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会出现糖尿吗(糖尿病病人会出现这种现象吗)
人不会无缘无故患糖尿病?医生:患糖尿病的人,或是因为这4原因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日常的某些习惯,可能正在为糖尿病的发生埋下伏笔?
明明不是大鱼大肉,也没整天甜品不离手,为什么血糖还是居高不下呢?
在医院工作的那些年,我见过太多患者,因为糖尿病的原因,来寻求帮助。
得明白,糖尿病可不是平白无故就有的,它的发病根源,往往隐匿着好些我们没有留意到的因素。
那么,人们日里的哪些习惯,会跟糖尿病的发病存在关联呢?
一提到糖尿病,大多数人的关注点立马就放到饮食方面去了,反倒把活动量对它的影响抛到了九霄云外。
对现代人而言,长期伏案而坐、极少活动,堪称生活方式中危害极大的一个健康圈套。
我曾经遇到一位常年从事文职工作的患者,他整天从早到晚守着办公桌,午休时段懒得动,连拿水杯喝水都指望别人顺手帮忙。
他跟我描述过自己的日常:不爱运动,时间都耗在椅子上,有时候加班到深夜,索性直接趴桌上小憩。
这种日常习惯对身体健康的损害程度,远远超乎他的预估。
要是长时间缺乏运动,肌肉就会像进入 “休眠” 状态一般,对胰岛素不再敏感,胰岛素的降糖功能大打折扣,最终引发血糖调节紊乱。
并且,相关研究表明,每多坐一小时,患糖尿病的风险便会蹿升 22%,这听起来或许像在夸大其词,但它的确是基于临床数据得出的事实。
你可能一直觉得,平常工作太忙碌,根本挤不出时间锻炼,殊不知哪怕只是暂时起身伸个懒腰,绕办公室走上两圈,就能让血糖代谢有显著提升。
像那位患者,我建议他每天在工位旁边做几分钟简单的拉伸,后来他坚持了几个月,体重下降了不少,血糖也稳定了。
大概这些改变看上去不值一提,可实际上,恰恰是这些小得不能再小的动作,很可能判定了你将来是否会与糖尿病 “结缘”。
别小看睡眠,它对血糖的影响远比你想象得大。
我还记得一位夜班司机,他常年昼夜颠倒,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
来医院时,他满脸疲惫地告诉我,自己不仅容易饿,还总觉得吃得越多越想吃,体重蹭蹭往上涨,后来体检发现血糖超标。
他疑惑得不得了,觉得自己平时吃得也不算太离谱,怎么就成了糖尿病高危人群?
实际上,当睡眠不足的情况出现,身体就如同拉响警报,进入应激模式,皮质醇含量急剧攀升。
而此激素具有抑制胰岛素工作的 “本事”,如此一来,血糖自然而然就升高了。
除此之外,睡眠不足还会让人对高糖高脂食物产生更强的渴望,因为身体试图通过“额外能量”来补偿缺乏的休息时间。
长期下来,血糖和体重的双重危机就会找上门。
对于那些需要倒班或者工作节奏不规律的人,我通常会建议他们尽量固定每天的睡眠时长,哪怕是在白天补觉,也要确保有一段深度休息的时间。
这告诉我们,稳定睡眠的意义不止于让人精神焕发,更是血糖管控不可或缺的部分。
压力,这个现代人的通病,居然也是糖尿病的一大诱因。
我还记得一位年轻的IT工程师,为了赶项目没日没夜地长期加班,结果血糖飙升到了惊人的程度。
起初,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跟糖尿病有牵扯,毕竟他岁数不大,家族里没人得过这病,平常生活习惯也挑不出啥毛病。
人承受较大压力时,身体会源源不断地分泌像肾上腺素、皮质醇这样的应激激素,使得血糖瞬间拉高,从而保障身体在 “战斗或逃跑” 时的能量供应。
然而,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压力不是一瞬间的,而是长期的、持续的。
要是高血糖状态长时间持续,变成日常情形,胰岛素的工作效能必然大打折扣,日子一长,糖尿病便容易找上门来。
那位工程师后来开始注重减压,比如每天下班后去健身房跑步,用运动来释放负面情绪。
当压力渐渐舒缓,他的血糖渐渐稳定下来,这充分表明,糖尿病并非仅仅关乎生理机能,有些时候,心理状态对它的影响不容小觑,二者息息相关。
这一点听起来或许有些不可思议,但确实有人因为长期待在室内,缺乏阳光暴露,而成为了糖尿病的潜在目标。
我接诊过一个退休老师,平时喜欢宅在家里,很少出门,她的血糖总是忽高忽低,检查后发现维生素D水平严重偏低。
维生素 D 一方面对骨骼健康起着关键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助力胰岛素正常施展功能。
研究指出,那些缺乏维生素 D 的人群,相较于常人,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大幅攀升。
长期缺乏日晒,不仅让人免疫力下降,还会让胰岛功能“减速”,血糖调节自然会出问题。
所以,那位老师后来按照我的建议,每日清晨外出漫步 20 分钟,途中顺带晒晒太阳,没过多长时间,血糖管控状况便有了显著起色。
你看,这样简单的小习惯改变,就能给健康带来多大的提升。
糖尿病从不搞 “突然袭击”,它悄然来袭的背后,通常是我们在生活里未曾留意、被轻易放过的点点滴滴。
久坐不动让肌肉“偷懒”,降低了胰岛素的作用;睡眠不足让身体处于长期应激状态,打乱了血糖调节。
压力过大会让激素失衡,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而长期缺乏日晒则会使维生素D水平下降,增加患病风险。
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生活习惯,其实正在默默左右着你的健康,健康是点滴积累出来的,改变从来都不嫌晚,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迈出第一步。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导致糖尿病的因素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吴霜,2型糖尿病合并肝损伤及其运动干预研究进展,第二届陕西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九),2024-06-18
