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多毛(糖尿病毛芋头能吃吗?)
肥胖多毛不孕 当心多囊卵巢综合征
本报讯 (记者 楚燕 通讯员 陈锋)小玲(化名)体形偏胖,平时月经不准,婚后3年没有怀孕,到医院一查,医生说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经过治疗,最近她终于如愿怀上了宝宝。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内分泌专家提醒,如果女性月经不规律、体毛多、容易长痘,要警惕多囊卵巢综合征。这种疾病不仅影响生育,还与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关系密切。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卵巢里缺乏长大成熟的卵泡,没有正常排卵,影响女性激素分泌,从而出现内分泌失调,常见的症状主要有:月经异常、长痘、肥胖、体毛增加、皮肤黝黑粗糙以及因不排卵造成的怀孕困难。
需注意的是,月经异常往往表现多样、原因复杂,不一定都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引起的。已经来过月经的女性,出现月经延迟或不规律出血,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可能性才比较大。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首先要存在月经异常,再考虑是否有面部痤疮、多毛、脱发等表现,另外还需检查激素六项、彩超等,才能综合诊断确定。
肥胖的女性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几率增大,容易内分泌失调,进而引发卵泡发育障碍,出现月经异常、高雄表现等一系列问题。肥胖不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决定性因素,不过,临床研究发现,减脂对于女性恢复规律月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多囊卵巢综合征不仅引起月经紊乱、不孕,还会带来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远期影响。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往往需要接受激素治疗。对于非生育要求的患者,推荐短效避孕药,这是高雄激素和不规律月经的一线治疗药物;对于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还需针对血糖、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血压偏高等情况,相应地采取降脂、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有生育意愿的患者,可以通过前期的激素调整后,配合促排卵药物,达到排卵和生育的目的。
医生提醒,药物治疗只是第一步,患者还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科学运动、按时作息等,才能更好地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来源: 厦门日报
血糖2.89mmol/L,这位“体毛增多、胡须明显”的女性患者到底啥情况?
转自:医学界
撰文丨河北省人民医院 于晓东
青年女性、男性化发展、身体多毛、月经不规律,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激素调节异常?马上进行激素筛查?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个病例,来了解这种罕见的内分泌疾病。
患者女性,23岁,8年前开始出现反复餐前饥饿、心慌、头晕、出汗、乏力,进食后好转,多次就诊于当地诊所查随机血糖偏低(具体数值不详),未予重视。4小时晚餐前无明显原因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伴一过性意识丧失,持续约2-3分钟,无大小便失禁、口吐白沫、反应迟钝、抽搐、恶心呕吐等不适,紧急送医查随机血糖2.89mmol/L。
查体:T 36.4℃,P 78次/min,R 20次/min,BP 126/69mmHg。身高158cm,体重48kg,腰围72cm,臀围92cm,体质指数19.2 kg/m2,神志清楚、查体合作。
面部、四肢体毛严重,胡须明显,面部毛孔粗大,痤疮增多,颈部皮肤变黑、甲状腺未扪及异常,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基于查体结果,仔细询问既往史及个人史:既往生长发育正常,12岁月经初潮后即月经不规律、量少;父母体健,非近亲结婚,家族无相关疾病病史。
接诊后完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血清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抗胰岛素抗体(IAA)、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垂体激素六项、激素检测、甲状腺激素、骨标五项、生化全项、血尿便常规、风湿结缔组织病免疫指标、心电图、心脏超声、甲状腺超声、泌尿系及妇科超声等基本检查。
相关结果回报:
OGTT:胰岛素显著升高、分泌高峰后移,高胰岛素血症,糖代谢异常。
入院后规律1日监测7次血糖,餐前血糖3.5-4.2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9.5-12.7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9.7%,GADA、IAA、IGF-1未见异常。
激素检测:睾酮4.25ng/ml ↑,雌二醇、孕酮、垂体激素六项、甲状腺激素未见异常。
血尿便常规、骨标五项、生化全项、风湿免疫相关指标、心电图等均未见异常。
妇科超声示:双侧卵巢多囊性改变。余超声结果未见异常。
▎相关讨论:
患者反复餐前血糖偏低,进食后好转,近期出现餐前一过性意识丧失,考虑低血糖所致,以“低血糖(原因待查)”收入院。完善内分泌基本检查后,结合OGTT、糖化血红蛋白及日常血糖监测结果可明确诊断“糖尿病”。
患者为青年女性,少时发病,既往未予重视,与患者沟通后,外送完善基因检测,结果回报INSR基因杂合突变可能。联合高胰岛素血症、多毛症、黑棘皮、高雄激素血症、糖尿病及突变基因结果,考虑什么疾病呢?
