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DG糖尿病(ifh糖尿病)

医脉通内分泌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治疗新思路?益生菌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的成功案例

作者:周雪 天津市海河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导读: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可行么?

近日,Clinical Case Reports期刊刊发的两则病例(常规治疗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益生菌干预后病情明显改善),为临床拓展糖尿病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分享其中一例)。证据表明,益生菌辅助治疗糖尿病并非天方夜谭,但对益生菌品种的正确选择是关键。

病例描述

患者,女,71岁,确诊为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118 mg/dL(正常值100 mg/dL),胰岛素水平14.4 IU/mL(正常值7 IU/mL),于2018年12月入院接受治疗。体重90.3kg(BMI:32 kg/m^2),体脂42.7%。患者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和高血压病史,药物治疗控制稳定。

75g葡萄糖耐量检测结果显示,患者明显处于高血糖(图1A,三角形)和高胰岛素状态(图1B,三角形)。采用稳态模型评估(In HOMA-IR)计算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计算值为8.2(正常值为2.3)。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为6.3%(正常值为5.7%)(表1。

给予二甲双胍850 mg/天和低血糖指数、低脂、低热量饮食治疗干预。治疗期间,患者肝、肾功能正常[AST:25(10-40)IU/mL,肌酐:0.71(0.45-0.82)mg/dL]。未观察到糖尿病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皮肤病变或神经病变),持续服用甲减和高血压治疗药物,治疗为期8个月。

患者的糖尿病现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图1A-B,圆圈),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仍然很高,HOMA-IR值为7.9,HbA1c仍处于高水平。此时患者的体重为91.5 kg,体脂为43.1%。治疗宣布失败,遂添加益生菌作为糖尿病辅助治疗方案。

品种选择纳豆枯草杆菌(B subtilis natto)DG101,每天服用2毫升(约40滴),浓度为每毫升1×10^8 CFU,其他治疗方案不变。经过4个月的治疗,患者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明显下降,直至接近正常值(分别为95mg/dL和6.5IU/mL;图1A-B),HOMA-IR指数降至3.32,HbA1c水平也下降至接近正常水平(表1)。患者治疗结束时体重为89.5kg,体脂为41.1%。治疗期间,患者肝肾功能正常,无不良事件发生。

图1给予纳豆枯草杆菌B DG101辅助治疗之后患者胰岛素和血糖的变化

注:该图显示了在患者治疗前(三角形)、饮食加850毫克/天二甲双胍治疗8个月(圆形)以及饮食加二甲双胍850毫克/天加每日益生菌治疗4个月(方形)后口服75克葡萄糖的葡萄糖(A)和胰岛素(B)的血清浓度。在A中,健康患者的预期血糖水平应低于140毫克/分升。同时还显示了健康患者胰岛素水平的预期变化(B,钻石)。数值表示为平均值±SEM

表1 给予纳豆枯草杆菌B DG101辅助治疗后两名患者的HbA1c水平变化

注:HbA1c的血药浓度以三种情况的百分比表示:未经治疗,治疗1(改良饮食 二甲双胍)后,病例1和病例2分别治疗8个月和12个月;治疗2(改良饮食 二甲双胍 益生菌)后,病例1和2均治疗4个月。百分比值以平均值±SEM表示

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选择最常见的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可以么?

恐怕不行。

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进展受多因素影响,肠道微生物群在人体从摄入食物中提取能量的效率、食物在肠道停留的时间、粘膜免疫、肠道通透性和全身炎症等多个方面发挥作用,这些因素恰恰都与2型糖尿病有关。

有大量体外研究支持肠道菌群和益生菌具有预防/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减轻代谢性疾病严重程度的潜在作用。不过,近年来的临床试验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进一步分析,这些临床研究大多存在设计缺陷——摄入时没有考虑到益生菌的生存能力问题,若到达肠道时益生菌浓度不足,效力自然难以把控。例如,有研究中用到的益生菌——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统称乳酸菌,LAB,属于厌氧菌,对氧气极其敏感),由于氧气对其的致命影响可能会使活性益生菌的数量大幅减少。

但另外一种类型的益生菌——芽孢杆菌属(即枯草芽孢杆菌、克劳斯芽孢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受氧气的影响不大,性质较为稳定,能够安全穿过胃部到达肠道,在肠道达到有效浓度的益生菌水平。此外,枯草芽孢杆菌能够在肠道环境中形成稳定和持久的生物膜(大多数LAB缺失),这种生理特性是其对真核宿主产生有益影响的关键。在本文的两则病例中,医生均选择了纳豆枯草杆菌(B subtilis natto)DG101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益生菌辅助治疗糖尿病,背后的机制是?

