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舌(糖尿病人舌象)
国医大师吕仁和:糖尿病治疗的“二、五、八”方案
吕仁和教授,国医大师,1934年出生,国医大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病重点专科和内分泌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师从施今墨、秦伯未、祝谌予等中医大家,在诊治糖尿病及其多种并发症、肾脏病和多种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糖尿病治疗中的“二、五、八”方案
吕仁和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中医糖尿病和肾病专家,该方案是在继承《黄帝内经》经典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数十年临床应用,总结而成。其中,方案中的“二”是指防治糖尿病的总目标;“五”是指观察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检测的五项指标;“八”是指需要采取的八项措施。
二:两个目标
即长寿与健康。应尽力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努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要求不但要让患者能够有较长的寿命,还要让患者过上相对健康的生活,最大限度减少糖尿病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综合治疗方案,糖尿病患者不仅能达到身体健康,还能够有意识地实现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健康。因此,糖尿病患者因为要控制糖尿病,反而更有可能成为完整健康标准的追求者和实现者。
五:五个观察指标
即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症状。
1.血糖 空腹血糖控制在6、7、8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8、9、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7%、8%,分别可作为优、良、差三个控制等级。其中,由于糖化血红蛋白能体现2-3个月内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应充分重视。
2.血脂 糖尿病常常伴有血脂异常,治疗应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都努力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促进脂肪肝改善。
3.血压 高血压与糖尿病经常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因此必须将血压控制良好,一般要求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4.体重 体重是衡量健康状况很重要的指标,要求患者的体重要争取达到正常范围内。体重正常,利于健康长寿;肥胖者,常伴有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等代谢失常,容易合并心、脑和大血管病变;体重过低者,易合并周围神经炎等病变。所以,糖尿病患者经过治疗,都应向正常标准体重方向发展为好(具体计算指标详见书中介绍)。5.症状
(1)口干舌燥、多饮多尿、大便干燥、疲乏无力、体重下降、失眠多梦、心烦急躁、怕热汗多等,多由高血糖及其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紊乱引起。一般血糖控制良好后,临床症状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如果血糖控制良好而症状仍不见好转,则应除外呼吸、消化、泌尿系统感染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其他疾病。
(2)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野中出现黑点、夜尿频多、尿多浊沫、肢体麻木、疼痛等,常是糖尿病并发的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应该积极予以治疗,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而导致失明、肾衰竭、足坏疽等。
(3)头晕、头胀、记忆力减退,或有偏身麻木等,应除外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4)胸闷憋气,应除外缺血性心血管疾病。
(5)皮肤疮疖痈疽、牙周炎感染,在糖尿病患者治疗难度较大,应进行积极地、较长时间地治疗,以求彻底解决感染病灶。
(6)皮肤瘙痒,特别是二阴及易出汗的部位瘙痒,在糖尿病患者非常常见,可以应用外洗加内服药相结合的治疗思路。
(7)急性高血糖情况下,出现头晕、头痛等高渗综合征症状,出现口渴多尿、腹痛、恶心、呕吐等酮症酸中毒症状,必须尽早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应注意在纠正高渗综合征、酮症酸中毒过程中,不合理过多使用胰岛素可诱发低血糖,进而导致脑水肿、心力衰竭等。
八:八个调理和治疗方法
即饮食、运动、心态、中药、西药、胰岛素注射、针灸推拿、导引等。
(一)三项基本措施
1.饮食要合理
2.运动要适当
3.心态要平衡
(二)五项选择措施
1.中医药治疗 对于糖尿病轻症或初发病例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血糖控制不理想者,或糖尿病已经应用西药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注射血糖仍不能良好控制者,加用中药治疗常常可以实现血糖良好控制,甚至保持病情长期稳定。而对于糖尿病已经发生并发症者,应用西药控制血糖,应用中药治疗并发症,则可以发挥我国医学中西结合的优势,使众多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免于致死、致盲、致残之苦。至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具体方法,吕仁和教授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六对论治”思路,临床应用,卓有成效。
2.西药口服药治疗 西药口服药包括口服降糖药、降脂药、降压药等。对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难以取效或中医药治疗血糖不能得到良好控制者,可以加用西药口服降糖药等。并在充分认识不同药物作用特点和副作用的基础上,酌情配合调节血脂和降压药物。
3. 注射胰岛素 对于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中西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满意,胰岛素分泌功能严重受损,或已经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必要时,应该选用注射胰岛素治疗。有条件者,更可安装胰岛素泵,以良好控制血糖。
