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判据(糖尿病简单判断方法)
基于作战决策链破译认知战密码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基于作战决策链破译认知战密码
■吴中和 朱小宁
引言
认知是作战决策与行动的基础。认知战是在认知域进行的对抗活动,目的是攻击敌知识体系、社会意识、民心士气等,打乱其判断与决策,使其丧失决策优势与行动优势。深化认知战研究,破译认知战密码,关键是嵌入作战决策链,探究如何影响和干扰敌决策链的认知活动,致敌形成不实的观察、错误的判断和糟糕的决策,从而充分掌控认知主动权。
眼见为虚,改变事实
观察是认知的起点。无论何种战争,面对任何对手,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即为观察。这里的观察是一个广义概念,是关于获得敌对方所有相关信息的一切活动。正如人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事物一样,观察依托战场感知系统,根据主体需要从战场环境中获得相关数据与信息,为判断和决策提供“原始材料”。观察通过情报、侦察、监视等活动,尽可能多地获取敌对方各方面的事实信息与材料,并将其转化为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和传感器信号等。
古今中外的战争史表明,指挥的本质是对确定性的无尽追求,包括敌军部队状态和意图,天候、地形等影响作战环境的种种因素,以及己方部队的状态和行动。因而,高效的指挥在于廓清每个要素,然后将其整体协调起来行动,达成最佳作战效果。而人的判断决策,很容易受信息的不确定性干扰。在观察阶段,认知战的关键就在于,使敌人对己方各种作战要素观察不清、观察不全、观察的信息失真混乱,缺乏真实信息或准确理解,从而从源头上削弱敌方对作战决策确定性的追求。
观察认知战的措施,除了通常的信息战方法,如伪装、干扰、欺骗、静默等,还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制造复杂局面。战争本来就充满复杂性,通过制造复杂性,增加战场的迷雾和阻力,使敌人无法观察到真实具体情况。如,通过在陆、海、空、天、网络等多维作战域制造各种事件与行动,并作无规则变动,可有效增加敌方观察的难度。二是干扰观察认知。观察不是毫无目的的,是基于一定认知进行的,认知决定需要观察哪些信息、采取何种侦察活动等。如,在观察活动中,通过干扰行动,影响敌方观察活动的注意力,使其失去聚焦本质问题、关键问题的观察能力,进而使其始终无法获得关键信息。三是塑造事实叙事。塑造事实叙事,就是根据认知战需要,重新表述、组合、编排、再建构事实,这些事实要么是无中生有,要么是突出事实中的某些细节、要么是难以查实和检验等,使其观察材料中混杂于虚构事实,观察的事实与客观事实相距甚远。四是保护特定知识。知识保护是认知战的重要方面。主要内容有:指挥员决策风格,作战理论推理过程、前提与假设,关键战术思想与作战原则,关键决策程序、机制与方法,信息分析方法特别是一些算法、密码等。
瞄准判据,误导判断
战场上,简单的观察和数据收集并没有太多意义,只有对这些数据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地分析,进而得出各种判断,才会推动形成作战决策。如第二次世界大战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有关日本关东军的信息多而杂乱,最后经过缜密分析,得出“苏联在远东地区可以认为是安全的,来自日本方面的威胁已排除”的判断后,才决定将远东方面的部队调往莫斯科,参加莫斯科保卫战。判断是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推理而得出的相应结论,主要包括:一是事实判断,通常用描述性语言表达,如当前形势、敌方的战场部署、战场态势等;二是价值和关系判断,通常用评价性语言表达,如威胁评估、关联分析、趋势预测等。
判断认知战,实际上是围绕判据展开的一种博弈。通常情况下,判断是基于判据产生的,没有判据,就不会有判断结论。一个人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往往基于一些医学指标,这些指标就是判据。推理的前提与假设,实际上也是基于判据。一战中流传的“波斯猫的故事”,从一只波斯猫判断出指挥所位置,就包含着一系列判据:周围没有村庄,不可能是普通平民养的猫;战场上炮声隆隆,不可能是谨慎避人的野猫;波斯猫是名贵品种,养猫的人职位不低;猫每天固定时间出现,指挥所应该就在猫出没附近。因此,干扰判断就是瞄准判据进行信息产品设计与生产,使其获得的事实与判据不匹配,或者尽量减少自己与判据相关信息的泄漏,从而使敌方无法判断或做出错误的判断。
