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悲剧糖尿病(糖尿病的悲哀)

药师方健 0
文章目录:

68岁男子因失明发现糖尿病,体检无用论引发悲剧,应引以为戒

如果说健康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同意的吧?但是就偏偏有人不重视!

上周,68岁的男子霍某因突发左眼失明来到医院眼科,医生为霍某检查后发现霍某左眼眼底出血,考虑是眼底血管病变引发视网膜病变而导致失明,这种情况常见于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于是医生首先为霍某安排了血压测量和糖耐量试验。

结果让医生也大吃一惊,霍某的血压高达167/105mmHg,空腹血糖高达1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8mmol/L,均达到了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医生判断,霍某的糖尿病或者高血压病病程还不短,因为无论是高血压还是糖尿病,一般都要经过5-10年的时间,才会出现眼底血管病变,从而导致视力减退或者失明。医生再进一步追问病史才发现,原来霍某没有定期体检的习惯,原因并非他经济困难,而是长期以来都有一个认识误区,那就是认为体检无用。

霍某认为体检只做部分项目并不能全部发现身体里存在的毛病,而如果所有项目都做价格贵,发现了问题医学也未必能解决,所以于是就索性不去体检,自从退休以后霍某就再也没有去医院检查过身体。

体检真的无用吗?

相信从霍某的案例就已经很明白了,答案是否定的。诚然部分项目体检的确不能全部发现身体里存在的毛病,但有针对性的检查至少可以及时发现常见病和可致命的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回到霍某的例子,霍某今年68岁,已经是老年人了,而糖尿病、高血压和恶性肿瘤都是霍某这个年龄段容易患的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大多数早期的恶性肿瘤几乎都是在体检中发现的,而等到出现身体不适再去检查,往往已进入中晚期。高血压和糖尿病初期通常也没有任何症状,但如果没有及早发现,长期下来也会对心、脑、肾、眼等器官以及全身大小血管造成严重影响。而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以上但不限于这些疾病,所以体检对身体健康是非常有益的,建议中老年人每年至少体检一次。

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体检?

这同样是困扰许多人的问题,许多人都会担心胡乱进行一通检查,不仅钱花了,到头来还漏掉了身体里隐藏的疾病。所以有针对性的体检,不仅可以节省钱,还可以尽可能地发现身体里隐藏的疾病,具体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 建议根据不同年龄去开展检查项目

如果是青壮年,检查项目可以不用太多,如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压,心电图、消化系B超和胸部X光检查,就基本能够达到体检目的了,但如果是中老年人,可以增加血脂、心脏的B超,胸部CT等项目。

2. 根据自身既往病史或者家族病史开展特殊项目检查

如果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那么像肝功能、甲胎蛋白、肿瘤标志物、消化系B超甚至腹部CT检查都是必要的项目,因为HBV感染是肝癌的高危因素之一。如果家族史有恶性肿瘤,如肺癌,或者自己有长期吸烟史,那么体检时建议加上肿瘤标志物和胸部CT。

总之,定期体检是现代健康管理的项目之一,所以千万不要认为体检无用,希望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像霍某这样的悲剧应该引以为戒,希望不要再发生了。

#谣零零计划# #南方健康#

湖北17岁女孩,年纪轻轻就得糖尿病,昏迷后住进医院,到底是为啥

大家都知道,人的血液是红色的,然而今天要讲述的这件奇人奇事却要颠覆你的认知。故事的主人公是个17岁的少女,她的血液居然是粉红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还需要从4年前的一次急诊室说起。

2018年11月13日晚上,一辆白色轿车在武汉的街道上一路狂奔。

这辆车上载着一个垂危的少女,正要紧急赶往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汉阳医院。

车子刚到医院,一个中年男子赶忙从车上下来,在他怀里抱着的少女已经处于休克状态。

中年男子撕心裂肺地叫喊着医生,恳求医生赶紧救救自己的女儿。

17少女生命垂危,检查结果出乎想象。

这位中年男子姓张,武汉人,他的女儿叫张欣怡。

那么他的女儿到底得了什么病?为什么会昏迷不醒?

