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l 糖尿病(l糖尿病吃什么中药去根)

中华医学科普 0
文章目录:

是时候说说糖尿病了

糖尿病,是太熟悉的话题了对不对?说起糖尿病,我们到底知道多少呢?

“糖尿病”这一术语描述的是几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碳水化合物代谢异常疾病。其与胰岛素分泌功能相对或绝对受损有关,伴随不同程度的对胰岛素作用的外周抵抗。

迄今为止,2型糖尿病是成人中最常见(>90%)的糖尿病类型,其特征为高血糖及不同程度的胰岛素缺乏和抵抗。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是在常规实验室评估中发现有高血糖,提示需进行进一步检查。随着不断努力通过筛查在较早期就诊断出糖尿病,症状性糖尿病的发病率正逐步降低。

“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江湖上传闻的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见于1型糖尿病,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三多一少“症状更为明显。

而2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疲乏无力,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

诊断糖尿病并不难:

正常—餐后血糖小于100mg/dL(5.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值小于140mg/dL(7.8mmol/L)。

糖尿病–空腹血糖大于等于126mg/dL(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A1C大于等于6.5%(48mmol/mol),OGTT后2小时血糖[2小时餐后血糖(postprandial glucose, PG)]大于等于200mg/dL(11.1mmol/L),或有症状时的随机(或“任意时间”)血糖浓度大于等于200mg/dL(11.1mmol/L)

有人会问,糖尿病可能没有症状,为什么要去控制血糖?糖尿病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它的魔爪可能牵扯出很多并发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是大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神经病变)共同作用的结果。2型糖尿病起病隐匿,诊断往往较迟。因此在诊断糖尿病时就可能存在并发症。

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除肥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外,还存在发生其他共存疾病的风险。包括听力损害、睡眠呼吸暂停、脂肪性肝病、牙周疾病、认知功能障碍、抑郁和骨折,这些异常可能在诊断时即存在,或随时间进展而出现。

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主要包括5个方面: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监测血糖,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

膳食调整

运动

减轻体重

自我监测血糖

药物治疗

1型糖尿病需要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二甲双胍治疗应在糖尿病诊断时就应与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同时开始使用。对于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作为起始治疗失败的患者,可以选择加用另一种口服或注射药物(包括胰岛素),或换用胰岛素治疗。

并发症的预防 ——减少危险因素,降低大血管病变风险

●减少膳食脂肪

●轻到中度运动

●戒烟

●严格血糖控制(强化治疗的A1C目标值<6.5%)

●严格血压控制(研究中大多数时候目标值<140/85mmHg,最近2年目标值<130/80mmHg)

●无论血压如何,使用ACEI治疗

●降脂治疗[研究中大多数时候目标总胆固醇<190mg/dL(4.9mmol/L)],最近2年目标值小于175mg/dL(4.5mmol/L);空腹血清甘油三酯目标值<150mg/dL(1.7mmol/L)

●阿司匹林

●维生素C、维生素D、叶酸和吡啶甲酸铬

作者:张放 北京协和医院

郭树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医学科普传播专家团团长

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委会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媒体联盟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

编辑:放放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系微信公众号“中华医学科普平台”独家用稿,

转载前请先与我们取得联系,

欢迎您给中华医学科普平台投稿:

zgyxkp@163.com

并转发我们的作品

您可以直接留言与我们取得联系。

花5分钟时间认识糖尿病:糖尿病的定义、分型、症状、诊断与治疗

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年轻化;在门诊,经常遇到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大家对糖尿病以及糖尿病的防治还是缺乏更多的了解;花五分钟左右的时间 ,带大家全面认识糖尿病,从而能够更好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一、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素缺乏,导致糖类、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的代谢紊乱,临床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糖尿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消渴”范畴。

