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酶现象(糖尿病酶中毒是什么原因)
血糖升高,怀疑2型糖尿病?确诊先别急,胰岛免疫筛查别忘记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当中,糖尿病不是1型就是2型。原本是两种发病机制完全不同的疾病,照理说应该很容易区分开来。
然而,在临床上,却存在这样一种疾病。它在早期阶段很容易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会逐渐趋近于1型糖尿病。这种疾病就叫做“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英文缩写“LADA”,在中国人群当中的发病率并不低。据统计,这种糖尿病在中国的实际患病人数超过1000万,居世界首位。
这篇文章,我们主要告诉那些新发现糖尿病的朋友们,在确诊2型糖尿病以前,最好是能够完善一下胰岛相关免疫检查,不要遗漏了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的这种可能。
LADA 不可忽视的特殊糖尿病根据2021版《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当中的定义,这种疾病是在临床早期不依赖胰岛素的治疗,以胰岛β细胞遭受缓慢的自身免疫损害为特征的一类特殊糖尿病。
事实上,从这条定义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疾病与典型1型以及2型糖尿病之间的差异。
首先,“在临床早期不依赖胰岛素的治疗”,这一点其实是与典型1型糖尿病进行区分的关键。
典型的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β细胞被大量破坏,胰岛素的自身分泌能力严重下降甚至缺失,因此,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就会表现出对于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的明显依赖。
而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则不同,尽管在这类患者体内,胰岛β细胞也在遭受破坏,但这种破坏的速率是相对缓慢的。这使得在临床早期,医学检查并不会发现严重的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也正因为如此,它才容易与2型糖尿病相混淆。
不过,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关键发病机制是自身免疫对胰岛β细胞的攻击,这一点则是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所不存在的。
典型的2型糖尿病,在发病机制上主要是与胰岛素抵抗以及进行性胰岛素分泌下降有关。
胰岛素抵抗是肝脏、肌肉、脂肪等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的一种表现,它会逼迫胰岛β细胞必须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才能够把血糖给降下来,从而增加了胰岛β细胞的“工作负担”。
再加上,肥胖、超重以及血脂升高等问题促进了胰腺的“脂肪化”,会进一步降低胰岛β细胞的“工作效率”。
因此,在上述的多重作用下,很多胰岛β细胞会被迫进入到一种“休眠”状态,停止工作。
不过,一旦胰岛素抵抗得到改善、体重明显下降、血糖血脂等指标被控制稳定以后,“休眠”的胰岛β细胞是有望再次“复苏”的。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都意识到2型糖尿病是有希望获得“缓解”和“恢复”的。
然而,这种现象却很难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身上被观察到。这是因为,在这类患者体内,胰岛β细胞的免疫破坏一般很难逆转。最终,还是难逃自身胰岛素分泌衰竭的困境。
因此,考虑到临床结局的一致性,医学专家共识最终还是把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给归类为1型糖尿病的一种亚型。
LADA筛查 GADA是首选尽管,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在病因上算是1型糖尿病的一种。不过,它在诊断的时候,却往往需要从怀疑2型糖尿病的人群当中来进行筛查。
根据统计,仅采用最基本的筛查手段,在我国18岁以上被初步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里,就有约6.1%属于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而如果改变筛查手段,则这一比例可以提升到8.6%。
既然,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在早期阶段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主要是存在自身免疫攻击,那么,进行胰岛相关的免疫检测就成为了主要的筛查手段。
一般而言,通过抽血化验,检测血清当中是否存在“胰岛自身抗体”是胰岛免疫检测的常规手段。
医生经常会看的一些指标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自身抗体IA-2A以及锌转运体8自身抗体(ZnT8A)等等。这些指标都是在诊断1型糖尿病的时候,经常要看的。而其中,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也是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体内最常见的一种抗体。
有临床数据显示,在新发现的怀疑2型糖尿病的患者体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的胰岛相关抗体,可以达到2.6%~10%。
因此,在2021版《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当中就明确建议:对所有新诊断的怀疑是2型糖尿病的患者都应该抽血检查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以便更早地将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从中识别出来。
简言之就是,如果医生刚刚告诉您,怀疑您患上了2型糖尿病,但翻一翻之前检查过的化验单,里面并没有胰岛相关抗体的话,那么,建议您向医生提出来,至少应该做一个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的筛查。
LADA高危人群 胰岛免疫查全套这里有朋友会问了,是不是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那就确定不是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呢?
