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家里糖尿病(家里糖尿病老人需要备救心丸还是安宫牛黄丸)

云南中医 0
文章目录:

一人患病,全家危险!糖尿病也能“传染”?3招+2汤,帮你稳血糖

作为一个迅速崛起中的“糖尿病大国”,中国正陷入糖尿病带来的困境!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攀居世界首位。

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越来越高,而且呈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与此同时,很多人都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

如果家里有人患有糖尿病,那么家里的其他人,特别是子女患病的比重会变高;甚至没有血缘关系的伴侣患病的概率也会升高。

糖尿病真的会传染吗?

糖尿病会传染?

糖尿病当然不是传染疾病,但确实会“传染”给家人!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1.有着相同的不良生活方式

90%得糖尿病的人都有吃得多、饮食油腻、爱喝饮料、生活作息不规律等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

在中医看来,是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脾胃功能出了问题。“脾统血”——如果脾胃出问题,血糖就堆积在血管中,就出现高血糖。

通常,一家人的生活习惯是相似的,所以,当其中一个人因此得上糖尿病,那其他人也在危险的边缘!

2.基因遗传

糖尿病具有遗传性,如果父母都有糖尿病,孩子得糖尿病的概率会非常高。

所以糖尿病高危人群更应该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尽量降低被“传染”的可能性!

血糖高的表现

1.身体经常感觉到疲惫乏力

血糖较高,会导致体内的糖代谢及运转发生障碍,再加上体内存在大量气体,继而就会导致患者经常感觉到疲惫乏力的问题。

2.经常存在口渴口干的问题

哪怕饮用了较多的水,但是却依旧会感觉到十分的口渴,表明血糖水平正在变高,且血黏度也处于较高水平。

3.舌裂

在中医看诊时,发现病人有舌裂的现象,说明病人的脾胃功能偏差。而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家族糖尿病史,不论年纪,患病几率都会更高。

血糖高,如何改善?

1.运动

抽出时间可以进行慢跑,或者快走,持续40分钟到一个小时,微微出汗就好。注意运动前后一定多喝水,不然容易伤津液。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太阴主“开”,手太阴肺开在上,表现就是出汗;足太阴脾开在下,表现就是大小便。

通过运动出汗,增强了肺经的功能。当肺经能力增强的时候,帮助足太阴脾开在下,促进了脾胃功能的恢复,所以促进了血液质量的提高,高血糖的情况得到缓解。

2.泡脚

艾叶、生姜、花椒泡脚20分钟,泡到身体微微出汗。

泡脚可以促进身体代谢,排出体内垃圾,恢复脾胃功能,而且更有利于睡眠。注意出汗后及时补充水分。

3.长期恢复脾胃功能

在中医上看,糖尿病是脾胃功能出了问题,那就要做好长期恢复脾胃功能的准备。经方用药侧重在恢复脾的清升功能,胃的浊降功能,还有肝的疏泄功能。

推荐几个方法,帮助糖友们控制血糖。

猪胰汤

猪胰一条、玉米须15克,共同煮汤,喝汤吃胰。

每日服用,也可只饮汤。症轻者每日半条猪胰即可。

地黄汤

干地黄30克,煮茶代饮。每日煎二次,每日服用。煮时约用水一碗半煮为一碗,再煮时仍成一碗,可服二次。

地黄有抑制糖尿的作用,而且地黄同时能抑制其他食品中碳水化合物里的糖分。

注意:地黄的分量最好依据血糖指数有所増减,18—60克均可。服用期间需及时测量血糖指数。

另外,适用于控糖的常用中药还有:西洋参、沙参、茨实、玉竹、天冬、麦冬、百合、女贞子、胡麻仁等。

糖尿病病人一般并发症较多,伴随的诸多症状一定要咨询医生,辨证地调理。

“糖友”们这样做,“宅”在家里也能管理好血糖

俗话说 " 春季百草回芽,百病发作 ",春季是很多慢性疾病反复或加重的季节。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春季好比是个 " 关口 ",今年疫情之下这个特殊关口如何平稳度过呢?今天,长沙市第一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皮银珍通过真实的案例来告诉大家糖尿病患者的居家管理事项。

案例

自行停用降糖药物,导致酮症酸中毒

王先生是内分泌科的老病号,一直使用胰岛素降糖治疗,血糖控制比较平稳,但几天前突然出现剧烈恶心呕吐,来急诊科就诊,发现血糖 34mmol/L,伴有严重的酮症酸中毒,经过积极的降糖补液等抢救措施症状才有所好转。追问王先生为什么最近的血糖会波动这么大,原来疫情期间,他没有到医院复诊拿药,附近药店又买不到自己注射的胰岛素,自行改为口服药物降糖治疗,才导致了血糖居高不下,发生了严重的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尤为重要,广大 " 糖友 " 们居家照顾好自己,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坚持居家控糖

