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腰与糖尿病(糖尿病与腰部疾病的关系)

民福康 0
文章目录:

到底为什么会得糖尿病?不要总怪遗传、怪糖,2个原因值得深思

现在的“糖人”越来越多,相信对于很多糖友来说,当确诊糖的那一刻,都会问一句为什么,为什么偏偏是我?逐渐接受了事实之后,对于平时爱吃糖的人来说,可能觉得这是原因,而若并不爱吃甜的,可能会把原因归咎于遗传。该病到底是怎么来的?提醒大家不要总怪遗传和糖吃多了,其他一些重要的原因,也别忽视了,下面就和大家讲一讲,建议学会避开。

对于有家人得糖尿病的人来说,自己中招的几率的确要比他人高一点,但这并不是很主要的一个因素,因为也有很多人并没有家族史,但自己却中招了。

除了这个因素,大家想到的更多的一个可能就是跟吃太多糖有关了,但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两者之间并不是对等的,虽然它名字中有糖,但实际上它是代谢异常引起的问题,是体内的胰岛功能出现异常了,并非单纯吃糖吃出来的。不过,虽不是对等的,但长期摄入太多高糖分,是不利于胰岛健康的,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增加风险。

对于嗜甜的人来说,多注意点不是一件坏事,管住嘴,少吃点,此外,也要少吃点盐分高、油脂高、蛋白过高的食物,有助于降低风险。另外,也有助于降低对身体其他方面的影响,比如降低肾病、骨骼、口腔疾病风险。

以下2个糖尿病的风险因素,也提醒大家要加以重视:

1. 炎症

这在很多人看来可能只是小毛病,甚至不需要干预也能慢慢好,但如果它是慢性的,提醒大家重视,与慢性炎症相关的疾病并不少,该病就是其中一种。

《自然医学》上指出,人体内持续的炎症,对于该病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也有研究发现,对于2型糖友来说,他们体内的有炎症水平易升高。这会影响到胰岛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到血糖水平,它不仅容易增加发病风险,也是促使病情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因素,若忽视,并发症找来的速度或会更快。

所以,学会预防,降低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或就可以降低风险,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建议:

平时不要乱吃药,也不要乱吃一些保养品,如果身体不舒服,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服用相关药物,而不是自行服用,尤其是抗生素和消炎药这两种常会被大家当成是一种药,更要注意。在日常饮食上要少吃容易引起炎症的食物,比如重盐重油重糖的,而是应该常吃些有助于抵抗炎症的食物,比如新鲜果蔬,也要多饮水。

2. 肥胖

这既是一个独立的因素,同时也会加重体内炎症,增加风险。

对于不少糖友来说,体重都超重了(当然这并不代表瘦人就不会得),与四肢比较胖的人相比,腰腹部胖的人,发病风险相对更高。肥胖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很多这样的人平时的运动量往往也比较少。

对于这个因素来说,控制好体重则有利于降低风险,其实没什么捷径,管住嘴、迈开腿仍然是关键。大家更要注意的是采用正确科学的方法,避免陷入误区,另外不要过度减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即可,体重太低也不是件好事,尤其对于老人来说。

综上所述,虽然该病和遗传和饮食有关,但不光只有这些,关于饮食,也并不是单纯的因为糖吃太多,以上两个因素提醒大家要重视,把体重维持在正常水平,对于炎症要积极看待并及时干预,给身体消炎,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具体怎么做,文中给出的建议不妨参考下。

参考资料:

[1]吃糖吃多了容易得糖尿病?答案在这里.北青网.2021.05.06

[2]炎症竟是糖尿病的重要帮凶!伤血管,损肝脏,促感染......危害无穷.北京卫视养生堂.2018.03.15

[3]国际公认:炎症是造成心脏病、糖尿病等各种疾病关键,尽早防治.潇湘名医.2019.12.06

[4]糖尿病是糖吃多了吃出来的吗?这两个因素可能比吃危害更大!.丁香医生.2017.04.22

国医大师吕仁和:糖尿病治疗的“二、五、八”方案

吕仁和教授,国医大师,1934年出生,国医大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病重点专科和内分泌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师从施今墨、秦伯未、祝谌予等中医大家,在诊治糖尿病及其多种并发症、肾脏病和多种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糖尿病治疗中的“二、五、八”方案