干扰判据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干扰以经验为基础的判据。根据敌方经验,制造“虚拟事实”,使其判断失误。如马陵之战中孙膑日减半灶以诱庞涓,就是典型的例子。因为根据经验,灶与军队人数成正比,日减半灶说明人数在减少,减少的可能性是士兵伤亡较大,从而得出战力减弱的判断。二是干扰以知识体系为基础的判据。此类知识,包括敌方的常识、概念、原则及一些假设等。如1973年10月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最初的失利在于对战局的误判,认为只要自己的空军仍然处于优势地位,对方就绝对不敢进攻。但是,埃及开始采用新的军事技术,运用移动式地空导弹撑起一张空中防御网,部分抵消了以色列的空中优势。三是干扰以普遍文化为基础的判据。即根据敌方文化特征,设计相应信息与行动,使其因文化差异而产生误判。据国外资料介绍,冷战时期美国曾研究了“苏联行为的根源”,因此从文化与行为上入手做文章,诱使苏联产生战略误判。四是干扰以方法论为基础的判据。概括、类比等是判断的基本方法。针对方法论的认知干扰,就是使对方难以了解事实,无法与已知事实类比;将因果关系复杂化,把事实因果、心理因果、条件因果、社会因果等混淆起来,无法实施因果判断;减少可能的征兆和现象,使其无法看透本质,无从进行准确判断。
着眼过程,影响决策
作战决策,是针对作战目的和企图,经过观察和判断,将各种因素综合起来,推导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战争或冲突行为,具有博弈、竞争和对抗属性,因而决策即是博弈。决策解决的是干不干、怎么干,达到什么目的或终止状态等关键问题。在信息化局部战争中,以行动为中心逐步取代以计划为中心,要求从数据中心战、信息中心战、知识中心战上升为决策中心战,作战决策更成为敌我双方竞逐的主要领域之一。
决策认知战,就是瞄准决策过程中敌方认知进行攻击干扰,以影响决策质量和效率。决策受到决策者本身知识结构的影响,如果认知发生偏执或知识储备过时,即使判断正确了,仍然得不出好的决策。决策过程包含了知识结构的运用和变化过程,主要涉及程序性知识和概念原理性知识,前者包括决策程序和方法、决策机制与评估方法等,后者包括对战场态势、制胜机理、作战概念、作战法则、武器装备性能的认识等。因而,对决策过程中的认知攻击,将大大影响其决策速度和质量。
影响决策认知战的主要途径有:一是挤压认知决策空间。观看网球比赛时,经常会听到非逼迫性失误和逼迫性失误的解说,逼迫性失误是指由于给对手造成压力引起的失误。干扰认知决策环境,就是给敌方认知决策以压力,从而挤压认知空间,削弱认知力,以逼迫敌人决策出现失误。如,通过虚实相间的决策活动与行动,让对手陷入决策困境,致其增加出现低水平决策的概率。二是攻击理性认知。包括:其一,干扰对威胁与机会的认知。军事史上许多失败的战例,都是误判战场上的威胁与机会引起的。无论轻视敌人,还是高估敌人,都会形成与客观实际不一样的决策预期,导致不利的行动结果。其二,攻击作战理论与条令。如通过提出相克的理论、刻意渲染敌条令的漏洞、放大敌方作战行动的不利效果等,引起敌方对自身理论与条令的怀疑。其三,针对程序性知识。包括决策的机制、程序与方法,方案评估与作战评估方法,辅助决策系统、算法、思维等,攻击其中存在的弱点,也会引起决策失误。三是干扰非理性因素。对非理性因素加以利用,往往会造成决策陷阱,如群思陷阱、自负陷阱等,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二战中盟军曾多次成功实施的战略欺骗,就是利用了敌方模棱两可和误导性迷惑分析,让错误的决策胜出的概率增大。
服刑23年4判死缓终获无罪,金哲宏:这么多年不知自己是人是鬼
听到宣判后的金哲宏没有流泪,只是一直在感谢检察官和法官。“出事以后,我就一直在等待这个结果的到来。”金哲宏说,他没有杀人,他认为自己只要活着,就会证明自己的清白。
全文5298字,阅读约需10.5分钟
▲昨日,金哲宏(左二)与代理律师和儿子在法院门口合影。 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1995年9月29日,永吉县双河镇新立屯一年轻女性遇害后,27岁的金哲宏被锁定为嫌犯起诉至法院。案件经历5年审理,法院最终判处其死刑缓期2年执行,服刑期间,金哲宏持续申诉。
2018年11月30日上午,吉林省高院再审改判,宣告50岁的吉林男子金哲宏无罪。
此前,法院四次判处金哲宏死缓。截至目前,金哲宏被关押23年。案件的代理律师表示,金哲宏案会让更多案件的当事人看到申诉的希望,同时其表示,我国应建立更快速的冤案平反机制。
4次获刑死缓 再审改判无罪
1995年9月29日,永吉县双河镇新立屯女青年遇害后,27岁的金哲宏被作为嫌犯起诉至法院。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后,金哲宏被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缓。
