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肌体肥胖(肌体肥胖是啥)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运动可能让我们更胖?

来自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一项研究结果称,运动会降低基础代谢水平,因此也降低了运动带来的燃脂效果。该研究于8月27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

这是不是在说,运动可能会让我们变得更胖?

研究人员解释说,其实是一种运动过后身体产生的补偿机制在“作怪”。也就是说,“管住嘴,迈开腿”这话对于想减肥的人来说并没有错,但人们虽然迈开了腿却常常管不住嘴,因此才出现了“运动反而变胖”的说法。这种现象在肥胖者和老年人中最为显著,其中对肥胖者的影响最大。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双标水数据库,收集到1750名成年人的身体质量数据,发现这些人的BMI值(身体质量指数)分布在12.5到61.7之间,但分析他们的运动状态后发现,肥胖者(BMI较高)运动燃烧的热量约一半都被“抵消”掉了,静息代谢甚至减少了49%。相比之下,BMI正常的个体只有28%的运动耗能被“抵消”。所以,研究人员得出了“运动会降低基础代谢水平”的结论。

换句话说,就是与不胖的人相比,肥胖者的运动效果会更差。

研究团队调查了运动对能量消耗的影响以及产生个体差异的原因后,发现这种现象可能是所谓的“运动的补偿效应”所致。即运动增加了能耗,但肌体会从其他方面补偿总能耗的增加。造成这种补偿效应的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由于运动增加了食欲,导致人吃得更多;二是运动降低了人体其他方面的能量支出,比如静息代谢,以降低运动的能量成本。

所以,靠运动减肥的效果其实一直因人而异。对于肥胖者来说,只是运动就想减肥其难度会更大。研究人员甚至表示,肥胖水平决定了补偿机制的个体差异。肥胖的人运动量越大,静息代谢水平越低。

该研究为未来针对减肥的个性化运动计划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建平)

来源: 羊城晚报

你为什么会发胖?快来为你的胖找原因→

说起减肥,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共鸣。冬天来了,我们的身体在这个季节往往都会通过补充食物来获取能量。另一方面,因为天气冷了,大家也不太爱出门了,缺乏运动,我们的体重就在蹭蹭蹭的往上长,因此,也有很多人会发出“每到冬季胖三斤”的感触。

本期节目嘉宾:国际注册高级营养师杨秀丽

冬季为什么会让人变胖呢?

冬季变胖除了主观上没有运动外,主要有两个客观原因:

第一,身体需要能量。身体温度需要保持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夏天很热的时候,我们会出汗,想吹冷气,这样会带走一部分热量,身体的温度自然就会下降了;而到了冬天,由于环境温度很低,为了保持正常的体温范围,身体就需要消耗大量的热量,尤其天一冷就会很想吃热乎乎、高热量的东西,比如红烧肉、鸡腿、鱼虾之类的高能量食物。

第二,身体需要多睡觉。人大脑中有一个“松果体”,一旦天黑下来,它就会疯狂地分泌“褪黑素”,而褪黑素是促进睡眠的利器之一,所以一到冬天,有时候很早就想睡觉,早晨天没亮透就不想起床。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保持身体的持续运转,大脑就需要我们多睡觉,这些并不是我们懒,都是正常情况。其实冬天也是减肥效果最好的季节,还是要多动起来。

肥胖的类型有哪些?

数字1代表的是:饮食型肥胖。这种肥胖的特点的就是“从上到下”的胖,从脸、脖子再到肚子和臀部以上都比较胖。对于饮食型肥胖最重要的就是管住嘴了!

数字2代表的是:压力性肥胖。这种胖的特点就是脂肪囤积在小腹,很多职场的白领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因为在办公室长期久坐,就会导致脂肪下压到小腹的位置。所以,久坐是导致压力型肥胖的一个重要原因。

数字3代表的是:水肿型肥胖。水肿型肥胖代表着带脉不通,月经不调。水肿型肥胖主要表现在臀部和大腿比较肥胖。

数字4代表的是:代谢性肥胖。代谢性肥胖的特点是由胸下线开始到我们小腹的位置,这个位置正好就是我们肠胃的位置。所以,肠胃功能差是造成代谢性肥胖的一个主要原因。

数字5代表的是:静脉型肥胖。其表现就是整条腿都是比较胖的状态。比如很多长期不运动的静脉曲张的患者、大小腿都粗的“萝卜型腿”的人都属于静脉型肥胖。这种情况可以选择多泡脚、多倒立来促进血液循环以此改善静脉型肥胖的现象。

数字6代表的是:缺乏运动型肥胖。这种肥胖就是我们常说的“啤酒肚”,其实缺乏运动型肥胖在很大程度上是压力型肥胖、代谢性肥胖演变的产物。如果压力型肥胖或者代谢性肥胖没有得到很好的干预,那最后很有可能就演变成“缺乏运动型肥胖”。

什么是BMI指数?

研究表明,大多数个体的BMI与身体脂肪的含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肌体的肥胖程度,但在具体应用时还是应考虑其局限性。如对肌肉很发达的运动员或水肿患者,BMI值可能过高估计其肥胖程度;老年人的肌肉组织与其脂肪组织相比,肌肉组织减少较多,计算的BMI值可能过低估计其肥胖程度;相等于BMI值的女性体脂百分含量一般大于男性。

减肥的好方法有哪些?

1.控制吃饭速度。

2.吃饭讲究顺序。

3.早睡早起。

4.不要久坐。尽量让自己坐姿标准:调整椅子的高度,保证双脚踩地是大腿和上身,大腿和小腿的夹角都不小于90度;尽量每隔1小时起来活动活动。

5.代谢平衡。一般在饮食上会补充高质量的蛋白质,吃一些纤维含量高的蔬果,低碳水饮食,配合30分钟的有氧运动,比如波比跳,健身操。

文字、音频:刘竑吁昱

编辑:沈莉娜

大腹便便可不好!警惕大肚子下的健康隐患

人到中年,很多人都会有肚子大的困扰。但这不仅仅与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存在关联,还存在其他的健康风险,听听专家怎么说!

陈杰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什么是疝气?

疝气的发病率

其中腹壁疝主要发生于这三类人群。肌体老化的老年人、肥胖的病人、腹压增高的病人,比如说孕妇。

腹壁疝形成的原因

测量腰围判断患腹壁疝的风险程度

一般来讲,男性的正常腰围范围是85~93.5厘米,而女性正常的腰围范围是80~88厘米,超过这个范围就属于腹式肥胖,存在患腹壁疝的高风险。

腰围测量小贴士

用软尺在肚脐的上方一厘米处进行测量。

与腹壁疝关联的症状

如果肚子比较大,会使得腹壁的肌肉和筋膜组织变得薄弱、松弛,导致腹腔内容物移动,影响消化道功能。

腹壁是一个封闭的组织,起到保护和约束腹腔内脏器官的作用。如果腹壁组织变薄弱,整个腹腔的器官就会发生移动下坠,导致腹部产生坠胀的感觉。

便秘和腹壁疝是一个相互加重的连锁反应。腹壁疝的诱发因素不仅有肥胖,还有便秘,便秘容易导致腹压增高引起腹壁疝,反之腹壁疝也会加重便秘。

腹壁疝或者腹式肥胖会引起腰疼。因为当腹壁变得薄弱、松弛后,腹壁的闭合作用逐渐下降,腹部向前突出会使得腰部压力增大,形成腰肌劳损导致腰疼。

腹壁疝修补手术

腹壁疝虽然是一个良性病,但一定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防后期出现严重的后果。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央视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