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魏某糖尿病

环球网 0
文章目录:

冒充名医电话网络问诊高价售药,青岛警方打掉2个电信网络诈骗团伙

□本报记者 梁平妮 □本报通讯员 张秀振 孙仁强

近日,山东省青岛市公安局即墨分局会同青岛市公安局刑警支队、特警支队、网警支队等相关警种部门,经过3个月的秘密侦查布控、跨省集中抓捕,一举打掉以吴某谦、魏某奇为首的两个跨区域特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抓获团伙成员80人,破获山东省内诈骗案件300多起,涉案金额4200多万元,为“云剑”行动再添战果,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及时消除了重大治安隐患。

据悉,今年5月以来,青岛市即墨区多名群众报警称,被自称某“知名药企”售后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电话、网络推销药品实施诈骗。接报后,即墨分局在青岛市刑警支队支持下立即开展案件侦查工作。

警方初步查明,自今年年初以来,这一系列诈骗案件共涉及全国31个省市邮寄货物信息12万余条,涉案金额高达4200多万元。随即此案被青岛市局列为“反诈7号”专案重点侦办,并由青岛市局、即墨分局两级公安机关抽调精干警力组成专案组,全力开展案侦工作。山东省反诈中心对此案也给予全力支持。

专案组根据前期侦查情况,对案侦工作立即进行全面研究部署,深入开展调查取证,先后10多次派出工作组赴外地开展摸排调查。广泛开展警务协作,积极争取各部门支持,统筹各方资源,广泛协调作案地、受害地公安机关建立警务协作机制,合力开展专案侦查工作,全面收集固定证据。结合摸排掌握的犯罪团伙构成及窝点情况,精心研究制定异地集中抓捕方案,确保一举摧毁犯罪网络,最大限度追缴涉案资金,及时挽回人民群众的损失。

通过3个月艰苦细致的秘密摸排、拓展侦查等,专案组最终查明两个犯罪团伙窝点分别位于外省某地的两处写字楼内,以“某某某科技有限公司”名义招募使用话务人员70多人,采取公司化架构运作,实施集团化诈骗作案。

为成功抓捕这两个犯罪团伙,专案组专门成立现场抓捕指挥部,调集200名警力分成9个行动小组,于7月31日长途奔袭600多公里,赶赴犯罪窝点实施抓捕。8月1日9时许,各行动小组到达预定地点后,一鼓作气、协同作战,在两处窝点内将以吴某谦、魏某奇为首的80名犯罪团伙成员全部抓获、无一漏网,并在第一时间安全押解回即墨。

经审查,两个犯罪团伙成员初步交代了以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为侵害对象,冒充知名中医专家教授身份,通过电话或者网络问诊,解答受害人问题等方式,逐步骗取受害人信任,以数千元购买其推荐的价格不足百元药品的违法犯罪行为。

此案现已逮捕40人,查扣作案用电脑150多台、手机200多部以及大量账册等涉案物证,冻结银行账户72个,查扣涉案资金200多万元,提取电子数据5万余条,初审破获省内诈骗案件300多起。

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

挥起刑责利剑,铲除微信朋友圈里的假神医

相比电视广告,近年流行起来的微信私域营销成为假医生和假专家的“沃土”。媒体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梳理发现,2019年以来,国内法院终审宣判的在微信里冒充医学专家卖假药、销售“医疗服务”且被定性为诈骗罪的案件共22件,其中涉及“假医生”328人,2.9万余人受害,涉案金额高达1.9亿元。

与其他假冒伪劣相比,假医生更为可恶。因为,其轻则耽误患者治疗,重则直接会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线下的假医生比较容易识破,公众对于江湖骗子已经有了比较强的免疫力,而且监管部门也便于查处。但像微信朋友圈这种网络私域,容易沦为灰色地带,因为朋友圈具有私密性,只有“好友”才能看到。

假神医们正变得越来越狡猾,乃至衍生出黑色产业链。比如,一位隔空问诊的“老中医”,竟然让近3000人上当破财,涉案金额600余万元,其背后是一个诈骗团伙。作为团伙负责人的罗某,为成员注册微信、统一使用虚构昵称“许某怀”及头像,由专人负责在网上发布广告诱骗被害人添加微信号。之后,由丁某等14人分别以虚构的中医世家传承人“许某怀”本人或其学生名义,根据“话术”模板,诱骗患者高价购买“排毒贴”等产品。可以看出,这早已是不单纯的利用概率,其团伙作案及流水线式操作,很容易让患者在不知不觉中落入圈套。

连电诈团伙也改行充当微信里的“假医生”,更反映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比如,武汉某公司本来是个电话诈骗团伙,2017年1月,其法定代表人谈某“认为以拨打电话的方式诈骗风险大,决定转型”为假医生。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有40人进入公司当销售员,全部以“田氏补肾方中药世家传人田乐乐”的身份,通过微信与患者交流,销售“田氏补肾方”。这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也最终被认定为诈骗罪。

