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晚安(糖尿病晚上睡眠不好吃什么药最好)
抗疫宅家季,睡不着、醒不来,我们的身体怎么了?
良好的睡眠是人们提升免疫力、抵抗病毒的法宝。在这个抗疫的春天,本以为宅家期间可自由支配时间增加了,人人都会获得一个好睡眠,但实际情况是,自由睡眠不一定能带来好睡眠,人们睡得更多,睡眠质量却在下降。
“睡越晚”让我们“睡越久”
近日,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2020全民宅家期间中国居民睡眠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以1月1日至2月29日为时间段,调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民“宅家”的睡眠情况。
白皮书显示:
宅家前,90%的人在晚上8点到12点间就寝;宅家期间,零点以后就寝的人超过50%。与晚睡相对应的是晚起,宅家期间,28%的人将懒觉持续到9点-12点,失去早起动力的人比宅家前增加了21%;80%的人有晚睡习惯,16%的人几乎天天晚睡。
都知道早睡早起身体好,然而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寥寥无几。白皮书显示,87%的受访者明确表示重视睡眠,63%的人认为应该坚持8小时规律睡眠,但这也挡不住同一批受访者中八成人士晚睡。
中国睡眠研究会常务理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张斌表示,影响睡眠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生物需求;二是外在的社会因素,比如上学、上班。实验发现,从生物需求上,人们通常有半个小时左右的晚睡倾向,也相应地晚起半个小时,而且“一天”度过的时间比24个小时稍长一些。
张斌说,疫情期间全民宅家,即便复工也有很多人在家办公,失去了上下班时间的严格限制,人们的社交大量减少,实际上就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因素,此阶段人们绝大部分体现出来的是内在的睡眠需求。于是,人越睡越晚,也越睡越久,这是内在生物性的一个表现。
电子产品改变昼夜节律
道最甜的“晚安”,却在熬最深的夜,到底是“谁”动了大家的睡眠,让人们舍不得去睡?
白皮书分析了“人们在睡前做什么”这一问题:47%的人关注公共卫生消息;46%的人刷微博、微信关注时事和娱乐消息;另有46%的人用微信聊天。此外,对“如果睡不着会干什么”这一问题,61%的人选择“玩手机”。
“玩手机会让人们的兴奋度增高,脑子静不下来,加剧晚睡倾向。另外,手机的光照会让人们的褪黑素分泌时间后移,使入睡变得更加困难。”张斌说,疫情期间晚睡晚起与长时间玩数码产品等行为息息相关。
“在平时,职场人士往往一觉难求,但宅家期间睡觉似乎不是问题了。通过对不同类别人群的调研发现,睡觉时间基本都超过8个小时,甚至达到9个小时。然而,调查结果同样显示,睡得多并不代表睡得好。”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睡眠产业分会会长姚吉庆说。
健康的睡眠,不仅是睡够时长,还要在合适的时间睡。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上一次通宵夜班,白天就算补睡8个小时,身体也未必舒服,因为人的睡眠要和大自然的节律合拍。
“人不能通过主观感受来判断睡眠是否充足。”张斌提醒,有一个实验,对一些大学生限制睡眠时间,每天只睡4个小时。第一周时,他们的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都有变化,而且他们自己也觉得困;到了第二周,这些身体指标还是在变坏,人却觉得没那么困了。因此,我们要增加符合“生物钟”规律的高质量睡眠。
睡眠不足易患各种慢性病
睡得好是健康的标志,睡不好是疾病的征象,“不睡觉会死”真不是一句恫吓人的话。《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的研究发现,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持续一周就会导致体内700多个基因发生改变。而美国《实验医学杂志》发表的德国一项研究表明,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增强人体白细胞抵御感染的能力,进而提升免疫力。此外,长期睡眠不足还会容易患上各种慢性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
世界睡眠协会秘书长、北京大学睡眠研究中心主任韩芳表示,睡眠疾病影响人类全生命周期,人体健康的好坏和寿命的长短都与睡眠质量息息相关。睡眠疾病影响面广,国际疾病分类里包括了“睡不着、睡不醒、睡不好”三大类、90多种睡眠疾病,10%以上的国人需要积极的医疗干预,约1.5亿人,数量庞大,一半以上的人在一生中会出现睡眠问题。
目前国内迎来疫情初步控制的大好局面,伴随着各地相继复工复学,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恢复正常,意味着需要将宅家期间的作息规律重新调整。白皮书还表明,有87%的受访者意识到睡眠问题会对生活造成负面影响,表示愿意主动采取各种方式来提升睡眠质量,人们普遍认为高质量睡眠能让人精力充沛、免疫力提高、心情舒畅、生活规律。
张斌建议人们要做到“知行合一”,从细节做起,共同赢得这场全民睡眠保卫战。首先,要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作息的时间表,规定好白天的学习、工作、锻炼、娱乐和就餐的时间。其次,保持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第三,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合理调节卧室的亮度、温度、声音等因素。“让我们睡前放下手机,作息规律,增强运动,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学习中。”
除了缺觉,这些睡眠习惯也会影响血糖
睡得好,才能拥有健康。不少研究告诉我们,长期失眠会增加各种健康问题风险。那么长时间睡眠不足,对血糖有哪些影响呢?
