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专家论糖尿病(讲专家讲糖尿病)

中国新闻网 0
文章目录:

专家共论提高糖尿病认知和诊治水平

中新网北京新闻10月13日电 在第十六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糖尿病领域国内外新进展的深刻理解,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糖尿病的认识,进一步提高防治糖尿病的医疗水平,中国医学基金会糖尿病专家委员会“2024年糖尿病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医学基金会糖尿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执礼在开幕式大会致辞中对内分泌专业医务工作者在糖尿病防病、治病中作出的贡献表达了崇高敬意,并表示将在今后中国医学基金会糖尿病专家委员会的公益活动中继续传承和发扬热心为广大糖尿病患者服务的奉献精神。中国医学基金会秘书长王倩出席会议并致辞。

本次学术交流会的主题是糖尿病诊疗新进展,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肖新华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系主任医师杨金奎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首席专家徐焱成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匡洪宇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侯新国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于淼教授、北京燕化医院内分科主任医师齐林教授、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陆祖谦教授等国内知名的糖尿病领域专家分享了最新的学术前沿进展和临床经验,并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演讲,包括《低血糖诊断的重点及难点》《2型糖尿病缓解的最新证据》《2型糖尿病缓解:曙光与挑战并存》、《中国寒冷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多学科专家共识》《糖尿病缓解的条件目标及争议》《2型糖尿病体重管理进展》《糖尿病相关死亡与GLP-1RA治疗价值》和《从GLP-1到GLP-1/GIP/GCG-探索代谢性疾病新策略》。

据悉,中国医学基金会糖尿病专家委员会今后将继续秉持公益理念,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不断探索创新公益模式,为进一步提升糖尿病诊疗水平,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而努力。(完)

协和医院教授:糖尿病不是“富贵病”,而是贫穷病和无知病

在很多人眼中,糖尿病是一种“富贵病”,但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教授梁晓春却“叫板”此观点:糖尿病不再是富贵病,而是贫穷病、无知病!

为什么说糖尿病不再是富贵病?

梁晓春教授表示,在早已富裕起来的国家地区,糖尿病发生率正在下降。一是由于“节约基因”在发生全新的变化,身体能力储存的性能也在减退。二是由于随着经济发展,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增强,能用更科学的方法处理饮食结构和体育锻炼,主动预防糖尿病发生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在美国,糖尿病便已不再是“富贵病”。

在美国,富者的自我保健比较强,就呈现出糖尿病患病率与人均收入成反比。我国的研究也证明,糖尿病患病率和文化程度有明显关系,文盲的患病率更高。我国人民充分认识到由贫变富,是糖尿病发病率剧增的重要因素,保持传统生活方式,合理饮食,控制体重坚持体育锻炼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糖尿病分为I型、II型、特殊类型糖尿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其中I型是因为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破坏、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所致,目前无法根治,而患者人数最多的II型糖尿病与不健康生活方式之间有密切关系,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糖尿病”。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习惯改变,糖尿病城乡差异已经逐渐缩小,无论是“富贵”还是“贫穷”都已经迈入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行列中。

糖尿病可能是另一种“富贵病”

糖尿病虽说不是身体的富贵病,但是糖尿病可能是另一种“富贵病”,因为糖尿病的治疗费用非常“贵”

专家称糖尿病患者每人每年的住院费大约是2万多,每人每年门诊费大约是3000多元,总的一年花费5万左右。随着患病时间延长,以及并发症的出现,医疗费用也会明显增高。糖尿病对于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都是非常巨大的负担。与正常血糖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住院天数每增加1倍,医疗费用就会增加2.4倍。

据IDF发布的《糖尿病概览》显示,2015年中国糖尿病总支出在551亿—884亿美元之间。随着医疗服务需求的提高以及医疗服务质量的增加,按照以往糖尿病医疗费用发展特征,2020年糖尿病的医疗费用将达到1437亿元。

患糖尿病不仅是治疗费用高,糖尿病患者身体中还存在高血糖,会导致各种组织产生慢性损害、功能障碍。因此糖尿病的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预防糖尿病,你需要这么做

1、戒烟戒酒:吸烟饮酒会增加糖尿病风险,并且吸烟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有密切关系,而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中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想要预防,烟酒一定要戒掉。

2、定期检查血糖水平:糖尿病前期人群不仅会血糖升高,往往患者还伴随血脂异常,血压升高,身体代谢紊乱。因此糖尿病的预防还包括血糖、血压、血脂的全面控制。

3、合理饮食习惯:控制能量摄入,科学膳食,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膳食纤维有减缓餐后血糖升高的作用。同时营养均衡很关键。

4、加强运动量:运动可以增强人的免疫力,对抗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并且锻炼有助于促进身体胰岛素敏感性,对血糖的降低有很大帮助。尤其是久坐不运动的人群,建议每半个小时起身活动,从而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们的体重和疾病发病程度有密切关系,因此患者还应当管理好自身体重从而进一步防止糖尿病发病,并且尽可能提高身体各项技能,进一步保障机体健康。

#清风计划##39健康超能团#

参考资料:

1、王一凡."糖尿病为何是富贵病?."百科知识 .9 (2008):36-38.Print.

