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糖尿病老人(看糖尿病老人买什么水果)
世界糖尿病日:老年糖尿病的特点及治疗原则
老年糖尿病是指年龄≥60岁的糖尿病病人,包括60岁以前诊断和60岁以后诊断的糖尿病,我国老年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20%左右。
一、老年糖尿病的特点
1、老年糖尿病的主要类型是2型糖尿病。
2、老年糖尿病患病年龄、病程、身体状况、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并发症与合并症、合并用药情况、经济状况及医疗支持、对治疗的预期以及其预期生存期均不同。
3、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糖尿病人的听力、视力、认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下降,活动耐力下降。应关注运动治疗的风险以及重复用药或遗漏用药的可能。
4、进入老年期之前诊断为糖尿病的病人诊断糖尿病时一般已存在多种并发症,且比较严重。因此,老年糖尿病一经诊断,应该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并发症筛查。
5、老年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临床症状不典型,往往同时与其它疾病伴发,易误诊或漏诊。
6、老年糖尿病病人对低血糖耐受性差,易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及严重低血糖。反复低血糖发生会加重老年糖尿病病人的认知障碍,甚至诱发严重心脑血管事件。
7、老年糖尿病病人可伴有多种代谢异常,部分同时罹患肿瘤或其它伴随疾病。
二、老年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高,死亡率明显高于一般成人
1、高血糖高渗综合征多发生于老年人,半数以上没有糖尿病病史。
2、酮症酸中毒的发生于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等。
3、乳酸酸中毒,老年人因肝肾功能减退、心肺功能异常等易发生乳酸酸中毒,需用双胍类降糖药者,应使用二甲双胍,避免使用苯乙双胍。
4、低血糖,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危害巨大,甚至致命,反复发作低血糖,伴有其他并发症如自主神经病变或服用某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 易诱发无症状低血糖,增加了发生严重低血糖的风险。认知功能的损害也使患者无法自我判断低血糖的发生,应选择低血糖风险低的降糖药物,简单的治疗方案。
三、老年糖尿病的并发症
1、老年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变。老年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具有病变广泛、严重、临床症状轻的特点,心、脑血管并发症是老年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2、老年糖尿病肾病,可能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血肌酐水平及尿微量白蛋白在部分病人不能确切反映肾脏情况。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随年龄增大而增加,多与糖尿病肾病共同存在。
4、老年糖尿病神经系统损害,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形态和结构改变,认知功能减退,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均随增龄而增加。
5、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内障、青光眼、耳聋、运动受限、跌倒或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胰岛β细胞功能与年龄相关,糖尿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增龄效应,老年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保持愉悦的心情、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度运动、维持合理的体重、纠正其他代谢异常、以及定期筛查对预防糖尿病有益。
四、老年糖尿病的治疗原则
1、在不出现低血糖的前提下制定个体化控制目标,HbA1c控制目标适度放宽。
2、生活方式干预依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依据病人情况推荐个体化的方案。
3、需关注药物间相互作用,及肝肾功能减退造成的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的增加。
4、在进行降糖治疗时要注意血压、血脂、凝血机制等异常(文/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护理中心 王欣然)
糖尿病老人最容易蛋白质不足!教你如何帮长辈吃够量
《中华糖尿病杂志》近期发布了《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用了十七个章节,从老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诊断、分型、预防、教育、管理、用药等多方面,在2021版指南基础上,对老年糖尿病的血糖管理路径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和优化。
新发布的中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 强调了哪些营养治疗要点?
大家都知道,对于所有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而言,“营养治疗”都是治疗基础,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全程。这对于实现血糖、血压、血脂控制目标,维持目标体重,以及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均具有重要作用。
在本次指南的营养治疗部分,除了再次强调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营养评估和营养风险筛查的重要性,还特别强调了以下几点。
关键点1:营养治疗方案的制订,务必个体化
由于老年人已经在长期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习惯(改变起来较为困难),应当基于老人固有的饮食习惯,结合他们改变饮食结构的意愿强烈程度、健康食物的获取能力等做适当调整。
关键点2:监测碳水化合物的“质”与“量”
以延缓血糖升高、减少血糖波动、改善血脂水平为目标,在老年人能力范围内(比如咀嚼能力、胃排空能力、消化能力等等),在进食碳水化合物的同时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不过,指南并没有给出碳水化合物的具体摄入量,因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最佳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尚无定论”。同时提到:胃轻瘫和胃肠功能紊乱的老年患者,需避免过量摄入膳食纤维。
关键点3:关注老年患者三餐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与蔬菜的进食顺序
将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进食时间延后(也就是放在每一餐的后半段吃),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的增加幅度,帮助餐后血糖更平稳。
关键点4: 需适度增加蛋白质摄入
保证饮食能量摄入充足,以避免肌肉蛋白分解,且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肌肉含量较低,需适度增加蛋白质摄入。指南特别建议:以富含亮氨酸等支链氨基酸的优质蛋白质摄入为主(如乳清蛋白)。另外,长期食物摄入不均衡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本文我们要讨论的重点就是“关键点4”,是关于蛋白质的。蛋白质对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来说非常重要!接下来就是需要强调的重要核心内容。
不同身体情况的老年人分别需要多少蛋白质?
