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佛经治糖尿病(糖尿病佛法讲的是怎么回事)

中国西藏网 0
文章目录:

佛教的饮食理念与养生

饮食对于一切生命来说,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需要之一。中华民族历来十分重视饮食,故《汉书》谓“民以食为天”。饮食与人的健康关系十分密切,因而成为各种养生术关注的一大焦点。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的哲学体系,对饮食与人的健康、修行、传教的关系有着许多独到的研究和规定。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住有生存、安住之义,也就是说,一切众生必需依“食”而得以生存、安定。佛教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将食分为以下四种:

1、段食,指人体由对食物营养及色香味的生理需求而进行的摄取行为,由于饮食有粗细、餐次的不同,因而称为段食。

2、触食,众生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官能(六根)去接触、摄取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境界(六尘),产生欲乐、适意的感觉,即为触食。

3、思食,人的意识摄取各种名词术语、表象的活动。

4、识食,与爱欲相应,执着身心为我的潜意识活动。

这四种食一个比一个细,都是生命所不可缺少的,其中后三种基本属于精神活动范畴。佛教通过这种划分,将“食”的概念扩展到精神领域,认为一切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的东西都可称为食,它直接增益着众生的现前生命,同时关系着未来生命的再创。这就告诉我们,要想获得身心健康,不仅要合理摄取健康、适宜的物质食粮,而且还要合理摄取健康、适宜的精神食粮,并时常反省,调节净化之。佛教这一独特的饮食理念无疑深化和丰富了我国的饮食理论和养生理论,对于我们做好养生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单就满足生理需求的段食来说,佛教也是非常重视的,因此我们常可听见“法轮未转,食轮先转”、“身安则道隆”等说法。佛教在饮食问题上同样奉行中道哲学,既不自苦,也不纵食无度。下面介绍几个佛教有关饮食的养生经验:

一、素食养生。我国汉族地区僧人从梁武帝时代开始,即全面实行素食,以米、豆、杂粮为主食,佐以蔬菜、瓜果,不沾荤腥。据医学研究证明:人起源于灵长类动物,无论是牙齿还是肠胃结构,都宜以素食为主。现代文明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或过度发胖等均与饮食高脂、高糖、高盐食品有关,而素食清淡、鲜美,营养丰富,不易伤脾胃,的确是一类有益健康、长寿的理想食品。许多僧人神清气爽,健康、长寿,少有上述现代文明病,即与他们长期吃素、不嗜烟酒有关。后面将专篇予以介绍。

二、节食益寿。佛教为了有利于修行,特别要求僧人要节制饮食,并制定有过午不食戒。科学研究表明,限食有助延长寿命。世界四大长寿地区人均热量的摄取仅1200大卡,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动物实验证明:限食的小白鼠要比随意进食的同类延长寿命三分之一。粗茶淡饭,吃七八分饱,有助清洁谷道、净化血液、减毒减肥、轻身健体。所以古人有“若要长生,肠中常清”的经验之谈;唐代百丈禅师作《丛林二十要则》也强调:“疾病以减食为良药”;古人据此还研究出一套“辟谷”术,即在一段时间内通过断食来祛病益智的方法。据医学测定表明,肉食者血液酸化,骨质疏松症和肾功能减退者发生率极高,在僧侣中上述疾患者较少发生,这与他们吃素和节食有关。过度饮食会加重肾脏负担,最终导致慢性自身中毒和衰老。

三、戒断烟酒,倡导喝茶。烟酒都有使人上瘾的特性。吸烟对人的健康几乎可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不仅有损个人的容貌形象,而且还污染环境,影响他人;若吸食鸦片等毒品,更是耗财夺命,为世界各国法律所严禁。饮酒过量,危害更多,不仅会造成酒精中毒,引发各种疾病,而且能使人乱性丧智,行为失控,从而给自己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佛经中列举酒的危害多达36种,因此它被列为佛教徒应当遵守的五大戒之一。当然若为治病,佛教也允许少量饮用。至于烟和鸦片等毒品,在佛教创立之时尚未出现,因而未被纳入戒律之中,但根据佛教酒戒之精神,绝大多数佛教徒都能远离烟和鸦片等毒品。多数佛教徒不仅没有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而且还有喝茶的好传统。茶有生津止渴、解酒去腻、提神益思解乏的作用,还能预防和治疗许多疾病,基本上可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它虽然早在我国的周朝即已出现,但真正被作为饮料开始大量饮用,还是在魏晋以后,由于僧人的提倡而风行起来。许多禅寺“农禅并重”,种植、培育、制作了一些茶叶精品,在民众中享有盛誉。茶早已成为我国老百姓家中的必备饮料,目前也是世界公认的健康饮料。所以我们奉劝世人不吸烟,少饮酒,多喝茶。四、讲究卫生,实行分餐。佛教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即规定:僧人饮水要过滤,避免食入不洁之微生物;饭前要念诵经咒,心怀感恩之情;集体吃饭实行分餐制,并须遵守必要的规矩,如不许浪费、喧哗、打逗等;饭后除了为施主祈福以外,须咀嚼柳枝用以洁牙,还要散步经行。其中不乏科学、合理的养生之道,值得我们借鉴。