多份判决书载明了金哲宏被认定杀人的过程:1995年9月10日17时许,被害人李某乘火车从双河镇去永吉县城,途中遇到摩的司机金哲宏。李某出价5元,让金哲宏将其送到了双河镇的邵家村去见朋友,而朋友不在家,金又将其带回双河镇,还将其带至母亲家中为她做饭。金哲宏见李某“作风轻浮,顿生淫念”,在将李某送往旅店的途中,将李领至空处说:“给你30块钱,咱俩玩一下?”李要价100元,金见其不答应,便将李摁倒在地与其发生了关系。事后李称要上派出所告他,金唯恐事情败露,便将李摁倒,用左腿膝盖压住李的嘴,双手卡住李的颈部,过了五六分钟,看见李没气了才放手。其后,金哲宏把李某放到自己的摩托车后座上,将李某抛到了铁道附近的一处泥沟里,并用泥土等掩埋。
1996年11月9日,吉林市中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金哲宏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宣判后,金哲宏提出上诉。吉林高院于1997年12月1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于1998年8月4日再度宣判金哲宏死缓,金哲宏再次上诉,吉林高院于1998年10月21日再度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00年5月29日判决再次认定金哲宏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宣判后,金哲宏不服,提出上诉。吉林省高院此次裁定,驳回金哲宏上诉,并核准了其死缓判决。
判决生效后,金哲宏服刑期间持续申诉。
2018年3月26日,吉林省高院决定对该案再审。2018年10月15日,案件召开了庭前会议,10月24日法院不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
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再审查明:1995年9月10日17时许,吉林省吉林市双河镇二社村民被害人李某乘火车去吉林市口前镇,途经长岗站下车,在双河镇黑石村租乘被告人金哲宏驾驶的摩托车前往双河镇后失踪。1995年9月29日8时许,双河镇村民南秉七在新立屯北吉沈铁路南侧树林内发现一具女尸。经公安机关现场寻访、调查,李某亲友辨认,确认死者为李某。经鉴定,李某系右前额受外力打击,昏迷状态下吸入大量泥沙,阻塞气管、支气管,使气管强痉挛收缩引起窒息而死亡。
吉林省高院认为,原判认定金哲宏犯故意杀人罪的主要依据是金哲宏的有罪供述与在案其他证据能够相互印证。但是,综观全案,本案缺乏能够锁定原审被告人金哲宏作案的相关证据,金哲宏的作案时间、作案工具和作案动机不能确认;被害人死亡时间不能确认;金哲宏有罪供述的真实性存疑;原判据以定案的证据没有形成完整链条,没有达到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也没有达到基本事实清楚、基本证据确凿的定罪要求。
法院判决撤销原审裁判,并宣告金哲宏无罪。
▲“吉林高法”通报金哲宏(红)案改判无罪。
金哲宏每次见律师都说“千万别放弃我”
2018年11月30日上午10点,金哲宏手拄双拐,在律师与儿子的陪同下走出了吉林省高院的大门,在离开法庭时,他换上了儿子为自己准备的一身新衣。“你现在内心有什么感受?”走出法院大门时有媒体大声问,金哲宏脸上浮现出一丝笑容,随即表示“现在还没什么感觉”。
这是23年来金哲宏难得的笑容,50岁的金哲宏曾经当过兵,再审宣判前,与金哲宏接触过的人说,说到案子他总是在哭。
2014年开始介入案件的律师袭祥栋说,每次会见,金哲宏都是在哭,泪流满面地对律师说:“千万别放弃我!”
法院决定再审后他也在哭:2018年5月9日,律师袭祥栋讲述了金哲宏接到再审决定后的状态:“下午两点,我在吉林某监狱会见室见到金哲宏,他在管教的陪同下拄着双拐颤颤巍巍走到会见窗口,见我就抹眼泪抽泣,并伸手从衣服里拿出揣得皱皱巴巴的再审决定书递给我,‘袭律师,我等了23年的这张纸,总算拿到了。我看了当场嚎啕大哭,把管教们都吓坏了,问是不是又给维持(驳回)了?我说要再审了!当时我哆嗦得都签不成字,浑身发抖,法院的俩人一直安慰我,不让我情绪激动,让我耐心等着开庭。我回到监区一直哭,反复看这个再审决定书,都没睡着觉’”。
再审开庭时,金哲宏提到案情,在法庭上几次失声痛哭。
听到宣判后的金哲宏没有流泪,只是一直在感谢检察官和法官。“出事以后,我就一直在等待这个结果的到来。”金哲宏说,他没有杀人,他认为自己只要活着,就会证明自己的清白。在拿到宣判结果后,金哲宏表示,自己目前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在监狱中曾经犯过一次脑梗,回家后需要进一步调养身体。
此前,金哲宏的弟弟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曾回忆,“哥哥出事被带走后,母亲几乎不吃不喝不睡,天天到路口去等儿子,生病半年后身故。母亲临终前还一直嘱咐说:‘一定把大宏(金哲宏)救出来啊,他没杀人!’”
