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操作(糖尿病操作建档心得)
防治糖尿病,要学会驾驭“五驾马车”
【来源:厦门日报】
糖尿病会导致周围的神经病变,患者无法感知水温,容易被烫伤,医生建议患者不要泡脚。AI制图/黄平
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但在前期容易被人忽视。当患者察觉时,为时已晚,有的患者不得不截肢。翔安医院内分泌科孙子懿医生介绍自己见过最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就诊时腐烂的伤口已经生出蛆虫。
医生提醒市民,防治糖尿病,要学会驾驭“五驾马车”。
案例
因为挑破一个小水泡 老糖友截肢失去右腿
王大爷是“老糖友”,曾因患病时不按时用药、不及时治疗,最终不得不将左足部分截肢。但这并没有给王大爷敲响警钟,此后王大爷仍不遵医嘱。今年年初,王大爷发现自己的右脚长了一个水泡,他感觉不适遂将其挑破。但当时王大爷没想到,因为自己一时的手痒,自己的右腿面临截肢。
由于糖尿病导致的末端血液循环差以及神经病变,造成了水泡破溃的伤口始终无法愈合。三个月后,水泡挑破留下的伤口不仅流脓,甚至隐隐见骨。当王大爷察觉到不对,前往翔安医院就医时,被告知自己已经“病入骨髓”。最终,经内外科专家和王大爷及其家人讨论,只能通过截肢防止病变进一步发展。
提醒
无法正常感知水温 糖尿病患者不要泡脚
孙子懿医生说,在所有治疗手段中,截肢乃是下下策。糖尿病患者在出现伤口破溃后,常因为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造成伤口愈合慢,容易感染,若没有及时就诊,伤口将逐渐加重,最严重的便同王大爷一样,只能“断肢保命”。医生常建议糖尿病患者不要泡脚,也是因为糖尿病会导致周围的神经病变,由此患者无法正常感知水温,容易被烫伤。
今年已有400余名2型糖尿病患者到翔安医院住院治疗,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孙医生表示,大部分就诊者都已经有并发症,血管动脉硬化伴有斑块,甚至有些患者已经出现颈动脉或者下肢动脉闭塞等并发症。孙医生提醒“糖人”患者朋友们,出现伤口需及时入院接受治疗,避免悲剧发生。
肥胖易引发代谢综合征 是2型糖尿病易患人群
厦门莲花医院内科主任刘景富介绍,我国2型糖尿病的总体患病率已达到14.92%。这意味着平均每 6 - 7 个人中就可能有一人患有糖尿病,其患病比例和高血压相近。
糖尿病分为1型与2型,前者多为先天性的,也有部分后天出现。两个月前,刘医生就收治了一位72岁确诊为1型糖尿病的患者。1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功能损伤或胰岛素分泌不足,属于先天性缺乏有效调节血糖的胰岛素。而2型糖尿病则多为成人发病。常见原因包括胰岛素抵抗,或者胰岛损伤引起的糖尿病。需要注意的是,肥胖人群是2型糖尿病的易患人群,因为肥胖易引发代谢综合征,包括高血糖、高血脂、睡眠呼吸暂停、高尿酸血症等。
支招
通过“三多一少” 可以初步判断
如何判断自己有没有糖尿病?刘主任介绍,患者自己可以通过 “三多一少”进行初步判断,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这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但2型糖尿病在老年人中症状不典型,有的患者会表现为下肢或皮肤瘙痒(女性可能出现外阴瘙痒)、长期口腔溃疡、胃溃疡久治不愈等。
另外,身体皮肤破溃处愈合比正常人慢、晚,也可能是血糖增高的表现。
血糖检测最科学 建议复查避免误差
更为科学的方法是进行血糖检测,正常人血糖值在 3.5—6.1mmol/L 之间。当餐后血糖在 7.9—11mmol/L 之间,属于中间高血糖,是糖尿病前期表现。若随机血糖超过 11.1mmol/L,可初步定义为糖尿病,但如果随机血糖超过 11.1mmol/L,建议在第二天或第三天复查,避免因饮食、情绪等因素造成误差。若连续两次检测都超过 11.1mmol/L,基本可确诊。
治疗
遵医嘱按需用药 别滥用民间土方
患者在被确诊糖尿病后,除了治疗还能做什么?刘景富医生建议可以根据“五驾马车”原则管理: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自我血糖监测。这5点都是必不可少的。
糖尿病教育:对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糖尿病的危害,会给家庭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促使患者配合医生后续治疗。
