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肥胖的食物有哪些(导致肥胖的水果有哪些)
这些食物有可能会导致肥胖 日常饮食中尽量避免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已成为一种全球流行病,并且成为了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中称:
1975年以来,世界肥胖人数已增长近三倍。
2016年,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逾19亿人超重,其中超过6.5亿人肥胖。
2016年,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有39%超重,且13%为肥胖。
世界多数人口所居住的国家,死于超重和肥胖的人数大于死于体重不足的人数。
2019年,3800万名5岁以下儿童超重或肥胖。
2016年,超过3.4亿名5-19岁儿童和青少年超重或肥胖。
在全世界,与超重和肥胖相关的死亡人数大于体重不足引起的死亡。
肥胖可以预防。
另外一项研究显示,2015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其他同超重有关的疾病的人数高达400万人。
“富含脂肪和糖的高能量食品摄入持续增加”是导致肥胖和超重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之一,下面随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来了解一些你应该避免的导致肥胖的食物。
远离软饮料
对软饮料和碳酸饮料的上瘾已被证明会导致体重大量增加。软饮料中含有大量的蔗糖或果糖,而这些蔗糖或果糖的热量高到危险的程度。相关研究表明,每天喝软饮料的的人心脏病发作的几率比不喝的人高出48%。
抵制炸薯条的诱惑
虽然土豆可以让人饱腹而且健康,但炸薯条和薯片对你的身体却有很多伤害。它们的热量极高,所以最好尽量避免食用。
一项研究表明,炸薯条比其他食物更容易导致体重增加。
少吃甜点
糖果、饼干和蛋糕不管是外观还是味道都十分吸引人,尤其是对儿童而言,但它们极其不健康。它们含有大量的添加糖、添加油和精制面粉,从而具有相当高的热量,所以日常饮食中一定要少吃,当你想吃零食的时候,试着选择水果或一些坚果吧。
对加工食品说不
由于忙碌的生活方式,选择罐头和加工食品似乎很方便。但是,经过高度加工的包装食品营养价值会降低,而且可能含有多种食品添加剂。而且很多加工食品或者超加工食品的热量都很高。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为了确保身体健康,养成健康饮食习惯是很重要的。比如:用全麦代替精制的碳水化合物;少吃红肉多吃白肉;多吃时令蔬果;远离含有反式脂肪的食物;少糖、少油、少盐等。
除了饮食方面要注意外,还要养成多动少坐、不要熬夜等健康的生活习惯。
最易长胖的8类食物,想变瘦能不吃就不吃
No.1 坚果家族
▪例子:榛子 600大卡/100g,6颗榛子≈1碗米饭;核桃 654大卡/100g,2个核桃≈1碗米饭;碧根果 670大卡/100g,5个碧根果≈1碗米饭;夏威夷果 700大卡/100g,6颗夏威夷果≈1碗米饭
原因:几乎所有的坚果,都是高热量凶手,每天嘴馋的时候可以加餐20克左右(注意只有一点点)
No.2 高脂肪加工食品
▪例子:培根、香肠、速冻披萨、汉堡、奶油芝士、沙拉酱
▪原因:高脂肪 高盐的组合会降低饱腹感,让人不知不觉吃多,同时促进水肿和脂肪合成。
No.3 奶茶
都喜欢冬天一杯暖暖的奶茶在手,可惜它胖起来,肯德基麦当劳都得靠边站
▪ 你是不是也加芋圆or酒酿?那么咱们就喜提了500大卡,1杯奶茶≈3碗饭
No.4 火锅三兄弟
▪ 例子:腐竹、油豆腐、响铃卷,>400大卡
▪ 原因:它们都是用豆腐里的油脂做的,响铃卷和油豆腐还炸过,油脂量翻倍
No.5 精制碳水化合物
▪例子:白面包、白米饭、饼干、曲奇、糕点。
▪原因:加工过程中去除了纤维,消化快,易导致血糖波动,过量摄入后直接转化为脂肪。
No.6 糖炒栗子
冬季里满大街都飘着糖炒栗子的香味,如果想减肥,绕道走吧
▪200大卡/100g, 10颗栗子≈1碗米饭
No.7 油炸类食物
▪例子:炸鸡、薯条、油条、炸薯片、油炸零食。
▪原因:高温油炸大幅增加热量(1克油≈9大卡),且可能产生反式脂肪,直接促进内脏脂肪堆积。
No.8 酒精类
▪例子:啤酒、甜味鸡尾酒、白酒。
▪原因:1克酒精≈7大卡,且酒精会抑制脂肪代谢,优先被分解,导致其他热量更易储存为脂肪。
⚠家用小碗米饭≈150g,热量≈180大卡
最后的话最长胖的食物不是不能吃,反而第一步是允许自己吃,因为越禁忌,越渴望。
把控好度,让美味和健康握手言和
您还知道哪些易胖食物呢?