为什么患上了糖尿病?糖尿病给过你3次机会,可惜一次也没抓住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为什么会患上糖尿病?”这似乎是很多人在生活中不断问自己的问题,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种常见病。
我们可能都听过糖尿病会导致高血糖、视力模糊、疲劳、甚至肾功能衰竭等问题。但许多人在面对这一病症时,往往并没有意识到,它可能早在身体的某些细微变化中就向我们发出了信号。
实际上,糖尿病就像一个耐心的老师,它给了我们三次机会,让我们及时警觉,可惜的是,很多人并没有抓住。
它不像一些急性病症那样一下子给你带来剧烈痛苦,而是悄悄地在身体里积累,给我们许多蛛丝马迹的机会,而我们却往往忽视了这些警告,直到它完全控制了我们的身体。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医生,我在医院里看到过无数因为错过机会而导致病情加重的糖尿病患者。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糖尿病给了我们哪三次机会,为什么很多人一次也没抓住,而这些机会,其实就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
糖尿病的发病与体重密切相关,特别是腹部脂肪的积聚,你是否曾注意到,自己随着年纪增长,腰围也越来越大?有时候,这种变化并不明显,但它可能早已埋下了糖尿病的种子。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通常包括那些超重、肥胖的人,尤其是腹型肥胖,即肚子上的赘肉比其他地方更多。
很多人以为自己只是“喝水涨肚子”或是“吃得多了”,但这些体重的变化其实是在向你警告——胰岛素的敏感性已经开始下降。
肥胖会增加体内的脂肪组织,尤其是腹部的脂肪,脂肪不仅影响到身体的代谢,还会分泌出一些促炎因子,这些因子逐渐影响胰腺,导致胰岛素分泌失调,最终导致糖尿病。
曾有一位患者,长期保持超重状态,尽管她的体重在过去几年内有些微的增加,但她并未在意,直到体检时发现,她的血糖值开始偏高,医生告诉她,她处在糖尿病前期。
然而,当她回头看时,她才发现,自己曾经的体重增长,已经悄悄地给糖尿病埋下了伏笔。事实上,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机会,但他们没有留意体重的变化,直到高血糖成为了问题。
糖尿病的第一次机会其实非常简单——当你的体重悄悄增加时,意味着身体的代谢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
此时,你就应该开始注意自己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尽量控制体重,而不要等到疾病完全暴露。
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身体会试图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糖分,从而导致水分的丧失,这时候,肾脏会加倍工作来过滤血液中的糖分,导致尿量增多,而体内的水分流失则使得你产生持续的口渴感。
我曾经接诊过一位患者,他一直感觉口渴难耐,常常一整天不停地喝水,而且经常起夜上厕所,然而,最初他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总认为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习惯不好。
直到一次常规体检时,医生发现他的血糖水平明显升高,并且通过进一步的检查确认他已经进入了糖尿病的范围。
此时,如果能够及时就医并进行检查,很多糖尿病患者可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进入糖尿病前期或是更严重的糖尿病阶段。
糖尿病引发的高血糖,实际上会导致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血糖来转化为能量,这就导致了你即使摄入了正常的食物,也感到异常的疲倦和虚弱。
我曾遇到过一位年轻患者,他是一名办公室职员,总是感到莫名其妙的疲惫,甚至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时也会觉得力不从心。这个疲劳的症状持续了几个月,但他始终没有多加关注。
直到他的血糖被检测出来时,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个疲劳乏力的症状其实是糖尿病的早期表现之一,它的原因就在于胰岛素无法有效地帮助体内的细胞吸收血糖,进而导致能量供应不足。
当你感到持续性疲劳时,身体已经开始对糖分的利用效率下降作出反应,这个信号不容忽视。
及时检查血糖水平,将有助于及时发现糖尿病的存在,从而尽早采取干预措施,避免糖尿病进一步发展。
那么,糖尿病出现的这些机会,我们应该如何抓住呢?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基础的防线。定期体检,特别是血糖水平的检测,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
