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叫脾(糖尿病人脾虚是什么东西)
中医认为:脾虚是糖尿病发病之本!调理需健脾、和胃
中医认为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原因均可导致糖尿病。用现代认识来理解就是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由于长期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造成肥胖;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或精神紧张,情志不舒,或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房事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等造成。目前已公认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过食肥甘会损伤脾胃
近年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长期摄取高热量饮食,或过多膳食,加之体力活动减少,身体肥胖,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这与传统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从中医角度讲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积热内蕴,消谷耗液,损耗阴津,易发生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内脏代谢功能紊乱症。众所周知,糖是人体的能量来源。从中医理论看,糖的代谢与脾胃有关,在这里脾指的是现代医学的胰腺。胃主纳食,脾司运化,中气斡旋,升清降浊,人体内部方能除旧布新,所以中医理论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
脾动力丧失,糖尿病来袭
中医认为脾主统血,脾经与心经相接,所以脾也在一定程度上主管血液的运行。脾的动力一部分来自肝肾的上升之力,另一部分来自饮食转化的能量,脾的主要功能就是把来自饮食的糖转化为能量输送到血液中,变成人体的动力,就像把煤烧成火,把水蒸成气,把气转成动力,这一点与西方的蒸气机原理很相似。
现在由于脾的转化功能出了问题,所以糖不能正常转化为能量,反而停留在血液中,成了血液的负担,这时验血血糖就一定高了,糖尿病就发生了。
脾本来主升清气,也就是把来自肝肾的原动力传导到心脏,而现在由于上升之力不足,不能推动饮食精微上升化为能量,反而使营养物质下陷于肾中,随小便排出体外,这时化验尿糖也高了,西医所谓的糖尿病就名副其实了。但由于西医受理论的局限,不能了解致使糖分不能正常转化为能量的根本原因,所以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治愈糖尿病,只能依赖注射胰岛素。
脾虚,是糖尿病的病根
中医认为,"脾主升清"。精微物质,都是靠它来推动,脾虚则政令不畅。目前认为造成糖尿病时脾气虚证的病因主要有饮食不节、思虑过度、劳逸失度等几个方面,诸因素长期作用于机体,最终导致脾虚,甚至脾气下陷。
由此可见,脾气不足、脾气下陷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机。因此,要治疗脾虚首先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调节饮食,树立健康的饮食观念,培养合理的饮食习惯,坚持科学的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
适度运动,过逸可致脾气郁滞,过劳可耗损脾气,合理的运动可畅达脾气,升发脾阳。中药益气健脾、升举清阳是本病的重要治法。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饮食调节、运动疗法及中药调理。以恢复脾主健运、脾主升清之职,对于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要提醒糖尿病朋友中医治疗糖尿病一定要早、要耐心,在血糖较高的情况下可以配合西药控制血糖,最后达到治疗的目的。
温馨提示:
总之,今天把这些中医的知识总结出来,供大家来对照自己。如果怀疑自己证属此类,也不要急着应用,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的辩证指导下,确认无误之后再进行运用,切勿擅自服用,以免耽误病情。毕竟,中医讲究辩证施治,一人一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
请把这篇文章转发给所有糖尿病患者看到
最后,我还想提醒各位朋友,健康人生拒绝糖尿病,每天锁定这里,关爱身体健康从阅读一篇有价值的中医知识开始。
控制糖尿病,把好“脾胃关”很重要
一位患友问我:“唐教授,不是说得了糖尿病的人会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吗?我的体检报告血糖升高了,可是我平时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我这是得了糖尿病吗?”这是个常见的问题,有这类问题的患者常常工作压力大、应酬多、饮食油腻,出门乘车,很少走路,经常熬夜,人发福了,特别是肚子变大。并且,在体检发现血糖升高时,大多没有特别的症状,但往往血压、血脂、尿酸出现波动、轻度升高,这种现象在中老年人群中越来越多见。
糖尿病是指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分为两类:1型糖尿病(T1DM),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只占糖尿病的一成到两成,一般首选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而老百姓常说的“吃出来的糖尿病”其实指的是2型糖尿病(T2DM),属于代谢性疾病,约占糖尿病的七成到九成,一般首选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