一种解释是益生菌孢子在人类肠道内萌发并形成生物膜,其产生的信号分子到达血液,有助于刺激葡萄糖消耗或促使葡萄糖运输到细胞内,以降低血糖水平。此外,研究团队猜测枯草芽孢杆菌相关的CSF21(或其他QS分子)可能参与了益生菌的抗糖尿病作用,但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小结

鉴于疾病的复杂性,益生菌对2型糖尿病的确切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但至少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纳豆枯草杆菌(B subtilis natto)DG101与适当的药物联合,在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显示出了协同增效的潜力,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

爱尔眼科研究所唐仕波、肖佳研究团队报道世界糖尿病眼病研究趋势

糖尿病眼病(Diabetic eye disease)是一组眼部并发症,主要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糖尿病性白内障(DC)和糖尿病性青光眼(DG)。鉴于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的快速增加,DED的疾病负担预计将不断上升,这使得对该领域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爱尔眼科研究所唐仕波教授、肖佳教授团队在发表于《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23年10期的文章中,评估了2012年至2021年期间DED研究的动态,深入探讨了从研究资助到论文发表、临床试验和新药批准等多个方面的进展,为未来的研究和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唐仕波教授、肖佳教授团队认为,尽管过去十年中糖尿病和DED患者数量显著增加,但与DED相关的基础和转化研究相对薄弱,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DR领域。美国是资助DED研究最多的国家,其资金占比最大。但新治疗方法有限,仅有极少数新药获得批准。研究还强调国际合作在DED研究中的重要性,尤其是美国和英国在国际合作中占据核心地位。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研究需求,呼吁全球科学界加大对DED研究的资金支持、促进国际合作,并加强对DED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支持,以提升糖尿病患者眼部并发症的治疗水平。鼓励密切合作,积极参与新药物的研发,为DED的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选择。总之,该研究全面分析了全球DED研究趋势,为未来的研究和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凸显了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以满足迫切需求的重要性。

摘要:糖尿病眼病(DED)是糖尿病患者的一组眼部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糖尿病白内障(DC)和糖尿病青光眼(DG),其最新的全球流行病学信息尚需进一步完善。文章收集了美国、中国、日本、英国、西班牙、德国和法国这7个国家与 DED 相关的研究基金信息;所有 DED 期刊论文均来自 Web of Science 和 PubMed 数据库;所有注册临床试验均来自 ClinicalTrials 数据库,以及 2012-2021 年期间美国、中国、日本和欧盟机构批准的新药信息。2012-2021 年间,在 2288 项有关 DED 的政府研究基金中,DR 占了绝大多数(89.53%),其次是 DME(9.27%)。美国提供了最多的研究经费。在不同的国家,DR 和 DME 拨款的研究目标多种多样。此外,美国在研究成果方面占主导地位,发表的论文占全球 DED 论文的 17.53%,被引用次数占总数的 22.58%。美国和英国在 DED 研究方面的国际合作居于领先地位。在415项临床试验中,DME是药物开发的主要疾病(58.19%)。大约一半的试验(49.13%)是关于血管生成的。然而,获批的眼科药物(1830 项中的 40 项,占 2.19%)和 DED 药物(1830 项中的 3 项,占 0.02%)数量很少。说明过去十年中,与 DED 相关的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并不活跃;新的治疗方法和新批准的药物很少。

文章来源:Yuan Y, Ji S, Song Y, Che Z, Xiao L, Tang S, Xiao J (2024) Global trends in diabetic eye disease research from 2012 to 2021. Neural Regen Res 19(10):2310-2320.

专家提醒您: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筛查的重要性

糖尿病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大血管病变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2型糖尿病无特效治疗方法,且大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累及重要动脉斑块的患者,显著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可能引起肢体缺血,对患者的危害极大,如果对颈动脉斑块的高危人群进行有效的筛查,积极做好有效干预措施,能够提高控制效果。

糖尿病的并发症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其中血管病变是糖尿病重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尤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凶险,愈后效果不理想,是造成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对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进行早诊断、早干预显得尤为重要。颈动脉超声检查由于可操作性和无创等特点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是无症状颈动脉硬化的重要检测方法。超声观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是反映冠状动脉、脑动脉及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窗口,可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预测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全身性、弥漫性的血管壁病变,主要是在大中动脉血管壁内有大量胆固醇酯堆积,进而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有学者认为高血糖、高尿酸血症、高血脂、高凝血状态与颈动脉斑块有着密切相关性。刘源香、杨继国等专家认为TC、TG、LDL-C、纤维蛋白原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主要因素。