2、郭静波.糖尿病预防及护理[J].糖尿病新世界,2015:239.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联合国糖尿病日 | 您真的了解糖尿病吗?协和医生带您走出“甜蜜误区

吃糖太多会得糖尿病?降糖就得少吃主食?糖尿病是富贵病很难预防?降糖药选贵的准没错?只要吃上了降糖药就等于进入保险箱……诸如此类的流言您中招了吗?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高达1.1亿,患病率10.9%,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最高的国家。在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请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肖新华主任医师为您科普糖尿病的那些事儿,带您走出“甜蜜误区”。

专家介绍:肖新华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擅长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的诊治,主要研究方向是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特殊糖代谢异常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糖尿病营养学组组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代谢病防治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等。

糖尿病画像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以血糖升高为基本特征的代谢综合征,此外,患者还往往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等。糖尿病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的缺陷、胰岛素作用不敏感或作用能力下降。长期的血糖控制不好还会引发诸多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很多,主要可以总结为胰岛素分泌的缺乏和胰岛素敏感性的下降。截至目前,糖尿病的确切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清楚,换言之,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作用下降的机制还未被完全揭示,其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和工作压力等。

得糖尿病和吃糖有关系吗?

很多人以为得糖尿病是因为吃糖或主食太多,事实当真如此吗?非也。其实是高脂等高热卡食物吃太多,导致总热卡摄入过多所致。因此,盲目地减少乃至不吃主食,改吃蔬菜加肉类的饮食方式是不均衡、不正确的。总体来看,应适度减少高热卡、高能量食物的摄入。

糖尿病可以预防吗?

答案振奋人心:可以预防。

一级预防:中国的大庆研究是世界糖尿病一级预防的第一个随机临床试验,与芬兰的DPS研究和美国的DDP研究共同被誉为“糖尿病一级预防的里程碑”。上述研究证实,生活方式的干预可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健康饮食和保持运动。糖尿病高危人群应管住嘴、迈开腿,尽可能延缓发病,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二级预防:对已经发病的患者,密切监测血糖,规律就诊,通过积极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可以尽可能地防止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等并发症。

三级预防:对已患糖尿病且病程较长以及出现了并发症的患者,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延缓并发症进程,减轻致残致死的风险。

糖尿病症状与早发现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口干喝水多、多尿和吃得多,“一少”主要指体重下降、体力匮乏。1型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表现更为明显,而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起病隐匿且症状不典型,所以经常在很偶然的契机下才能捕获“漏网之鱼”确诊糖尿病,例如单位体检查血糖发现异常,用眼时视物模糊才诊断为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经常皮肤瘙痒经过验血才发现血糖高,发现伤口愈合困难才联想到是不是得糖尿病等等。

原则上,专家建议40岁以上,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积极参与筛查。如果通过家庭血糖检测仪发现异常,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糖耐量测试等来确诊是否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的不良影响

糖尿病的发现不容易,发现后若不注意控制血糖,则会引发更多不良后果与并发症,从头到脚来列举:脑血管病变的几率增加、眼底病变乃至致盲风险高、心脏疾病发病率和致死率升高、肾病和尿毒症发病率提升、周围神经病变增多、糖尿病足、坏疽和截肢的风险也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

糖尿病需要综合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仅靠某一种方案就能实现。综合治疗的基础是饮食(三餐定时、少食多餐、总量控制)和运动,其次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合适的药物,此外还需长期监测血糖以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患者良好的依从性和自律能力也必不可少。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误区

误区1:经常有财大气粗的患者向大夫“点菜”:“给我来个最贵的药,贵有贵的道理嘛!”专家提示您,判断降糖药好坏的标准主要在于有效(个体化)、毒副作用低(安全性高)、质优价廉和使用方便等。

误区2:还有盲目的患者经常向大夫“建言献策”:“老张的血糖比我高多了,他吃某某药效果不错,您给我也开点吧!”专家提示,用药事关生命安危,请您务必听取医生意见,结合自身病情合理用药。即便是在用药后,医生也会进行长期观察,并根据病情波动进行用药评估并酌情调整。

误区3:有的患者自以为“久病成良医”,吃上降糖药后就以为进入保险箱,常年不复查不随诊,殊不知这其中也暗藏隐患。随着医学科技的日新月异,药物机制和作用机理也与时俱进,请您一定要定期找专科大夫随诊复查、评估病情并调整用药。

专家提示:我国著名糖尿病学专家,我院内分泌科向红丁教授曾提出用饮食、运动、药物、教育和监测这“五架马车”来防治糖尿病。在国际上,关于糖尿病的防治也始终离不开这“五架马车”的范畴。糖友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掌握方法,严格实践,做好自己身体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哦!

文字整理:刘晓坤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监制/张抒扬 主编/陈明雁

编辑/刘晓坤

​​​​#清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