(1)饮食方面,建议糖尿病患者每餐定时定量,每餐七到八分饱,主食 1-2 两;增加蔬菜摄入量,每天选择 4-5 种蔬菜,深色蔬菜不少于一半,每天蔬菜类 6 两 -1 斤;肉类以鱼禽为主,进餐应先吃蔬菜、 再吃肉类、最后吃主食;增加饮水量,每日饮水 1500-2000ml;均衡饮食,每天摄入 12 种以上食物,下面的金字塔图可以反映出各种食物的升糖指数(GI),选择升糖指数(GI)低的食物有利于血糖的平稳控制。

(2)运动方面,可以选择居家锻炼,例如原地踏步、室内快走、做家务、室内健身操、跳绳或者到空旷的地方打太极拳、八段锦、快走、慢跑等等多种运动方式都可以选择,每次运动 30 分钟,每周坚持 5-6 天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3)居家自我血糖监测,安全降糖。建议对于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每周可检测 1-2 次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使用基础胰岛素(来得时 / 长秀霖等)患者每周监测 3-4 次空腹血糖;使用预混胰岛素(门冬 30、优泌乐 25 等)患者每周监测 3-4 次空腹血糖和晚餐前血糖,如血糖过高(>16.7mmol/L)或过低(

二、坚持使用降糖药物

疫情期间,为了减少医院就诊感染风险,很多患者可能会被动中断用药,这会大大增加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的风险。规律用药是良好血糖控制的前提,而血糖平稳有助于机体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那么药吃没了怎么办?可以选择正规的网上药房送药上门服务;也可以在就近定点医保药店取药,应提前电话询问是否有药,并携带近期处方前往购买;如需到医院取药,可提前预约,减少就诊停留等待时间,做好自我防护。切记,糖尿病是慢性病,不管是口服降糖药物还是胰岛素均应坚持使用,一定不能擅自停药。

三、坚持科学防护

糖尿病患者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目前疫情尚未完全解除,要坚持科学防护,但无需过度防护,有如下几点需要注意:

(1)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必须佩戴口罩,避免到人员密集和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2)注意手部卫生,勤洗手。

(3)居室注意每天两次开窗通风,每次 15-20 分钟,及时处理垃圾并保持室内整洁卫生。

(4)紧张、焦虑的状态会导致血糖的波动,使血糖升高,需要放松心情,做到规律作息,确保睡眠充足。

四、病情加重或变化时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该及时就医,以免耽误治疗:

(1)血糖持续过高(随机血糖 ≥16.7mmol/L)或反复出现低血糖(≤3.9mmol/L)。

(2)出现酮症 " 信号 "。包括明显乏力、口渴、体重减轻、食欲差、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有烂苹果味,以及烦躁、嗜睡等精神变化。

(3)合并感染:呼吸道感染(发热、咳嗽、咳痰、胸闷、憋气、呼吸困难等)、泌尿系感染(尿频、尿急、尿痛等)、皮肤或足部感染。

(4)心脑血管并发症:包括胸闷、胸痛,气促、口角歪斜、流涎、言语不清、肢体无力、意识不清等。

通讯员赵晋晋 潇湘晨报记者梅玫

【来源:ZAKER潇湘】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学会这5招,糖尿病患者宅在家里血糖也不会超标

2020庚子鼠年,跨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严重瘟疫---传染性新冠状病毒肺炎搅乱了节日的祥和平安。几乎是全民“宅家”,糖尿病患者也不例外。

特殊时期“宅家”的生活状态给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如何管理血糖呢?