饮食治疗: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进行地中海饮食。这种饮食习惯首要特点是摄入足量的水果、蔬菜和全麦谷物,饮食中也会包含豆类食品、坚果、脱脂牛奶、橄榄油和一些鱼类,以及少量的红肉、盐和碳水。
运动治疗:每周保持三次心率达标的运动,达标需要根据自身的素质、体制进行区分。
自我血糖检测:增加体检次数,当察觉身体不适时,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血糖检测。
药物治疗:建议患者去正规医院进行治疗。遵医嘱按时、按量、按需用药治疗。刘医生特别提醒,滥用民间土方有可能适得其反。
科普
正确认识胰岛素
孙子懿医生强调,糖尿病人使用胰岛素并不会产生依赖性,坚持使用胰岛素是因为身体自身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差,无法满足身体正常的代谢需求。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身体完全无法分泌胰岛素,因此只能依靠外源性胰岛素来维持身体正常的血糖代谢,避免高血糖对身体各个器官造成严重损害。
而2型糖尿病的情况则相对复杂一些。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是因为身体功能不足,胰岛素分泌量不够,需要请“外援”。还有一部分2型患者,是器官需要 “休息一下”,因此胰岛素充当“临时工”,给过度劳累的身体一个调整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部分患者的胰岛功能可能会慢慢恢复,后续可以逐渐撤掉外源性胰岛素的使用。
释疑
大肚子小细腿的人
为何易得糖尿病
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因。大肚子、小细腿的身材被称为腹型肥胖。大肚子可以储存能量,但能量长时间过多地储存在体内,容易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如果体重指数超过23.8,赶紧去查糖尿病。
身体体重指数BMI,即:体重(kg)÷身高的平方(㎡)。例如,一个身高1.75m、体重75kg的成年人,他的体重指数为:75÷(1.75×1.75)=24.49。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体重指数≥23.8 kg/㎡,建议赶紧去查糖尿病。
(据《健康时报》)
(文/ 厦门晚报记者 陈恩泽 通讯员 黄浩 宁倩妃)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糖尿病饮食,巧用“手掌法则”,控糖更佳
医生和糖友们都知道,饮食控制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至关重要。但是,饮食应该怎么控制呢?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东西不能吃?这些问题困扰着众多的糖友!下面让我来给大家讲讲糖尿病饮食手掌法则。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血糖控制至关重要,为了保持血糖稳定,让患者在掌握饮食原则的同时也享受美食[1]。经大量的研究显示,手掌法则较常规糖尿病饮食治疗而言,患者的依从性更好、血糖达标率更高。
认识“手掌法则”
“手掌法则”是一种直观且易于操作的饮食分量管理工具,其科学基础在于利用人体自身的部位——手掌、拳头等作为参照,来大致估算各类食物的适宜摄入量。这种方法基于以下几个关键点:
1.个性化与直观性:每个人的手掌大小、拳头体积等身体特征与其能量需求及食物摄入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使用自身部位作为衡量标准,能够更个性化地控制食物分量,避免了统一标准可能带来的不适配问题。
2.简化计算:传统的食物分量计算方法往往需要精确称量或计算热量,这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可能不太现实。“手掌法则”则简化了这一过程,使得在任何场合下都能快速估算出合理的食物摄入量。
3.促进平衡膳食:通过手掌、拳头等身体部位来估算不同食物类别的摄入量,有助于实现膳食的多样化与平衡。例如,拳头大小可以代表一份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面食)或蛋白质(如肉类、豆制品)的量,而手掌大小则可以用来衡量蔬菜或水果的摄入量。
4.心理学效应:使用自身部位作为参照,可能会增加人们对食物分量的感知和控制感,从而有助于减少过量进食的情况。
“手掌法则”
