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测血糖时间和标准(糖尿病测血糖时要吃药吗)

心血管冯博士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应该怎样监测血糖?

糖尿病是现在比较多发的一种疾病之一。对于糖尿病人而言,控制血糖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经常要定期监测血糖值。那么需要监测哪些指标您都了解吗,今天为您科普下糖尿病患者该怎么监测血糖?

1、空腹三餐后血糖

初诊糖尿病患者以及调整降糖药物的患者一定要密切的监测血糖的变化,需要检测空腹和三餐后2小时的手指血糖的水平。开始频率要高一些,因为此时的血糖波动比较大,需要密切监测才行,直到血糖水平控制稳定。建议控制在空腹<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0mmol/l。

2、随机血糖

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面色苍白、饥饿感、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心慌、出汗、昏迷这些症状的时候就要立刻检测血糖水平,不用等到空腹状态和餐后2小时,主要是观察患者现在的血糖水平是否过高或者过低,小心是低血糖发作或者高血糖高渗状态。

3、糖化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一种化学物质,它携带氧气,随着血液循环将氧气供给人体各部的组织细胞。当血液中葡萄糖水平过高时,糖就会大量和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糖化血红蛋白”,这一过程称为糖基化(糖化)。血糖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过程缓慢且不可逆,红细胞的寿命为129 天,所以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测定前2~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表示与血红蛋白结合越多,糖尿病病情越严重。无论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反映的只是某一具体时点的血糖水平,而不能反映血糖长期控制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也不受运动或食物影响。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对评价糖尿病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糖尿病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除了进行血糖、尿糖监测外,还应定期去医院检查糖化血红蛋白,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避免并发症。如果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已达标准,并且血糖控制状态较为平稳,每年至少应该接受两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于一些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或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的病人以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的病人,应该每3 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7%以下说明血糖控制比较理想,如果超过6.5%,应3 个月检测1 次。

4、自己使用血糖仪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使用血糖仪: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在使用血糖仪之前做到以说明书为准。

2)测量血糖前将手洗干净:以免影响血糖结果的准确性,也减少感染风险。

3)从冰箱取出的试纸不要立即使用:血糖试纸从冰箱里拿出来不要立即使用。要等一下再用更准确。

4)不要使用手挤压指尖:用力挤压指尖会增加病菌感染风险。建议尽量不要用力挤压。

糖尿病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种慢性疾病,虽然目前的医学技术还不能治愈这个疾病,但是糖尿病绝对是一个能够控制住的地疾病,患者除了要知道控制好自己平常的饮食以外,还要时时监测血糖变化。

警惕:测血糖的4个时间点调整了!90%的糖友还不知道

“唐医生,什么时候测血糖最准确啊?测血糖的时间有什么讲究吗?唐医生您能给点建议吗?”

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监测是可以帮助患者及时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而每个时间点的血糖值代表的意义却不尽相同。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测血糖的4个时间点和血糖结果各自代表的意义。

糖友每天应该选择这4个时间点监测血糖:空腹、餐后、睡前、夜间。

空腹血糖

8—12小时不进食,早餐6—8点采血检测血糖。

它能正确的反映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胰岛素分泌水平,一般说来,当出现空腹血糖升高时,胰岛β细胞功能已下降50%,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调整胰岛素用量和降低空腹血糖的药物用量。

餐后2H血糖

指从第一口饭开始的2小时后采血检测血糖。

从医学上说,餐后血糖的监测可以帮助2型糖尿病早期的诊断,为早期治疗争取时间。

睡前血糖:

21:00~22:00监测血糖。

这个时间段的血糖测量结果可以分析晚间服用的药物剂量是否合适以及怎么调整,同时还可以看到在这个时间段内是否有出现低血糖,以及是否需要睡前加餐。

夜间血糖

凌晨3:00监测血糖。

监测夜间血糖有2个作用:一方面可以排查有没有发生夜间低血糖的情况,一方面可以分析晨起空腹高血糖的原因。

如果测出血糖处于9点血糖水平,而空腹血糖增高,可能是黎明现象。即由于黎明时分各种激素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

如果凌晨3点血糖水平低于0点血糖水平,而空腹血糖增高,说明夜间大概率有过低血糖情况。

看完你涨知识了吗?知道自己测量血糖的意义了吗?觉得有用的话就收藏起来。我是唐咸玉医生,我会经常给糖友分享一些控糖的小诀窍和糖尿病相关知识。有问题的朋友可以私信我或者评论区说说你的情况,我看到了会第一时间回复!

#糖尿病##好医生为健康护航##合理用药知识大全#

防止并发症,5种检查不可或缺!关心糖尿病的朋友都收藏了

在控制血糖的过程中,糖友应定期去医院做相关检查,不仅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还能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01

血糖

监测血糖是最常用、最可靠的病情监测方法,可以准确地反映血糖即时水平,也是防治低血糖的重要措施。糖友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测血糖的频率和时间,(具体的检测频率可以在平台对话框中输入:123)。

2

葡萄糖耐量试验

糖耐量试验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诊断试验,是测定静脉空腹血糖及葡萄糖负荷后血糖,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在做糖耐量试验的同时,可以采血测定胰岛素、c肽,可以协助判断胰腺β细胞的储备功能,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3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2-3个月内血糖平均水平,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衡量血糖控制水平是否达标的金标准,正常值为4.0%-6.5%。

建议糖友每3个月检测一次,检查时不必空腹。

4

尿糖、尿酮体检查

尿糖检查一直是评估糖尿病病情控制情况的一种依据。

当体内胰岛素缺乏时,不能利用葡萄糖作为身体能量的来源,只好分解脂肪作为燃料,分解过程中会释放一种叫做酮体的酸性物质,从尿中排出即为尿酮。

如果尿中检测出尿酮,提示胰岛素缺乏,血糖控制不理想。

5

糖尿病并发症检查

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会逐渐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主要指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因此,糖尿病并发症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

(1)眼底检查

糖尿病眼部并发症主要与病程和血糖状况有关。常见的有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眼底出血等,可能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2)糖尿病肾病

约30%-40%的1型糖友,以及20%左右的2型糖友,会发生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是:尿微量白蛋白≥20微克/分或30毫克/24小时,即可诊断。

(3)心脏病变

糖尿病心脏病包括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变、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需要做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脏自主神经电生理检测。

需注意的是,糖尿病容易合并血压或血脂异常,加重心血管损害,因此也要进行血压、血脂的检测。

(4)神经病变

60%-70%的糖尿病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症状,如四肢感觉减退、麻木、刺痛;腹胀、腹泻、便秘、尿潴留;阳痿、性功能下降;听力下降、吞咽困难等。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依据是神经电生理检查,即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及肌电图。

(5)周围血管病变

全身大血管均可受累,下肢最为常见,可表现为足部皮肤发凉、足部疼痛、间歇性跛行,且皮肤易受感染,溃疡经久不愈,严重者引起坏疽导致截肢(趾)。

彩色超声多普勒探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外周血管病变。

(6)口腔检查

糖友口腔疾病中以牙周病最为常见,患病率可达30%左右。慢性牙龈炎反复发作,牙槽骨萎缩,久而久之易引起牙齿松动或脱落。因此,糖友不能忽视口腔检查。

作者:胡春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