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病里(糖尿病病里体现患者的焦虑吗)

英姐闲谈 0
文章目录:

说说糖尿病的病因和病理吧

糖尿病顾名思义:尿里面有糖了。事实上,早期的糖尿病人,尿里面是没有糖的。

糖尿病又叫富贵病。早些年吃不饱饭的时候,几乎是没有人得糖尿病的。

糖尿病分为一型和二型。一型糖尿病是身体制造胰岛素的功能缺陷,是先天性的缺乏胰岛素。幼年发病,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维持生长发育和生命。二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的萄萄糖利用障碍,最终导致葡萄糖在血液当中堆积,继而产生的一系列的代谢障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简言之,糖尿病的发生就是葡萄糖的利用障碍导致的。

且听我分析。我们每天要摄入三大营养物质,他们分别是糖,脂肪,蛋白质。营养物质进入机体,通过咀嚼消化吸收到血液当中。

淀粉类的食物学名叫多糖。包括米、面、根茎类等。是我国广大居民的主要热量来源。通过小肠吸收后到血液当中变成了葡萄糖。当然,还有双糖,比如麦芽糖、乳糖、蔗糖等,在体内最终也分解成葡萄糖。但是葡萄糖需要转化成热量供身体利用,还需有一个中间的机构叫去推动它。这个机构就叫做“胰腺”,老百姓叫“镰铁”。胰腺是身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也是外分泌腺。我们知道胰腺分泌的胰液是消化蛋白质的。事实上,胰腺还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内分泌激素。其中胰岛素就是葡萄糖利用的“助推剂”。也就是说如果身体里面缺乏胰岛素或者葡萄糖摄入过多,我们的机体就没有办法更好的去利用葡萄糖,导致葡萄糖在血液中堆积,血糖升高。事实上早期血糖升高,患者可能并没有任何症状,甚至血糖高到十几点20点?患者都没有任何的症状。患者可能因为发炎或者其他的原因就诊发现血糖高。

一般空腹静脉血的血糖正常值是3.9~6.1mmol/L,如果空腹静脉血糖在5.6mmol/L,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做糖耐量试验会被确诊为糖尿病。当血糖值为5.6毫摩尔每升的时候,就应该引起注意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餐桌上的鸡鸭鱼肉时常都有。加之,体力劳动的减少,特别是老年人活动少,身体功能下降。就导致了胰岛素的绝对或者相对不足。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生有年轻化的趋势。据统计,世界上糖尿病发病率为3%至5%,50岁以上的人均发病率为10%。其中绝大部分是二型糖尿病者。 以碳水化合物食品为主要食物的华人,糖尿病发病率是白人的2倍。

有朋友会问,糖尿病的发生不是葡萄糖的利用障碍吗?和鸡鸭鱼肉有关系吗?我平时并没有吃多少米面呢,几乎都不吃主食,怎么我的血糖还是高呢?

朋友们知道“三高”是吧!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他们像是三兄弟。一旦发生一种可以互相影响。

人体三大供能物质为糖、脂肪和蛋白质。当人体运动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的来源就是糖、脂肪和蛋白质的转化。在一次运动过程中,首先参与供能的是糖类,一旦糖类消耗到一定水平,脂肪就会参与进来,随着时间的延长,蛋白质也会参与进来

脂肪可以转化为糖,但不能转化为蛋白质。也就是说,如果你要减少脂肪,那么就需要将脂肪尽可能转化为糖类后,让糖类为运动供能。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减肥,为什么要做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就是要脂肪氧化分解供能以及转换为糖元。

蛋白质是人体的组织主要成份,也是最后的供能物质,也就是说,糖类消耗一定水平动用脂肪,脂肪消耗一定水平,才动用蛋白质供能。蛋白质可以转化为糖元和脂肪的。也就是说,摄入大量的蛋白质,是会长脂肪的。

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伴有继发性高脂血症,这是因为患糖尿病时,机体内胰岛素水平偏低,促使肝脏合成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增加,而分解血脂的能力减退,所以,多数糖尿病患者会有血脂高。长期临床研究证实,通过调节糖尿病患者的异常血脂,可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糖尿病胰岛素缺乏会引发高血脂,相反高血脂也会加重糖尿病病情,二者互为影响,互为加重。血液中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脂质增高以后,会在肝脏、肌肉、皮下、腹腔里堆积起来,还有一部分会变成血游离脂肪酸。血游离脂肪酸有两大危害,第一会引起胰岛素抵抗,即过多的血游离脂肪酸可通过抑制肌肉组织等对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肝脏将非糖物质如脂类、蛋白质转化成糖(医学上叫糖异生),使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第二会引起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因为血游离脂肪酸可以与葡萄糖相互制约,抑制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甘油三酯在β细胞内堆积可引起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和β细胞凋亡,加重糖尿病病情。
  另外,血液中增高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会沉积在血管壁上,损伤血管内皮并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进而引发一系列血管病变,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当然,高血脂和动脉血管硬化也是高血压的促进因素。