对于这些向病人伸出黑手的“微信假神医”必须挥起刑责利剑,将其彻底铲除。就在今年3月,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刚刚通过互联网法庭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假医生案件,魏某等27名被告人涉嫌诈骗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这一团伙通过购买获取糖尿病患者的个人信息,或将微信二维码植入广告,添加微信患者后,假冒同仁堂健康指导老师或医师,将低价购进的食品或保健品假冒成药品,诱骗患者高价购买,骗取人民币多达三千余万元。

追责要从重,更须从严,特别是要提高对微信私域流量的监管水平。当前已进入互联网社会,监管部门不能总是落在违法犯罪分子后面。同时,也要明确平台责任,使其真正尽到管理之责,不能让假医生们把朋友圈当成法外之地。当然,广大网民也要打起精神来,注意鉴别你的微信中哪些是真朋友,那些是假医生,不可鱼目混珠,该删的还是早点删了吧。(秦铁)

来源:观海新闻

青岛公安侦破“反诈7号”专案:80个“名医”专坑糖尿病患者,百元药卖到数千元

最近,经青岛公安秘密布控、跨省抓捕,一个80人的特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落网。这些不法分子冒充名医专家教授身份,通过电话或者网络问诊等方式,逐步骗取受害人信任,将价值仅几十元的普通保健品,打着能治糖尿病的幌子,卖到数几千元不等,让不少中老年人上当受骗。近日,在山东省公安厅和青岛市公安局的直接指挥下,即墨公安分局会同市公安局刑警支队、特警支队、网警支队等相关警种部门,经过3个月的秘密侦查布控、跨省集中抓捕,一举打掉以吴某谦(男,24岁,湖北省武汉市人)、魏某奇(男,51岁,湖北省天门市人)为首的两个跨区域特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抓获团伙成员80人,破获省内诈骗案件300余起,涉案金额4200余万元,为“云剑”行动再添重大战果,有力地保障了群众财产安全,及时消除了重大治安隐患。

2019年5月以来,即墨区多名群众报警称:被自称某“知名药企”售后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电话、网络推销药品实施诈骗。接报后,即墨分局在市刑警支队支持下立即开展案件侦查工作。初步查明:自今年年初以来,该系列诈骗案件共涉及全国31个省市邮寄货物信息12万余条,涉案金额高达4200余万元。随即该案被青岛市局列为“反诈7号”专案重点侦办,并由青岛市局、即墨分局两级公安机关抽调精干警力组成的专案组,全力开展案侦工作。山东省反诈中心对该案也给予全力支持。专案组根据前期侦查情况,对案侦工作立即进行全面研究部署,展开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入开展调查取证。先后10余次派出工作组赴外地开展摸排调查。二是广泛开展警务协作。积极争取各部门支持,统筹各方资源,广泛协调作案地、受害地公安机关建立警务协作机制,合力开展专案侦查工作,全面收集固定证据。三是精心研究收网行动。结合摸排掌握的犯罪团伙构成及窝点情况,精心研究制定异地集中抓捕方案,确保一举摧毁犯罪网络,最大限度追缴涉案资金,及时挽回群众损失。

经三个月艰苦细致的秘密摸排、拓展侦查等,最终查明两个犯罪团伙窝点分别位于外省某地的两处写字楼内,以“某某某科技有限公司”名义招募使用话务人员70余人,采取公司化架构运作,实施集团化诈骗作案。为成功抓捕该两个犯罪团伙,专案组专门成立现场抓捕指挥部,调集200名警力分成9个行动小组,于7月31日长途奔袭600多公里赶赴犯罪窝点实施抓捕。8月1日9时许,各行动小组到达预定地点后,一鼓作气、协同作战,成功在两处窝点内将以吴某谦、魏某奇为首的80名犯罪团伙成员全部抓获、无一漏网,并第一时间安全押解回即墨,做到了整个抓捕、押解行动“零风险、零伤亡、零事故”。

经审查,该两个犯罪团伙成员初步交代了以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为侵害对象,冒充知名中医专家教授身份,通过电话或者网络问诊,解答受害人问题等方式,逐步骗取受害人信任,以数千元购买其推荐的价格不足百元药品的违法犯罪行为。该案现已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77人,其中逮捕40人,查扣作案用电脑150余台、手机200余部以及大量账册等涉案物证一宗,冻结银行帐户72个,查扣涉案资金200余万元,提取电子数据5万余条,初审破获省内诈骗案件300余起。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

(大众日报·新锐大众记者 肖芳 通讯员 张秀振 孙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