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l类糖尿病(糖尿病一类和二类是什么意思)

上观新闻 0
文章目录:

年纪轻轻也会得糖尿病?这几类人群要注意→

提到糖尿病,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还停留在这是一种“老年病”,但其实糖尿病离青年人并不遥远。目前,我国18-29岁、30-39岁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达到5%和6.5%,甚至出现十多岁的“小糖人”。

参考文献:

[1] Wang L, Peng W, Zhao Z, et al. 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in China, 2013-2018. JAMA. 2021 Dec 28;326(24):2498-2506.

[2] 王新月, 贾胜, 高键. 吸烟、饮酒及其交互作用对糖尿病发病的影响[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21, 35(08): 31-4.

[3]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基层卫生分会. 基层2型糖尿病筛查专家共识[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 11(7):79-85.

[4] 黎衍云, 杨沁平, 吴菲, 等. 上海市35岁及以上居民2型糖尿病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1, 29(10): 729-734.

[5] 徐红, 倪倬健, 黄玮奕. 糖尿病家族史和三高聚集与糖尿病患病的关系[J]. 现代预防医学, 2022, 49(13): 2470-5.

编辑:张睿芃

资料:上海疾控

年纪轻轻也会得糖尿病?这几类人群要注意!

提到糖尿病,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还停留在这是一种“老年病”,但其实糖尿病离青年人并不遥远。目前,我国18-29岁、30-39岁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达到5%和6.5%,甚至出现十多岁的“小糖人”。

省流版

  • 超重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精神紧张和吸烟也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 建议具有超重肥胖、久坐不动、长期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吸烟等危险因素的青年人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每年体检测血糖。
  •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无家族史的人群3倍以上,家中有亲人患糖尿病的青年人需要提高警惕,每年体检测血糖。

青年人得糖尿病的原因,你中招了吗?

除遗传因素外,2型糖尿病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关系密切。现代青年人工作生活压力大、饮食、运动、作息不规律,这些都为糖尿病的早发埋下了隐患。

超重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尤其是中心型肥胖(即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与糖尿病关系更为密切。BMI(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的平方)24.0-27.9为超重,BMI≥28为肥胖。近年来上海市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比例上升趋势明显,分别达到33.0%和11.7%。

不健康的饮食和缺乏运动共同促进了肥胖。高糖高脂的食物所含能量高,长期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就会导致肥胖。此外,运动不足,特别是上班族久坐不动,容易造成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激素,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会导致血糖升高。

当代都市青年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过度的工作与生活压力导致长期精神紧张,造成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从而引起血糖、血压持续升高,影响胰岛功能从而增加糖尿病发病风险。

吸烟也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会影响胰岛素分泌和作用机制。如果已经得了糖尿病,吸烟会加重对眼、神经、心脏、肾脏等靶器官的损害。

定期筛查很重要,这些人群需注意

空腹血糖6.1-<7.0mmol/L,餐后2h血糖正常,或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h血糖7.8-<11.1mmol/L,被称为“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队伍十分庞大。据统计,18-29岁和30-39岁人群的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分别为27.3%和34.2%,其中有33%-65%最终会发展为糖尿病。

由于糖尿病早期症状的不明显,很多病人直至并发症发生,身体出现异常才去看医生,这常常导致4-7年的延迟诊断。上海市糖尿病知晓率和治疗率仅为57.18%和51.31%,超四成的患者还不知道已患病,更别谈采取治疗和控制措施。病情发现、控制得越晚,病情越不可逆,身体的损伤就越大,甚至会造成截肢、失明、肾衰竭、猝死等严重后果。

因此,存在超重肥胖、血脂异常、久坐不动等情况的青年人,建议每年体检测血糖、血压和血脂。此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无家族史的3.43倍,如果家中有亲人患糖尿病,更需要提高警惕,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每年体检测血糖。