(转自:医学界)
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这些副作用你都知道吗?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皮质醇),具有抗炎、抑免疫制、抗毒(素)、抗休克等多重生物效应,是临床应用最广、最有效的抗炎药物和免疫抑制剂,是对付风湿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的王牌武器。
同时,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导致许多副作用,有的还非常严重。对此,一定要充分了解,注意防范。
诱发感染发生机制:激素可以降低机体免疫力,容易诱发感染,并且,发生感染后,激素还会抑制发热、咳嗽等症状,使感染不容易被早期发现,常常造成诊断延误。
应对措施:用药期间注意观察有无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胆道等部位感染征象;定期监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免疫力低下患者可以使用免疫球蛋白,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药源性“库欣综合征”发生机制: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引起“外源性库欣综合征”, 病人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肩、四肢纤细、痤疮、多毛等。
应对措施:停药后可自行消失,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必要时可对症治疗,如利尿药物。
导致消化道溃疡、出血发生机制:刺激胃酸和蛋白酶分泌,诱发或加重消化道溃疡及出血。
应对措施:有消化道溃疡病史者慎用或忌用糖皮质激素;不与非甾体类消炎药联用;激素治疗期间,可常规加用胃肠粘膜保护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PPI)等。
血糖升高发生机制:抑制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糖原异生,导致“糖代谢紊乱”。原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后会出现血糖进一步升高;原本血糖正常的患者在使用激素后有可能出现“糖代谢紊乱”,称为“类固醇性糖尿病”,停药后血糖多可恢复正常。
应对措施:全天候(尤其是餐后)血糖监测,根据血糖检查结果,酌情调整或加用降糖药物,以维持血糖正常。
高血压发生机制:糖皮质激素可引起钠水潴留,并使血管壁对血管紧张素II和儿茶酚胺的反应性增强,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应对措施:应用激素期间,注意监测血压,及时调整或加用降压药物。
骨质疏松发生机制:糖皮质激素可减少肠道对钙的吸收,促进尿钙排泄。此外,糖皮质激素还可以增强破骨细胞的活性,诱导成骨细胞凋亡。长期大量使用激素,看到导致严重骨质疏松甚至股骨头坏死。
应对措施:凡是长期激素治疗的患者均需定期(半年左右)监测骨密度,同时补充钙剂及活性维生素D(如阿法骨化醇、骨化三醇等),必要时可给予双膦酸盐进行抗骨松治疗。
精神异常发生机制:糖皮质激素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表现为欣快、激动、焦躁、失眠,极少数患者会出现抑郁。
应对措施:一旦出现精神症状应及时停药, 同时使用镇静药, 并加强心理疏导及监护。
撤药综合征发生机制: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如果骤然停药或快速减量,会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危象。
应对措施:激素的减量一般应遵循“先快后慢”、“先大后小”的原则, 例如,强的松初始治疗剂量为60mg/d, 可直接减量至40mg/d,然后每1~2周减原剂量的10%或5mg, 当剂量<7.5mg/d后副作用相对较小,可以长期维持使用。
水、电解质紊乱发生机制:糖皮质激素具有保钠、排钾、减少钙吸收的作用,长期服用有可能导致水钠潴留以及低钾、低钙。
应对措施:用药期间注意监测电解质,必要时需要给予补钾、补钙治疗。
小 结
激素具有广泛的临床用途,许多疾病的治疗都离不开激素。然而激素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必须正确、合理的使用,并针对激素副作用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激素的治疗作用,减少或避免激素的不良反应。
本文来源: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责任编辑:詹雨 刘凤玲
版权申明
本文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 End -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yxjxxg@yxj.or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