二、糖尿病的分型

1.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导致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从而大部分或完全丧失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导致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1型糖尿病可发病于任何年龄,常见于青少年,发病较急,血浆胰岛素及C肽含量低,糖耐量曲线呈低水平状态,占所有糖尿病的10%以下;治疗依赖胰岛素为主;易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2、2型糖尿病
二型糖尿病是由于遗传、肥胖、运动、高脂饮食等因素导致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或不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是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导致体内糖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临床主要以中老年人发病为主,血糖轻、中度升高,波动不大,病程长;有些患者只需饮食控制、增加运动就可以很好控制,有些患者需要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很少的患者需要配合胰岛素治疗;

3、妊娠糖尿病:指妊娠期间发生或发现的血糖受损或糖尿病。

4、特殊类型糖尿病

特殊类型糖尿病是各种病因学相对明确的糖尿病,包括8大类:

1)、胰岛β细胞功能基因突变所致的糖尿病:包括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母系遗传的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它常伴有神经性耳聋。

2)、胰岛素作用的基因缺陷所导致的糖尿病:比如A型胰岛素抵抗或者脂肪萎缩性糖尿病。
3)、胰腺疾病导致的糖尿病:包括急慢性胰腺炎、胰腺切除术、胰腺肿瘤等影响胰岛β细胞引起血糖升高。
4)、其它内分泌疾病: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等等都会引起血糖升高;
5)、药物引起的糖尿病:最常见的是长期或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糖尿病;其他如噻嗪类利尿剂, 口服避孕药,阿司匹林,三环类抗抑郁药、他汀类降脂药等有抑制胰岛素释放或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引起糖耐量降低,血糖升高。
6)、病毒感染引起的糖尿病;
7)、免疫介导性糖尿病,比较少见;
8)、性染色体异常、印记基因缺陷等引起的遗传综合征引,都会引起血糖升高

三、糖尿病的临床特征

1.症状和体征

(1)、糖尿病早期:症状较轻,甚至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高血糖;糖尿病中晚期可表现为典型的“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症状。

(2)并发症和合并症
糖尿病患者长期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常出现糖尿病微血管、大血管及神经病变等,导致心、脑、肾、眼底、神经系统等并发症;
长期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糖尿病往往容易合并皮肤病变及感染、尿路感染;糖尿病患者还容易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临床症状主要是相应组织和器官病变的表现。

四、.糖尿病的诊断:

(1)、根据血糖水平诊断: 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疗效的主要指标
空腹血糖≥7.0 mmo/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空腹血糖≥6.1mmol/L但< 7.0 mmol/L,称为空腹血糖受损,需做葡萄糖耐量实验来确诊;

(2)葡萄糖耐量实验:
把 75 g葡萄糖溶入200 ~ 300 mL温开水中, 5分钟内喝完,服糖前、服糖后半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共五个时间点分别抽血检测血糖;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空腹血糖<7.0 mmo/L,服糖后2小时血糖≥7.8 mmolL,但<11.1 mmol/L,称为糖耐量异常。
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都属于糖尿病前期,需要进行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避免发展成糖尿病;

(3)其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糖化血清蛋白你、胰岛素或C-肽释放实验等,这些指标的检测有利于糖尿病的诊断、血糖的监测,有利于指导治疗及预后的判断;

五、了解有无靶器官损害及损害的程度

长期血糖升高,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因此在确诊糖尿病后,应该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查,判断是否并发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心脑血管病变、肾脏病变、糖尿病足等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病变程度,并在降糖的基层上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六、糖尿病的治疗

(一)运动治疗

运动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手段,运动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患者的运动主要以有氧运动为主,应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

对于轻、中度的2型糖尿病患者、稳定的1型糖尿病患者都可以进行相应的运动锻炼,以促进健康和生长发育。但是合并各种急性感染、严重的并发症、严重的高血糖血糖(血糖> 16.8 mmol/L)未得到较好控制、有明显酮症酸中毒等患者都不适宜运动;

(二)、饮食治疗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础,应严格和长期执行,需根据每日需要摄入的热量折算热量处方,必须设定摄入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比例,糖类摄入量通常应占总热量的50% ~ 60%,蛋白质的摄入量应占每日热量摄入的10% ~ 20%,脂肪的摄入量应给予严格控制,其中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不应超过10%,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需达到10%,胆固醇每日摄入量不能超过300 mg。