吕仁和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中医糖尿病和肾病专家,该方案是在继承《黄帝内经》经典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数十年临床应用,总结而成。其中,方案中的“二”是指防治糖尿病的总目标;“五”是指观察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检测的五项指标;“八”是指需要采取的八项措施。

二:两个目标

即长寿与健康。应尽力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努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要求不但要让患者能够有较长的寿命,还要让患者过上相对健康的生活,最大限度减少糖尿病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综合治疗方案,糖尿病患者不仅能达到身体健康,还能够有意识地实现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健康。因此,糖尿病患者因为要控制糖尿病,反而更有可能成为完整健康标准的追求者和实现者。

五:五个观察指标

即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症状。

1.血糖 空腹血糖控制在6、7、8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8、9、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7%、8%,分别可作为优、良、差三个控制等级。其中,由于糖化血红蛋白能体现2-3个月内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应充分重视。

2.血脂 糖尿病常常伴有血脂异常,治疗应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都努力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促进脂肪肝改善。

3.血压 高血压与糖尿病经常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因此必须将血压控制良好,一般要求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4.体重 体重是衡量健康状况很重要的指标,要求患者的体重要争取达到正常范围内。体重正常,利于健康长寿;肥胖者,常伴有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等代谢失常,容易合并心、脑和大血管病变;体重过低者,易合并周围神经炎等病变。所以,糖尿病患者经过治疗,都应向正常标准体重方向发展为好(具体计算指标详见书中介绍)。5.症状

(1)口干舌燥、多饮多尿、大便干燥、疲乏无力、体重下降、失眠多梦、心烦急躁、怕热汗多等,多由高血糖及其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紊乱引起。一般血糖控制良好后,临床症状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如果血糖控制良好而症状仍不见好转,则应除外呼吸、消化、泌尿系统感染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其他疾病。

(2)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野中出现黑点、夜尿频多、尿多浊沫、肢体麻木、疼痛等,常是糖尿病并发的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应该积极予以治疗,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而导致失明、肾衰竭、足坏疽等。

(3)头晕、头胀、记忆力减退,或有偏身麻木等,应除外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4)胸闷憋气,应除外缺血性心血管疾病。

(5)皮肤疮疖痈疽、牙周炎感染,在糖尿病患者治疗难度较大,应进行积极地、较长时间地治疗,以求彻底解决感染病灶。

(6)皮肤瘙痒,特别是二阴及易出汗的部位瘙痒,在糖尿病患者非常常见,可以应用外洗加内服药相结合的治疗思路。

(7)急性高血糖情况下,出现头晕、头痛等高渗综合征症状,出现口渴多尿、腹痛、恶心、呕吐等酮症酸中毒症状,必须尽早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应注意在纠正高渗综合征、酮症酸中毒过程中,不合理过多使用胰岛素可诱发低血糖,进而导致脑水肿、心力衰竭等。

八:八个调理和治疗方法

即饮食、运动、心态、中药、西药、胰岛素注射、针灸推拿、导引等。

(一)三项基本措施

1.饮食要合理

2.运动要适当

3.心态要平衡

(二)五项选择措施

1.中医药治疗 对于糖尿病轻症或初发病例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血糖控制不理想者,或糖尿病已经应用西药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注射血糖仍不能良好控制者,加用中药治疗常常可以实现血糖良好控制,甚至保持病情长期稳定。而对于糖尿病已经发生并发症者,应用西药控制血糖,应用中药治疗并发症,则可以发挥我国医学中西结合的优势,使众多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免于致死、致盲、致残之苦。至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具体方法,吕仁和教授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六对论治”思路,临床应用,卓有成效。