“我母亲因我的事没能合上眼。”金哲宏说自己回家后,最先要做的,就是去拜一下父母,提到这些,金哲宏在无罪宣判这天首度哽咽了。
吉林高院:作案动机、杀人手法和死亡时间均不清
通过梳理记者发现, 1997年12月1日,吉林高院将案件发回重审时,曾在函件中要求中院查清五大问题:
在法院昨天的判决中,对五大问题给出了答案。吉林高院在判决中认定金哲宏杀死被害人李某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理由如下:
首先,现有证据只能证明金哲宏曾与李某接触,但无法证明其实施了杀人行为。
第二,金哲宏的有罪供述不稳定,前后矛盾,且无其他证据佐证。金哲宏在侦查阶段共有21次供述,其中9次供认犯罪,12次否认犯罪。在审查起诉和侦查阶段,均否认杀害李某。关于作案时间、作案地点、作案方式等前后供述不一,在作案细节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供述,且均无其他证据佐证,故金哲宏的有罪供述不能成为定案依据。
第三,原审裁判认定金哲宏杀人动机事实不清。根据金哲宏的有罪供述,其与李某发生性关系,因李某认为给付钱款过少欲告发,遂将李某杀害,并供述与李某发生关系时已射精,但鉴定意见证实在死者阴道分泌物中未检出精子。故金哲宏的杀人动机不清。
第四,被害人李某的死亡时间不清。证人证言证实,李某自1995年9月10日17时后失踪,9月29日发现尸体,中间间隔19天,法医也未能证实其具体死亡时间。现无法认定李某的死亡时间,更无从证明金哲宏是否占有作案时间。
第五,金哲宏加害被害人行为的事实不清。鉴定意见证实,李某右额受到外力打击,金哲宏曾供述用木棒打李某致其昏迷后将其抛于沟内,而其供述的杀人现场和抛尸现场均未提取到木棒。金哲宏曾供述,在掩埋李某时,抓李某的头部朝地上磕碰两下,但根据现场勘查笔录证实,李某尸体位于一河沟内,将头部朝地面磕碰两下,无法形成其头部伤情,故金哲宏加害被害人行为的事实不清。
吉林高院认为,金哲宏犯故意杀人罪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检察机关提出依法改判,金哲宏及其辩护律师建议改判金哲宏无罪的意见,予以采纳。经审委会讨论决定,撤销原审判决,改判金哲宏无罪。
法院同时表示,该案后续的国家赔偿等工作将依法启动。金哲宏的律师称,11月30日上午案件宣判后,吉林省高院负责国家赔偿的法官已经与律师初步进行了沟通。
代理律师:呼吁国家建立快速的冤案申诉平反机制
案件宣判结束后,金哲宏着重对为自己提供帮助的律师表示了感谢。金哲宏的代理律师之一李金星2014年开始介入此案件,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金哲宏获无罪宣判,他要对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和吉林省高院表示感谢,是他们的工作让案件可以启动再审程序,同时还要感谢对案件做过推动的法学家和前几任律师以及志愿者。
“金哲宏案件会给其他冤案的当事人带来很大的希望。”李金星律师说,在他代理的部分申诉案件中,当事人“平冤”的时间从再审启动到落判大概要三四年,如果算上之前的申诉程序则花费的时间更长,因此他呼吁国家能够尽快出台更加快速的处理冤案申诉的机制,让更多的当事人感受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金哲宏儿子:需要时间与父亲互相熟悉
前天晚上7点,金哲宏的儿子金永鑫开车从吉林赶到长春。此前,他的叔叔和姑姑都曾回国旁听案件再审开庭,而此次由于时间较短,家属中只有金永鑫一个人到场。
昨天上午8点20分,金永鑫与两位律师一起从酒店前往法庭。当律师接受采访时,金永鑫双手缩在袖子中一言不发地站在旁边,当被问到什么心情时,他回答说:“紧张”。
金永鑫说,父亲出事的时候,自己刚刚两岁多,大学以后开始着手帮父亲申诉,这些年经常去监狱探望父亲,但聊的主要是案件方面的事情,探视时间往往很短,有时候人多,父子俩仅有五分钟的见面时间。