对于大部分患者而言,的确如此。不过,仍然有一小部分患者并不是这样。
这一小部分患者往往在临床特征上就表现出患上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风险较高,属于高危疑似人群(LADA高危)。他们往往满足以下这三点:
第一,家庭内一级亲属里有人患有1型糖尿病或者自身免疫疾病;
第二,属于非肥胖体型,体重指数BMI<25kg/m2;
第三,起病年龄在60岁以内。
如果您同时满足上述这三点,那么请注意!仅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为阴性,还不足以完全排除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胰岛相关抗体的全套检查。
其实,说了这么多,主要就是想告诉大家,在确诊2型糖尿病以前,最好是完善一下胰岛相关抗体筛查,排除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毕竟,这种疾病在治疗方案以及远期预后上都与2型糖尿病有较大的差异。
查了糖尿病抗体检查,看不懂?医生来教你看化验报告
(1)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GADA,这个非常重要,特异性非常强,主要存在于1型糖尿病中,2型糖尿病及正常人中一般都是阴性的。所以如果这个指标阳性,则要高度怀疑1型糖尿病的可能(当然也包括LADA)。
IA-2A,这个指标,至少到目前为止,它的特异性没有GADA强,主要存在于1型糖尿病中,2型糖尿病中也有(但极少,文献报道是2%左右)。所以如果这个指标阳性,要怀疑1型糖尿病可能(包括 LADA),但也不排除极少数IA-2A阳性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可能。
IAA,这个特异性不强,1型、2型糖尿病中都可以出现,甚至少数正常人中也可能有。它只是说明胰岛β细胞有破坏(因此无论1型、2型,只要胰岛β细胞有损伤,就有可能出现IAA阳性,但不是说胰岛β细胞有损伤,一定会出现IAA阳性),另外肥胖患者,或是长期大剂量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无论1型或2型)容易出现体内胰岛素抵抗现象,也就意味着体内有可能存在IAA。
所以如果发现一个患者肥胖,胰岛素注射剂量很大了,但血糖还是控制不好(总体偏高,或是忽高忽低),可以考虑患者检查一下IAA。
当然,总体这个指标阳性,在1型糖尿病中多见。
ICA,也和胰岛β细胞破坏相关,在1型糖尿病中多见(一般90%左右)。但是,如果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话,ICA阳性,说明体内可能还有一点点残存的胰岛β细胞,而如果ICA阴性,基本上说明胰岛β细胞功能破坏殆尽。
所以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ICA阴性未必是好事。
版权归属:头条号/申城白衣书生,可以转载,请注明出处,谢绝抄袭。
糖尿病损伤血管危害大,用好这3个药,帮助糖友远离心血管并发症
63岁的王女士,大约在半个月前,出现左下水肿症状,且在皮肤表面有明显的红肿现象。活动后,双下肢还伴有疼痛感加重的情形,疼痛性质为刺痛感较为强烈。其中,右下肢较左下肢的症状略轻。并发伴有视物模糊,阵发性左手抽搐等症状。
症状有不断加重的趋势,家人非常担心,便陪同患者王女士前来我院检查就诊。
患者情况据了解,王女士在10年前的一次体检中发现血糖偏高,当时测量的空腹血糖为9.1mmol/L。但还并未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以及视物模糊等相关症状。
自发现糖尿病以来,患者王女士多年间一直坚持规律的服用降糖药物,也曾多次复诊检查调整过降糖方案。
综合患者的身体状况,推测患者近期出现的症状,还是与其糖尿病的整体病史,存在有很大的联系。
简单查体结果提示:患者身高160cm,体重82.5kg,BMI 32.2kg/㎡,心率91次/分,血压130/83mmHg,双下肢水肿,且多处有色素沉着,其中左下肢皮肤红肿,且皮肤表面体温较高。其他无异常。
各项辅助检查结果提示:随机血糖6.5mmol/L,糖化血红蛋白8.2%。
双下肢血管超声提示:双下肢动脉有细小硬化斑块形成,且双小腿穿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皮下组织淋巴水肿。
根据收集到的患者资料,以及结合各项检查结果来看,可初步诊断为: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
糖尿病对血管的危害性其实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值具体有多高,它本身并不可怕,更可怕的是糖尿病对血管造成的危害性,进而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并发症。
像患者王女士出现的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它主要就是由于长期血糖较高,对血管内壁造成一定的损伤,或者甚至是已经形成了粥样硬化的斑块,致使血管发生的病变情况。这类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是一类非常常见的并发症。
所以,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尽可能地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还应当考虑降压、调脂、抗凝等多种治疗方式,进而预防粥样硬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恶化,达到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风险。
