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39(糖尿病 391千卡运动量算大吗为什么)
39岁就确诊了糖尿病,理想情况下能活到80岁吗?听听药师怎么说
前几天,39岁的小徐刚刚确诊了2型糖尿病,起初还没当回事儿,结果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的时候,看到了一名42岁的患者因糖尿病足被迫截肢的消息。图片上活生生的视觉冲击给小徐造成了极大的心里阴影,叫本就胆小的他开始整日惶恐,只觉得自己这么年轻就得了糖尿病,这个病又治不好,那自己这辈子不就废了?想活到80岁岂不是根本没戏了?
听到小徐的咨询,王药师先让他别害怕,生活中有很多糖友寿命都超过了80岁,就像抗糖名人陈立夫,即便在58岁的年纪查出糖尿病,最后仍然活到了101岁!还有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也是在49岁时查出糖尿病,最终高寿88岁。因此,千万不要觉得得了糖尿病就活不长,其实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血糖控制到位、避免后续严重并发症,就完全可以享受到与正常人相同的生命长度。
一、哪些因素会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各位糖友要知道,其实糖尿病本身并不会致命,临床上最为常见的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患者身体的胰岛功能受到了损害,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无法完成正常的血糖代谢,最终引起血糖增高。只要将血糖及时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危害,那真正能决定糖尿病患者生命长度和生存质量的因素又有哪些?主要是以下3点。
1、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的急性并发症是造成糖尿病人生命质量下降的最直接原因之一。当血糖过高没能及时控制时,就容易突发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等,当患者对于胰岛素或是降糖药使用不当,也可能出现低血糖、乳酸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2、慢性并发症
像是大家所熟知的糖尿病足、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慢性并发症,也是身边很多糖友遭受困扰的罪魁祸首之一。这些并发症其实都与平日里血糖的控制好坏有关,过低过高的血糖都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血糖波动也是整个糖尿病患病过程中最为危险的一点,这些慢性并发症会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命长度和生活质量。
3、相关危险因素
除了并发症,影响糖尿病患者寿命的一点便是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例如体重、血压、血脂等,很多中老年易得的基础慢性病往往不是孤立而存在的,而是以上几种因素共同作用、共同影响,协调控制下也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风险,降低糖友们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
上面也提到,糖尿病并发症是缩短糖友寿命的关键因素,那如何延缓或是避免并发症便成了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需要关注、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简单来说,只要能控制好嘴、控制好腿,想要将血糖稳定在一个正常范围内并不是件难事。
1、饮食上要会吃
大家要注意一点,除了酒水,糖尿病患者严格意义上并没有完全不能吃的食物,只是要把握吃的时间和数量,要能在饮食上注意热量、糖分的摄入,尽量养成低碳水饮食的习惯,少吃升糖食物,精粗粮搭配的比例最好在6:4。长期保持在血糖控制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吃些自己喜欢的食物,并不是说得了糖尿病就要顿顿窝窝头、吃苦瓜,这样对患者的心态本身无益,而一切饮食的依据标准就是要做到能及时将血糖调控在正常范围内。
2、运动上要肯动
虽然都建议糖尿病人要多运动,但运动量却不宜过大,尤其是不要运动至大汗淋漓的程度。可以选择慢跑、游泳、八段锦等形式,每次运动半小时、每周运动四五次即可,而且需要注意,运动时要提前备好可进食的糖类或淀粉类食物,避免运动后低血糖对身体造成危害。
3、监测上要及时
血糖达标是糖尿病患者长期治疗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也是能够有效延缓一系列并发症的关键因素,因此能够及时、准确地测量出血糖水平就成了糖友们的必要工作。规律的血糖监测也能够帮助我们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选择最合适糖友们的药物和剂量。
最后,王药师也想告诉众多的糖尿病患者,即便年纪轻轻就确诊了糖尿病,但大量的临床病例都告诉我们,只要能将血糖控制到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健康、长寿!