(三)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治疗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患者自我血糖监测和门诊随访监测相结合;监测手指末梢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夜间血糖等血糖指标;帮助患者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避免高血糖,更应避免严重的低血糖;

(四)药物治疗药
包括口服降糖药和注射降糖药两大类。
目前临床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是七大类即:
1、磺脲类,如果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缓释片等
2、双胍类,主要是二甲双胍,有二甲双胍缓释片,肠溶片等剂型;
3、噻唑烷二酮类,如吡格列酮、罗格列酮等:
4、非磺脉类促胰岛索分泌剂,如果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5、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
6、二肽基肽酶IV(DPP4)抑制剂,如沙格列汀、西格列汀等;
7、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如果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

注射用降糖药主要有2大类:
1、胰高糖素肽-1(GLP1)类似物,比如每天皮下注射一次的艾塞那肽、利那鲁肽和每周皮下注射一次的度拉糖肽、艾塞那肽周制剂等

2、各种胰岛素

根据胰岛素作用时间分:

1)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
门冬胰岛素(诺和锐®)、赖脯胰岛素(优泌乐);

2)短效胰岛素(可溶性人胰岛素):
诺和灵®R、优泌林R、 甘舒霖R;

3)中效胰岛素:
低精蛋白锌胰岛素(NPH)、诺和灵® N

长效胰岛素
鱼精蛋白锌胰岛素(PZI);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诺和平(地特胰岛素)、来得时( 甘精胰岛素)

(五)糖尿病健康教育
到目前为止,中晚期的糖尿病是无法治愈的,是需要终生治疗的;糖尿病的效果,既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也取决于患者对特别知识的掌握;对糖尿病并发症认识的越多,对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掌握的越多,治疗效果越好;

因此,必须加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糖尿病健康教育应贯穿于糖尿病诊治的整个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掌握常见并发症的症状和预防,比如预防严重的低血糖、预防糖尿病酮症;掌握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自我监测以及糖尿病知识的不断更新;

关于糖尿病,您了解多少?拒做“小糖人”,这些您得知道→

糖尿病是近些年发病率较高的

一种慢性疾病

相关数据显示

我国已有超过1亿人罹患糖尿病

哪些症状是身体发出的糖尿病预警?

糖尿病日益年轻化

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

11月14日

是第14个联合国糖尿病日

让我们一起了解糖尿病

健康生活,科学控“糖”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专家表示

糖尿病要做到早发现

若身体出现乏力、反复感冒等情况时

就要考虑是否患上了糖尿病

此外

出现黑棘皮症、小便异常等情况

也应引起重视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逐渐趋于年轻化?

专家表示

有些人年纪尚小就罹患糖尿病

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

还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

比如摄入食物的能量过高

加之消耗少

容易引起肥胖

进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具有患病风险

此外

生活不规律、免疫力下降等因素

也会导致糖尿病

注意!血糖测量要牢记这几个数字

血糖测量有很多注意事项

这几点您得记住:

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

餐后血糖或随机两次血糖大于11.1mmol/L

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空腹血糖大于6.1mmol/L小于7.0mmol/L

餐后血糖大于7.8mmol/L

属于糖尿病前期

如何预防糖尿病?

专家表示

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

预防糖尿病

日常生活中

以下几点您得注意:

①控制体重:肥胖是糖尿病的病因之一,肥胖患者应当尽量减肥。

②适当锻炼:建议经常室外运动,每周室外活动3~5天,每次半小时以上。

③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饮食,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学会缓解压力,调节心情。

④定期监测血糖:每年体检,除空腹查血糖外,建议查早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

⑤高危人群更要注意:对于直系亲属有糖尿病,或者自身出现不明原因的口干、体重下降、失眠、肥胖等情况要特别重视,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⑥儿童也要注意防范:糖尿病发病群体呈现日益年轻化的趋势,甚至有不少儿童患上二型糖尿病。家长应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营养,减少高脂肪食物,控制肥胖;同时鼓励孩子长期合理地坚持运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央视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