近年来,经过众多专家和科研人员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并通过大量实验得到证实。
目前已经有三类降糖药,在可以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还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为便于患者对糖尿病的深入了解,更为科学地选择降糖药物,我们针对这三类药做出了详细的科普说明。
第一种: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
常见的这类药物,主要包括:沙格列汀、阿格列汀、西格列汀和利格列汀等。
我们首先要说到的就是,口服新型降糖药物,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
这是一类针对治疗2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这类药可以抑制二肽肌肽酶-4的活性。
而二肽基肽酶-4(DPP-4)是灭活内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重要酶,所以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通过对二肽肌肽酶-4的抑制,来达到提升内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
从而,使内源性GLP-1和GIP进一步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同时,还能抑制胰岛α细胞对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最终,发挥其降低血糖的作用。
并且这类药物还不容易诱发低血糖风险,也不会增加体重。
同时,在预防心血管并发症上,也有显著的作用。
第二种: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
常见的主要包括:恩格列净,依格列净和达格列净,坎格列净等。
提到降糖还能预防心血管疾病,一定不能忽视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这类药的降糖方式非常独特。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它是通过抑制肾脏近曲小管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来发挥其阻止葡萄糖被肾脏重吸收的作用。
使多余的葡萄糖直接随尿液排出体外,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因为这类药物控制血糖可以不依赖于胰岛素的作用,不但能减轻胰岛的负担,还能够达到保护心脏和肾脏等器官的目的。
同时还有减少体重,降低血压的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第三种: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
常见的这类药物,如:利拉鲁肽、艾塞那肽,以及阿必鲁肽等。
另外,除了上述两类降糖药以外,还有一类非常重要的降糖药,那就是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
这类药在本质上,是一种在肠道内分泌的肽类激素,属于肠促胰素。
它主要通过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其合成并分泌胰岛素,同时还可以良性刺激胰岛b细胞的增殖生长,对胰岛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另外他还有抑制食欲和延缓胃排空的作用,能够增强饱腹感,可更好地帮助患者减少食欲控制体重,更有利于平稳的降糖。
并且还有降低血脂的作用,在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和预防心血管疾病上,均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所以说,用好这三类药,不仅能够控制血糖,而且可以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远离心血管并发症。
患者除了可以选择单一药物来达到控制血糖和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双重作用外,还可以考虑通过联合使用我们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几种或多种药物的治疗方式,来达到多重的治疗效果。
联合用药时,可从降糖、调脂、降压和抗凝等多个方面考虑,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达到对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
糖尿病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控制血糖值只是其一,而预防心血管疾病才是不容小觑的重中之重。
建议患者朋友们,在选择降糖药物时,可优先选用对降低血糖和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双重作用的药物。除此之外,还可考虑联合用药的治疗方式,来达到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