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机与糖尿病(糖尿病 生地)
经络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又称“消渴”,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分为上、中、下三消,上消属肺,伴咽喉发热、口渴过甚、多饮;中消属胃,消谷善饥,形体反瘦,自汗,小便频数;下消属肾,伴有小便过多,尿中沉淀,小便浑浊,面目黧黑。
取穴:
(1)地机——取穴时从阴陵泉直下四横指,胫骨后缘,力偏向胫骨后缘上。
(2)章门——①由脐上二横指与腋前线垂直线之交点,即肋弓下之第一游离肋之前下缘处是本穴。②直立,上臂紧贴胸廓侧面,屈肘、手指按压同侧缺盆处,肘尖所指处即是本穴。
(3)三阴交——手四指并拢,小指下边缘紧靠内踝尖上,向上量四横指,在胫骨后缘处即是本穴,取穴时力偏向胫骨后线。
操作:
按摩、刮痧、拔罐、艾灸。
注意:
地机是糖尿病的压痛点,有糖尿病的人按压地机穴就会有痛点,如果地机有结节,一定是长时间的顽固性糖尿病。所以调控糖尿病最关键是要推按地机的结节和痛点从而使脾经通畅。这样有可能治好糖尿病,或者这时配合一些中西医的方法,效果会更加明显。
【學員分享】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健康的人。有段时间日渐消瘦,我还以为是运动造成的。通过验血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买了一些相关的医书看,才知道是胰脏出了问题,要终生服药。这不仅在精神上给自己造成了创伤,也给家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除了每个月的药费,还有每月抽一次血的检验费,每个月几十元的医保费如何够用,更不用讲营养费。正在这个时候我女兒告訴我,她从网上认识了一个经络老师严子龙,说在他们洪光经络那里学习的话,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免费。我很心动,虽然我住得较远,但那天早上5点就起床坐车,转乘地铁,到学校门口还不到7点,就已经很多人来报名了。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觉得这样早来排队报名是太值得了。
严子龙老师的第一堂课就深深地触动了我。他叫我们要改变观念,不要悲观,要树立长寿的信心与疾病作斗争,与不正确的生活方式作斗争,与生死作斗争,不能放松自己的意念,并从中医经络说的角度来解释。
我觉得中医经络是比较积极地去治病,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子龙老师还举出了一些常见病,并用一些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我们细心地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食、睡、讲、走、屙,从中我们身体的哪个脏腑出了问题,加强了我们学习中医经络的兴趣。
通过学习子龙老师教我们“糖尿病三穴”:地机、三阴交、章门。我按照他教的方法去做,早晚拍打地机、三阴交穴,按揉章门穴,并且按老师《四时养生与饮食》的书中教的煲些祛湿、滋阴、滋润的汤来饮。
通过几个月的努力,我的血糖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空腹6.5~7.5,非空腹7.5~8.5),我原来验出的血糖为15.6。我很开心,也会坚持下去,因为我看到中医经络积极治疗的效果。我坚信按子龙老师第一堂课讲的“健康是一种坚持,健康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健康是一种实践,健康是一种付出”去做。
让我再次感谢子龙老师生动、活泼、有趣的讲课,也感恩子龙老师一直默默的传播经络文化。
子龙老师微信e81118,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可以进一步交流,感恩您!
脾经地机穴新功能:主治痛风、足跟痛、胰腺炎、糖尿病,长见识了
兰考秦兴中医院梁爱红医师
昨天下午48岁的董女士左足跟痛数月,走路就痛,当时手法按摩地机穴几分钟,其足跟痛立即消失;去年曾经遇到在本院治疗痛风的三十多岁的患者,倚杖而行,也是手法按摩地机穴,立即丟了拐杖;曾经看到按摩地机穴处结节对胰腺炎和糖尿病也有很好治疗作用,所以有必要介绍地机穴的新发现和新作用。
地机穴是脾经经络穴位,也是脾经郗(音xi)穴,位于小腿内侧阴陵泉下三寸位置;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前方有大隐静脉及膝最上动脉的分支,深层有胫后动、静脉。主治腹痛,腹胀,泄泻,小便不利和月经病,痛经,遗精等。
地机穴是脾经郗穴,郗(音xi)是孔隙义,是人体气血聚集的地方,人体有十六个郗穴;人体相应脏腑经络有问题都可以在相应的郗穴有压痛(病理反应点),所以郗穴在临床上有诊断和治疗作用!“急症寻郗穴”,郗穴对于临床急症有良好的急救效果和特殊主治作用。
同样地机穴作为脾经郗穴,有健脾利湿,调经止带功能。对于脾经脏腑经络病也可以在地机穴处找到压痛点(病理反应点),且有特效治疗作用,如消化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如糖尿病)等都有特效治疗作用。地机配血海可以调经,治疗宫血;地机配曲池可以引起胰岛素分泌亢进,治疗糖尿病;地机穴有压痛可以诊断胰腺炎、胃肠炎等。
作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痛风患者地机穴多敏感压痛,手法按摩地机穴可以迅速缓解痛风引起的下肢剧痛;足跟痛患者按摩地机穴后,足跟痛立即消失!糖尿病和胰腺疾病在地机穴都有敏感压痛和痛疼结节。对于这些慢性疾病可以把地机穴的结节揉散推开,可以大大提高临床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地机穴不是一个点,而是以地机穴为中心上下左右的部位,注意手下感觉到的结节和形变物,这都是脾经不通的表现。地机穴可灸可以针刺(直刺一到二寸,针感可扩散到小腿部),手法可以采取点、按、指推法都可以。
地机穴是脾经重要穴位,大家可以认真体会研究,对痛风,足跟痛,胰腺炎和糖尿病有相对特异性治疗作用,这是临床对于地机穴的新发现。
吃醋有助控糖 糖友多按这个降糖穴
编者按: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慢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患者正在快速增多。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报告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0.6%,我国有糖尿病患者近1亿。针对这一问题,人民健康网打造《“健”识早知道》专栏,本期将为您梳理一些日常生活中简单的控糖技巧,与您一起变身成为健康知识小达人,将健康进行到底!
