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亲戚(糖尿病人家属)
2型糖尿病遗传倾向和家族聚集性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威胁。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了与糖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迅猛增加。其中,糖尿病人群已接近1亿,糖尿病前期人群大约2亿。
糖尿病可分为2种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的发病,多集中在青少年时期,是一种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疾病。现有的研究已经发现了20多个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致病基因,说明1型糖尿病具有很强的遗传性。
有很多人有疑问那2型糖尿病是否是遗传性疾病呢,来看看今天的内容,涨知识。
1、2型糖尿病不是遗传病
2型糖尿病的发病,多在中年以后,患者大都存在明显的不良生活习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遗传病,并没有固定的遗传基因。糖尿病本身并不会遗传,遗传的是糖尿病的易患病体质。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糖尿病患者子女只是遗传了某些基因,而这些基因对糖尿病具有易感性。也就是说,在某种环境中就有可能发病,而避免这种环境,就可能不发病。
2、2型糖尿病有遗传倾向
我们知道糖尿病是由一系列复杂的风险因素引起的,如身体质量指数,这些因素对不同血统人群的糖尿病发生都有不同的影响。这些发现扩大了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变异的数量,并强调了研究不同血统的重要性。
糖尿病的确是具有遗传倾向的疾病。一项来自丹麦的大型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直系亲属(父母、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患有 2 型糖尿病,那么你的患病风险最高可能会达到没有家族史的人的 2.34 倍。而当家里患有糖尿病的直系亲属达到 2 个的时候,这一风险可以直接飙升至 4 倍。
3、2型糖尿病有家族聚集现象
2型糖尿病有很强的家族聚集性,糖尿病亲属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亲属的患病率高4~8倍。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遗传度为51.2%~73.8%,具有更强的遗传倾向。
4、环境影响对2型糖尿病最重要
目前公认的观点认为,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就例如,父母患有2型糖尿病,子女的患病几率比没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孩子要高,但是孩子并不是一定会患上糖尿病,最终是否发病还与饮食习惯、运动等后天因素有关。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身体肥胖等,所以2型糖尿病主要还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
城市化、 老龄化、 超重肥胖患病率增加和中国人的遗传易感性是中国糖尿病患者急剧增多的四大主要原因。所以,如果你有糖尿病家族史,要尽早开始生活方式干预,预防自己也患上糖尿病;而如果你家里人没有患上糖尿病的,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糖尿病的相关因素可不仅有遗传倾向这一条!建议大家饮食上注意低糖、低脂、低热量,主食控制在八成饱即可,多食用蔬菜,定期复查空腹和餐后的血糖。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糖尿病怎么传给家人
来源:人民健康网
·我国最新研究表明,家族中患糖尿病的亲属越多,个体发生糖尿病的风险越高;尤其与父母和亲兄弟姊妹等患病人数明显相关。
受访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安徽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叶山东
糖尿病有家族聚集性早已不是新奇观点,但近日发表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评估了家族史对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发现,家族中患糖尿病的亲属越多,个体发生糖尿病的风险越高;发病风险增加尤其与父母和亲兄弟姊妹等直系家属的患病人数明显相关。
糖尿病在家人、家族中不断“传染”
上述研究由北京大学公卫学院李立明、江苏疾控中心武鸣等人完成,涉及苏州市吴中区49266名30~75岁的患者,进行了平均7.08年的随访。结果表明,有6%的研究对象有糖尿病家族史(父母及同胞)。其中,与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相比,有家族史的人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0.9倍以上;如果家里糖尿病患者多于2人,患病风险至少会增加1.27倍;母亲患病,其他家庭成员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无家族史的2.03倍。该研究未涉及父亲患病对家族聚集的影响。但此前美国糖尿病协会曾公开一组关于糖尿病遗传性的数据:父母双方都患有2型糖尿病,孩子患糖尿病的概率达50%;父母有一方患2型糖尿病,若是50岁前确诊,孩子患病概率为14%,若是50岁后确诊,孩子患病概率为7.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安徽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叶山东和深圳大学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副会长李强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临床中2型糖尿病家族聚集的情况很普遍,父母、孩子同时有三四个人或者连续三四代人都患上糖尿病的案例并不少见。数据显示,我国近1.4 亿糖尿病患者中有90%~95%的患病类型属于2 型糖尿病,约50%的病例都与遗传有关。
