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三抗体(糖尿病三抗体检测结果多久出来)

掌上医讯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三项及其临床意义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编者按:

胰岛素抗体、胰岛素、清C肽测定并称糖尿病三项,在实际临床中指导意义重大,希望讯友们喜欢小编搜集的资料!

胰岛素抗体检测

1983年Banting发现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人血清中存在抗胰岛素物质,后证明这种物质是γ球蛋白,命名为胰岛素抗体。胰岛素抗体的产生与胰岛素制剂的免疫原性有关,胰岛素抗体大量生成可导致病人对胰岛素不敏感。

胰岛素抗体主要是IgG,少数受药者可查到IgM、IgE胰岛素抗体,IgE抗体主要出现在对胰岛素产生过敏反应的病人。

(1)胰岛素抗体与糖尿病稳定性的关系

Dixon观察了24例发病为35岁病情稳定糖尿病人,其胰岛素抗体结合容量为0.5~9.0U/L;23例发病年龄为23岁病情不稳定糖尿病人,其胰岛素抗体结合容量<0.5u/L。这表明中度升高的胰岛素抗体对调节血中游离胰岛素水平有利,对稳定病情有益。病情稳定主要依赖于病人本身残余的胰岛功能,胰岛素抗体可帮助维持血中游离胰岛素于较稳定水平,使其不致于过高过低而起到缓冲作用。这对几乎完全丧失β细胞功能者有较大意义。

(2)胰岛素抗体与Ⅰ型糖尿病的自发性缓解期

1型糖尿病人早期经胰岛素治疗一段时间后,β细胞功能有一定程度恢复,病情缓解,此时可少用或停用胰岛素治疗,称为“自发性缓解期”。胰岛素抗体可影响此缓解期的长短。由于抗体能结合和消耗内源性胰岛素,因此有抗体病人复发率明显高于无抗体组,即:病人血胰岛素抗体水平与自发缓解期长短呈负相关。

(3)胰岛素抗体与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夜间自发性低血糖可能与胰岛抗体有关。胰岛素抗体可结合血中大量胰岛素,当夜间血酸度增高、血中游离胰岛素下降较快时,胰岛素与抗体解离,释放而引起低血糖综合症。当使用高纯胰岛素使胰岛素抗体减少或消失,低血糖发作亦可减少或停止。

(4)胰岛素抗体与妊娠糖尿病

糖尿病妇女怀孕后,胰岛素抗体水平下降。这是由于母体雌、孕激素升高而抑制抗体生成。有报告指出,母体胰岛素抗体通过胎盘而沉积于胎儿的胰脏,从而导致遗传性糖尿病。妊娠糖尿病者应用纯胰岛素降低胰岛素抗体水平。

(5)胰岛素抗体与糖尿病晚期合并症

胰岛素抗体可能促发或加重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业已证实胰岛素抗体IgG沉淀于实验动物的肾小球,类似肾小球结节性硬化。临床证实,胰岛抗体水平高的病人、糖尿病肾病及增殖性视网膜病发生较早。

胰岛素

胰岛素由胰岛β细胞分泌,它含有51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800。胰岛素与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密切相关。它可促进肝脏和外周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或形成肝糖元或脂肪,或进入三羟酸循环氧化产生能量。它可刺激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及酮体生成。它还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抑制蛋白质分解。

糖尿病的分型和诊断:

糖尿病分为两大类。I型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简称IDDM)。空腹血浆胰岛素极低,口服葡萄糖试验(OGTT)或馒头餐后上升及下降极缓慢,甚至无任何变化。说明其胰岛β细胞功能极差;Ⅱ型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简称NIDDM)。该型包括需胰岛素治疗和不需胰岛素治疗两类。特点为空腹高胰岛素血症;OGTT试餐后,胰岛素释放延迟,高峰后移,但总释放量不低,约12%病人呈低反应或延迟反应,说明Ⅱ型糖尿病与I型有本质区别。推测高反应者的发病原理以胰岛素抗体为主;低反应者以β细胞分泌功能不足为主,兼有胰岛素抗力的的因素。I型及Ⅱ型需胰岛素治疗者,由于长期接受胰岛素注射,其血清胰岛素抗体阳性率分别高达96%和87%。从而干扰了胰岛素放射免疫测定的结果,故这项测定已渐为C肽所代替。