保持适当的体重,尤其是控制腹部脂肪,能够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此外,养成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减少高糖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也是避免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聆听自己身体的声音,当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增加、口渴、疲劳等症状时,不要轻视,而是及时采取行动,去医院检查,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糖尿病给了你三次机会,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及时抓住这三次机会,保护自己的健康。
在医院工作多年,我见过太多因为错过机会而造成严重后果的患者,糖尿病虽然并非一夜之间就能摧毁健康,但它的隐匿性和渐进性常常让人忽视早期信号。
要想真正避免糖尿病的困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注意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信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吴 霜, 2型糖尿病合并肝损伤及其运动干预研究进展,西安体育学院 ,2024-06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晚
上海瑞金医院的宁光院士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揭示了中国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的主要原因。
这篇文章11月20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公共卫生》,标题为“Diabetes in China part 1: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中国的糖尿病现状第一部分: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文章对中国的糖尿病现状和发病原因做了很全面的总结,主要包括中国糖尿病的现状和中国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两方面,咱们来看一看。
1
中国的糖尿病现状
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快速上升,开始于改革开放。
数据显示,1980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不足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增长,40年来,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与此同时,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开始了快速增长。
到2018年,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达到12.4%,患者人数已经超过1.18亿,约占全球5.29亿糖尿病患者总数的22%。
尤其是2000年后,中国的GDP和糖尿病发病率均急剧上升。相比之下,美国的GDP和糖尿病发病率则相对稳定地增长,印度的GDP和糖尿病发病率一直相对较低。
1978年至2022年全球以及中国、美国和印度
糖尿病患病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趋势
2
糖尿病的主要病因
文章全面阐述了中国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我把其中大家可能感兴趣的几点分享给大家:
1) 发病的关键机制
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障碍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键机制。
而对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的相关性更强,β细胞功能障碍的贡献更大。
一直以来,医学界普遍认为,东亚人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β细胞功能障碍,欧美人则主要是胰岛素抵抗。
但是,近些年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中国的成年糖尿病人,胰岛素抵抗的人群是β细胞功能障碍的两倍。
这表明,中国糖尿病人发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也是胰岛素抵抗,而不是以前认为的β细胞功能障碍。
2)超重和肥胖
传统印象中,中国人的肥胖率并不高,远远低于欧美人。但实际情况可能会打破这种固有印象。
文章显示,“高体重指数(BMI)”是中国糖尿病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全国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超重的比例已经从2004年22.7%增至2018年的40.9%,肥胖的比例则从3.1%增至8.1%。
这个比例虽然仍然比欧美人低,但是不好的一点是,与白人相比,在相同的BMI下,中国人的体脂率往往更高,心血管风险因素更多。
小贴士:
BMI,即体重指数,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衡量成人肥胖程度的方法。