所以,发现血糖增高,特别是体力劳动少的老年女性。就需进行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饮食控制,简言之就是“吃撇点”。进行合理膳食:少盐少油少碳水优质适量蛋白质高纤维素。

运动锻炼就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对于中青年来说,“甩肉”是最重要的,有氧运动加无氧运动。成年人男性腹围应该小于85厘米,而女性的腹围应该小于80厘米, 如果超过这个正常值,发生高血压糖尿病的风险就会相对高很多。

综上,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遵循“闭上嘴迈开腿”的原则。少吃东西多运动。

中青年一旦血糖增高,还要减肥。一般来说早期糖尿病患者或者高血糖患者都可以通过饮食锻炼,运动锻炼达到将血糖降至正常的目的。

如果是70-80岁的老年人。血糖控制可以不那么严格。空腹血糖在8.0以下都是可以的。我的娘家妈妈和婆家妈妈都是糖尿病。他们都是在60岁以后发现血糖升高,也都是肥胖体型。是典型的胰岛素利用障碍导致的糖尿病。她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舍不得倒有油的食物,喜欢吃剩菜剩汤。久而久之,腹围就像一个游泳圈了,典型的腹性肥胖。

因为糖尿病的并发症要3-5年甚至10—20年才会到来。对于70-80岁的老年人就不必太苛刻饮食。什么都可以吃,只是尽量少吃点。中国人是讲究“口福”的。

所有降糖药都是促进胰岛素生成和利用葡萄糖的。而注射胰岛素就是直接利用葡萄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专科医生会选择给予口服药或者注射胰岛素,将血糖水平降至正常。

所以糖尿病这个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中年以上人群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坚持饮食控制,坚持运动疗法。不仅可以预防并发症,还可以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

[心]倡议均衡饮食:

少盐、少油、少碳水、优质适量蛋白质、高纤维素。

终于搞清糖尿病的病理!医生忠告:3个阶段,及早干预,尚能逆转

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高发病。

但它与其他慢性疾病一样,发病时身体通常并无什么明显异样症状。

等到身体不适再去医院确诊,此时糖尿病多半已经恶化到中晚期。

本文,我将通过以下3个问题的回答,来详细介绍糖尿病应该如何早期发现,又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第一个问题:糖尿病是怎么回事?都有哪些早期症状?

症状是疾病所表现出来的外在信号,都可以用发病机理来解释。

因此,想知道糖尿病有哪些早期、中期、晚期症状,我们得先了解糖尿病。

先明确一个概念,糖尿病≠尿里面含糖,但它一定表明血糖超标。(尿里含糖,一般都是晚期糖尿病了)

所谓血糖,就是血液里葡萄糖。尽管葡萄糖是我们身体重要的能量物质,但它在人体里属于"危化品"。

就好比是石油一样,必须运输、存储在油罐车、油库里才安全。

我们吃饭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会以葡萄糖的形式吸收进入肠道血管,混入人体交通运输网中。

胰岛β细胞也连接着这个网络,一旦它检测到血糖浓度上升,便会立即派出胰岛素这个交管协警队,

强迫血糖快速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细胞中,从而使血糖回到正常水平。

以上是人体控制血糖的核心过程。

通常,胰岛β细胞会一辈子兢兢业业工作,肝脏、肌肉、脂肪细胞等也会老老实实听胰岛素的话,及时吸纳葡萄糖,让血糖稳控在合理区间。但如果上述过程异常,则会诱发糖尿病的发生。

总的来看,糖尿病通常会按照以下3个阶段逐渐恶化。

第一阶段:β细胞正常,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的正确理解,应该是肝脏、肌肉、脂肪细胞等抵抗胰岛素。

不再听它指挥,吸纳多余的葡萄糖,从而导致葡萄糖滞留在血中,引起血糖升高。

为什么它们会不听话?

因为它们都装不下了,仓库都爆满了!让你去当仓库管理员,你也会撂挑子。

这种情况最容易出现在肥胖者身上,他们的肝脏脂肪多(脂肪肝)、肌肉量少、脂肪细胞都爆满。

此外,长期大量摄入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源头)的人,特别是北方爱吃面食的人,也容易出现此问题。

即便如此,人体还是会想办法控制血糖。既然一个胰岛素不行,那就多派几个。

于是,胰岛β细胞会满负荷运转,分泌几倍、十几倍的胰岛素。这在医学上有个专门的名称:高胰岛素血症。

在这一阶段,患者体内的血糖多半还处于正常范围,或者仅轻微偏高,患者多半没有任何症状。

您只有定期体检才能发现。

在这里我要提醒您,第一阶段是可逆的。如果您错过了,就得一辈子与糖尿病相伴了!