30年内,糖尿病的风险降低39%?医生教您正确的生活方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的防治变得尤为关键。糖尿病(T2DM)是一种广泛影响人群的慢性疾病,一级预防成为预防控制的首要任务。本文将深入探讨一级预防的多维度方法,从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到药物干预的目标,为您解读防治糖尿病的关键信息。
@康复Therapy
在一级预防的前沿,健康教育成为关键举措。我们将深入了解一系列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其中包括:
- 合理膳食: 通过摄入更多蔬菜,减少酒精和单糖的摄入,鼓励适度减重和增加运动,中国大庆研究显示,6年干预可使T2DM风险下降39%,发病中位时间推迟3.96年。
- 控制体重: 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定期运动,合理膳食是控制体重的有效手段。
- 适量运动: 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PS)表明,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和阻抗锻炼,7年干预可使T2DM发生风险下降43%。
- 限盐、戒烟、限酒: 这些简单的生活方式改变对于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至关重要。
- 心理平衡: 研究结果强调心理平衡对于维持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并非虚无缥缈,而是通过一系列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例如,美国预防糖尿病计划(DPP)指出,低脂饮食,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3年干预可使IGT进展为T2DM的风险下降58%。并且,随访15年后,生活方式干预预防T2DM的益处仍然存在。
生活方式干预6年,可使30年随访时累计发生T2DM的风险下降39%。
药物干预及目标:降糖药物的奥秘生活方式改变是一级预防的基石,但药物干预也是一项重要的选择。探讨药物的效果及目标,我们发现:
- 降糖药物的效果: 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奥利司他等均可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
- 安全性证据充分: 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在长期应用中安全性证据充分,为药物干预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面对糖尿病前期患者,我们提出一系列建议及目标,以实现一级预防的全面效果:
- 生活方式调整: 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降低糖尿病风险。
- 定期随访与社会心理支持: 长期坚持生活方式改变的关键在于定期随访和社会心理支持。
- 综合健康检查: 检查血糖,密切关注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等。
- 具体目标的制定: 体重控制、减少热量摄入、限制饱和脂肪酸、适度体力活动,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效果不佳时考虑药物干预。
通过这些建议和目标,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患者实现健康目标。具体而言:
- 使超重或肥胖个体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24 kg/m2,或体重至少下降7%;
- 每日饮食总热量至少减少400-500 kcal,超重或肥胖者应减少500-750 kcal;
- 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30%以下;
- 每人每天食用盐的总量不超过5 g;
- 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至少保持在150 min/周。
总结而言,通过一级预防,我们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提高糖尿病的防治意识,将健康理念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个体的坚持和社会的关注。相信通过科学的预防手段,我们能够迎来一个更加健康、幸福的未来。
@头条健康#糖尿病#
必须马上住院!糖尿病人出现4种情况要警惕,否则生命可能有危险
五一假期期间,42岁的李先生回老家后参加了多次聚餐。一天夜里照例和朋友喝到半夜,第二天醒来后身上出现了恶心、呕吐的症状,家人和他都以为是宿醉引起的。
可到了下午,身上的症状不仅没缓解,整个人甚至开始变得神志不清。家人吓得不轻,赶紧把他送去了医院,经检查确诊为酮症酸中毒。
原来,李先生确诊糖尿病已有几年时间,这次回家后对用药不重视导致血糖波动过大,以至于诱发了酮症酸中毒。
经过几天的治疗,身上的症状得到了缓解,血糖也恢复了稳定。医生叮嘱他一定要规律用药,同时要避免饮酒,否则很可能会再次发生酮症酸中毒。
可以明确的是,患有糖尿病是与预期寿命缩短有关。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上一项针对151万人的队列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的诊断时间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剂量反应。