睡眠时间过短
很多人白天疲于奔命,忙着开会、加班,下班后还得辅导孩子写作业、匆忙应对家长里短,没有片刻喘息。
每天从醒来到上床之前,仿佛一直被时间推着走。直到躺床上、握紧手机,一声放松的叹息才喘了出来——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时间。
自己独处时间弥足珍贵,不够用怎么办?只好无数次“迫不得已”地挤压睡觉的时间。殊不知,就此埋下了糖尿病的隐患。
研究发现,睡眠时长不够6小时,2型糖尿病风险会增加。
睡眠不足,如何影响血糖代谢呢?很多研究者认为,长期缺觉的人,很容易出现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代谢障碍,这些问题会进而影响血糖代谢,导致糖尿病。
来自英国的Arora研究团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在英国5个护理中心招募了592名近期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随访调查,在排除了日常护理、饮食和运动的影响后,发现:
·每缺觉30分钟,12个月后肥胖风险均会增加18%,胰岛素抵抗会增加41%。
·缺觉带来的代谢紊乱——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会加重2型糖尿病病情。
只是熬个夜,肥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风险全来了~看到这,不禁感慨:熬夜,真的伤不起!
午睡
“中午不睡,下午奔溃”。
午睡,是大部分早8打工人的灵魂。如果时间允许,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中午小睡一会,尤其是晚上没睡够的人,觉得中午美美睡一觉,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幸福。
可一项关于午睡和2型糖尿病的研究发现,午睡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这项研究对13000余为受试者,进行了长期随访调查,在校正过年龄、性别的差异后,发现有午睡习惯的人,糖尿病风险是不午睡人群的1.58倍(1.23~2.03)。
也就是说,有午睡习惯的人,糖尿病风险大概会增加58%。
当研究人员把是否有午睡习惯的每天睡眠时长是否充分的人分组后,还发现:
和没有午睡且一天睡眠时长在6~8小时的人相比,有午睡习惯并且一天睡眠时长小于6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两倍多。
当然,如果前天晚上没睡好,第二天困得睁不开眼,影响到生活和工作了,该眯一会还得眯一会。但是经常熬夜,同时又把午睡当成一种补觉习惯的人,就要当心了。再不纠正,小心糖尿病问题。
睡眠和血糖密切相关,大家在控糖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今晚放下手机,早点睡。晚安~
糖尿病“盯上”年轻人?健康管理咋就这么难 | 睡前聊一会儿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一首老歌这样写到:“18岁是天堂,我们的生活甜得像糖。”对年轻人来说,生活可以如糖似蜜,身体却万万不能“多糖”。数据显示,我国有超1.4亿人患有糖尿病,18—29岁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达2%,糖尿病前期患病率超20%。在我们的印象里,糖尿病是个“老年病”,“控糖”是家里长辈之间的话题;但如今,这个以糖为名的慢性病,正在“盯上”年轻人。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件事儿。
对于糖尿病,你有怎样的印象?是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的“三多一少”典型症状,还是饭桌上家人掏出的胰岛素注射器?事实上,糖尿病对患者健康和生活的影响,远比我们看到的复杂。有的“糖友”血糖会忽然走高,要尽快靠药物、运动和合理膳食降下来。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就如同将血管浸泡在“糖水”里。长此以往,血管会变得脆弱,器官会受到损伤。视网膜病变、肾衰、冠心病、中风、皮肤感染、神经损伤……这些糖尿病并发症提示我们,糖尿病不是一种孤立的疾病,而是潜在的隐患。
临床上,糖尿病分为多种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约占9成。一项研究发现,全球约七成2型糖尿病是由于不良饮食所致。精制谷物和加工肉摄入过多,油盐摄入过多、含糖饮料摄入过多……这些风险因素,印证了“病从口入”的道理,也在暗示糖尿病是一种“富贵病”。早前,糖是一种奢侈品,精细的淀粉类食物也并不富裕。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高糖、高油、深加工的食物占据了人们的餐桌。不妨想一想,我们点来的外卖,是不是大多重油重盐,有的菜还能吃出有点甜?工作忙的时候,用来解压的是“快乐肥宅水”还是全糖半糖的奶茶?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糖的摄入量最好在25克以内,但一杯500毫升的可乐中就有约46克糖。身处现代工业社会,“健健康康”吃顿饭,变得越来越难;以糖尿病为代表的病症,则变得越来越近。
(图源网络)
“人生唯爱和美食不可辜负。”如何在食物的健康和美味之间求得平衡,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必答题。蔬菜要吃水煮的,饮料要喝无糖的,面包必买全麦的,巧克力越吃越苦……一系列控糖操作,反映出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只不过效果如何,恐怕还要打个问号。比如,水煮蔬菜固然不错,但追求口感的芝麻酱可能让努力白费。又如,标榜“只要甜不要糖”的无糖饮料一般都含有不少代糖,同样会加重胰腺负担。再如,一些全麦面包里,其实仅含有极少的全麦粉,大量的蔗糖藏匿其中。日常生活中运动不充分、饮食不规律的现象并不鲜见,吸烟、喝酒、熬夜的习惯也熟视无睹。身处快节奏的生活,面对高强度的工作,一个问题值得思考:除了把手边的奶糖换成黑巧,我们还能为身体健康做点什么?
有人曾提出一种名为“500111”的生活方式,即一星期运动五天,晚饭后不吃东西,不喝甜饮料,肥胖人群每顿饭要减少一两粮食,一周只能外出吃饭一次,一天要吃一斤蔬菜。这一方案有值得参考的地方。毕竟,预防病症和治疗病症的关键,就在于做好健康管理。只不过需要明确的是,身体情况因人而异,精神状态因时而动,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健康管理方案。具体就糖尿病而言,不同人群对糖分的耐受度也是不同的。当然反过来看,也没必要“草木皆兵”,对生活中的每个环节小心翼翼、处处设防。倘若因此产生过高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反而也会南辕北辙、得不偿失。说到底,追求健康、享受健康是一件愉悦自己的事,要讲科学,也要讲规律,最终求得一个美好生活的最优解。
这正是:
迈开步子,少吃糖油。
健康常在,远离烦忧。
大家晚安!
(文 | 孟繁哲)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