陈星桥:素食是汉传佛教的优良传统与特色,最符合养生之道

编者按:自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化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中国因此成为名符其实的佛教第二故乡。佛教中国化是综合的、立体的、深层次的、全方位的中国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凤凰网佛教特别策划专题《新时代佛教中国化大家谈》,分别从佛教义理、佛教制度、佛教艺术、佛教教育、佛教生活等方面阐述佛教的中国化传承与发展。本文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杂志副主编陈星桥2003年刊发于法音杂志的文章《佛教的养生之道》之“素食与养生”章节。文中表示,素食已成为汉传佛教的一种优良传统与特色,影响所及。可以说,佛教的素食文化对我国社会的饮食结构、习惯乃至饮食观念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所谓素食,即不食荤腥

素食是我国汉传佛教的一大特色,是佛教饮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佛教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所谓素食,即不食荤腥。其中荤指葱、蒜、韭菜等五种气味强烈(辛臭)的蔬菜,简称五辛;腥则指一切动物肉。前者主要是为了清净身心,不熏扰他人,后者则主要出于佛教的慈悲教义,关爱一切生命,可见佛教的饮食禁忌(包括不饮酒等)范围比其它宗教都要广。于是人们不禁会为佛教徒的身体健康而担心,不少人因此而视学佛为畏途。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就素食与健康或素食与养生问题作一番实事求是地深入的探讨。

(一)佛教关于素食的规定与影响

如前所述,不食荤腥是佛教教义上的一种要求,但在实践中,则有一些合情合理的具体规定。如对于僧人来说,可以食“三净肉”,有病需要食用荤腥时也可开许。因为在古印度,佛教僧团实行乞食制度,僧人乞食时不论贫富,乞到什么吃什么,不挑食,以平等心来接受。当有人供养肉食时,乞食者应当观察,此肉是不是为我所杀,或被怀疑为我所杀,我有没有看到杀生,有没有听到杀生。如果不是,可以接受。这就是所谓的“三净肉”。直到今天,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国家和地区,如泰国、斯里兰卡、缅甸和我国云南傣族地区的佛教僧团仍然奉行这一规定。僧人托钵应供,不忌荤腥。而信奉藏传佛教的我国西藏、内蒙等地的佛教僧团,虽不托钵应供,但因处于牧区,自然条件恶劣,所以也根据三净肉的规定,不忌荤腥。惟有我国汉传佛教寺院,因国情不同,未能实行托钵乞食制度,又信奉大乘,强调慈心不杀,加上农业发达,自然条件允许等原因,从公元511年,虔信大乘佛教的梁武帝萧衍颁布《断酒肉文》后,便开始严格实行素食。

而对于佛教的居家信众来说,则没有什么硬性的规定,完全遵循自愿的原则。受过五戒或菩萨戒的居士,原则上应禁食荤腥,或只食“三净肉”。一般的信众,多选择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六斋日和佛菩萨诞辰等特殊的日子里吃素。

随着佛教的发展和历代高僧大德的大力提倡,千百年来,广大佛教徒盛行放生、护生,素食更是成为汉传佛教的一种优良传统与特色,影响所及,我国民间也是素食成风。可以说,佛教的素食文化对我国社会的饮食结构、习惯乃至饮食观念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素食最符合养生之道