站一会儿就能控血糖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医学中心一项最新研究显示,2型糖友如果能经常站着,就可以起到控糖效果。
糖尿病人学会正确吃饭
糖尿病患者饮食4个原则:
第一,制订饮食方案。日常应根据就餐情况、体力活动、血糖监测情况、胃肠道功能等,及时调整膳食。
第二,合理搭配能量比例。蛋白质一定要占到每日总能量的1/3以上;每日脂肪摄入量不能超过30%。
第三,三餐分配要合理。病情稳定的糖友,至少保证一日3餐,血糖波动大、易出现低血糖的糖友就需要适当加餐,每日进餐5-6次。
第四,饮食控盐有讲究。避免吃盐过多,少吃看得见的盐,少吃隐形盐。
养成这些好习惯:
1.保持正常体重。建议大家通过腰围监测来调控,男性腰围不超过85厘米,女性不超过80厘米。
2.不多吃一口,不少走一步,吃动平衡。特别是肥胖型糖尿病人,进行必要的运动,往往比单纯控制饮食更能取得降糖效果。
3.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成人一天最少应喝1600毫升水,即8个普通玻璃杯,多喝点白开水、淡茶水、柠檬水,少喝或不喝高糖、高热量的饮料。
此外,还要做到,吃饭要细嚼慢咽,每餐只吃七八分饱;不吸烟、不酗酒、不熬夜、多休息、多运动;定期检查;控好血糖。
吃醋有助控糖
最近几年还有研究显示,每餐食用20毫升香醋调味汁(醋与植物油2:1),可以降低血糖30%。
糖友应如何科学选择醋或柠檬汁并与日常饮食搭配呢?建议多选适合用食醋或柠檬汁搭配的菜肴,比如醋拌海蜇、醋拌海带、酸辣汤、醋溜土豆丝等。30毫升的食醋就能有一定的降血糖效果,加在上述菜肴中比直接喝要容易接受得多。蔬果沙拉搭配柠檬汁或日式料理的甜醋也是不错的选择。味道淡的寿司、饺子、白斩鸡等都可以用酸性调味品蘸着吃。
糖友需要注意,空腹不宜喝醋,否则会刺激分泌过多胃酸,伤害胃壁。在用餐期间进食醋,不易刺激胃肠,还顺道帮助消化。
空腹6餐后7.8就要开始少吃、多动、控制血糖
一、努力达到和维持最佳体重,建议饮食中富含膳食纤维素、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避免反式脂肪摄入,限制食用含有蔗糖及高生糖指数的食物。通过合理饮食结构(及增加运动),将体重在原有基础上减少3%-5%。
二、定期体育活动。每周需要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体育锻炼,循序渐进。运动具有记忆性,建议每天30分钟,至少每2天一次,不要集中在一周的某一两天突击式大量运动。
三、充足的休息,建议准糖友每晚保证约7小时的睡眠时间。
西洋参降糖,每天6克足够
西洋参的有效成分皂苷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这样吃降糖最有效:西洋参蒸燕窝
西洋参蒸燕窝易吸收,滋补效果好。西洋参6克,切薄片;燕窝2克,用45度温水浸泡,洗净。将250ml的鸡汤中加盐、西洋参、燕窝放入蒸杯中,置蒸笼内,大火蒸45分钟即可。对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并发结核病患者,有益气养阴的功效。
二黄一麦辅助降糖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剂治疗糖尿病的方子:黄芪30克、麦冬15克、黄连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用。此外,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黄芪、麦冬、黄连均有一定的降糖作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还应根据自己的血糖和其他检查指标,及时请专科医生制定和调整适合的降糖方案,不要盲目在家靠吃苦瓜、南瓜等来降糖,以免延误病情。
降糖穴——地机
糖尿病患者除了按医嘱服药,严格控制饮食以保持血糖平衡外,还可经常按摩身体里的“降糖穴”——地机穴,作为日常养生保健的外治法,以延缓糖尿病进程。找地机穴时最好取坐位,在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处4横指处即是该穴,可早晚按摩5-10分钟。
很多糖尿病其实是“懒”出来的
运动能够显著改善糖耐量异常和空腹血糖受损状态。进行规律运动者,糖尿病发病的相对危险性下降15%-60%;中强度的运动45-60分钟/天,可预防超重成人进展为肥胖;坚持≥30分钟/天的轻度或激烈运动,均能降低糖尿病前期即糖耐量异常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对空腹血糖受损者,运动能明显降低其进展为糖尿病的可能。
运动方式:
首先运动必须是有氧运动,以消耗葡萄糖、动物脂肪、调整心肺。
每周3次-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时心率应该达到最大心率的60%-70%。自我感觉:周身发热、微微出汗,但不是大汗淋漓;动时的脉率=170-年龄。
多步行,减少乘车,或提早下车,步行一段路去上班或回家,少乘电梯,多爬楼梯;
减少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的时间,多进行散步、打球等活动;
尽量控制连续坐在椅子上的时间,每次不超过2小时。
何时运动
从第一口饭算起餐后1小时左右;
晚餐后运动——消耗多余能量;
晨练不宜过早、不宜空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