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慢特病(糖尿病慢特病申报条件)
慢性病长处方怎么开?
问:我们日常听到比较多的是处方,那什么是长处方呢?
答:长期处方(简称“长处方”)是指具备条件的医师按照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慢性病患者开具的用量适当增加的处方。长期处方一般适用于临床诊断明确、用药方案稳定、依从性良好、病情控制平稳、需长期药物治疗的慢性病患者。长期处方最长一般不超过3个月。
问:广州医保是如何支持慢性病长处方的?
答:2020年,市医保局迅速响应疫情期间群众需求,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推出慢性病长处方医保支付政策,进一步减少参保人看病就医次数,降低感染疾病风险。享受本市高血压、糖尿病等医保一类门诊特定病种待遇的参保人,在二级及二级以下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时,经诊治医生评估可将处方用药量放宽至3个月,同步支持三级定点医疗机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增加单次处方用药量至1个月。
问:为什么部分慢性病患者不一定能按最高限度开具长处方?
答:医生开具处方需要按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关于处方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临床实际病情,在确定当前用药方案安全、有效、稳定的情况下,方可为患者开具长期处方。
开具长处方是针对每个人的不同病情情况的。例如,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来说,药物服用都是长年累月的,根据情况,如果判断病人一段时间内血压、血糖控制得比较好,药物也没有调整,各方面情况都十分稳定,就可以开具长处方。而经过医生诊断,如果病人病情不稳定或者有变化,从临床用药安全的角度出发,医生则可能不予开具长处方,或者不予开具最长时间限度的长处方。
问:已办理长期异地就医备案的参保人,能否享受医保慢性病长处方待遇?
已经办理长期异地就医备案的参保人员,在异地选定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门特就诊的,经诊治医生评估后,也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增加单次处方用药量。(周洁莹)
来源: 广州日报
慢性病的饮食预防——糖尿病(2)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糖尿病的饮食预防
一、饮食预防原则
1、饮食上要采取均衡营养,荤素搭配,食物多样化,可以多选择一些优质的蛋白、膳食纤维、维生素等食物。如莜麦面、荞麦面、燕麦片、玉米面、紫山药等富含维生素B、多种微量元素及食物纤维,以低糖,低淀粉的食物或者粗粮以及蔬菜等做主食。豆类及豆制品,豆类食品富含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且豆油含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
2、饮食控制,要做到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也不能禁食或偏食等强制性措施,否则都会导致身体营养失衡,降低生活质量,影响血糖控制。
3、需要注意的是在饮食上避免吃含糖量较高或者油腻性的食物,这些食物都会影响到血糖的稳定。
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适当地参加一些活动,增强体质,都能达到预防糖尿病的作用。
二、可降低血糖食物
苦瓜、洋葱、香菇、柚子、南瓜等可降低血糖,是糖尿病人最理想食物,如能长期食用,则降血糖和预防并发症的效果会更好。
三、药食两用中药降血糖与药膳
桑叶、桑葚、金银花、枸杞子、山药、玉竹、百合、沙棘、薏苡仁、罗汉果、淡豆豉、玉米须。
糖尿病患者药膳
1. 山药炖猪肚:配料:猪肚、山药各适量。制作:先将猪肚煮熟,再入山药同炖至烂,稍加盐调味。用法:空腹食用,每日服1次。
2. 枸杞子炖兔肉:原料:枸杞子15克、兔肉250克,文火炖熟。适合糖尿病偏于肝肾不足者
3. 玉米须煲瘦猪肉:玉米须30g,瘦猪肉100g,煮熟饮汤食肉,适用于一般糖尿病患者。
4. 沙参玉竹煲老鸭:沙参30~50g,玉竹30g,老雄鸭一只,葱、姜、盐少许焖煮熟后食肉,饮汤。适用于中老年糖尿病
5.陈皮鸭汤:原料:瘦鸭半只,冬瓜1200克,芡实50克,陈皮10克。 做法:首先,将冬瓜连皮切成大块。再把鸭用凉水涮洗一次。在锅中倒入适量的水,待锅中的水煮滚后,放入切好的冬瓜、鸭、陈皮、芡实,煲滚,以慢火煲3小时,下盐调味。此汤有益肾固精、利湿消肿、降糖、开胃之功。适用于糖尿症性肾病,水肿、 腰痛、蛋白尿等病症。
推动糖尿病肾病早筛早诊,提升重大慢病管理水平
当前,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影响中国国民健康的公共问题之一。