控制指标稳情绪,吃动结合是王道

1

首先,青年人也应每年体检测血糖、血压和血脂,特别是已经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血糖一般控制在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h血糖<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血压控制在140/90mmHg。总胆固醇<6.2mmol/L,甘油三酯<2.3mmol/L。

2

工作学习再忙,也要坚持定时定量用餐,均衡摄取谷类、肉蛋类、蔬菜水果类、奶制品和油脂类食物。每日热量分配建议碳水化合物占50%-65%,蛋白质15-20%,脂肪20-30%。减少糖果、蛋糕、高胆固醇和油炸食物的摄入,多选择含纤维素高的食物。坚持低盐饮食,每日摄入食盐小于5克。戒烟限酒,每日饮用酒精量不超过15g。

注:酒精量=酒精含量(%v/v)*饮用毫升数/100*0.8

3

如果已经属于超重、肥胖人群的青年人,需逐步减至正常体重,即BMI介于18.5-23.9。提倡晚餐后1-1.5小时可进行适当运动,每周运动5次,每次30分钟,运动心率最好保持在每分钟(170-自身年龄)。

4

最后,还要稳定情绪哦!保持心情平和能够稳定血糖,不良的负面情绪易导致内分泌紊乱。

这几类人容易患糖尿病,预防方法→

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与环境因素

共同导致的代谢性疾病,

常被人们称作“甜蜜的杀手”。

其特征是持续的高血糖状态。

该疾病的核心病理生理机制是

体内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

或者伴随有胰岛素

作用障碍(即胰岛素抵抗)。

长期未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的糖尿病患者,可能会面临身体多个系统的损害,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心肌梗死、卒中、失明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因此,提升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与了解显得尤为重要。

糖尿病有哪些危害?

1

一方面,急性高血糖可能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等急性并发症,若救治不及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另一方面,长期慢性的高血糖会导致一系列慢性并发症,这些并发症涉及大血管和微血管。大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心力衰竭,其中ASCVD涵盖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周围血管疾病。

2

3

微血管病变则涵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和糖尿病神经病变。这些血管病变可能进一步导致心肌梗死、卒中、失明、肾衰竭和截肢等严重后果,构成糖尿病患者致残或致死的主要原因。

哪些人容易患糖尿病?

1

高风险人群

1、年龄≥40岁。

2、体重超标或肥胖,具体表现为体重指数(BMI)达到或超过24kg/m²,或者存在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不小于90cm,女性腰围不小于85cm)。

3、家族中有糖尿病病史。

4、缺乏体力活动或运动。

5、患有高血压。

6、血脂水平异常。

7、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8、有过分娩巨大儿(出生体重达到或超过4Kg)的经历,或曾经患有妊娠糖尿病。

2

糖尿病前期人群

1、空腹血糖(FBG)在6.1mmol/L至7.0mmol/L之间。

2、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在7.8mmol/L至11.1mmol/L之间。

如何预防糖尿病?

为了预防糖尿病,一般人群应当采取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制盐分摄入、戒烟限酒以及保持心理平衡等措施。

对于处于糖尿病高风险的人群,应根据个人情况控制体重和热量摄入,并增加体力活动,同时进行早期筛查。

建议从40岁开始,每年进行一次空腹血糖检测。而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一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当空腹血糖达到或超过6.1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达到或超过7.8mmol/L时,应及时前往医疗机构进行糖代谢评估。

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

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1

健康生活:保持均衡饮食,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例如白米、面食、甜点)及含糖饮料的摄入,坚持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并维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2

定期诊疗:定期访问医疗机构,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预防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如遇药物不良反应或需调整治疗方案,应立即与医生沟通。

3

自我管理:与医疗团队共同制定健康管理计划,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及体重,并每年进行慢性并发症的筛查,包括足部、视网膜及肾脏的健康检查。

4

情绪管理: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血糖稳定。面对病情变化时,应在配合治疗的同时,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

5

寻求支持:在血糖控制遇到挑战时,不妨与家人、朋友或病友交流,获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编辑:李玲

资料:中国疾控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