明确血糖控制目标

首先要明确不同糖尿病人群的血糖控制目标。

一般人群,空腹血糖控制在 4.4~7.8mmol/L,餐后血糖 <10mmol/L。

对于年轻糖尿病患者要求更加严格,空腹血糖控制在4.4~6.0mmol/L,餐后血糖<7.8mmol/L;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程较长、有心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应适当放宽要求,空腹血糖<8.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2mmol/L就可以了;

对于孕妇,则要求更加严格,餐前血糖≤5.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6.7mmol/L。

密切监测血糖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血糖管理的重要内容,借此可以了解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高低、病情轻重,指导病人饮食、运动及调整用药,特殊时期居家自我监测血糖显得尤为重要。

自我血糖监测临床上有6个常用节点: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餐前血糖、睡前血糖、凌晨血糖、随机血糖,它们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二者是自我血糖监测的基础指标。根据空腹血糖和早中晚餐后2小时血糖基本可以看到患者血糖总体控制情况。空腹血糖要优先注意,许多餐后血糖较高的患者,空腹血糖也非常高,此时针对空腹血糖调整治疗方案,可以对空腹和餐后血糖的全面控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餐前血糖:在下一餐进餐前进行血糖检测,对于血糖比较高的患者,首先要关注餐前血糖的监测;对于容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如老年人及血糖控制较好者,也要监测三餐前血糖以排除低血糖的可能。

睡前血糖:在每日就寝前检测,对于空腹血糖不佳、睡眠中低血糖发作可能性大、血糖波动大的患者,特别是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糖友,睡前血糖有助于了解整体血糖情况,用于指导控糖方案调整及指导患者加餐。

凌晨血糖:一般选择凌晨2-3时检测,对部分空腹血糖居高不下,尤其应用胰岛素控制的患者,进行凌晨血糖检测有助于明确空腹高血糖的原因(如发现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用于指导胰岛素治疗方案的调整。

随机血糖:随时监测,特别是自己感觉不舒服时需要随时检测。尤其是怀疑低血糖时(有饥饿感、心慌、出汗、头昏、手抖等)需要及时检测,以查找低血糖发生的规律和原因。

饮食控制及运动锻炼不放松

我们知道饮食控制及运动锻炼是血糖控制达标的基础,疫情当前,各地均出台了要求居民最好少出门,待在家里,不走亲访友的措施,这也为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带来诸多不便。

居家休息的状态,能量消耗低,尤其要注意饮食控制,切不可胡吃海喝。除了控制饮食的“量”,还要调整饮食的“质”,即食物种类,具体要做到:主食定量,粗细搭配,每天蛋白质摄入量占总能量的15%~20%、脂肪占比低于30%、碳水化合物在45%~60%,尽量选择低升糖指数(GI)食物作主食,全谷物、杂豆类占1/3。

每日蔬菜类摄入量300~500克,常吃鱼虾蟹及禽类、蛋类、奶类,减少肥肉摄入,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适量进食水果,总之饮食宜清淡,尽量不吃高脂、高热量食物。

宅在家里,活动范围小,必然活动量少,这就要求糖尿病患者自觉创造条件开展适当的室内活动,例如原地踏步、太极拳、健身操、跳舞、室内走、上下楼梯、做家务等,不要整日躺在床上或懒在沙发上看电视和手机。

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做一些阻抗运动,如俯卧撑、蹲起、平板支撑、仰卧起坐、哑铃等运动。抗阻训练增加肌肉力量、改善胰岛素抵抗,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指标、减重的有效方法。

抗阻运动每周最好进行2-3次,两次锻炼的间隔应≥48小时,锻炼部位应包括上肢、下肢、躯干等主要肌肉群,推荐训练强度不宜过大,中等为宜。

药不能停、坚持遵医嘱使用降糖药

降糖药物的应用是保证血糖长期、平稳地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最重要的措施。长远来看,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利于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短期来看则有助于增强患者的自身免疫力,打造一个良好的机体环境,抗击新冠病毒感染。

所以提醒糖尿病患者,宅在家里,工作停了,但药不能停!疫情期间出行受阻,购药不便,患者不能因为节约药品而自行停药,或用自己手边其他的药物替代,一定要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

如果药物用尽,应及时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尽快获得药物。现在不少医院已开通网上咨询,可先在线上咨询医生,减少去医院途中和在医院的暴露风险。

如果病情有变化,血糖波动大,或出现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需要及时去医院诊疗,前往医院就诊时,请务必做好防护,全程佩戴口罩,并尽量不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保持平和心态,保证充足的睡眠

情绪和睡眠也是血糖控制的重要影响因素。非常时期,更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针对疫情不要过分紧张和焦虑,既要重视,又不恐慌。要从权威官方媒体中学习正规的防病知识,不要听信小道消息,以免增加不必要的焦虑,多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要规律作息,适当娱乐,保持良好的睡眠,避免过度熬夜。

战“疫”当前,“宅在家”的生活状态是糖尿病患者的新考验,居家防疫更要加强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在此基础上树立良好的心态,遵医嘱按时足量服药,稳血糖,提高免疫力,平安度过疫情期。

作者:医者仁心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