健康老年人需每日摄入蛋白质 1.0-1.3克/千克;
合并急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需每日摄入蛋白质 1.2-1.5克/千克。
合并肌少症或严重营养不良的老年人每日至少摄入蛋白质1.5克/千克。
有糖尿病的老年人,就属于“合并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他们与没有糖尿病的老年人相比,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更高,发生肌少症的风险也增高。因此,尤其需要重视饮食蛋白质的摄入量是否达标。除动物蛋白外,也可选择优质的植物蛋白。
在体重达标、能量摄入充足的前提下,一名60千克体重的糖尿病老人需要72-90克蛋白质,一名70千克体重的糖尿病老人需要84-105克蛋白质,以此类推。
蛋白质摄入若都来自肉蛋奶鱼 容易给老年人肾脏增加负担
当我们看到这些克数的时候,一定不要误以为要吃够可以提供这么多克蛋白质的肉蛋奶鱼豆腐!因为:这个克数包括了植物性食物(粮食、蔬菜、水果)所提供的蛋白质!它们至少提供我们全天蛋白质摄入量的1/3以上哦!
如果上述所需蛋白质的克数都来自肉蛋奶鱼豆腐会怎样?——老人的蛋白质摄入量有可能会超标,并给肾脏增加代谢负担(先假设他们能吃进去那么多的动物性食物 豆制品)。
如何学会自己计算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
粮谷类:不同品种蛋白质含量差异较大,比如:燕麦米和标准小麦粉的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大米小米多一倍以上。如果采购的粮食外包装上有营养成分表,能一目了然每100克这种谷类的蛋白质含量。如果外包装没有,或者买的散装粮食,可以按照每100克平均6克蛋白质的量来计算。因此,如果老人一天吃了200克生重的主食,就获得了12克左右的来自粮食的蛋白质。
奶类:外包装上都有营养成分表,每100克含2.5-4.0克蛋白质不等。如果老人一天奶制品总量350毫升,一般都能获得不少于10克蛋白质(往往比这个量高)。
鸡蛋:一个整鸡蛋大约提供7克左右蛋白质,蛋清、蛋黄各提供3.5克蛋白质。
瘦肉及水产:猪牛羊鸡鸭鱼虾贝蟹的蛋白质含量略有不同,可以粗略按每100克瘦肉部分提供18-20克蛋白质计算。如果老人一天吃了150克瘦肉或水产(生重),约等于30克蛋白质。
豆制品:内酯豆腐和日本豆腐的蛋白质含量低一些,老豆腐含量高一些,与豆腐的“结实”程度及用料有关。大家可以按平均每100克提供5-6克蛋白质粗略计算。
蔬菜水果:按一天400-500克蔬菜和200-250克水果(都是生重),大致提供总量5-6克蛋白质。
坚果种子类:按照平均每100克提供20克蛋白质计算即可。如果一天吃了30克左右,约获得5-6克蛋白质。
如果按上述食物量完成全天饮食,家里老人可获得约75克蛋白质,这对于体重60千克左右的老人,肯定达标了。而对于70千克体重的老人,如果按上诉各组食物量,额外再加50克生重粮食和150毫升奶制品,也能达标,否则就不够。
年岁较大或患有其他共病的老人吃不够蛋白质该怎么办?
以上是假设老人食欲佳、咀嚼吞咽能力正常、消化功能正常的量。但如果老年人岁数偏大,或患有其他共病,则很有可能通过食物吃不够这些量。在全天饮食能量充足的基础上,如果老人没有能力吃够肉蛋奶鱼豆这些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可以借助蛋白质补充剂。
市面上的蛋白补充剂多以粉状为主,也有少量液态形式的。无论何种质地,建议首选乳清蛋白来源的产品,其次是乳清蛋白 大豆分离蛋白,再然后是大豆分离蛋白或其他植物蛋白来源的产品。
相比而言,乳清蛋白补充剂吸收率及生物利用度更高,大豆及其他植物蛋白的价格更亲民。如果老人的消化道症状较严重、消化吸收困难,也可以选择水解蛋白或小分子肽配方的蛋白质补充剂。不过这类产品价格更高,因此不推荐没有消化问题的老人使用。
关键点1:如何正确选择蛋白质补充剂?
