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多肽说(多肽减肥会不会反弹)

中国食品报 0
文章目录:

记者暗访天津宝恒宣传讲座产品存在虚假夸大之嫌

天津宝恒科技生物复酶多肽(纳豆红曲)能治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前列腺病、骨质疏松、便秘、消费,能赚大钱;“投资12000元,寻找两个人,能赚100万”……近期,与天津宝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的各种信息在社会上疯传。而企业宣称能包治种种疾病的这些产品,号称能让人赚大钱的这种营销方式,是否真的那么神奇?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近日对天津宝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市场销售进行了暗访调查,并亲身体验其产品宣传讲座。

4月28日,记者来到宝恒生物天津讲座现场,几百人聚在一起,听台上的主持人、讲师轮流演讲。讲座以“拥有健康、获得长寿”为主题,内容大多是关于健康、疾病以及该公司产品治疗病症的各种功效。一位50多岁的张女士分享了她加盟宝恒科技公司以后的“成功经验”——黄脸婆变富婆。主持人大声地说:“今天有人加盟的话,会获得公司4800元或6000元的大礼包。”台下一下子冲上去十几个人,纷纷要求加盟入会,场面火暴。

5月4日,记者来到山西省运城市绛县经济开发区紫荆花自然养生馆参加宝恒生物的宣传讲座。记者在会场外看到广告牌上写着“壮骨骼、调三高、溶血栓”等字眼。走进会场,一间40平方米的屋子内窗帘紧闭,一张桌子、一个投影仪、一个扩音器、一个白板,这就是讲座现场的全部设备。随后,一位声称是宝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张老师为大家介绍公司和产品。台下的30多名听众大多数都为年纪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张老师”讲述了复酶多肽(纳豆红曲)能治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前列腺病、骨质疏松、便秘、肥胖……不管什么病,公司的产品都能治疗,长期服用还能延年益寿……”现场一片热闹。“张老师”还重复强调说,他们公司的产品,是唯一一个获得美国FDA认证的中国生物科技公司,中国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都需要服用他们公司的产品。

产品介绍完之后,一位称自是公安局退休的老干部发言。他讲述了自己服用纳豆产品的效果和每个月都能领到公司大额奖金。

之后,“张老师”又介绍了加盟模式,在白板上画了一个金字塔,还特别说明这不是传销。“张老师”解释说,客户采购买3000元的商品就变成公司的初级会员,购买6000元的商品就变成公司的中级会员,购买12000元的商品就变成公司的高档会员。会员每开发一名新客户,公司给予30元至60元的奖赏。另外,公司还给予客户消费额14%的奖赏,会员购买商品可以享受5折优惠。一个人只需要找2个人,帮助下面的人发展2个人,两个人再发展4个人……以此类推,1年就可以获取100万元奖金。然而,事实真的就像“张老师”所说的那样吗?记者询问了一下参加讲座的老年人,他们中间没有人达到这个奖励程度,都只是听说这个产品疗效好,所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过来的。

记者在工商查询网查询了这家公司的经营范围,资料显示,该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生物(不含药品的生产与销售)、新材料技术开发、咨询、服务、转让;批发和零售业;以下限分支机构经营:保健、电疗仪器、化妆品、预包装食品的制造。记者发现,在宝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销售模式上以及对产品的宣传上,存在明显的虚假夸大之嫌。本报记者 闫竹芸

关上“脂肪之门”,红烧肉能大口吃了 深圳团队研发全球首款可口服多肽减肥药,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9月30日讯(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袁斯茹)红烧肉又被吃出新境界:吃下10块,吸收营养之余,自动让其中7块的脂肪,退!退!退!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下称“深圳先进院”)研究员、中科新进公司创始人任培根告诉深圳商报记者,团队经过十几年研究,研发出一款多肽创新药Metabolitin,可用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和肥胖症。“通过抑制脂质吸收和促进已形成脂肪离开,达到了‘节源开流’式减肥。”任培根表示。

据悉,这也是全球首款可以口服的多肽药物候选物,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预计最快或于2026年上市。

“节源开流”式赶走脂肪

要想知道怎么瘦,首先要了解是怎么胖的。

脂肪也分“好坏”。比如适当的脂肪组织,能帮助我们提高运动能力、免疫力和抗寒能力。而一旦人体内储存脂肪的“仓库”满了,它们就会流向肝脏、肌肉甚至胰脏等。这类内脏脂肪通常会引发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等。

任培根说,在人体肠道中有一层肠绒毛,负责食物的吸收。由于演化过程中机体对能量的渴望,这层绒毛往往对营养物质和脂质“照单全收”。“简言之,我们的药物通过抑制一种叫做Neurotensin的脑肠肽,可以关闭小肠绒毛上吸收脂质的通道,对其他营养吸收通道则似乎并无影响,目前可以减少70%左右的脂质吸收。而未被吸收的脂质可以顺着消化道排出,这就是‘节源’。”实验设计中,小鼠摄入橄榄油并服用多肽药物。对比显示,用药后的小鼠小肠绒毛吸收脂质能力降低数倍,肝脏脂肪量也显著降低。他告诉记者,这类药物所带来的肝脏等组织器官中的脂质燃烧、降低血糖等作用,可以促进已经在组织、细胞中的脂质离开,从而做到“开流”。

“关键是,与我们作为对照的已上市某重磅多肽药物相比,小鼠用我们的多肽药后各种行为正常,不仅食欲没有下降,梳洗打扮等行为都很正常,没有表现出不良反应。”任培根说。

全球首款可口服的多肽药物

在对外介绍时,所有人都对团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这个多肽药居然可以口服?而这也算是深耕多年,科学回报给任培根的一个惊喜。