对肝脏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肝脏是纤维机体血糖水平稳定和胰岛素降解、代谢的重要器官,因此肝病时可出现糖代谢障碍,糖代谢障碍与肝脏损害程度相关,其中以肝硬变患者最显著。血中胰岛素测定对判断肝损害的严重性、合理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价值,肝硬变患者空腹血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2~3倍。口服葡萄糖试验各时相血清胰岛素水平与正常组相比,60,120,180分钟分别为1.3,3.6和8倍。急性病毒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患者虽空腹血胰岛素水平正常,但口服葡萄糖试验各时相的数值亦高于正常组。肝病时糖耐量减低而血浆胰岛素水平却升高这一现象,提示肝细胞损害时,肝对门静脉中胰岛素的摄取减少。对这类患者的治疗应尽量避免那些能加重糖代谢紊乱和β细胞负担的措施。

清C肽测定

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入血后,很快在肝、肾等组织内被胰岛素酶灭活,迅速消炎,其半寿期仅4.8分钟。C-肽与胰岛素系从胰岛素原分裂而成的等分子肽类,不被肝脏酶灭能,其关寿期为10~11分钟,故其血中浓度可更好地反映胰岛β细胞储备功能。C-肽测定还有不受外来胰岛素影响的优点。

【参考值】

放射免疫测定:正常成人 0.4±00.20nmol/L。

【病理学变异】

升高:轻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升高不多,C肽大多高于正常。胰岛素瘤患者,如血中存在胰岛素抗体,血清C肽大都增高。胰腺肿瘤患者行胰腺全切除后,如血清C肽仍可测出,提示手术未能全部切除胰腺组织。如果手术后一度阴性。后又成为阳性,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

降低:重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200mg/dl,血清C肽降低,酮症酸中毒时,血清C肽水平极低。

C肽测定在低血糖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一般采用测定血浆胰岛素来鉴别低血糖综合征。对于已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有时必须作C肽测定来判断病人的内生胰岛素水平。糖尿病人伴胰岛素瘤者需与糖尿病人伴肝、肾功能衰竭所致低血糖相区别。在使用外源性胰岛素过量或忘记进食所致低血糖,C肽恒降低。因外源性胰岛素抑制β细胞的分泌。

C肽在肝病时的意义

在肝硬化时,血浆胰岛素有升高趋势,此由于肝脏摄取和降解胰岛素减少,但空腹血糖正常。C肽正常,因肝脏不摄取C肽,故外周血C肽/胰岛素比值降低,试餐后也有类似现象。

C肽在胰岛移植和胰腺移植的应用

胰岛移植或胰腺同种异体移植是治疗I型糖尿病的一种新方法。其β细胞能否分泌胰岛素,可定期用C肽测定加以观察。

对胰岛素瘤的诊断

胰岛素瘤为胰岛β细胞肿瘤,瘤体中含胰岛素的量相当于同体积正常胰腺的4~40倍,分泌量为2~6倍。

OGTT第2小时,血糖再次下降,并持续3~4小时。

甲磺丁脲试验:静脉注入甲糖宁1克,2分钟后血糖即开始下降,30~45分钟达最低水平(25mg%以下),90~180分钟常不超过40mg%。

亮氨酸试验:静脉注入亮氨酸后,如血中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即有确诊意义。

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诊断:

甲亢初期,患者的β细胞功能尚属正常,但由于甲状腺素可使代谢亢进和胰岛素降解加速,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服葡萄糖后,胰岛素释放明显高于正常人;但糖耐量试验与正常人相似。长期严重甲亢可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发展为糖尿病。

肢端肥大症患者,血中胰岛素增加。

Cushing坻综合征、自发性或类固醇诱导性患者血中胰岛素增加。

营养不良性肌强直患者,血中胰岛素增加。

致谢来源:医学之声微信号vom120(本文已获权转载)长按下图的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我!

如何读懂糖尿病化验单(下)——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

一说到糖尿病相关的检查项目,人们通常会想到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等等。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测定也是其中一项。那么糖尿病相关的自身抗体与糖尿病有什么关系?如何了解化验结果?

No.1

自身抗体与糖尿病的关系

根据病因不同,糖尿病可以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有关,与自身抗体关系密切。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常常存在针对正常胰岛β细胞的自身抗体,导致胰岛β细胞被破坏,胰岛素分泌不足,最终引发糖尿病。2型糖尿病与自身抗体无关,主要是由于遗传、不良生活方式等原因,导致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作用不足,机体需要代偿性产生更多的胰岛素才能够使得血糖稳定,是胰岛素分泌能力相对不足所致。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检测自身抗体有助于判断糖尿病类型。

1型糖尿病治疗需要胰岛素,且尽量避免使用对胰岛素有损伤的药物;

2型糖尿病通常早期不依赖胰岛素,口服药物就可以控制血糖稳定。

目前常用于临床检测与糖尿病相关的自身抗体包括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抗胰岛细胞抗体(ICA)和胰岛素抗体(IAA)。