张先生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赶紧告诉医生。

原来2天前,自己的女儿吃了一块隔夜的发糕,然后就开始肚子疼,并出现了呕吐症状。

家人以为只是一般的闹肚子,所以只让女儿吃了一些药,然而接下来的事情让人始料不及。

第二天,女儿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并且出现了手抖的症状。

家里人赶忙把孩子送到社区医院,开始打吊针,然而还是不见好转。

因为拖延了两天,孩子已经开始出现虚脱的情况,情况越来越危急。

在社区医院的建议下,家里人赶紧把孩子送往大医院,进行全面检查,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后来张先生回忆说,当初幸好是听了社区医生的建议,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闹肚子怎么会出现手抖,甚至虚脱呢,女儿张欣怡到底得了什么病?

听了张先生的描述,医生判断孩子一定不是一般的肠胃疾病。

此时孩子已经重度昏迷,情况危机,为了尽快找出病因,医生赶忙安排做腹部CT。

这不做不知道,一做吓一跳。

医生正在做CT检查

医生发现张欣怡根本就不是急性肠胃炎,真实情况比这要严重得多。

通过检查医生们发现,在小女儿的腹腔和盆腔里面有大量积液,此外胰头还出现了水肿。

根据这些症状,医生初步判断是急性胰腺炎,这种病虽然常见,但是也会危及生命。

听到医生的回答,张先生脑袋里一片空白,心想自己的孩子平时好好的,怎么会突然得了这种病?

医生正在做CT检查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医生抽血检查发现惊人一幕。

为了尽快治疗,医生赶紧把张欣怡推到重症监护室。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张欣怡真的只是得了急性胰腺炎吗?

其实在张欣怡的身体里早就藏着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摧毁他的健康,甚至夺走他的生命。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着实把医生们给吓坏了。

在重症监护室里,张欣怡已经重度昏迷,护士赶紧为她开通颈外通道,开始大量补液。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确定病因,医生开始对张欣怡进行血糖检测。

然而检查的结果把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吓了一大跳。

结果居然是检测不出来,仪器上并没有显示任何数字,而是黑色的。

医生说,这表明张欣怡的血糖值已经超过了极限,所以机器“爆表”了。

张欣怡血液检查结果

看来张欣怡的情况更加复杂了,实在没办法,医生只能进行抽血化验。

当护士抽取张欣怡的静脉血的时候,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又出现了。

原来从张欣怡体内抽出的血液居然跟正常人不一样,不是正常的红色,而是粉红色的。

这可把护士给整不明白了,于是护士尝试从张欣怡身体的其他部位抽血,结果还是一样。

张欣怡血液呈现粉色

此外张欣怡的血液还有一点跟正常人不一样。

正常人的血液是流动的,而张欣怡体内的血液抽出来后没一会儿居然凝固了。

这种情况十分罕见,就连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医生也没整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赶紧对血液进行成分化验,然而化验的结果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来检查结果显示,张欣怡血液里甘油三脂数值高达20毫摩尔/升,而正常人只有1.7毫摩尔/升,几乎超标了20多倍。

甘油三脂代表的就是脂肪的含量,也就是说张欣怡体内的脂肪已经严重超标。

当脂肪严重超标的时候,白色的脂肪就把原本血液的红色给“冲淡”了。

所以张欣怡的血液呈现出粉红色的状态。

但是张欣怡的体型并不肥胖,那么他血液里这么多的脂肪到底从何而来?