大概十年前,金永鑫母亲与金哲宏离婚,目前已经改嫁,所以,金哲宏获释后,更多的事情等着金永鑫去做。“我们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彼此先熟悉一下。”金永鑫说,对于以后的生活,他表示“顺其自然”。
昨天早上长春气温在零下4℃左右,宣判结束后,金永鑫从法庭快步走到车旁,将为父亲准备的新衣取出带回到法庭,他唯一有些耿耿于怀的是,新衣是10月24日开庭时候就准备好的,当时做好了父亲获释的准备,而宣判日期比预计晚了1个月,这些衣物不知道父亲够不够用。
金哲宏:“只有活着才能把事情说清”
昨天宣判过后,金哲宏回到监狱办理手续的途中吐了,他自己总结是“没吃早饭,也很久没坐过这么长时间的车了”。晚间,休整了几个小时的金哲宏接受了新京报的采访。
▲昨日,宣判无罪后,金哲宏走出法院大门接受媒体采访。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我把名字改成‘宏’是为了申冤”
新京报:案件发生后你一直不认罪,那么案卷中有罪供述是怎么形成的?
金哲宏:有罪供述我都不知道怎么来的,只要头脑清醒,我就实事求是,不承认自己有罪。
新京报:还记得第一次宣判时候的情形吗?
金哲宏:第一次宣判的时候,天不作美下起了小雪,对一个认为自己没罪的人来说,我自己是含着眼泪,当时来了灵感,写了自己第一首原创歌曲。
新京报:判决书上写你的名字是“金哲红”,但目前媒体都报道你叫“金哲宏”,为什么会有两个名字?
金哲宏:我本来叫金哲红,1995年被抓后他们说我杀人,我当时想要申冤一定要跟律师说。我写“金哲宏”实际是想表达“金打口冤”(原话)的意思,原来是想写“冤”字。
新京报:那么以后准备用哪个名字?
金哲宏:既然这个宏字给我带来这么多贵人,那我以后就用这个字吧。
“绝望过,但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新京报:在监狱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金哲宏:不提了吧,这么多年,我不想说,我今天去办手续的时候,有个管教跟我说“你能出去不容易啊!”我刚进去的时候腿被打得……有个年轻的狱警帮我脱线裤,脱到一半他哭了,然后说“叔,我脱不下去了”,当时都粘在一起了。
新京报:当时有什么可以缓解的方式吗?
金哲宏:当时可能求助石英钟吧。石英钟不会说话,但它能让我坚持一秒一秒。
新京报:是从什么时候看到了希望?
金哲宏:我不是看到希望,因为我坚信,这事儿我没做。
新京报:绝望过吗?
金哲宏:绝望也有过,但是我想明白最终还是要活着,活下来就有机会把事情说清,死了就什么都做不了了。
新京报:在监狱会做些什么?会关注跟冤假错案有关的信息吗?
金哲宏:关注,国内有关疑罪从无的规定出台后,我就关注了国内“疑罪从无”被认定无罪的第一案,还有刘强案,可能互联网上都找不到,我曾经向最高法刑法研究室的工作人员求助过。
新京报:收到再审决定时候是什么反应?
金哲宏:看到再审决定的时候,我没控制住,我看到两个来送决定的法官嗷嗷地哭,把他俩都哭愣了。管教过来问我,我说再审决定下来了,管教说“好事儿啊”……我没法说,对一个没有经历过的人没法理解再审是什么。
新京报:再审到宣判这一个月是什么感觉?
金哲宏:感觉像把我放在火上烤,有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人还是鬼。
新京报:今天宣判是什么感觉?
金哲宏:宣判没感觉了,真的没感觉了。
“我现在对‘家’没有概念”
新京报:回家后会马上去拜父母吗?
金哲宏:目前想的是先照顾好活人吧。我虽然和原配妻子离婚了,但我回家之后还是要去看看她的父母,给两个老人交代一下,认个错,毕竟因为这事,他们家因为我受到了不少影响。
新京报:你妻子等了你很多年,对于离婚你能释然吗?
金哲宏:没什么的,我们之前感情非常好,离婚是我提出来的,没这事我肯定不能要求离婚。
新京报:现在对家这个字是什么感觉?