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国际单位kg/㎡)。在我国,BMI≥24为超重,≥28为肥胖。
3)性别和年龄差异
在2000年以前,中国男性和女性的糖尿病患病率相似,2000年以后,男性的患病率持续上升。
根据2021年的统计数据,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年龄段是50至74岁,男性普遍高于女性,且增长趋势明显。
图2 中国男性和女性在不同年龄段糖尿病患病人数的分布情况
4)人口老龄化
年龄越大,患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慢性病的概率越大。
调查显示,中国60~69岁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3.9%,70岁及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7.3%,而40~49岁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1.1%。
所以,中国人均寿命的增长和人口的老龄化,也是造成糖尿病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5)生活方式变化
不健康饮食、久坐不动的习惯、吸烟饮酒、睡眠不足都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 不健康饮食
中国传统的饮食模式其实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么健康。
PURE研究比较了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模式,发现中国饮食的血糖指数和血糖负荷最高。中国饮食的这些特点与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
随着生活方式的西化,中国人对含糖饮料和超加工食品的摄入量越来越多,这两类饮食更增加了饮食的高血糖负荷和高反式脂肪酸摄入,对糖尿病的发病“功不可没”。
小贴士:
PURE研究是一项国际大型研究项目。全称叫: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研究,简称PURE。
这是一个大规模的国际性研究项目,涵盖了20国12万余人的大数据。
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不同的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影响,以及怎样的生活习惯对健康更好。
- 身体活动不足
在中国,身体活动不足是导致糖尿病的第三大个人因素,仅次于高体重指数和不良饮食。
据调查,2010~2018年,超过五分之一的中国成年人未能达到推荐的身体活动水平(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或同等强度活动)。
有研究预计,到2031年,与身体活动不足相关的糖尿病病例数量将上升至4240万。
- 睡眠不足
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与糖尿病的发病有重要关系。主要原因在于,睡眠不足会引起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从而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国人睡眠不足和睡眠障碍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国成年糖尿病患者中,只有52%的人达到最佳睡眠时间。
- 吸烟和饮酒
研究显示,吸烟会使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约45%,偶尔大量饮酒(摄入>60克的酒精)则会使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23%。
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据调查,中国成年糖尿病患者中,吸烟者约占四分之一。
6)营养不良历史
注意,文章说的是营养不良“历史”,而不是营养不良,是说小时候经历过营养不良的人群,长大后更容易发生糖尿病。
这是中国糖尿病人一个独特的风险因素。
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也只有40年的历史,尤其是近20年。
而对于那些经历过饥饿年代的老人来说,胎儿和儿童时期的营养不良,会使他们晚年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约20%。
如果这些人成年后再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肥胖,患病的风险会更高。
7) 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
社会经济差异、教育、收入、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孤独和压力,都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但是这些往往容易被忽视。
8)环境因素
空气污染、夜间人造光、非最佳温度和内分泌干扰物的增加,也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而良好的居住环境则可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