就在医生对张欣怡的血液检测报告进行分析的时候,又有了意外的发现。

数据显示,张欣怡血液内尿酮体4个加号,并且血糖非常高。

结合检验数据和张欣怡的昏迷症状,医生终于给出了诊断结果。

原来张欣怡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了。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属于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中能够危及生命的病症。

这个检查结果让在场的张欣怡的父亲非常困惑。

因为在他的认知里,糖尿病是属于中老年人才会得得病。

而自己的女儿才17岁,怎么可能患上糖尿病?而且这么严重。

经过医生进一步诊断,初步判断张欣怡是糖尿病加高血脂,导致了急性胰腺炎。

当急性胰腺炎发生的时候,又让糖尿病加重,最终产生了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这个诊断结果让所有的医生都更加紧张了。

因为无论是急性胰腺炎还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死亡率都非常高,随时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躺在病床上的张欣怡已经属于极危重病人,那么她这病治得好吗?

专家会诊现场

专家给出大胆的治疗方案,张欣怡能否被治好?

经过专家们的紧急会诊,医生们给出了一个大胆的治疗方案——换血。

换血的方法就是需要把张欣怡体内的血液输出来“洗一洗”,把脂肪洗干净,然后再输回到体内。

当医生把这个治疗方案告诉张欣怡父亲的时候,这个中年男人的心理防线彻底崩塌了,强忍着眼里的泪水。

因为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女儿,让自己的女儿受了太多的委屈,现在还生命垂危。

张欣怡父亲

原来张欣怡的父亲是来自湖北农村,经过多年打拼终于和妻子在湖北安了家。

本来以为一家三口从此可以过上平平淡淡的好日子,谁知道噩耗降临。

5年前,他的妻子突然发脑中风,一下子就病倒了,需要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

从此这个家就相当于塌了一半,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这个中年男人身上。

而如今女儿又生命垂危,万一有什么三长两短,这个男人生活的希望就彻底没了。

张欣怡

当医生让家属在治疗方案上签字的时候,这个男人连笔都握不住了。

医生们也非常同情他们一家人的遭遇,但是接下来的换血过程并不顺利。

因为张欣怡的血液太过粘稠,在换血的过程中,血液总是会堵塞管道。

但是医生们没有放弃,一边抽血,洗血,一边进行体内补液。

在这个过程中,光是补液就补了2000毫升。

经过医护人员三天三夜的努力,张欣怡的血液全部清洗完成。

清洗出的脂肪含量高达8000毫升,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

清洗出来的脂肪呈现淡白色,总量高达8000毫升。

好在三天下来,张欣怡的换血过程还算顺利,人也终于清醒了过来。

清醒后的张欣怡得知自己的病情之后,自己也吓坏了。

因为她之前一直觉得自己跟别的孩子一样,身体也没什么异样,自己的血液怎么会突然间变成粉红色?

从张欣怡血液中清洗出的脂肪

这个问题同样困惑着张欣怡的父亲。

自己的女儿才17岁,怎么会患上这么严重的糖尿病,而且血液脂肪含量那么高。

后来经过医生的详细询问,终于找到了病因。

张欣怡之所以会患上这么严重的疾病,主要原因有好几个。

首先她的血糖高是因为家族有遗传史,她的母亲多年以来就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

但是如果只是糖尿病,也不会直接导致此次突发疾病,甚至病危。

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的日常饮食。

经过详细询问才知道,原来因为张欣怡的母亲常年卧床,她的父亲常年在外打拼,工作很忙。

所以张欣怡平时的一日三餐基本都是靠吃外卖,而且她又喜欢点那些重油重辣的食物。

此外她说自己喝可乐也非常频繁,这也是原因之一。

家族遗传,再加上整天高脂肪,高糖分,高热量的饮食习惯,最终导致身体内的血液变成了粉红色。

经过了这次的大灾大难,张欣怡的父亲非常的愧疚,觉得自己亏待了孩子。

其实像张欣怡父亲这样的家长还有很多,他们平时工作很忙,往往忽略了孩子的饮食。

大人经常吃外卖可能没什么,处在成长期的孩子如果经常这样就不行。

因为孩子点外卖不管健康不健康,肯定是只点自己喜欢吃的。

这就导致病从口入,一不留神就会吃坏了身体。

在此,我呼吁那些经常点外卖的朋友们,一定要注意饮食,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关注传奇猩探,为您讲述平凡人的传奇故事。