金哲宏:对家没有概念。考虑不到什么叫家了。
新京报:你出事的时候儿子才两岁,对儿子是什么感觉,觉得陌生吗?
金哲宏:没有,儿子就是儿子,就是长大了,对他我很满意,我希望他不管学什么、做什么,都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新京报:身体怎么样?以后有什么打算?
金哲宏:身体不是很好,最严重的应该是糖尿病。目前打算先把身体调养好。然后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还是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事。
新京报:有没有特别想做的事?
金哲宏:这些年我唯一没放下的就是作曲,看看能不能从这个爱好开始做起。
新京报:目前最想感谢哪些人?
金哲宏:感谢帮助过我的律师,感谢关心我的媒体,还要感谢我的一个同学,这么多年一直在帮我奔走。我还为律师写了首歌,叫《萍水相逢的缘分》。
新京报记者 王巍 吉林长春报道
值班编辑 花木南 吾彦祖
湖南两院院士湘籍在湘院士盘点
两院院士是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统称。中国科学院于1949年成立,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能够进入两院成为院士是对学者荣誉的肯定。经过这些年的积累,截至目前,全国各省两院院士总量呈现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江苏(463人)、浙江(395人),第二梯队是:山东(157人)、广东(149人)、湖南(147人)、福建(141人),第三梯队是:安徽(124人)、河北(109人)、湖北(96人)、上海(86人)。湖南在全国的院士总数来看处于中间偏上的位置。
两院院士风采
目前湖南共有147名两院院士,这些都是我们湖南的宝贝。其中有部分院士在湖南省外服务,有部分在湖南省内服务。根据笔者的统计,目前在湖南省内的两院院士有91人,其中科学院院士有60人,工程院院士有31人。来自湖南浏阳的黎鳌、黎磊石、黎介寿是三兄弟,一门三院士,光荣倍至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盘点一下在湘的湘籍院士,欢迎大家补充、雅正。
怀念 袁隆平 院士
湘籍在湘科学院院士丁夏畦 湖南桃江人,数学家,1928年出生。现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应用数学研究所研究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丁夏畦 院士
邓起东 湖南双峰人,地质学家,1938年生。曾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现任该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起东 院士
丑纪范 湖南长沙人,气象学家,1934年生。长期从事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其有关的大气和海洋动力学的教学和研究。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丑纪范 院士
田奇㻪 湖南永定人, 地质学家,土家族,1899年生,1975年逝世。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1994年改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艾国祥 湖南益阳人,太阳物理学家,1938年生。历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
艾国祥 院士
刘大年 湖南华容人,历史学家,1915年生,1999年逝世。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刘大年 院士
刘昌明 湖南汨罗人,水文水资源学家,1934年生。1956年西北大学地理系毕业。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
刘昌明 院士
刘敦桢 湖南宝庆新宁人,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1897年生,1968年逝世。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刘敦桢 院士
刘新垣 湖南衡东 人,生物化学家,1927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1952年南开大学化学系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新垣 院士
向达 湖南溆浦人,历史学家,土家族。1900年生,1966年逝世。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
向达 院士
吕振羽 湖南宝庆邵阳人,历史学家,1900年生,1980年逝世。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吕振羽 院士
汤飞凡 湖南醴陵人,医学微生物学家,1897年生,1958年逝世。1957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全国生物制品委员会主任委员。
汤飞凡 院士
张友尚 湖南长沙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5年生。张孝骞院士的儿子。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院士。长期从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
张友尚 院士
张孝骞 湖南长沙人,内科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张友尚院士的父亲。1897年生,1987年逝世。1948年后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兼协和医院内科主任、中央研究院院士。
张孝骞 院士
李文采 湖南永顺人,钢铁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钢铁冶金的研究和科研组织工作。
李文采 院士
李达 湖南冷水滩人,哲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常务委员。1890年生,1966年逝世。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
李达 院士
李星学 湖南郴县人, 地质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1917年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
李星学 院士
李钧 湖南宝庆邵阳人,电离层物理与电波传播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30年生,1994年逝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主要从事电离层物理与电波传播方面的科学实验与基础理论研究,为中国电离层声重波观测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李钧 院士
李惕碚 湖南攸县人,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9年生。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李惕碚 院士
李薰 湖南宝庆邵东人,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常务委员,1913年生。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常委。长期领导开拓了铀冶金、铸造高温合金、难熔金属、高温物理性能测试、稀土在钢中应用等研究领域并取得重要成果。
李薰 院士
杨弘远 湖南长沙人,植物生殖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年生。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致力于植物生殖与发育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
杨弘远 院士
杨树达 湖南长沙人,汉语语言文字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885年生,1956年逝世。1947年被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杨树达 院士
杨国桢 湖南湘潭人,光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8年生。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国桢 院士
沈志云 湖南长沙人,机车车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兼中国工程院院士。1929年生。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
沈志云 院士
沈其震 湖南长沙人,医学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06年生,1993年逝世。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沈其震 院士
沈绪榜 湖南临澧人,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年生。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长期从事航天计算机及其国产芯片实现的设计工作。
沈绪榜 院士
苏纪兰 湖南攸县人,海洋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5年生。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河口港湾及陆架动力海洋学研究。
苏纪兰 院士
陈文新 湖南浏阳人,土壤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6年生。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
陈文新 院士
陈庆云 湖南湘乡人,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9年生。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有机氟化学研究工作。
陈庆云 院士
陈希孺 湖南长沙人,数理统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4年生。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长期从事数理统计学的教学与研究,涉及到线性模型、非参数统计、参数估计、Bayes统计等分支。