对于普通非水解配方的蛋白质补充剂,大家可以通过对比“配料表”及“营养成分表”来选择。在配料表标注质地相同、蛋白质来源相同的前提下(比如都是来自乳清蛋白,且都是粉状),看营养成分表上每100克产品实际含蛋白质的克数,越高表示该产品实际可以提供的蛋白质的量越多。
例如,产品A中每100克产品含75克蛋白质,而产品B中每100克产品含85克蛋白质,那就选B。当然,也要对比价格,选择自己认为性价比更合理的。
以大豆、豌豆、粮食等为蛋白质来源的蛋白粉,总体上价格会更亲民,但蛋白质的含量和吸收率会比乳清蛋白来源的略低一些,大家可以量入为出选择。
还有个小知识点:没有蛋白质含量100%的蛋白粉,所以,在折合成实际吃进肚的蛋白质的量的时候,需要自己手动计算。
关键点2:如何正确使用蛋白质补充剂?
根据前面提供的天然食物所含蛋白质的量,可以大致计算出家中老人经由天然食物摄入的蛋白质的量。如果没有满足需要量,缺多少就额外服用多少蛋白质补充剂。
比如缺10克蛋白质,那就额外补充12-15克蛋白质粉。可以加入粥、谷物糊糊、牛奶、豆浆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里。
如果老人同时存在肌少症问题,需要额外服用更多的量,以实现通过全天饮食 蛋白质补充剂达到 1.5克/千克的蛋白质摄入目标。
如有条件,最好能求助医疗机构的营养师,在评估老人饮食及营养风险后,给出具体的饮食及营养补充剂使用方案,会更为稳妥。
文/刘遂谦(科普工作者、临床营养师、中国营养学会会员)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如何管理?医生告诉您,如何测血糖比较靠谱
糖尿病的患者有多少?
这个问题很难说,毕竟还有很多患者没有去医院检查过,所以压根儿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
但是,从一些数据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逐渐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问题。
我们国家的人口从解放初期的5.4亿慢慢稳步增长,已经达到了现在这么大的人口规模。
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出现了很多饮食习惯上的陋习。
在诸多问题当中,糖尿病可能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我国的糖尿病人口正在不断地增加,有研究显示在2018年糖尿病人口已经是1980年的18倍。
而老年人口中糖尿病的人数已经占所有糖尿病人数的46%。更直观地说,糖尿病患者中有一半差不多都是中老年人。
特别是在老年人当中,有30%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在中年就已经发病了,但是长久以来血糖并不能很好地控制。
而且,有很多患者都是在高血脂和高血压的基础之上,发现同时具有糖尿病的问题。
多种代谢问题共同存在,仿佛已经成为我国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普遍现象。
所以,中老年人想控制好糖尿病的问题,需要更多地加强糖尿病管理。特别是应该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如何预防糖尿病呢?其实说来很简单,还是要看血糖。
但是血糖什么时候测量的,哪种血糖最能反映问题呢?
根据目前的研究显示,如果发现以下三个问题就应该开始治疗性地用生活方式干预了:
1.空腹血糖超过5.6mmol/L
2.餐后两小时血糖7.8mmol/L
3.随机血糖大于7.8mmol/L
4.糖化血红蛋白大于6%。
在这里强调一个问题,很多人觉得如果血糖升高就要开始吃降糖药,其实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在吃药之前我们更应该注意生活方式干预。
包括饮食的改变,如果患者经常吃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含量多的食物,那么应该调整一下饮食的配比,均衡饮食才是最重要的。
碳水化合物的占比不要超过一半。
也要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运动也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在适当的体力活动下应该安排尽可能多的运动,运动主要选择UI运动,不要做特别剧烈的体力活动。
如果是已经发现了糖尿病的患者,那么应该监测自己的血糖,那么测什么血糖呢?
1.最基本的检测点就是早餐前和晚餐前。
2.当然,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测量7次血糖,也就是三餐前后和睡前。
3.如果血糖控制得不太好,也可以监测凌晨2:00~3:00之间的血糖。
4.平时测血糖的话,可以选择随机一次的餐前,餐后两小时血糖。
5.如果有条件也可以选择连续动态血糖监测,这个比较准。
对于老年患者更应该加强教育和管理。
没有糖尿病的患者要监测血糖,及时发现糖尿病的苗头。
而已经确诊的糖尿病中老年患者,更应该了解自己的血糖情况,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各位糖尿病患者更加重视自己的血糖情况,不要让血糖高得太离谱。
#哆咖医生超能团##健康科普排位赛##谣零零计划#@头条健康
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1亿人!医生:12类高危人群,应定期测血糖
辟谣丨确诊「糖尿病」就要喝「糖」?医生:没骗人,是诊断金标准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血脂」?医生:调脂,无非这两招
糖尿病患者吃降脂药吗?血糖控制好了可不够,医生辟谣给您讲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