01血糖异常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高血糖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高血糖可激活内皮细胞的蛋白激酶C(PKC),尤其是PKCa对U激黏附分子的内皮表达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诱导白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加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另外有研究显示血糖波动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其机制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水平升高等因素有关。Quagliaro等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发现,与稳定性高糖组相比,波动性高糖组的氧化应激标志物硝酪氨酸(NTY)、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及细胞凋亡水平均显著增高,提示血糖波动较稳定性高糖状态对氧化应激的促进作用更强,对血管内皮细胞损害程度更严重。段建芳等专家认为,在控制血糖平均水平的基础上减轻血糖波动可以延缓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02血脂异常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主要原因是发生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可以使大量的非脂肪组织的脂肪酸释放和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下降,近而造成极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脂、总胆固醇水平增加而清除水平下降,造成脂质代谢紊乱。糖尿病患者餐后易发生脂质代谢异常,长期餐后血脂水平异常会造成大血管病变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另外吴毅明、黄颖欣、江美芝研究发现血脂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其水平高低会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否发生病变,改善血脂水平有助于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03血压异常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高血糖对血压影响的机理表明与高胰岛素血症有关,它能促使肾小管重吸收钠增加,使体内总钠量增加,导致细胞外液和血容量增加,机体为了维持钠的平衡,需通过提高肾小球灌注压,从而使血压升高;另外胰岛素使副交感活性减弱,增强交感活性, 提高心输出量、心率和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还可刺激H -Na 交换活性,使细胞内钠离子和钙离子增加,由此增强血管平滑肌对血管加压物质的敏感性,致使血压升高。高血压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高危因素之一,且收缩压水平高低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正相关。血压过高,造成血流对血管壁的冲击加大,会损伤血管内膜,内皮的功能受到影响后,存在血液中的脂质会更加容易沉积和粘附在血管壁上,这样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加重粥样硬化的发展。同样,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正常舒张功能受到影响,血管壁的弹性减弱,又会造成血压升高,二者之间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另外有研究表明,长期高血压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明确检测方法,筛选患者,落实筛查流程,统计筛查结果。

01明确筛查检测方法

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确定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尤其在显示动脉壁结构的变化上有优势,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02筛查标准

年龄大于50周岁;既往糖尿病病史;既往高血压病史;既往冠心病病史;其他的慢性病病史。(上述5项基本条件满足一项即可)。

03筛查流程

首先应由社区医生向社区居民科普宣传颈动脉斑块筛查的必要性,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的健康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随即进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筛查,对于筛查发现的中重度狭窄斑块患者,进一步转诊至医联体单位神经内科进行评估。

04筛查结果

244人进行颈动脉斑块筛查,斑块阳性127人,斑块阳性率52.04%,糖尿病患者中斑块阳性率59.6%。有效转诊人次9人,其中一人植入颈动脉支架。

颈动脉斑块筛查结果

2型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也是各种因素单独作用或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血糖、血脂、血压在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是个卒中大国,每年新发卒中约240万人,所导致的致死率、致残率极高,造成社会经济负担极重。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我们该如何进行有意义的筛查和防治,张雅萍医生建议做颈动脉超声的特色筛查和管理,并且管理好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房颤患者至关重要。颈动脉超声是诊断颈动脉壁病变的有效手段。颈动脉彩超不仅能清晰显示血管中膜是否增厚、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形成的部位和大小、是否有血管狭窄及狭窄程度、有无闭塞等详细情况;还能进行准确的测量及定位,还能对检测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结果进行分析。特别是可检测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存在,使患者得到及时预防和治疗。对于中重度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及时确诊,可以作为临床选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有力依据。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积极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糖尿病这样的高危人群。

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方案: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提供无创、简便、重复性好的方法。但在检测结果的分析中应提倡多参数分析,除相关血管段流速外,还得考虑搏动指数、频谱形态以及血流方向和血流回声等。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确定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同时关注患者本身的临床症状,筛查出高风险患者,积极做好防控。

参考文献

[1] Matsumoto K, Sera Y, Nakamura H,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common carotid arterial wall thickness and ischemicstroke in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 . Metabolism,2002, 51( 2) : 244-247.

[2] 赵越,余江毅.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J] 医学综述,2009,15(3):428-431

[3]张伟萍,应荣斌,何宇平.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壁粥样硬化的相关生化指标研究 [J] 浙江实用医学,2006,08(11):237—238.

[4]刘源香,杨继国.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体质类型分析与危险因素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03):271-274.

[5] Quagliaro L,Piconi L,Assaloni R,et al. Intermittent high glucose enhances apoptosis related to oxidative stress in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the role of protein kinase C and NAD ( P) Hoxidase activation[J].Diabetes,2003,52( 11) : 2795-2804.

[ 6] 段建芳,王艳妮,金凤钟等,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 [J] 心脏杂志,2018,30(2):173-176.

[7] 念馨, 2型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研究进展 [J] 医学综述,2010, 8(16):2341-2344.

[8] 吴毅明,黄颖欣,江美芝, 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患者HbA1c水平与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相关性探讨 [J] 慢性病学杂志,2017,18(1):24-26.

[9] 陈国伟 ,高血压与糖尿病 [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4):1999。

[10] 孙少平,阮威杰,陈荐.老年患者血压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2):2180-2181.

[11] 康花民, 王晓春, 李海涛.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4(2):184-186.

[12] 张贺彬, 汪强, 林胜文. 高血压及合并高脂血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超声评价[J].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2, 12(4):313-315.

[13] 张卫星. 高血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24):52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