No.2

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

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GAD-Ab)

在1型糖尿病发病前期和发病时多为阳性,而在正常人群及2型糖尿病患者中多为阴性。因为GAD-Ab具有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特点,因此成为诊断1型糖尿病的首选免疫学指标。

抗胰岛细胞抗体 (ICA)

ICA在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阳性率可达90% 以上,随着病程的延长,抗体水平逐渐下降。ICA 的诊断敏感性也与发病年龄相关,对青少年患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随着发病年龄的升高而降低。

胰岛素抗体 (IAA)

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可在1型糖尿病发病前数月至数年出现,在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病人中阳性率为30%~40%,故可用于早期发现1型糖尿病。

No.3

哪些人需要检测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

检测方法是什么?

如何正确留取标本?

检测人群

早发糖尿病:2型糖尿病通常40岁以上起病,小于35岁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小于25岁的糖尿病患者均应检查相关抗体除外1型糖尿病;

酮症起病的糖尿病;

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糖尿病患者;

起病时无明显肥胖的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反复出现不明原因的低血糖;

检测方法

GAD-Ab、ICA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IAA采用放射免疫法。

如何正确留取标本

最好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标本严重溶血时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No.4

如何了解化验结果

化验结果参考范围:

GAD-Ab 阴性0-5 阳性>5

ICA 阴性<0.95 阳性>1.05

IAA 阴性<5 阳性>5

由于试验方法和病人体内可能存在干扰物质,当ICA结果处于0.95-1.05之间时,无法判断是否存在自身抗体,建议复查。

只有一部分1型糖尿病,自身抗体阳性。因此自身抗体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1型糖尿病的可能性,需要结合病史、胰岛功能等其它化验结果和临床表现进行判断。

如果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一种或多种呈现阳性,则1型糖尿病诊断可能性很大,结合临床表现和其它化验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做出分型诊断,指导患者的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外源性胰岛素治疗时,部分患者体内也会产生IAA,因此IAA阳性患者并不一定属于1型糖尿病。有胰岛素治疗史或某些药物可以诱导机体产生IAA,IAA的存在还可能导致患者反复低血糖。

参考文献

1. 胰岛自身抗体和生化指标在糖尿病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临床研究2019年01月第27卷第01期

2. 糖尿病患者GAD-Ab、IA2-Ab和ICA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检验医学2015年第30卷第5期

3. 血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和胰岛细胞抗体在糖尿病分型诊断中的价值,吉林医学2014年7月第35卷第21期

4. 糖尿病检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和胰岛素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糖尿病新世界2015年4月

文 | 内分泌科 汪依明 周祎

审核 | 内分泌科 谢超

手绘 | 宣传中心 孙静

编辑 | 宣传中心 张轩烨

查了糖尿病抗体检查,看不懂?医生来教你看化验报告

(1)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

GADA,这个非常重要,特异性非常强,主要存在于1型糖尿病中,2型糖尿病及正常人中一般都是阴性的。所以如果这个指标阳性,则要高度怀疑1型糖尿病的可能(当然也包括LADA)。

(2)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

IA-2A,这个指标,至少到目前为止,它的特异性没有GADA强,主要存在于1型糖尿病中,2型糖尿病中也有(但极少,文献报道是2%左右)。所以如果这个指标阳性,要怀疑1型糖尿病可能(包括 LADA),但也不排除极少数IA-2A阳性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可能。

(3)胰岛素自身抗体(IAA)

IAA,这个特异性不强,1型、2型糖尿病中都可以出现,甚至少数正常人中也可能有。它只是说明胰岛β细胞有破坏(因此无论1型、2型,只要胰岛β细胞有损伤,就有可能出现IAA阳性,但不是说胰岛β细胞有损伤,一定会出现IAA阳性),另外肥胖患者,或是长期大剂量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无论1型或2型)容易出现体内胰岛素抵抗现象,也就意味着体内有可能存在IAA。

所以如果发现一个患者肥胖,胰岛素注射剂量很大了,但血糖还是控制不好(总体偏高,或是忽高忽低),可以考虑患者检查一下IAA。

当然,总体这个指标阳性,在1型糖尿病中多见。

(4)胰岛细胞抗体(ICA)

ICA,也和胰岛β细胞破坏相关,在1型糖尿病中多见(一般90%左右)。但是,如果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话,ICA阳性,说明体内可能还有一点点残存的胰岛β细胞,而如果ICA阴性,基本上说明胰岛β细胞功能破坏殆尽。

所以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ICA阴性未必是好事。

版权归属:头条号/申城白衣书生,可以转载,请注明出处,谢绝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