2.西药口服药治疗 西药口服药包括口服降糖药、降脂药、降压药等。对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难以取效或中医药治疗血糖不能得到良好控制者,可以加用西药口服降糖药等。并在充分认识不同药物作用特点和副作用的基础上,酌情配合调节血脂和降压药物。

3. 注射胰岛素 对于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中西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满意,胰岛素分泌功能严重受损,或已经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必要时,应该选用注射胰岛素治疗。有条件者,更可安装胰岛素泵,以良好控制血糖。

4.针灸推拿 吕仁和教授临床发现,糖尿病下肢沉重麻痛、夜卧不宁,针刺双绝骨穴常有良效;咽痒咳嗽,以六神丸用胶布贴于列缺穴常有良效;全身疲乏按摩督脉经、足太阳膀胱经常有良效;下肢冷热失调,点按丹田穴常有良效等。故除中医中药外,针灸、按摩等中医外治法应引起足够重视(具体疗法详见书中介绍)。

5.导引吐纳——巢氏消渴之气功宣导法。本法记载于《诸病源候论》一书,适用于以口渴多饮、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其功理在于宣导肾津以止消渴。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松衣宽带,安静仰卧,腰部伸展悬空,用骶骨背着床席,两手自然置体侧。双目微闭。随着呼吸的节律鼓起小腹,意在牵动气机,使之行水布气,津液上升。

第二步:接上式,用舌在唇齿之间,由上而下、由左至右搅动9次;再由下而上,由右至左搅动9次;鼓漱18次,将口中产生的津液分数口徐徐咽下,并用意念将其下引到“丹田”。使水之上源下流,元龙归海,津布热减,静卧数分钟收功。

第三步:收功后起立,走出室外,在空气清新、环境幽静之处缓缓步行。在一种愉快轻松的心境下,步行120~1000步左右,使练功后内在的有序,在常态下尽可能地保持住。巩固已取得的引肾津、滋上源、止消渴的效果。

体内有癌,腰部先知!腰部若出现2个异常,或是肾脏在“求救”

小艾在后台收到一位粉丝的留言:

我身体一直都很好,还很爱运动,每周五晚都会去打羽毛球。上个月打完球,回家就觉得腰疼,以为是打球累到了,没怎么管。可是这段时间没去运动,腰还是时不时就痛,按摩也没用,痛了挺久,前天就到医院检查,结果说我是肾癌。

总觉得不可能啊,一直以来很少生病,知道自己胖所以才去打球锻炼,怎么突然就查出肾癌了呢?会不会是搞错了,腰痛跟肾癌有关系吗?

一、肾癌是“沉默杀手”,多数人确诊时已是晚期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国际诊疗中心副院长杜鹏表示,近些年来,50%-60%的肾癌患者都是在健康体检中发现的无症状肾癌。

人体肾脏具有超强的代偿能力,当肾脏发生病变时,病变组织的功能将会被健康的肾脏组织所代替。研究发现,一个健康成年人30%的肾脏组织就可以负担完全的生命活动。只有肾脏组织不断被病变组织影响,发展到晚期后才会出现“三联征”——肿块、疼痛和血尿,从而确诊。

所以,肾癌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的特异症状,从而也被称作“沉默杀手”。

以开头粉丝的病情为例,肾癌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对周围组织和器官形成压迫从而造成疼痛,腰部往往首当其冲,患者可能会有钝痛、针刺感,而且普通的按摩、药物都难以缓解。因此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腰部钝痛就及时就医,排查病因。

此外,除了腰痛,还要留意2个典型症状:

血尿:血尿在肾癌患者中发生率高达70%,呈现出突发性、多次间歇性的发作特征,越早发现、早诊断,对病情越有帮助。

肿块:指的是腰部包块,一般肾癌发展到一定阶段,20%的患者可能会在腰部、上腹部观察或触摸到肿块

二、肾癌高发,四大“助推器”要注意远离

过往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肾癌的发病高峰年龄为50-60岁。不过,近年来的医学调查却指出,肾癌的病发年龄逐渐趋向年轻化,临床发现20-30岁的年轻肾癌病例不断增多。