欢迎评论区留言,可能你的一次小分享,就能帮助更多人排雷避坑。
关注大七,一起快乐健康,顺带减掉小肥
7大“致胖因素”你占了几个
来源:北京青年报
“夏天夏天悄悄到来胖的只有你,你闺蜜、你闺蜜瘦得像林黛玉……”听到这首歌,宅家少动却没少吃的你扎心了没?再告诉你个更扎心的消息,除了带来“三高”、慢病外,国外有研究者提出,肥胖甚至是新冠肺炎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之一。别人不胖就你胖是怎么回事?今天北京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和健康教育所的专家,就来帮你找找原因。
肥胖可能让新冠肺炎病情加重
北京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专家介绍,肥胖常常和血脂异常、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疾病同时发生,还可伴随或并发睡眠中阻塞性呼吸暂停、胆囊疾病、高尿酸血症和痛风、骨关节病、静脉血栓、生育功能受损以及某些癌症等疾病。肥胖可能是这些健康问题的诱因和危险因素,也可能与这些疾病有共同的发病基础。
而国外有研究者提出,肥胖甚至是新冠肺炎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之一,特别在年轻患者中更是如此。美国和法国的数据显示,在新冠肺炎患者中,肥胖与更高的入院和重症可能性有关。
别人不胖就你胖?原因在这里
北京市健康教育所的专家介绍,其实人类的肥胖有70%要归结于遗传因素,不过只有在精神、饮食、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促进下,肥胖才会悄然发生。为啥别人不胖就你胖?看看下面7个“致胖因素”,你占了几个。
遗传因素
父母双方如果体重正常的话,子女发生肥胖的概率只是8%~10%;双亲中一方肥胖,子女肥胖的概率是50%;而双亲都肥胖的话,子女发生肥胖的概率就到了80%。
精神因素
人体下丘脑内有两个分别管饥饿和饱食的中枢。研究发现,过度的精神刺激或是神经兴奋、疾病等因素,都可以让这两个中枢的功能紊乱,导致肥胖的发生。
内分泌因素
很多因素会促进胰岛素的作用不足或分泌过多,导致脂肪合成增加,导致肥胖。
饮食因素
首先,过食性肥胖是肥胖的主要类型,摄入的能量超过需求后就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从而导致肥胖;第二是喜欢吃甜食。研究人员发现,随着食糖量的增加,体重超标的人的比例和糖尿病患者的比例会逐步上升;第三是进餐次数。研究发现,吃两次饭比吃三次饭的人发生肥胖、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明显增加。适当地限制主食,将水果放到加餐里,这样会有利于能量的平衡,有利于胰岛素起效和代谢的进行。
运动不足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车代步,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活动少。比如,宅在家里,坐在椅子上,没有参加有效的户外运动,这无疑使能量消耗减少,促进了胰岛素抵抗、受体抵抗的形成,导致能量代谢障碍。
缺觉和生物钟紊乱
研究发现,睡眠不足7小时的孩子肥胖率会明显增加。此外,昼夜节律也会影响人体的能量代谢和糖代谢。
不良生活习惯
尽管吸烟对体重的影响不大,但是吸烟会导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促使如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而饮酒,特别是在饮酒的同时吃大量的高脂类食物,也会导致肥胖。
别求快 每周甩肉一斤为宜
慢性病防治所专家介绍,肥胖开始于脂肪积聚,而脂肪积聚的原因是摄入的能量超过了消耗的能量。这也给了我们对抗肥胖的两个途径:减少热量摄入和增加热量消耗。简单说,就是“少吃多动”。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甩肉”建议是:限制来自脂肪和糖的能量摄入;增加水果、蔬菜以及豆类、全谷物及坚果的食用量;定期进行身体活动(儿童每天60分钟,成人每周150分钟)。
此外,减重,不可急于求成。减重的速度不宜过快,减重目标不宜定得过高。在低能量膳食和适量增加运动的情况下,每周减重0.5公斤是健康减重的理想速度,一年之内比原有体重减少5%~10%会对健康有益。而且,要避免为追求“骨感美”而“减肥”,应将体重指数维持在正常水平(18.5~23.9kg/m2)。
早餐前 晨起空腹测体重比较好
吃完饭过秤、喝杯水过秤,甚至上完厕所也要马上称下自己“瘦”几两,说的是不是你?其实,测量体重并非越频繁越好,每周测量一次体重是比较理想的。慢性病防治所的专家介绍,体重在一周内有所波动,这属于正常现象。适当将测量体重的频率维持在每周一次,综合评估一个小周期的减重成果是相对准确的。
此外,测量体重应选择固定的时段。每次测量体重应选择在同一时段,身着相同的衣服,在相同的环境,并且身体健康状况没有很大差异时进行。如清晨起床后,早餐前空腹时是一个比较好的测量时段,这时受进食的影响较小,并且身体经过一夜的休整状况相对稳定。
文/本报记者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