血糖升高作为代谢综合征的表现之一,其对血脂、血压也有不可避免的影响,很容易造成“三高”在家庭中聚集。临床综合医学期刊《BMJ开放获取期刊》上近日刊登了日本学者的一项研究,在近8.7万对夫妻中,如果丈夫因为任何一种“三高”疾病而接受治疗,妻子患任何一种“三高”疾病的风险将增加87%。我国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一项研究专门调查了一位患病女士的兄弟姐妹、子女及孙辈共13人的糖尿病患病情况。结果显示,其兄妹中有5人、子女中有2人都在中年,甚至青年时期患上了糖尿病,发病年龄在30~55岁。研究还通过各项指标监测发现,患病的家人在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方面都明显高于常人,有的还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中心型肥胖等;家族中的非糖尿病者中,也有个别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
生活习惯是主要“传染”媒介
为什么糖尿病会“传”给家人?叶山东说:“糖尿病不是传染性疾病,但具有一定遗传性。”父母中有一方患病,就可能将糖尿病的易感基因遗传给子女,且在后代性别、一胎二胎中,遗传概率没有明显差异,很多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发病都与遗传关系较大。李立明等的研究指出,之所以母亲对糖尿病家族聚集影响巨大,可能与母亲肥胖对子代的影响有关,母亲肥胖可能导致胎儿在腹中时处于免疫调节和激素调节失衡、代谢功能紊乱的环境中,从而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及成人后的健康情况。
叶山东说:“虽然上述研究显示家族中糖尿病患病人数越多,患病风险越高,但理论上,糖尿病代际遗传的概率不会发生变化。这其中,主要还是肥胖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糖尿病发病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两位专家强调,遗传因素好比“种子”,而环境因素就是“土壤”。
共同的饮食偏好。李强说,家中有一个人口味偏甜或油腻,饮食上就会出现偏向性。如果家中有人偏好油炸、高糖食品或碳酸饮料等,其他人也难免摄入过多的糖和油脂,患糖尿病的风险随之增加。有些人虽然看起来不胖,但因为与家人长期一起吃高糖、高脂食物,也容易发生腹型肥胖,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血糖升高等代谢紊乱问题。另外,家人的饮食观念也相互影响,尤其是同一屋檐下的夫妻之间和父母子女之间。例如,“喜欢就多吃、不喜欢就不吃”这种错误饮食观念会驱使家人出现饮食不规律、偏食等不健康饮食行为,进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相似的运动习惯。缺乏运动是糖尿病发病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如今人们在工作中,甚至上下班路上,大多都处于“坐”的状态,运动时间集中在回家后。如果家人都没有规律运动的习惯,回到家只是吃饭、看电视等,那么其他家庭成员也很难坚持运动。
不良家庭氛围。近年来,长期情绪不良以及生活和工作压力也成为糖尿病的一大诱因。一篇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指出,压力和不良情绪都是会“传染”的,伴侣的压力会像自己的压力一样扰乱大脑。如果家人经常有压力大、抑郁等情绪,或是夫妻间经常吵架,共同生活的其他家庭成员很容易受到这种不良氛围的影响。另外,共同生活的人也具有相似的作息时间,睡眠少于6小时或多于8小时,以及睡眠质量差都会影响糖代谢,家中有人作息不规律,也会提高家族聚集性糖尿病出现的风险。
如何掐断这种传播
专家们表示,糖尿病在遗传上只是提供了一个患病风险增加的机会,所以,糖尿病患者不要过于担心“传染”家人;糖尿病患者家属只要积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就不一定会患病;反而是那些家中无糖尿病史、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很可能成为新的糖尿病“一代”。建议一般人群在40岁开始就要重视每年检测血糖;配偶、直系长辈或者家族中有多人患糖尿病的人群,最好提早约10年(30岁左右)开始进行检测血糖。此外,肥胖或超重、脂质异常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都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其发病会大大增加糖尿病发病风险。尤其是肥胖问题,要密切注意腹型肥胖的发生。
叶山东介绍,糖尿病预防的总体原则是“五个一点”:多懂一点(糖尿病知识);少吃一点;多动一点;放松一点;必要时,药用一点(如糖尿病前期)。以家庭为单位(尤其是家中已有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来进行预防,不仅能有效减少糖尿病发生,还能延缓,甚至避免糖尿病患者出现其他并发症。专家们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改变“不良家族习惯”。有糖尿病患者的家庭要注意控制饮食,可参照“地中海饮食”,以鱼肉、家禽等白肉为主要蛋白质来源,一周吃4~7个鸡蛋,多吃蔬果,主食以粗粮为主,少吃加工类肉制品,烹饪用油以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等为主,多食低脂乳制品。另外,每天要规律性地运动30~60分钟。有氧运动可消耗热卡,合并抗阻运动可增加肌肉含量,有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预防糖尿病。