据统计,我国有超过1.3亿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带来的危害,不仅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也影响到我国劳动力质量水平。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健康中国人:推动糖尿病肾病早筛早诊”专题圆桌论坛在京举办,该论坛在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由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与会两会代表委员、专家学者积极探讨推动糖尿病肾病早筛早诊的措施和手段,为提升我国糖尿病等重大慢病管理水平建言献策,旨在尽早实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既定糖尿病防治行动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方来英,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查艳,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委郭立新,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助理、综合办公室主任蒋炜等两会代表委员、专家学者共同呼吁:应尽快明确政策引导,建立糖尿病肾病防控体系,提升全社会糖尿病肾病筛查意识,把早筛早诊指标纳入医务人员考核中,优化患者诊疗路径,将慢性肾病筛查纳入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将糖尿病肾病筛查纳入医保报销范畴,从而提升糖尿病肾病筛查率,改善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因严重并发症过早死亡的可能性,减轻患者及社会负担。
我国糖尿病肾病知晓率低、筛查率低,疾病负担重
“最近一次流调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2.8%。”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委郭立新介绍说,肾病是糖尿病非常重要的慢性并发症,直接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愈后和生存质量,增加了很多医疗开销,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很大的负担。糖尿病已经成为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现在全国的糖尿病肾病的患病率还在研究中,目前已有的区域性流调结果显示,上海糖尿病肾病发生率约为27%。郭立新认为,导致糖尿病肾病患病率高的重要原因是关注度不够,很多患者没有进行相关筛查,以至于错过了最佳诊断和处理病症的时间。依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相关指南,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可从诊断的一开始就进行肾病筛查,以后每年进行一次糖尿病肾病的筛查。
郭立新强调,我国不仅存在糖尿病并发症高的问题,对糖尿病本身还存在知晓率低、诊断率低、治疗率低、治疗达标率低的问题,进行规范化并发症筛查的比例更低。建议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要关注到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的早筛查。要让患者自身知道糖尿病预防的重点在并发症,尤其是慢性并发症。事实上,糖尿病肾病诊断并不特别复杂,用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的比值(UACR)来评估是非常简单的检测方法,可以通过各级医疗机构,甚至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诊断。一次UACR检测只要十几块钱,比终末期肾病的透析、换肾或其他治疗花费要节省很多。因此,早期规范化筛查的投入非常重要。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查艳分析指出,中国已有1.3亿慢性肾脏病患者,同时又存在1.3亿糖尿病患者,如果没有控制好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糖尿病就很快会向糖尿病肾病转化,使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进一步增加。查艳说,虽然我国患病人数多,但普遍存在慢性肾脏病的认知率低、筛查率和合理治疗率低等问题,特别是在县域以下的地区。全国流调显示,大众对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仅为12.5%,合理治疗率也只有7.5%,而早期筛查更是薄弱环节。特别是对于慢性肾脏病高危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以及缺血性肾病的患者,肾病的早期筛查意识非常欠缺。
查艳认为,导致慢性肾脏病筛查率低的原因有多个,一些早期肾脏疾病早期症状不易察觉,基层筛查设备不完善,没有将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筛查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慢性肾脏病筛查尚未纳入基层公共卫生体系,规范的慢性肾脏病检查未包括在常规诊疗体检中。
强化政策管控,优化诊疗路径,推动糖尿病肾病管理关口前移