陈希孺 院士
陈星旦 湖南湘乡人,应用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7年生。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长期从事应用光学研究。
陈星旦
陈能宽 湖南慈利人,金属物理、工程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3年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和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能宽 院士
陈耀祖 湖南长沙人,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7年生,2000年逝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撰有有机分析和中草药化学研究方面的论文200多篇。
陈耀祖 院士
周光召 湖南长沙人,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9年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周光召 院士
周扬 湖南益阳人,文艺理论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08年生,1989年逝世。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长期担任党的宣传和文艺组织的领导工作,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周扬 院士
周其凤 湖南浏阳人,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7年生。1999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高分子合成及液晶高分子领域的研究。
周其凤 院士
孟少农 湖南桃源人,汽车设计制造专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15年生,1988年逝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创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孟少农 院士
金岳霖 湖南长沙人,哲学家、逻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常务委员。1895年生,1984年逝世。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出版有《金岳霖学术论文选》《金岳霖文集》等。
金岳霖 院士
贺福初 湖南澧县人,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62年生。。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细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
贺福初 院士
俞汝勤 湖南长沙人,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5年生。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的教学和研究,长于有机分析试剂和化学计量学研究。
俞汝勤 院士
唐守正 湖南宝庆邵东人,森林经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1年生。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院士。长期从事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管理和生物统计方面的科学研究。
唐守正
唐稚松 湖南长沙人,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5年生。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数理逻辑、自动机理论、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唐稚松 院士
曹建猷 湖南长沙人,电气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7年生,1997年逝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致力于铁道电气化教育和开发研究。
曹建猷 院士
曹镛 湖南长沙人,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1年生。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内最早从事导电高分子研究的科学家之一。
曹镛 院士
黄宏嘉 湖南临澧人,微波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4年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微波理论研究。
黄宏嘉 院士
黄松龄 湖南华容人,经济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898年生,1972年逝世。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黄松龄 院士
黄祖洽 湖南长沙人,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4年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对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成功、设计定型及其他一系列科学试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黄祖洽 院士
黄润乾 湖南衡山人,天文学家、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年生。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长期从事恒星物理研究。在双星非守恒演化、星风冲击波理论和星风物质损失等问题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润乾 院士
萧纪美 湖南凤凰人,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0年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合金钢、晶界吸附、脆溶沉淀、晶间腐蚀、断裂科学、氢损伤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
萧 健 湖南长沙人,宇宙线、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是中国高能物理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基本粒子物理实验方面的研究。
傅家谟 湖南沅江人,地球化学与沉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年生。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有机地球化学研究。
傅家谟 院士
曾昭抡 湖南双峰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899年生,1967年逝世。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晚年从事元素有机化学方面的研究。长于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制备。
曾昭抡 院士
谢义炳 湖南新田人,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7年生,1995年逝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提出空间不稳定性概念,鉴定了传统的斜压行星波不稳定性理论和判据。
谢义炳 院士
雷天觉 湖南浏阳人,机械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1913年生。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
雷天觉 院士
廖山涛 湖南衡山人,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0年生,1997年逝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基础数学,尤其是代数拓扑和微分动力系统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廖山涛 院士
翦伯赞 湖南桃源人,历史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常务委员,维吾尔族。1898年生,1968年逝世。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翦伯赞
黎念之 湖南湘潭人,化工分离专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32年生。1990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长期从事化工分离技术研究。
黎念之 院士
黎锦熙 湖南湘潭人,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890年生,1978年逝世。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宣传国语统一,言文一致,倡议推广普通话,普及白话文。
黎锦熙 院士
魏荣爵 湖南宝庆隆回人,声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1916年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长期致力于声学的教学和研究。
魏荣爵 院士
魏曦 湖南岳阳人, 医学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03年生,1989年逝世。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长期致力于回归热螺旋体、支原体的研究,为中国人兽共患病和微生态学学科奠基人。
魏曦 院士
湘籍在湘工程院院士文伏波 湖南桃江人,水利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25年生。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长期从事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施工、质量检查。