两位至亲因糖尿病并发症离世,内分泌医生和您聊聊肺腑之言

作为一名内分泌科医生,今天怀着极为悲痛而复杂的心情撰写这一篇科普文章,一来为了祭奠2位至亲,同时也给糖尿病患者朋友们一些警示。

我的姨父,糖尿病病程15年

我的姨父,务农,糖尿病病程15年,因并发尿毒症透析半年后离世,享年65岁。

曾因视物模糊住院三甲医院眼科一次,诊断为“急性角膜炎”,调理一周左右治愈出院,同期发现肾功能不全,打上了胰岛素。从来没有专为诊治糖尿病而系统住院

姨父平素吃点降糖药物和注射胰岛素,很少去医院检查和化验身体各项指标。姨父一直觉得“能吃、能喝、能干活”,就没有必要去医院,这种就医理念坚持到去年的某一天。

偶尔回老家看望长辈之日,就是姨父咨询专门诊治糖尿病晚辈的我之时,可是几乎拿不出任何检查资料和数据,叫我显得有些尴尬和无能为力。

只能动员他定期看看医生、做做相关检查之类的,然后确定治疗方案是否合适或需要及时调整。每次答应得好好的,就是一直未见检查结果。

直到有一天接到电话说:“外甥崽,你好!现在我感到全身无力、浮肿,吃饭不下,走路不动了,该怎么办?请你把我想想办法好好治治”。

结果此时来到医院化验提示肾功能严重受损,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尿毒症”。仅靠透析维持生命,半年左右之后就听到姨父去世的消息。

我的叔父,糖尿病病程12年

我的叔父,务农,糖尿病病程12年,因并发严重抑郁症近期自寻短见而离世,享年68岁。

平素叔父在当地乡镇卫生院看糖尿病,从未找到糖尿病专科医生进行诊治,更不用说是住院系统调理了

偶尔逢年过节,我回家看望叔父之时,他向我咨询一些关于糖尿病的情况,聊聊自我感受。

作为侄子的我多次表示应该尽早去三甲医院找糖尿病专科医生检查身体状况,确定一个较为合适的综合治疗方案,每次口头答应,“好的,一定去你们医院住院系统看看!”。

直到前不久的一天听到叔父去世的噩耗,也未等到他老人家因糖尿病来三甲医院糖尿病专科系统住院调理的那一天。

作为内分泌科医生,有话对糖尿病患者朋友说

1.千万别小觑一个小小的“高血糖”,你若不把它当一回事儿,它真的可以悄悄地、甚至不知不觉地带你去天堂

2.现如今,论医疗条件和诊疗技术完全可以让糖尿病患者好好的活在世界上至少80岁左右,甚至更高,要对科学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

3.作为糖尿病患者家属,一定要发挥监督作用,饮食、运动、用药、定期的体检

4.不要等到自己觉得有症状了,疾病严重了再救治。真的等到这个时候再去医院,错过了许多最佳治疗时机。

花费不少金钱之外不说,往往疗效极差。反而此时埋怨医院医生水平如何之差,却几乎没有反省自己为何疾病早期不去发现、不去管理,更谈不上预防了。

5.当一个人身体上出了一些问题或毛病,难免心理上受到一些创伤。有文化的人们当然可以从各类知识中得到慰藉。而缺乏信仰农民伯伯们,又有几位能够受得了躯体和心理的双重打击而获得重生,家人一定要多开导。

亲爱的读者朋友,希望您的生活美好如初,能从我两位至亲身上吸取一点点教训,像身患糖尿病的足球先生乔娜、奥运游泳冠军加里-霍尔那样保持长期健康

作者:张美彪主任医师 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单位: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海南省中部区域医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