相较于未患糖尿病的人群,30~39岁确诊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风险上升169%相关、40~49岁确诊与风险增加126%相关、50~59岁确诊与风险上升84%相关、60~69岁确诊与风险上升57%相关、70岁以上确诊与风险上升39%相关。
简单来说,诊断时间每提前10年,与预期寿命缩短3~4年相关。
图源自网络
Diabetes care上也发表过一项研究,该研究对13万人进行了6年的随访,结果发现相较于正常血糖的人,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均面临着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风险显著增加问题。如若40岁时罹患糖尿病,预期寿命或将缩短4.2年。
此外,《自然·医学》上的一项针对4670万英国人的数据分析显示,到50岁时约有1/3的糖尿病患者身上至少有3种多种长期疾病,这些病症至少会伴随患者20年时间,与预期寿命缩短11年相关。共病数量每增加1个,预期寿命就会缩短4年。
图源自网络
二、糖尿病人出现4种迹象,必须引起重视《Journal of Diabetes Investigation》期刊中的研究报告显示,仅在2019年我国就有17万余名患者因糖尿病而死亡。
其中40~44岁、70~74岁是1型、2型糖尿病死亡人数最多的年龄,其中男性死亡率较女性更高一些。且该数值还在持续上升,预计在2025患者人数将超过5.7亿,死亡人数预计达到159万。
糖尿病最可怕的地方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长期血糖过高诱发的一列并发症。患者日常除了要关注血糖外,还需要关注身体症状,一旦出现以下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1、酮症酸中毒:呼吸伴有烂苹果味
酮症酸中毒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升糖激素不当升高所致的糖、脂肪以及蛋白质代谢严重紊乱综合征,表现为高血糖、高血酮以及代谢性酸中毒。患者在发病时,会有身体乏力、多尿、头痛、烦躁以及呼吸伴有烂苹果味等症状。
2、高渗高血糖状态:严重脱水甚至昏迷
该症起病隐匿,初期可能只是口渴、多尿症状严重,但体内的血糖很可能已经处于高位,持续>33.3 mmol/L就要重视了。随着病程越来越严重,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思维模糊等症状,后期会完全陷入昏迷。因为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上升,脑内的水分会因此而流失,导致其无法正常工作,神经系统功能会因此而受到严重的影响。
3、严重低血糖:血糖 < 3.9 mmol/L
临床上诊断低血糖是指血糖<2.8 mmol/L,但糖尿病患者不能按照这个指标来算,一旦发现血糖<3.9 mmol/L就需要警惕了。低血糖一旦发生,给身体带来的伤害几乎是以秒计算的,没有及时干预会给大脑带来不可逆的损伤!
4、乳酸酸中毒:呼吸深快伴大蒜味
该症多出现在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身上,患者由于自身肾功能不全等因素导致乳酸代谢异常,大量在体内堆积诱发乳酸酸中毒。具体表现为呼吸深切伴有大蒜味,同时身上会有全身乏力、四肢冰凉、皮肤发绀等症状。
糖尿病的发生不仅仅与吃糖相关,与日常的一些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日常一定要注意,这几件事尽量不要做。
1、久坐不动
《柳叶刀》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相较于每天久坐<2小时的人群,每日久坐>6小时与2型糖尿病在内的12种慢性疾病风险增加26.7%相关。久坐人群如若每天可以运动1小时,则可以抵消给身体带来的负面影响,显著降低慢性病的发生风险。
2、晚饭吃太晚
《国际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早上8点之前吃早餐以及晚上7点前吃晚餐,更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如若晚餐进食过晚的话,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3、爱喝甜饮料
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糖尿病学》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会出,喝含糖饮料、人工甜味剂饮料,与糖尿病风险增加相关。相较于很少喝甜饮料的人群,每日摄入≥2杯与糖尿病的风险增加41%相关。
4、常开灯睡觉
开灯睡觉会增加身体的胰岛素抵抗,更容易引起血糖失控,长此以往下去会一定程度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是每个人都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年轻人要注意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尽可能预防其发生。已经确诊的人群,也不要过于气馁,日常要积极服药、规律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将血糖控制在稳定范围内。
参考资料:
[1] 《《柳叶刀》子刊:30岁诊断糖尿病,预期寿命缩短14年!超150万人队列研究发现,三十来岁诊断糖尿病与全因死亡风险升高169%有关》.奇点网2023-10-28
[2] 《警惕!得了糖尿病的人,最后多因这 4 个原因去世,现在控制还来得及!》.江西疾控2024-07-25
[3] 《5个让你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的习惯!很多人每天都在重复做……》.健康时报2025-03-04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