解决办法:吃胰岛素增敏剂(如二甲双胍)、减肥。

第二阶段: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

如果第一阶段迟迟得不到缓解,β细胞终有一天会累瘫。

此时,即便它已经监测到血糖超标,也没有办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血糖自然而言就增高了。

血糖高了会有什么症状?最典型的就是三多一少:

  • 多饮:血糖高了,向身体发出口渴信号;
  • 多食:血糖无法进入能耗部位,向身体发出饥饿信号;
  • 多尿:水喝多了,尿就多了;
  • 一少:体重减少,血糖无法进入身体,吃的再多也没用。

解决办法:吃胰岛素促分泌剂(如磺脲类)、胰岛素增敏剂。

促分泌剂会让残余的β细胞提升生产效率,胰岛素增敏剂是让得来不易的胰岛素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三阶段:β细胞功能丧失,胰岛素分泌为零

到了这一阶段,β细胞已经完全丧失了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只得注射胰岛素才能维持生命。

好比是本次疫情,本地医疗团队因患者太多而崩溃,国家只有增派力量整建制接管才能运营。

到了第三阶段,症状就不单单是高血糖所引起的三多一少了。此时,患者通常已出现糖尿病并发症,

具体表现,第二个问题将会为您详细讲解。


第二个问题:糖尿病都有哪些危害?

主要有2类。

第一类并发症:心血管并发症,间接危害

血液里面长期滞留过多的葡萄糖,会使血管相关细胞、蛋白发生糖化,损害微血管。

最容易受损的就是我们的视网膜、肾脏。

这两个部位里都密布微血管,一旦它们出现病变,糖尿病患者就容易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肾病等。

此外,滞留的葡萄糖还可能变成糖基化终末期产物。

这是一种类似于有害胆固醇的物质,极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

如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风等等。

第二类并发症:神经并发症,直接危害

神经细胞在体内负责传递电信号,但如果长期泡在"毒糖浆"里,它们的传递功能就会受阻。

患者容易会出现皮肤刺痛、发麻、踩在云朵、无知觉等异常症状。

此外,胃部的植物神经也容易被毒害,导致我们的肠胃蠕动功能减弱,出现胃轻瘫问题。

讲述完上述两大类并发症之后,我们最后再解释一下糖尿病足。它的本质是感染坏死:

  • 一方面患者脚部感觉异常,容易出现伤口而不自知
  • 另一方面,患者足部体液糖分高,容易滋生细菌
  • 最后,足部血管运输能力下降,免疫部队难以运输过去

这会导致什么局面?细菌攻城拔寨,我们却无能为力,最终,只得截肢保命。


第三个问题:我该如何预防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

这个问题要分两个人群来讲。

第一类人:已确诊糖尿病的患者

如果您是糖友,请您记住,血糖控制的越好,上述危害来的就越少、越迟。

有很多糖友能与常人一样健康长寿,注重饮食,保持体重,遵医嘱服药。

很简单,能否做到就看您自己了。

第二类人:尚未确诊的人

如果您是45岁以上男性、肥胖、有家族糖尿病史,要时刻留心糖尿病。确诊标准为:

目前诊断糖尿病的标准,符合下列任意一条即可:

(1)出现糖尿病的症状(三多一少),加上任意时间静脉血糖 ≥11. 1 mmol/L;

(2)空腹静脉血糖 ≥ 7. 0 mmol/L;

(3)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2小时后静脉血糖 ≥ 11. 1 mmol/L;

(4)非空腹的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值 ≥ 6. 5%。

如果确诊没事,要尽可能多运动、少热量饮食、控制好体重,还要记得每年体检。


好了,相信通过本期内容讲解,您已经比较清晰的了解了糖尿病发病机理,及典型症状。

下期内容,我将会为您详细介绍糖尿病都有哪些药物可以用,分别适合在什么阶段用。

更多科学防控糖尿病的知识,点击下列专栏您将获益:

特殊时期,希望您和家人健康!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这些和糖尿病有关的知识你都了解吗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今年的主题为“教育保护明天”,

旨在警醒人们,

糖尿病患病率正逐年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

提高患者自我治疗、

自我监测的技能,

做到早预防、

早发现、早治疗尤为重要。

吃糖太多会得糖尿病?

降糖就得少吃主食?

糖尿病是富贵病很难预防……

诸如此类的流言您中招了吗?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以血糖升高为基本特征的代谢综合征,此外,患者还往往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等。糖尿病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的缺陷、胰岛素作用不敏感或作用能力下降。长期的血糖控制不好还会引发诸多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很多,主要可以总结为胰岛素分泌的缺乏和胰岛素敏感性的下降。截至目前,糖尿病的确切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清楚,换言之,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作用下降的机制还未被完全揭示,其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和工作压力等。

得糖尿病和吃糖有关系吗?

很多人以为得糖尿病是因为吃糖或主食太多,事实当真如此吗?非也。

其实是高脂等高热卡食物吃太多,导致总热卡摄入过多所致。因此,盲目地减少乃至不吃主食,改吃蔬菜加肉类的饮食方式是不均衡、不正确的。总体来看,应适度减少高热卡、高能量食物的摄入。

文章综合自 | 央视新闻、新华网、新华社等

来源: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