不要随意把坏情绪丢给家人。家人要经常一起运动、做健康美食、郊游、娱乐等,这样不仅可以增进感情,还能帮助情绪不佳的家人放松心情。夫妻、亲子之间要多沟通,关心彼此的心理健康,尽量避免生闷气、发脾气等影响家庭氛围的情况。
尽早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家人要共同学习糖尿病预防、识别早期症状及如何控糖等相关知识,提高健康素养,有助于在健康生活方式上达成共识,并相互督促,尤其要培养好下一代的健康习惯。
(生命时报实习记者 严立新)
注意!糖尿病会传染,内分泌科主任王煜:教你四招预防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有50.1%的成年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也就是说,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处于糖尿病前期。
而且,更恐怖的是,糖尿病是会“传染”的。瑞典科学家曾发现:由于相同的生活方式,如果家庭中有人得了糖尿病,那么他的风险大约是一般人的2~30倍。
一旦患上糖尿病,就是不可逆的过程,甚至还会出现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糖尿病病足等并发症……
所以,糖尿病的预防,对于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今天四川名医微坐诊为大家请来了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王煜,让她来帮我们解答关于糖尿病的疑惑。
哪些人是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据王医生介绍,以下5类人群很容易被糖尿病找上!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
直系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患者。
分娩过巨大婴儿的妇女
如果婴儿出生时大于等于8斤,妈妈就会有患糖尿病的风险。
另外,如果婴儿出生时体重小于5斤,妈妈也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腹部肥胖人群
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85厘米,都属于腹部肥胖。腹部肥胖者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和大腿上的人更容易患糖尿病。
患高血压人群
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高胰岛素血症,因此患糖尿病的几率更大。
年龄超过45岁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加,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很多慢性疾病都会找上门来,糖尿病也不例外。
据王医生介绍,糖尿病近年来呈年轻化的趋势,这主要跟年轻人爱宅在家,进食高糖、高脂、高蛋白饮食的生活习惯有关。除此之外,工作压力过大也会影响人的内分泌代谢,进而加大患糖尿病的概率。
那么,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应该怎么预防糖尿病呢?
这些预防方式,你知道多少?
1、改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饮酒,坚持早起早睡。
2、均衡营养结构。每餐只吃七八分饱;进餐时先吃青菜,快饱时再吃些主食、肉类。
3、加强监测。糖尿病高危人群应定期查体重、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一旦发生异常,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咨询医生。
4、每天保证运动量。通过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糖尿病是怎么发展形成的?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以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并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作用缺陷或二者同时存在而导致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素乱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
首先,会出现胰岛分泌障碍或胰岛素抵抗等状况,但血糖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升高。
然后,会出现胰岛功能失代偿,会出现餐后血糖升高以及空腹血糖仍偏高等现象,即糖尿病前期。
接下来,是没有症状的糖尿病,并慢慢出现尿得多、喝得多、吃得多、体重减少的症状。
最后,糖尿病长期不控制,出现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一系列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病人在冬季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注意保暖。糖尿病病人抵抗力比较差,千万别受凉感冒了。
2、注意血糖的监测。冬天比较寒冷,很多糖尿病人运动量达不到,血糖会波动。如果血糖增高异常,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找医生咨询。
最后,王教授特别提醒,糖尿病病人一定要谨遵医嘱,按时服药。如果不吃药不打针,血糖居高不下,对脏器的危害可能会加重。
另外,得了糖尿病就不要盲目乱吃保健药啦,没有效果的~还是要相信专业医生的建议噢。
图片来源:123rf
编辑:离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