加强慢性肾脏病的防控,推动疾病管理关口的前移已迫在眉睫。查艳表示,关口前移,重要的是加强慢性肾脏病的健康管理能力,提升县域及县域以下医疗机构的管理能力。开展早期健康管理试点工作,全面推进慢性肾脏病以及糖尿病全程慢病管理的概念。建立防控体系,提高慢性肾脏病以及糖尿病肾病科普的宣传与早筛、早诊,是落实国家医防融合体制建设的具体措施。她建议将慢性肾脏病,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肾脏病的早筛作为公共卫生防御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呼吁应开展国家层面的慢性肾脏病监测平台和监控机制建设,将慢性肾脏病纳入重大国家疾病的医保范畴。同时,组织肾脏病学、内分泌学科的学科带头人联合开展慢性肾脏病、糖尿病肾病等流行学病调查,为慢性肾脏病,尤其是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脏病早筛的政策出台提供真实世界的数据。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需要有效的政策进行控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方来英则建议,政策设计要强化系统性的管控。如果把早筛早诊的指标纳入基层的公共卫生指标当中,对医生进行专项技术能力及综合性指标进行考核,再配合广泛的科普和便捷的早筛设备研发应用,糖尿病肾病早筛早诊未来几年一定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发挥基层卫生机构健康守门人作用,推动糖尿病肾病早筛全面落地与质控
当前,糖尿病肾病在临床、尤其是基层的筛查率尚不达标,筛查设备、医务人员能力和认知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公众对糖尿病肾病的危害认识不够、早筛意识薄弱。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表示,糖尿病肾病早期筛查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医务人员的技能和认知,以及不可避免谈及的医疗保障体系。把糖尿病肾病早筛列入到医保的一种特定筛查报销范畴,可以通过解决患者经济问题提升患者筛查意愿。
广大医务人员也要有主动传播健康科普知识的意识,将正确科学的知识告诉公众,把糖尿病肾病的危害性、发病率告诉大众。关于相关设备配置问题,让所有的基层医疗单位都配上糖尿病肾病筛查设备不太可能,但可以发挥多方协同作用。基层负责前期的抽血、采样工作,由第三方做检测。
吴浩表示,社区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要发挥家门口的哨垒作用,让老百姓能够获得便捷的医疗资源,基层医务工作者在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基础上,应积极参与到如何提高大众健康管理意识、特别是潜在患者的早筛早诊意识中。
为更好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让老百姓能够及早发现疾病,预防重大疾病,避免更大的医疗支出,吴浩强调几个方面。首先,他呼吁大众要给予基层医疗机构和基层医务工作者信任,基层卫生服务单位和公立医院属于分工协作,并不存在高低之分。其次,将基层医务工作者称为“健康守门人”,形成三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之间分工合作的机制很重要,顺畅实现双向转诊,让医疗资源实现互补互通的同时,避免延误患者的诊疗时间。
吴浩认为,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精准分诊、导诊能力也很重要。基层医疗机构一个重要功能是分诊和导诊,导诊也是一种技术。他鼓励基层医务人员去三级医院专科进修,一方面了解专科新动向,另一方面要结识专家医生、了解专家专长,便于日后将相关病种的患者明确、精准地转诊,这样无论对于提升基层医务人员业务素质、老百姓对基层卫生机构的信任感,还是帮助患者得到更有效的医疗服务,都大有裨益。
据了解,在国家卫健委疾控局的领导下,我国已从2010年开始组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建设。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助理蒋炜表示,要持续坚持在示范区中应用和推广成熟的适宜技术,开展以糖尿病为代表的重大慢性病的筛查和早期诊断,并将好的做法分享给更多区域,起到示范作用。关于基层筛查,蒋炜表示要推动其具体落地仍需考量包括“筛查费用从哪出”“专业人员如何激励”“专业能力如何达标”等在内的系列问题。蒋炜还建议,要坚持做好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慢性病分级诊疗服务;利用好信息平台,把筛查的数据和糖尿病患者管理的数据有效联系,更好地服务患者。
全面促进健康科普,提高全社会对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认知
糖尿病肾病知晓率低的原因之一是我国居民,尤其是县域以下在农村中西部地区的居民,健康素质总体水平相对较低,获取或理解科学信息和服务能力有限。大众对于糖尿病肾病知识了解还有待提高,互联网等信息平台上信息鱼龙混杂、伪科学的信息层出不穷,科普人员鱼龙混杂,科学有效的科普教育刻不容缓,大众需要具有权威性和易于理解的糖尿病肾病科普知识。
方来英建议,相关专业人员应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对公众进行健康教育、健康科普,给公众提供准确的、科学的科普知识;专业人员在主动地推动科普知识普及的同时,要用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去介绍专业知识;同时,专业人员也要研究健康科普知识的传播规律、受众人群的特点与喜好等,持续地、更加有针对性地做好健康科普知识的传播。
此外,郭立新呼吁,做好科普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尤其是医务工作者、疾病预防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共同的努力和情怀,以及各种媒体的大力协作。对于科普的医务工作者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果在科普上做出一定成就,在职称晋升上可以作为单列的奖励条件或者加分项。(石宣)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