面对肾癌发病率不断上升的趋势,我们需要关注其中的复杂诱因。而相比人类无法控制的基因突变、遗传影响等内因,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外因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调整。

1、香烟

2016年,欧洲泌尿外科协会证实了吸烟和肾癌病发率之间的密切关系。大量的医学研究也发现,烟草中含有联苯、亚硝胺、芳胺等物质会增加人体内自由基的数量,这会增加基因损伤,增加肾癌的发病风险。

2、肥胖

肥胖会对人体产生多重负面影响,如内分泌紊乱、异常代谢、脂肪因子的异常表达、炎症等等,“肥胖环境”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从而增加了肾癌的发病风险。

3、高血压

有调查发现,癌症确诊前10年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肾癌风险比普通人多出50%。而从生理机制角度看,高血压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容易使肾脏出现缺血缺氧和功能障碍的情况,若长期受此影响,肾脏功能受损,局部组织恶变的情况也会增加。

4、红肉、加工肉

2017年,某研究通过对1821615名健康参与者和14285名肾癌患者的饮食进行对比发现,除了猪肉以外的红肉和加工肉都和肾癌病发率的升高有所关联。

研究发现,加工肉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硝酸盐,在进入人体后,硝酸盐会被口腔细菌和消化道其它的细菌还原成亚硝酸盐,而这种物质在胃酸环境下会反应产生N-亚硝基化合物,属于致癌物,长期大量摄入对人体不利。另外,也有研究认为红肉所含的高饱和脂肪也会增加肾癌风险。

三、每年一次B超,有助于发现肾癌

肾癌的发生虽然隐蔽,但是并不表示人类拿它没有办法,事实上,现代医学技术飞速进步,对癌症的筛查手段多样而有效。想要对付肾癌,关键还是要做好预防和筛查。

河南省肿瘤医院泌尿外科杨铁军医生表示:处于40-70岁的肾癌高发期和肾癌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做一次双肾B超。

其中包括:

  • 患有肾病或做过肾脏手术的人群,如:慢性肾病、肾衰竭、肾脏结节性硬化等;
  • 有肾癌家族史的人群;
  • 长期接触、暴露在化学有毒、反射性物质环境中的人群,如辐射、有机溶剂、镉等;
  • 患有全身性慢性病人群,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而除了高危人群定期筛查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尽量规避危险诱因,以下5点尽量坚持做到:

1、戒烟、戒酒、控制体重,烟酒本就是伤身之物,对人体的肝肾等器官大有害处,而肥胖也是肾癌的高危因素,因此首先要控制这3个危险因素。

2、注意饮食,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减少风险性食物的摄入,风险性指的是红肉和加工肉,还有刺激性、过敏、腐烂、不洁等食物。

3、禁止接触危险性物质、进入危险环境,比如:有毒物质、放射性物质、辐射环境等。

4、保持规律性的运动习惯,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加人体活力,提高人体对病变的抵抗能力,增强免疫力。一般成年人每周3-5次有氧运动较好,每次运动30-60分钟,但是要循序渐进,不宜操之过急。

5、高危人群要做好定期体检,本身患有疾病的也要积极应对,比如肾病患者要积极治疗,不要拖延,高血压、糖尿病和其它慢性病的患者也应该积极治疗,待病情稳定后仍要坚持做好血糖、血压等指标监测。

其实,仔细了解后,人们就会发现,癌症并没有那么可怕,只要掌握了足够的科学和医学知识,人们就可以对癌症做到早预防、早治疗。而以目前的医学技术,绝大多数的癌症早期治疗效果还是很理想的,这也给人们对付癌症的希望。希望大家都能引以为鉴,提高对癌症防治的认识和重视!#头号周刊##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

参考资料:

[1]《如何科学预防肾癌?》.广州复大肿瘤医院.2021-10-22

[2]《四大诱因致肾癌》.健康时报.2018-11-02

[3]《每年一次B超发现早期肾癌》.河南日报.2022-05-18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