1、肉食不利于养生

在说明素食的利益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肉食有些什么危害。以往说起肉食,多数人都会与美味佳肴、营养丰富联系起来,若说肉食有什么危害,这些人恐怕听都不想听。但根据科学和医学界的大量研究表明,现代发达国家流行的所谓“文明病”,如心脏病、高血脂、糖尿病等等,都与人们不当的饮食习惯有关,其中食肉多是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现在所吃的肉食,基本上都来自各种各样的养殖场。在这些动物的生长过程中,为了让它们长得更快,缩短养殖周期,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养殖者给它们注射了很多的抗生素、激素、镇定剂和开胃药,喂养的饲料中也有很多的化学物质,这使动物的体内堆积了大量的化学毒素;等它们被宰杀之后,因为肉质会很快腐烂,变成青灰色,宰杀者或售卖者又会在肉的上面加上硝酸盐、亚硝酸盐等防腐剂;有的海鲜为了保鲜,商家会把它们泡在福尔马林里。而这些化学毒素都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

现代医学通过解剖化验证明,动物被杀死的时候会在体内形成多种有害的物质,由于动物被杀之前的恐惧,以及被杀之中的痛苦,使其身体中的生化作用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致使毒素遍布全身,使整个尸体都被毒化了。正如我们的身体在恐惧或愤怒的紧张之中会得病,动物无异于人类,在危险的情况中也会产生极大的化学变化。动物血液中的荷尔蒙,尤其是肾上腺素,在见到其他的动物被杀时,其分泌情况会彻底地改变。这种大量的荷尔蒙留在肉内,经由人类的食用,就会毒化人类的身体组织。美国营养学家指出:“动物死尸的肉中,含有毒性的血液与其他的排泄物。”

我们知道,各种动物本身都有体臭,加上非正常死亡和存放,其尸体腥臭至极,久食素者对此都极敏感,甚至会恶心、呕吐。而肉食者之所以会觉得香,多是嗜欲的心理作祟和“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的生理作用。

动物体内还有各种各样的寄生虫和病毒,尤其是由于感染疾病而死的动物,其体内病毒会传染给食其肉者。通常,有毒的微生物即使经过烹饪也不会消灭。如果这种肉没有煮熟,或只是轻微加以烧烤,便会成为感染的来源。

另外,肉食摄入过量,会造成营养过剩,血液混浊,心脏病、高血脂、糖尿病、过度肥胖等病症,皆是由于摄入过多的饱和性脂肪和胆固醇所造成的。世界健康统计资料不断地显示,“肉类消耗过多”的国家,罹患疾病的比率也相对提高(如心脏病、癌症),而不同国家的素食者,罹病的比率就低得很多。美国医药学会会刊在1961年曾经报导:“素食至少可以预防百分之九十到九十七的心脏病。”世界上的一些以肉食为主要食品的部落,人的寿命都不长。如爱斯基摩人,主要以食用肉类、脂肪为生,平均年龄却只有27.5岁。相形之下,人类学家经过观察记录下来,诸如巴基斯坦的杭瑞、墨西哥的欧托米以及美国西南部的土著都是非肉食民族,但他们却享有健康、活力及长寿。

人虽然属于灵长类高级动物,但在贪生怕死方面,与一切生命没有本质的区别。虽然自然界存在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现象,但这并不能说明人天然的对其它生命体具有生杀予夺权。而且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平等,故将伤生害命列为第一大戒。食肉者不是自行杀生,便是间接的助长杀业,且易生嗔动怒,这不利于慈悲心或菩提心的生起、增长。如《涅槃经》中迦叶尊者问佛:“云何如来不听食肉?”佛言:“夫食肉者,断大慈种。”迦叶又问佛:“何故先食三净肉乃至九净肉?”佛告迦叶:“是因事渐次而制,当知即是现断肉义。迦叶,我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得食一切肉也。”《梵网经》云:“若佛子,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佛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

另外,动物被杀时的那种怨气,在它的生命结束时也不能停止,很可能会影响它的下一期生命。按照佛教的因果理论,多行杀生,必然会在今生或来生遭短命、身体多病等报应。佛经里对疾病的分类,其中即有业果病,业果病大多与怨气和杀业有关,仅用外在的医疗手段很难治好。另外,多行杀生还会增加生命界中的戾气、怨气,破坏生态平衡。正如一首古诗所说:“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由上可知,肉食无论从人的生理、心理的健康角度还是从道义和社会环境、卫生的角度来说,都存在许多的危害,是不利于养生的。