由于容易被降解和难以穿越肠粘膜,目前上市的多肽药物如果口服,在经过胃肠道“洗礼”后,大概率会变成无用的“碎片”,因此只能采取皮下注射、鼻腔喷射等办法,或者采用某些昂贵的药物投递方式,实现多肽类药物的口服。

任培根团队最初想采取透皮微针的办法避免采用注射给药的方式,但发现长期黏贴在小鼠体表,容易引起炎症以及继发的皮肤方面的问题,于是团队决定试试直接口服。

“结果很意外,口服效果和注射差不多,甚至产生作用还要更早。”任培根说,“至于原因,初步认为是我们选择的这一类多肽具有螺旋结构,可以完美避开胃肠道内的‘切碎装置’,具体原理还需要进一步分析验证。”

谈起多肽被用于药物的最大优点,任培根说:稳定和安全。

多肽既存在于人体中,又能在自然界中找到。如今,随着合成生物技术的发展,多肽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分子设计与筛选,经过人工合成而获得。由于其“天然”的本质,相对于小分子药物等,副作用对成药性的影响要小得多。

在多年的科研生活中,任培根注意到了肥胖症领域严重的供需不对等:根据《2020世界卫生统计报告》,目前全球有超过3亿肥胖患者,到2030年,肥胖人数将超过10亿人,占世界成年人的20%,而儿童的肥胖比率同样在上升;同时,目前全球只有7款肥胖症药物获批上市,依然在销售的只有1~2款。

因此,他将研发针对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多肽新药作为研究目标。

据预测,全球减肥药市场规模预计到2025年达到64亿美元,并将保持高速增长至2030年的115亿美元。

创业路上的“维C”故事

在科研中找到无穷乐趣的任培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独角兽企业中科新进的创始人。在他看来,成果转化与基础研究同样重要,而这种执念,与第一款国产维生素C有点关联。

1999年,任培根来到中科院北京微生物学研究所,开启博士研究。在入学第一堂宣讲课上,微生物所给新生们讲了所里最光荣的两件事:第一是研发出第一款国产维生素C,并成功转化给企业;第二是发表了国内第一篇《细胞》杂志论文,内容还是维C的研究。

“直到现在,维C还在为那家企业创收。”任培根感慨道。

从微生物所毕业,任培根又先后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展开近10年的学习。直到2010年加入深圳先进院,“终于在科研与转化之间找到了比较平衡的状态”。

不同于一般的高校院所,深圳先进院鼓励科研人员创业,还配备了专门的团队,为他们解决法务、咨询、融资等一系列后顾之忧。

2021年6月,中科新进正式成立,核心产品就是任培根研发的多肽新药。成立不到半年,就获得了由澳银资本领投,南山创投、前海长城、福鹏资产等机构跟投的千万元级天使轮融资。

任培根透露,中科新进计划在今年年底启动下一轮融资,融资3000~4500万元,用于开展接下来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来源:深圳商报

中国肥胖人口全球第一!四川科研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这种脂肪可对抗肥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加快,肥胖的人群也越来越多,肥胖不仅影响工作、生活、美观,而且对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性。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肥胖定为疾病,它是目前继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后,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的第三大敌人,因为肥胖会引发很多疾病。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最新数据,目前中国的成人中已经有超过1/2的人超重或肥胖,成年居民(≥18岁)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这是全国性调查报告中首次出现超过1/2这样一个数字。

同时,1/5(19%)的6-17岁儿童和青少年、1/10(10.4%)的6岁以下儿童存在超重或肥胖。按照绝对的人口数来计算,全国已经有6亿人超重和肥胖,这个数字在全球是第一位。

2021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药剂科何金汗教授团队研究成果“Feeding-induced hepatokine, Manf, ameliorates diet-induced obesity by promoting adipose browning via p38 MAPK pathway”在国际基础医学权威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IF=11.743)发表,揭示了肝细胞新分泌因子——中脑星形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anf)在肥胖中的作用

何金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药学部(药剂科)副主任,临床药学与药品不良反应研究室主任。2002,2007年分别在北京大学获得本科和博士学位;2007至2012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来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工作。主要从事代谢性疾病中的发病机制研究。研究结果分别阐明了药物核受体和蛋白去乙酰化酶在脂质代谢和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先后在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和Diabetes等期刊上发表SCI文章40多篇。研究课题分别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等资助。

肥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长期的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导致多余的能量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在脂肪组织中。白色脂肪组织是储存能量的主要场所。在一定的条件下,白色脂肪可以向米色脂肪转化,增加能量消耗,是对抗肥胖及其并发症的一种新策略

在本研究项目中,课题组发现Manf是一种可受饮食调控的肝脏分泌因子,其表达及分泌在进食条件下显著增加。肝脏特异性过表达Manf可促进腹股沟皮下脂肪米色化,上调产热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胰岛素抵抗及肝脏脂肪变性;肝脏特异性敲除Manf显著抑制白色脂肪米色化,降低产热相关基因的表达,加重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等代谢综合征。体外研究发现,Manf通过p38 MAPK通路,直接上调原代脂肪细胞中产热相关基因的表达。该团队进一步利用药剂学方法构建长效Manf-Fc多肽。该多肽注射后显著抑制饮食诱导及遗传性肥胖小鼠的体重增长本研究揭示了肝细胞因子Manf在调节脂肪组织产热方面的关键作用,为肥胖及糖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论文第一通讯单位,第一作者为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吴桐博士,通讯作者为药剂科何金汗教授和老年医学中心莫莉副主任医师。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青项目、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的资助

关注"四川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官网、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