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下肢肿(糖尿病下肢肿怎么回事)
糖尿病下肢浮肿?一张方子健脾补肾,去水肿降血糖!
下肢浮肿是糖尿病患者极为常见的一种症状,多与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有关。中医在糖尿病并发症方面是如何调理的?
今天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医案:
王某,男性66岁,糖尿病十来年了,平时一直在吃降糖药,但是近来觉得口渴多饮加重,体重下降了有20斤,而且双下肢也出现水肿。医院诊断是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治了一段时间效果不太理想,所以就决定看中医试试。
他初诊的时候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也就是正常的皮肤你用手按一下能马上恢复原状,但是凹陷性水肿按一下不能马上回弹),口干、多饮、多尿且泡沫多、偶有头晕、胸痛、心悸,整个人看上去没有气色,也就是没精气神,左眼看不清东西,右眼仅有光感。空腹血糖9.2mmol/L,餐后血糖21.85mmol/L。
看他舌头,舌质暗淡,舌体胖大有齿痕,苔薄白,再看脉象陈细无力。结合他的症状他这是气血亏虚兼瘀证。
方见:
太子参,黄芪,苍术,白术,猪苓,茯苓,熟地黄,当归,泽泻,山药,山茱萸,紫丹参,白芍,枳壳,川芎,生姜,炙甘草。
服1周期后,精神好转,双下肢水肿减轻,头晕、胸痛、心悸症状消失,但是仍精神不佳,大便溏薄,空腹血糖降至7.6 mmol/L,餐后血糖降至10.5mmol/L。
可能是气虚日久,脾胃运化之力不足致痰湿停滞,于是方稍作调整,黄芪增加,加藿香、佩兰
并且让他平时可以蒸一些山药代替主食以健脾胃。
后续他反馈疲乏无力、双下肢水肿也已经消失,视物模糊也已减轻,空腹血糖降至6.2 mmol/L,餐后血糖降至7.2mmol/L。继续多食用山药补脾胃。
其实这个方就是参芪地黄汤合四物汤做了加减。
四物汤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中医补血、养血的经典常用方。
参芪地黄汤出自清代《杂病犀烛》是益气养阴,健脾补肾的妙方。
健脾补肾养血,化瘀降浊,扶正与祛邪并举,所以他才能够好起来。
当然健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需要日常生活多加注意,才能让脾胃功能慢慢的恢复。
有很多情况都会引起糖尿病患者的下肢水肿。出现下肢水肿,糖友不要自行服用“消肿”药物,应该认真查清病因,针对性治疗。
糖尿病下肢水肿,多是脾肾两虚,一个方子,利水消肿!
糖尿病患者的困扰之一,就是下肢水肿的问题。这类患者通常上半身看起来较为正常,但下半身非常容易出现水肿,尤其是脚踝和小腿,用手一按就能留下一个明显的凹痕,回弹得很慢。
这种下肢水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脾肾两虚。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液代谢,脾肾虚弱,则体内的水液代谢失常,水湿不能正常排出,从而形成水肿。
明白了问题的根源,解决之道也就呼之欲出。对于这类脾肾两虚引起的糖尿病下肢水肿,我的治疗思路就是:健脾益肾,利水消肿。
这里分享一个方子,对于糖尿病下肢水肿有很好的效果。
组方:泽泻、茯苓、白术
做法:将以上三味药材清洗干净,放入锅中,加入4碗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20分钟即可。
泽泻,具有利水消肿、渗湿止泻的功效,能够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减轻水肿。
茯苓,健脾渗湿、宁心安神,能够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帮助身体排除多余的水湿。
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能够增强脾的功能,促进水液的正常代谢。
三药合用,共同发挥健脾益肾、利水消肿的作用,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下肢水肿问题。
案例分享
曾经有一位糖尿病患者,他因下肢水肿而来就诊。他告诉我,他的脚踝和腿部总是肿得厉害,走起路来也感到沉重。经过检查,我发现他的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滑,典型的脾肾两虚症状。
我在这3味药的基础上又加减了几味药组成一个方,给患者用,并建议他调整饮食,多锻炼!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这位患者的下肢水肿明显减轻,血糖也有所下降,整体身体状况得到了改善。我告诉他,除了坚持服用中药外,还要保持适量的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旬糖友双下肢肿成“大象腿”,医生将淋巴管“改道”连接静脉成功消肿
极目新闻记者 廖仕祺
通讯员 刘姗姗
六旬“糖友”双下肢水肿多年,近一个月来肿胀严重成“大象腿”,检查发现竟是双下肢淋巴管回流障碍。武汉市中心医院糖尿病足专病中心的内分泌科、创伤外科专家协作,在40倍显微镜下巧妙地将0.2毫米的淋巴管“改道”,与相邻的细小静脉连接起来,重建淋巴回流通路,帮助患者摆脱了“大象腿”的困扰。
创伤外科专家团队为患者实施手术(武汉市中心医院供图)
张女士(化姓)今年60岁,因患有小儿麻痹症,无法正常站立行走。10年前,她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长期服用利尿消肿的药物进行治疗,但水肿并没有明显改善。两年前,她又查出糖尿病,通过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前段时间,她的双下肢水肿明显加重,肿得像“大象腿”一样,伴有口干、多饮、多尿、四肢麻木乏力等症状,为求进一步诊治,家人带她来到武汉市中心医院糖尿病足专病中心就诊。
经过一系列检查,明确患者为双下肢淋巴水肿,淋巴回流障碍,同时合并有糖尿病。为从根本上改善淋巴水肿的问题,经过内分泌科、创伤外科等多学科会诊讨论后,决定为患者实施了淋巴管—静脉吻合术,为淋巴回流开通“新路”。
术中,创伤外科副主任医师郭清皓团队在40倍显微镜下小心解剖分离,游离细如发丝的淋巴管和临近的细小静脉。由于淋巴管壁薄如蝉翼,稍有不慎就容易损伤,如此精细的手术操作犹如在发丝上“绣花”。经过4个小时的精细操作,专家团队成功将多根直径0.2毫米的淋巴管与相邻的细小静脉精细吻合,重新建立淋巴回流通路,让淋巴液得以进入静脉回流。术后,经过专业的淋巴引流疗法和康复运动,张女士原本肿胀发硬的下肢皮肤逐渐变软,淋巴水肿明显减退,已顺利出院。
专家介绍,淋巴水肿是由于淋巴液回流障碍引起的局部水肿,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淋巴水肿通常为淋巴管发育异常所致,此类患者较少。继发性淋巴水肿通常是因为感染、损伤、手术、恶性肿瘤、放疗、丝虫病等原因造成的淋巴管阻塞。
该院糖尿病足专病中心、内分泌科王中京主任介绍,糖尿病人出现下肢水肿除了少数原因外,大多与糖尿病的各种慢性并发症有关,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等。因此,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水肿时,除了积极治疗糖尿病外,还需寻找下肢水肿的原因,以便对症治疗。
专家提醒,淋巴水肿是呈进行性进展,患者会出现肢体麻木、肿胀疼痛,皮肤增厚,肢体变粗形成“象皮肿”。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还可继发感染,从而导致皮肤出现破溃的现象。一旦肢体出现紧绷感、长时间肿胀等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的筛查和治疗。
更多资讯请扫码加入极目新闻内分泌健康群。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