不仅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1.有血糖管理需求的人群:包括前驱糖尿病患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以及需要控制血糖水平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人群。通过“手掌法则”,他们可以更精确地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
2.追求健康饮食的广大人群:无论是希望减肥、增肌还是保持健康体重的人,都可以通过“手掌法则”来合理规划每餐的食物分量,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素而不过量。
3.儿童与青少年:对于正在成长发育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合理的饮食分量对于促进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手掌法则”可以作为一个简单有趣的工具,帮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食物摄入量,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4.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食物的需求和消化能力也有所不同。“手掌法则”可以帮助他们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能量需求,合理调整饮食分量,避免过量或不足。
日常生活中
的饮食基本原则
饮食三注意:
1、定量摄入(合理分配三大营养素所占的比例)
2、饮食规律
3、饮食清淡
饮食四禁忌:
1、酒精类饮品
2、淀粉、高糖食物
3、高盐食物
4、辛辣食物
通常所说的三大营养素,指的是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但过多摄入不利于血糖的控制,过少摄入又增加了低血糖的风险,恰当的比例是占每天总热量的50%-65%。
脂肪是人体的能量储备,由于其提供的热量过高,每天脂肪摄入量占总热量的20-30%。
蛋白质是人体成分的物质基础,过少摄入会导致营养不良,过多摄入则增加肾脏的负担,恰当的比例是占每天总热量的15%-20%。
了解了三大营养素的每天总热量分配比例还不够,我们还要知道如何将这个比例落实到具体的饮食中。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膳食宝塔可以帮助大家了解每天吃多少食物合适。根据三大营养素的比例,我们需要对食物进行称重,如果糖尿病患者没有条件进行食物称重或是怕麻烦,那么可以考虑使用“糖尿病每日饮食手掌法则”估算食物重量,只需要几个简单的手部动作,既简单,又方便。
一起来学习手掌法则
01
1斤蔬菜两手捧(500g/天)
青菜、苦瓜、大白菜、黄瓜、萝卜
02
2两主食拳头大(100g)
五谷杂粮搭配吃
03
3钱油拇指尖端第一节
黄豆、花生、植物油,少用猪油和牛油
糖尿病人常吃这6种食油(菜籽油、橄榄油、亚麻籽油、米糠油、核桃油、芝麻油)轻松控糖!
04
4两水果拳头大
血糖稳定两餐加可吃苹果和西瓜
05
5份蛋白手掌大
瘦肉、鱼肉、和虾肉,牛奶、蛋白、豆制品
06
6克盐一瓶盖
一日三餐不增加
手掌法则糖尿病饮食教育方法简单,易于掌握,是大多数糖尿病人群易于接受的一种健康教育手段,能够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饮食管理的依从性,是一种更适用于基层医院糖尿病患者饮食教育的可行措施[2]。
作者寄语
通过分享“手掌法则”这一简单而实用的饮食管理工具,帮助您更好地控制血糖,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能维护良好的身体健康。记住,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手掌法则”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式来帮助您实现这一目标。愿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通过科学的饮食管理,拥有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再次感谢您的关注,让我们一起迈向健康之路!
“糖友”最适宜的降糖运动是它!效果强过散步,赶快动起来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血糖控制是每位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中绕不开的话题。药物、饮食、运动,这些看似简单的三件事,却构成了糖尿病管理的核心。而很多人会疑惑:“运动真的能降血糖吗?
