统疾病,比如,弥漫性神经病变、认知功能障碍。
为什么需要筛查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说到这里,有的读者可能觉得,既然这些疾病都是糖尿病引起的麻烦,把血糖控制住不就没事了吗。为什么还需要进行筛查呢?
好消息是,控制血糖确实可以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英国展开过一项糖尿病前瞻性研究,对5000余名患者进行了长达10年的随访。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指标之一)每下降1%,心肌梗死的风险就减少14%,视网膜病变可以减少37%。
不幸的是,也有一些坏消息。
首先,现实中,能控制住血糖的人不多。国内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显示,只有30%~35%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其次,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机理非常复杂。传统上,主要关注高血糖对身体的伤害。比如,前面提到的HbA1c,由血液里的葡萄糖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来。理想情况下,应该控制在7%以内;如果超过7%,说明血糖长期过高,大量红细胞受到影响。红细胞相当于人体的快递员,一旦它们受到影响,血管、神经都可能出现病变。
糖化血红蛋白(图片来源:Polymorphism of aldose reductase gene and susceptibility for developing diabetic retinopathy among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近年来,许多学者指出,高血糖不能解释所有的并发症。比如,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血脂代谢紊乱。血脂异常,也会伤害身体组织。再比如,个体差异。面对疾病,各个组织会想办法防御。而机体所能提供的保护性因素,有许多不可预测的地方。于是就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的血糖水平,有的人可能出现并发症,有的人则安然无恙。
最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率非常高、后果极其严重。
在发病率方面,国内的一项研究以心脑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7种并发症为目标,调查了6万余名2型糖尿病患者。结果显示,66.8%的患者存在某种慢性并发症;而每位患者,平均患有2种以上并发症。
在后果方面,心脑血管疾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以影响视力,也是工作年龄人群最常见的失明原因。认知功能障碍既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又会对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至于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周围神经病变,可以引起足部溃疡,严重时必须截肢。
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之外,最好尽快、定期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
怎么筛查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答案很简单:定期进行体检。
按照检查方式,可以将并发症筛查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规体检包含的,比如,心脑血管、肾脏检查;另一类是需要额外注意的。
糖尿病患者应注意的额外体检项目(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国内的专家建议,新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尽快进行眼底检查,之后每年随诊一次,如果出现视网膜病变,便增加检查的频率。在确诊5年后,注意进行外周神经系统检查,此后至少每年接受一次筛查。对于65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除了上述检查外,还应每年进行一次认知功能筛查。
2型糖尿病的防治分为三个层次:一级预防,改善生活方式,避免2型糖尿病的出现;二级预防,已经出现2型糖尿病了,积极控制血糖、及时筛查并发症;三级预防,并发症也有了,那就办法治疗和控制并发症。
这三个层次,就像糖尿病的三个救生圈。新近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已经错过了第一个救生圈。不过,也不必沮丧:只要采用科学的办法,就有可能避免并发症,延缓、减少甚至消除疾病对寿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赵言昌 医学硕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主任研究员、国家健康科普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