生活中更多的人是不够上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血糖高出正常值的上限,譬如空腹血糖在6.1mmol/L~7.0mmol/L之间,属于空腹血糖受损(IFG),往往是因为基础胰岛素分泌减少造成糖代谢异常所致。正常人,在进食米面主食或服葡萄糖后,血糖会增高,机体具有分泌胰岛素来调节血糖浓度、使其控制在一个稳定的范围之内的能力,这就是葡萄糖耐量;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或口服葡萄糖的耐量试验血糖在7.8mmol/L与11.0mmol/L之间,就是葡萄糖耐量受损(IGT)。这两类情况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增高,这个阶段大多没有什么症状,但往往伴有肥胖及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等“三高”表现。
糖尿病古称“消渴病”,由于古时没有先进的检测手段,当病人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的“三多一少”症状时,可能已经处于疾病的中后期。现代医学在糖尿病早期不仅能检测到血糖升高,而且能够发现相关的代谢指标异常,为我们尽早发现糖代谢异常、诊断糖尿病并做好防范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中医认为,T2DM早期的代谢功能紊乱与脾胃功能失调、中焦湿热以及气郁化热等密切相关,提倡通过调理脾胃来防治早期糖尿病。
其一,不良的生活方式为T2DM孕育了土壤
T2DM的发生和发展比较缓慢,一般经历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早期多为葡萄糖耐量受损(IGT)和/或空腹血糖受损(IFG),也就是餐前、餐后血糖轻度升高,发病隐匿。但若听之任之,IGT或IFG就会发展为显性的糖尿病。从根本上讲,T2DM的发生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特别是饮食结构的改变密切相关。现代人饮食多追求口感,高脂高糖高蛋白质食物比例增加,而谷物、蔬菜摄入减少。过度摄入高热量食物超出了日常脾胃的消化能力,滞留体内的代谢产物使糖尿病的风险大大增加。中医很早就认识到了不良的饮食起居对脾胃功能造成的影响进而发展为“消渴”的过程。《黄帝内经》认为消渴病以富贵之人易患,因嗜食肥甘厚味又好逸恶劳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脾胃负担过重,使得一部分营养物质不能转化为正常的能量而成为“废物”,出现了中满,内热、痰火、湿热等病理产物堆积于胃肠,久之五脏耗损而引发“消渴病”。在发病早期,改善生活方式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以调节脾胃功能为重点,提倡合理膳食、粗细搭配、劳逸结合,通过劳动、体育锻炼、调节饮食等方法,减少胃肠负担,恢复脾胃运化功能,以减缓、阻止向显性糖尿病发展。
其二,从“脾胃症状”发现T2DM的苗头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饮食转变为气血精微物质的重要场所。胃负责受纳和腐熟水谷,脾负责消化水谷并气血精微输布至全身。脾胃运化的节律与我们一日三餐的规律相吻合。现代社会许多人由于工作繁忙,违反了进餐节律,饥饱失常、过食肥甘、饮酒无度,脾胃运化节律打破,则运化能力减弱,长此以往造成消化不良,代谢紊乱,出现血糖、血脂、尿酸等血液生化指标升高。这个时期,患者一般食欲良好、精神体力尚可,不影响日常活动,但仔细审察患者状态,脾胃运化功能失调的特征已略见端倪,如身体肥胖、食欲旺盛、食后腹胀、口腔异味、大便不畅、容易疲乏、舌苔厚腻等。以上症状若持续出现,提醒患者湿热、郁热、痰湿等病邪在胃肠已出现郁积,要尽早远离不良的生活习惯,及时止损,将疾病发展的苗头扑灭。
其三,以“健脾助运,通降胃气”之法防治T2DM
中医认为脾的功能是自下而上“升发”。胃的受纳功能自上而下“顺降”,顺应脾胃生理特点的精微物质才能被正常的消化吸收,而不转变为“浊毒”危害健康。首先,顺应脾胃运化节律:从进餐时间上,规律饮食、定时定量;在进餐的量上,饥饱有度,每餐七八分饱;在进食种类上,减少高脂肪、高糖类的食物摄入,增加维生素、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的比例,寒温合宜,避免食入过冷或过热的食物等。
此外,还可采用一些有药物功效的食物煮粥、泡茶、做菜来健脾助运,通降胃气,以达到预防的目的。如过食引起的胃胀、胃堵等“胃滞”征象,可食用消食和胃之品:如生萝卜、山楂茶、大麦茶等;出现口干、口苦、胃热多食等“胃热”征象,可食用清胃降浊之品:荷叶茶、绿豆汤、苦瓜汁、苦丁茶泡茶等;出现乏力、食少、便溏等“脾虚”征象,可食用健脾益气之品:如茯苓山药粥、薏苡仁扁豆粥、西洋参茶等;出现便干、便秘等“肠滞”征象,可食用润肠通便之品:如梨、香蕉以及莱菔子茶、杏仁茶等。
适当地选择健脾气、清胃热的药食同源之品,可以提高脾胃的运化能力和营养物质的利用度,减少“废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不仅能使胃肠功能恢复,症状得到缓解,还可以起到防治糖尿病的作用。
除了饮食调节之外,中年瘦一瘦,饭后多走走,平常笑开口,保持合适的体重、愉悦的心态,以及养成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很重要。
(作者唐旭东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
来源: 人民政协报
糖尿病患者三个常见的脾胃症状表现以及中药调理方法
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很早就开始探索。在各种理论当中,三消辨证在中医治疗糖尿病过程中被广泛使用。在三消辨证当中,脾为其中的“中消”。在中医理论中,脾为后天之本,承担运化饮食中的水谷精微的作用。糖尿病患者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因此需要通过调脾来对糖尿病治疗提供支持。今天在这里给大家讲一讲,糖尿病患者三个常见的脾胃症状表现以及调理方法。
一、脾胃虚弱:乏力、口干、纳差,治以健脾益气生津,常用七味白术散加减;
二、脾胃湿阻:肢体困重、脘腹胀满、大便溏软,治以运脾化湿,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平胃散加减;
三、湿热内蕴:口干苦、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治以清热利湿,常用茵陈蒿汤合四苓散加减。
以上就是糖尿病患者在脾胃方面比较常见的表现以及重要的调理方法。通过对脾胃的调理,让其恢复正常,将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品质,同时对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支持,这也是糖尿病对中医治疗价值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