到底什么运动才最适合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散步、慢跑、骑车,似乎都不错,但效果因人而异。而今天要介绍的这种运动,不仅简单易行、成本极低,更有研究证明,它在降血糖方面的效果甚至比散步还要显著。
答案是什么?就是力量训练!它看似与“降血糖”无关,但实际上,这种运动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和权威机构推荐为糖尿病患者的黄金选择。
很多人一提到力量训练,脑海中可能浮现的是健身房里挥汗如雨的肌肉男,但事实上,这种运动并不需要哑铃、杠铃,也不需要高强度的挑战。
哪怕是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动作,比如靠墙蹲、平板支撑、提腿起坐,都是力量训练的一部分。而它的好处,远不止强健肌肉那么简单。
糖尿病患者最核心的问题是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导致血糖难以被细胞有效利用。力量训练被认为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秘密武器”。
肌肉是人体最大的葡萄糖储存库,而力量训练通过增强肌肉质量,使这些“储存库”容量更大,利用效率更高。这就好比一块海绵,随着肌肉的增加,它吸收葡萄糖的能力也随之提升。
研究显示,规律的力量训练可以显著降低空腹血糖水平,还能帮助稳定餐后血糖波动。
更让人惊喜的是,力量训练的降糖效果并不需要漫长的等待。一些研究发现,仅仅两周的规律训练,就能看到胰岛素敏感性显著改善。这种短期见效的特点,使它成为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中十分实用的选择。
除了直接的降血糖作用,力量训练还有助于解决糖尿病患者容易面临的其他健康问题。比如,骨质疏松是很多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隐忧,而力量训练对骨骼有着显著的强化作用,能够提高骨密度,减少骨折风险。
此外,肌肉力量的提升还能改善身体的平衡性和稳定性,降低跌倒的可能性,从而间接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筋长一寸,寿延十年”,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拉筋,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力量训练的意义。筋骨强健,才能支撑健康的身体。
糖尿病患者通过力量训练强壮肌肉,不仅是在降血糖,更是在为身体的长久健康打下基础。
有人可能会担心:“我年纪大了,能做这些运动吗?”其实,这种误解正是力量训练推广中的一个障碍。力量训练并不等于高强度的竞技运动。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完全可以从非常简单的动作开始,比如椅子辅助下的半蹲、站立时的踮脚、墙壁上的俯卧撑。
这些动作看似轻松,但只要坚持,每天做上十分钟,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随着身体适应,还可以逐渐增加难度,比如使用弹力带辅助训练,或者尝试轻重量的哑铃动作。
当然,任何运动都需要科学规划,力量训练也不例外。糖尿病患者在开始之前,最好先咨询医生或专业的运动指导师,确定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案。
训练时要注意控制强度,不要过于追求“肌肉酸痛”的感觉,而是以舒适为主。
运动后,还需要密切关注血糖的变化,特别是有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患者,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如果运动中出现头晕、心慌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停止,并及时补充食物。
力量训练的另一个好处是时间灵活,不受场地限制。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很多人没有时间去健身房,但力量训练完全可以在家完成。
哪怕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比如早上起床后的十分钟,或者晚上看电视的间隙,都能进行。坚持下来,一周只需要两到三次的训练,就足以对血糖管理产生积极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力量训练还能够改善心理健康。长期的糖尿病可能会让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而力量训练通过激发体内的“幸福激素”——内啡肽,帮助缓解压力、提升心情。
这种身心结合的益处,让它成为一种“全方位”受益的运动方式。
近年来,关于力量训练对糖尿病益处的研究越来越多。一项发表于《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的研究指出,与单纯的有氧运动相比,力量训练对血糖的控制效果更加稳定,尤其是在减少夜间低血糖方面表现突出。
而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也在其最新的指南中明确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进行两次力量训练,作为日常运动的重要补充。
对于中国的糖尿病患者而言,力量训练的推广还需要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人习惯了散步、打太极等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而对力量训练存在误解,觉得“太累”、“不适合”。
但事实上,只要科学进行,力量训练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并不比散步差,而且它的效率更高,能让患者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大的健康收益。
糖尿病管理是一场持久战,而力量训练就像一把潜力巨大的“武器”,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改善生活质量。无论是年轻患者,还是上了年纪的“糖友”,都可以通过这种简单的运动方式,为自己的健康加分。
与其担心复杂的运动技巧,不如从今天开始,在家试试靠墙蹲、踮脚站这些简单的力量训练动作。
坚持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不仅血糖更稳定,身体也变得更有活力。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力量训练这把“利器”,为健康的未来铺平道路。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