文伏波 院士
方智远 湖南衡阳人,蔬菜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9年生。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长期从事甘蓝遗传育种及其相应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方智远 院士
龙驭球 湖南安化人,力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26年生。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长期从事结构力学、弹性力学的教学和科研。
龙驭球 院士
朱建士 湖南长沙人,流体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6年生。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长期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和型号的物理设计工作,以及爆轰理论、爆炸力学领域的基础性研究。
朱建士 院士
朱之悌 湖南长沙人,林木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29年生。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部院士。长期从事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的教学与科研。
朱之悌 院士
刘大响 湖南祁东人,航空发动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7年生。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
刘大响 院士
刘更另 湖南桃源人,土壤肥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29年生。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长期从事稻田施肥、水稻持续增产等方面的研究。
刘更另 院士
刘耕陶 湖南双峰人,肝脏生化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2年生。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长期致力于药理研究,先后从事糖尿病、抗关节炎、肿瘤、动脉粥样硬化、抗肝炎药等课题的研究工作。
刘耕陶 院士
刘经南 湖南长沙人,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3年生。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长期从事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及卫星定位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
刘筠 湖南宝庆武冈人,鱼类生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29年生。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长期从事鱼类及水生经济动物的生殖生理的教学和研究。
张履谦 湖南长沙人,电讯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26年生。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长期从事雷达、电子对抗、空间测控技术和应用卫星等方面的研究、设计。
张履谦 院士
李国杰 湖南宝庆邵阳人,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3年生。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国杰 院士
何继善 湖南浏阳人,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4年生。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长期致力于应用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观测系统的研究和教学。
何继善 院士
范云六 湖南长沙人,分子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0年生。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委员。长期从事植物分子学和基因工程的研究,是中国基因工程和农业基因工程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范云六 院士
周后元 湖南衡阳人,化学药品合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2年生。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长期从事药物合成研究,先后主持负责糖精、维生素A、环己亚硝脲及卡氮芥、维生素B6和萘普生等重大产品的合成研究和工业化工作。
周后元 院士
姚绍福 湖南桃源人,飞航导弹总体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2年生。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长期从事飞航导弹研制工作。
姚绍福 院士
俞大光 湖南长沙人,电工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21年生。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长于电工基本理论的研究。
俞大光 院士
钟训正 湖南宝庆武冈人,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29年生。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直致力于建筑创作和研究工作。
钟训正 院士
夏家辉 湖南益阳人,遗传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7年生。199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夏家辉 院士
黄伯云 湖南南县人,粉末冶金学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5年生。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伯云 院士
彭司勋 湖南保靖人,药物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土家族。1919年生。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彭司勋 院士
彭先觉 湖南湘潭人,核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1年生。199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为我国核武器试验任务的顺利完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彭先觉 院士
蒋洪德 湖南长沙人,蒸汽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2年生。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叶轮机械流动机理研究和数值分析方面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蒋洪德 院士
曾士迈 湖南湘潭人,植物病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26年生。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长期从事植物病理和病害流行学的教学和研究。
曾士迈 院士
曾苏民 湖南双峰人,压力加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2年生。199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精密模锻工程技术研究工作。
曾苏民 院士
曾广商 湖南长沙人,飞行器导航与控制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5年生。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航天推力矢量伺服控制技术的主要开创者。
曾广商 院士
谭靖夷 湖南衡阳人,水电施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21年生。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长期从事水电施工。
谭靖夷 院士
潘自强 湖南益阳人,核辐射防护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6年生。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长期致力于辐射防护测量和监测方法体系、辐射防护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建立。
潘自强 院士
黎介寿 湖南浏阳人,外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24年生。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学部院士。长期从事临床外科学研究和实践,侧重胃肠外科领域研究,尤擅长肠外瘘的治疗。
黎介寿 院士
黎磊石 湖南浏阳人,肾脏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26年生。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学部院士。长期从事寄生虫病及肾脏病的诊治与研究。
黎磊石 院士
黎鳌 湖南浏阳人,烧伤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1917年生。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学部院士。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称号。长期从事烧创伤的系统研究、诊断和教学,为国内烧创伤防治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黎鳌 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