4.针灸推拿 吕仁和教授临床发现,糖尿病下肢沉重麻痛、夜卧不宁,针刺双绝骨穴常有良效;咽痒咳嗽,以六神丸用胶布贴于列缺穴常有良效;全身疲乏按摩督脉经、足太阳膀胱经常有良效;下肢冷热失调,点按丹田穴常有良效等。故除中医中药外,针灸、按摩等中医外治法应引起足够重视(具体疗法详见书中介绍)。
5.导引吐纳——巢氏消渴之气功宣导法。本法记载于《诸病源候论》一书,适用于以口渴多饮、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其功理在于宣导肾津以止消渴。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松衣宽带,安静仰卧,腰部伸展悬空,用骶骨背着床席,两手自然置体侧。双目微闭。随着呼吸的节律鼓起小腹,意在牵动气机,使之行水布气,津液上升。
第二步:接上式,用舌在唇齿之间,由上而下、由左至右搅动9次;再由下而上,由右至左搅动9次;鼓漱18次,将口中产生的津液分数口徐徐咽下,并用意念将其下引到“丹田”。使水之上源下流,元龙归海,津布热减,静卧数分钟收功。
第三步:收功后起立,走出室外,在空气清新、环境幽静之处缓缓步行。在一种愉快轻松的心境下,步行120~1000步左右,使练功后内在的有序,在常态下尽可能地保持住。巩固已取得的引肾津、滋上源、止消渴的效果。
糖尿病的舌头分6种。每种对应一种证型,中医治疗分型辩证
在医疗圈里3年多,不论是私人养生馆,还是公立医院,几乎每天都有关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咨询以及诊断治疗,有胖的有瘦的,有中老年,也有青年男女,有双眼失明的,也有下肢截瘫的……举不胜举,可以说是人类的一大祸害啊。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什么是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又称成人发病型糖尿病。
中医又称消渴,其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阴虚为根本,燥热为表现,而肺、胃、肾为主要病变脏腑。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
西医认为是是由于胰岛素生物作用障碍或(和)胰岛素缺乏导致的一组以慢性持续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综合征。
高血糖又会破坏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致使很多继发性疾病产生,如:脑梗死、冠心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视网膜病变、肾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
2型糖尿病的形成
2型糖尿病有很强的遗传倾向,但大多数还是受后天因素影响,如:不合理饮食、热量过度摄入、体力劳动不足、妊娠、老龄化、高强度工作以及其他不合理生活方式等。
下图是中医“消渴”形成的3大主要原因:
2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发病前常有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早期症状不明显,仅有轻度乏力、口渴,常在明确诊断之前就可发生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严重高血糖时会出现,三多一少(多饮、口渴多尿、多食、体重降低)。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糖尿病的舌头特征:
糖尿病的中医病机涉及虚、热、痰、瘀,与心、肝、肺、脾、肾相关,以气阴两虚为根本、瘀血痰浊为标,多为虚实夹杂。糖尿病中医证型临床研究较多,气阴两虚证为最常见的类型,此外,还有痰热互结证、热盛伤津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血瘀脉络证等。
不同类型舌象特征具有差异:
1.痰热互结证:舌红,苔黄腻
(图中舌边标舌红,舌中标出黄腻)
2.热盛伤津证:舌红、苔黄。
(图中舌边标舌红,舌中标出黄)
3.气阴两虚证:舌红少津、苔薄白或少苔或花剥
(图中舌边标舌红,舌中标出少津以及苔薄白)
4.肝肾阴虚证:舌红、少苔
(图中整个舌面标舌红以及苔少白)
5.阴阳两虚证:舌淡或胖大有齿痕、苔白
牙齿印标舌边齿痕,整个舌质标胖大舌以及舌淡,舌中标苔白
6.血瘀脉络证:舌质黯、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迂曲
(图中左右两条标出其中一条为舌下脉络青紫迂曲)
溃烂不愈的糖尿病足,2个中药方子来解决,内服+外治效果神奇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好,就会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其中,最可怕、治疗费用最高的当属糖尿病足了。
糖尿病足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足部溃烂、肢端坏疽、肢体远端的麻木疼痛和酸胀感等症状,如果不加以治疗,病情发展到全足发黑、坏死,就会面临截肢的危险。
中医认为,糖尿病足属于中医学中的“脱疽”、“消渴”、“血痹”等病变范畴。病机以“虚”、“瘀”为本。治疗上应该以内外并治结合。
今天就和大家说两个药方,一方为内服,控制血糖、感染,改善微循环。一方为外治,泻热破瘀、消肿止血。
内服方
【组成】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
【用法】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疗程 3 周。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糖尿病高危足气虚血瘀型。症见患肢乏力,下肢肿胀,顽麻疼痛,痛有定处,状如针刺,步态跛行,患处肤色暗红或紫黑,伴胸闷脘痞,纳呆,泛吐痰涎,舌胖色暗或见瘀斑、苔白腻腐,脉沉弦滑。
该方来自于清代名医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其中重用生黄芪大补脾胃中气以资化源,固摄经络真气以节散流;辅以当归尾活血养血;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化瘀行滞;地龙通络活血。诸药合用,标本同治,使气旺血行,瘀消脉通。药中病机,必获良效。
外治方
【组成】大黄、乌梅、五倍子。
【功效】泄热破瘀,消肿止血。
【用法】上药水煎后取 2000ml,倒入清洁盆中,待药液冷却至 40℃ 左右后浸泡患足,浸泡中逐渐加入热水,使水温维持在 40℃ 左右,每次浸泡 30min,每日 2 次,泡脚后换药。15 天为 1 个疗程。
【处方总结】
此方由大黄、乌梅、五倍子三味中药组成。其中大黄味苦、寒,能清热泻火,泄糖尿病足局部坏疽感染之毒,并有破积滞或瘀血之功。乌梅酸涩,具有收敛、消肿、止血之效。五倍子酸、涩、寒,涩中有清,能清热泻火,以助大黄泄热毒之力,又有收敛、消肿、止血之功效。三药相合,起到泄热破瘀、消肿止血之效。
在临床上,内服 外治的方法在治疗糖尿病足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说,在患病之后,大家不要太紧张,一定要尽早就医,早期干预的治疗是很重要的,也是有逆转的可能性的。
如果你也有这方面的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帮你解答!
#中医健康科普##健康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