2、素食的利益

与肉食相反,素食(特指不吃肉类)的利益很多,极有利于养生。

素食有两大特点:一是含维生素多。维生素C能强化人体的免疫系统;维生素A能抵抗传染病,是身体皮肤、眼睛、呼吸器官、消化器官、泌尿管道等第一道防线所必须的抗体;维生素B有补充脑神经系统及联络网的免疫功能。二是含纤维质多。纤维对人体有许多好处:(1)有助于控制体重,不会发胖,又活力充沛。(2)能增强胃肠功能,促进食物营养的消化和吸收,同时能减少消化过程中对脂肪的吸收。(3)可以降低血液中与心脏病有密切关系的脂肪,如胆固醇、三酸甘油脂等的含量。(4)可以降低人体对胰岛素的需要,有益于糖尿病及其它病患。(5)纤维素是肠道中粪便最佳的扩充剂和软化剂,能使粪便膨胀软化,促进肠蠕动,排便通畅。因其本质粗糙,可以稀释大肠中的致癌物质,连带其它杂物,一齐推出体外,因此能防止肠癌的形成。(6)纤维质增加,血压就会降低。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许多所谓的“正常”老化,甚至可以说是缩短寿命的现象,如果多吃带纤维质的素食,则能有所改善,并能预防多种致命的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这也许是为什么许多僧人会长寿的原因之一。

认识佛经中的‘八苦’,正确理解‘吃饱了也是苦’

这是净意道人写作的第1年

第83篇原创文章

佛陀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后,最初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讲解四谛法门: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因为是真理,真实不虚的道理,所以叫谛。

今天我们学习其中苦谛,又包括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人生在世,这八种苦,我们每个人都很难躲过。

《次第花开》中希阿荣博堪布把佛经中讲得痛苦分为三大类:苦苦、变苦和行苦。所谓苦苦就是不折不扣的痛苦,人的身体病痛,亲朋好友的去世,自身死亡来临时恐惧,以上种种,都是真实不虚的苦。变苦,快乐的表象背后本质为苦,所以称为变苦。比如面对自己喜欢的美食,由于贪嗔痴的自性,便会控制不住的多吃,进而引起各种疾病带来身体之痛。比如现实社会中大量的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病人。这正说明了美食的快乐表象后边本质是痛苦。

现实社会中,长时间的使用电脑,手机,看电视,开车,通宵的唱歌喝酒,看表象都是快乐,这些行为带来的快乐可能就是几个小时,但是带来的颈椎病,腰椎病,胃病等等身体的痛苦确实长久的。

朋友相聚是短暂的快乐,而分别后的思念之苦是长久的;恋爱的快乐是短暂的,当两人相守在一起时间长了,就会带来争吵,怨恨的痛苦。

现实生活中,求不得的苦,更加炽盛。在单位求升职加薪,得到想要的结果,也就得到了暂时的快乐,然后没多久就又升起了不满足之心,攀比之心,想要更高的职位和更高的收入,此时欲念之苦占满整个身心,心苦长伴。

怨憎会之苦,现实生活中更有很多实例,两家卖早餐的同业竞争者,两家卖西瓜的瓜农,冤家路窄的在一起做生意,彼此眼中看见对方总是升起怨憎,因为抢了彼此的生意,因为各自满满的夺利之心。所以大打出手者见多不怪,你打翻了我的粥桶,我敲烂了你的西瓜,最后两败俱伤,各自心苦不已。

爱别离之苦,别离之苦,我们好理解,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为啥爱也会产生苦呢?佛陀开示国王时讲到了爱的性质。我们对于爱的人和物,应该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平和的。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爱的理解是错误而片面的,对于被爱之人带来痛苦的时候更多一些。比如让众多家长头疼的辅导作业问题,最后带来了孩子和家长双向的内心痛苦。我们在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带了私心,比如工作效率,专心,不拖延等等。这种辅导的爱,给孩子带来了牢狱之感,每次写作业都成为双方痛苦的种子。

五阴炽盛苦: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妄想(虚妄的思想。)、分别(思量识别一切事理。)、执着(坚持或固执的意思。)像不会熄灭猛火一样的烧得非常的旺盛,我们的烦恼习气(坏习惯。)非常重,身心不安。《红楼梦》有这样的一句话:‘无故寻愁觅恨'非常贴切形容这种苦。

黄沾的一句歌词也是非常应景地表达了这种苦的境界:问世间是否此山最高,是否,还有山比此山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